禅与净土是我国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行门。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
悟前,虽说有八万四千法门,然八万四千法门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学人在参禅以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才容易悟入。
(一)要有信心,自信参禅能开悟
很多人不相信末法时期有人开悟,这也是一种慢心——卑慢。慢心的消除至为重要,龙树菩萨云: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景德传灯录》卷一)。末法时期并非就不能开悟,达摩祖师来东土之前,其师般若多罗三藏对其言:汝所化之方(震旦),获菩提者不可胜数(《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祖师亦曾叮嘱二祖慧可,未来汉地参禅的人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慧可)当阐扬(禅宗),勿轻未悟(《景德传灯录》卷三)。既然诸祖悬记如此多的人可以悟入,怎么能说现代的人就不能开悟呢!因此参禅之前,先要树立信心。
(二)参禅之前应广植福德资粮
开悟是大乘佛法的见道,学人需要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为基础,才有开悟之可能。故福德不足者,当努力修集。
(三)寻求善知识
《法华经》卷七载,佛言: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法身佛)。在禅宗里面,善知识有一定标准:一者善知识本身应是已经开悟者,如此才有能力指导学人;二者能正确教授参禅的知见,如果是以定为禅,以无念为悟,就不是善知识;三者有善巧方便能帮助学人建立看话头、参话头的功夫,如果不能教授参禅的功夫,即使能将禅说得天花乱坠,也只是口头禅罢了。
(四)悟前先观行断我见
学人于参禅之前,须观行断我见,如此在参禅的时候,方不至落于我见,将识蕴的意识心,或者将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误为如来藏,而导致错悟。譬如将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短暂之离念灵知心,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将入定以后一念不生的境界等误作是常住不灭的第八识心。如是正落入我见之中,如何能够开悟觅得如来藏!
(五)掌握参禅的知见
1、了解真心、妄心的体性
禅宗所悟的是心,然心有真心、妄心之分,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二载,地藏菩萨云:
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心)者,谓(真心的)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所言妄(心)者,谓(妄心有)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故真心常恒不坏、微密难见,妄心能起念分别觉知。故妄心就是七转识,真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心妄心并行无碍,和合运作,如《入楞伽经》卷七载,佛告大慧: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真心),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妄心),(真心)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妄心)——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禅宗开悟所悟的心就是真心,参禅即是以自己的妄心寻找真心的过程。妄心七转识有见闻觉知,有思量性,是分别心;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分别亦不攀缘六尘一切法,是无分别心,故参禅即是用有见闻觉知的妄心寻找离见闻觉知的真心之过程,亦是用有分别的妄心寻找无分别的真心之过程。当妄心找到真心的所在,就是开悟,由此妄心明了真心的体、相、用而产生智慧,并进一步转依真心的清净性而消除自身的染污性。如《传心法要》(黄檗希运禅师语录)云:
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本心第八识),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此无分别心——阿赖耶识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如《解深密经》卷一,佛对广慧菩萨言:
此(第八)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悟前虽云真心妄心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心,若妄心开悟找到真心,便知真心妄心非一非异,和合如一。
2、离念灵知心是妄心,永无变为真心的可能
有学人知见不足,欲藉修定让妄心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离念灵知心),以为此时的妄心就变成了真心。须知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禅宗的开悟并非是将妄心转变为真心。
3、参禅与禅定不同
禅有声闻禅、祖师禅、如来禅之不同。声闻禅是声闻人藉四念处观而断结证果的方法,其入手处即是身念处观,譬如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细心观照,心无杂念,如此动作日渐缓慢,就会亲证色身之机械性与虚妄性,便可断除以色蕴为我的错误见解,复进一步观察识、受、想、行蕴,了知皆是假合不实之法,并非常不坏的我,如是断三缚结,成声闻初果。
祖师禅,即禅宗的开悟。禅宗的开悟是一念相应慧,妄心一念相应找到了真心,妄心由此产生般若智慧。故禅宗的禅不是禅定,亦不同于声闻禅。禅定是有出入、有境界的法,禅宗的开悟是无所得、无境界法。每有学人不明禅与禅定的区别,而将定境当成是开悟,这就是禅宗祖师力破的以定为禅之现象。
(六)培养动中定力
参禅时候的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都需要一定的定力,尤其是见性,若没有定力就无法眼见佛性。参禅所需的定力,是动夫,而非打坐修习禅定所得的定境。有了动夫,学人于衣食住行之时都可以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随时随地都会有开悟的因缘出现。若动夫欠缺,可以借上文所述的忆佛、拜佛的方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迅速提升动中定力。
学人若具备了上述条件,就表示他的开悟的因缘已经具备,就可以参禅求悟了。
二、参禅
(一)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
禅门里所说的参禅,就是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何为话头?如何看?如何参?所谓话头即是话之前头,也就是所看、所参的那句话的前头。譬如念佛的是谁这句话,在心中已经有了念佛的是谁的意思,但心中尚未有念佛的是谁这句话出现,这时候的状态就是话之前头——话头,倘若心中已经出现了念佛的是谁这句完整话,就成了话尾,而不是话头了。看话头,就是在心中已经有了念佛的是谁的意思,尚未形成念佛的是谁这句话的时候,就这么一直看着,始终不出现这句话的语言、文字、形象,这就是看话头。学人若没有经过练习,就很难看到话头,也难以理解其中的奥妙。初看话头时,不仅话头会丢掉,还会出现语言、文字相,使得看话头成了看话尾,这是动中定力不足所致,需补修忆佛、拜佛的功夫。
当看话头的功夫练习久了,就能一直看到话的前头,而且话头也不容易丢掉,到最后话头牢牢地被看住。等看话头的功夫纯熟了,就可以转为参话头了。在看念佛的是谁的话头的同时,心里面起一个疑情——念佛的到底是谁,这就是参话头。参话头不同于意识思维。意识思维是运用语言文字,一步一步地作分析归纳推理;参话头、起疑情是借助定力形成直观,而不必借助语言文字,就能够达到寻伺的效果。参公案和参话头的差别在于,参话头所参的是话头,而参公案所参的是公案。公案记录了禅宗祖师参禅开悟的过程,学人可以参究公案——为何祖师这样能够悟入?话头(或公案)又分几类:
第一类是有关开悟明心的话头。譬如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参这一类话头,如果一念相应就开悟了。
第二类是有关佛性的话头。譬如说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等等,参这些话头,若破参开悟,佛性就现前了。
话头有的直接,有的间接,学人在参究之前要选择与自己相应的话头、公案,合适的话头、公案有助于悟入。
祖师常说参禅要离心、意、识参。这里的识就是识蕴的六识,意是指恒审思量的意根(末那识),意与识合并起来就是心——七转识的妄心。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是说此心、意、识是妄心,不要将妄心当成是真心,也不要将妄心所变生的种种境界当成是悟境,否则即是祖师所斥之光影门头弄识神、鬼窟里作活计。
参禅固然要往离心、意、识的方向去参,然参究离不开心、意、识的直观,否则就成了修定,修定而一念不生,就无法参禅起疑情。
(二)起疑情
祖师每云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因此疑情对参禅开悟来说非常关键。所谓疑情,其实就是在心里有一个疑在,当这个疑极其强烈,甚至困扰学人以至于无法入睡时候就是大疑,大疑可至大悟。
疑情的生起,由轻到重,是有阶段性的。学人刚开始看话头时,不是看不到话的前头,就是将话头丢掉,这时候不可能有疑情。当能看到话头,且话头也不会丢失时,就有因缘起疑情。当疑情生起来时,参禅就会有一些滋味,令人欲罢不能。随着参究的深入,到后来疑情越来越强烈,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至此学人会忽略现实,物我两忘,甚至连回家的路都走错。此时,如果突然间生起一念来反观话头,会发觉话头不在了,只有一个疑情在。此时勿需再把话头提起来,而是一直疑下去。这个境界,禅宗称之为黑漆桶,已经完全忽略外部世界了。有这种境界的人,将来若一念相应会悟得很深。
当然,以上阶段学人未必都要一一经历,在善知识的帮助下,可能一句话一个机锋就悟了。祖师帮助学人悟入的手段各有不同,禅门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的典故。尽管祖师神头鬼脸,接引学人的方式大相径庭,然其实质皆是采用直指的方式,让学人于刹那间一念相应而触证第八识如来藏。
或谓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可以脱离经教存在,中国禅宗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这都是没有参禅经验,亦不懂禅法者的误会。教外别传之教,是指揭示第八识如来藏体性的大乘经教,阅读大乘经教,深入思维也可以悟入。然禅宗祖师并不提倡学人于悟前过多地阅读经教,而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直指其心,助学人悟入,悟后若有所说,即便不用佛法的名相,其理也合乎经教,除非所悟不真。禅宗的直指与阅读经教而开悟,只是入手的方法不同,并非所悟的内容有异,故不立文字并不代表禅宗可以外于经教(教理)而自成体系,更不能因为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其心,而把禅宗看成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
三、开悟
(一)开悟的方式
悟之表象,依开悟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人眼见色而悟入,如当年迦叶尊者见世尊拈花就开悟了;有人听到声音悟入,如香严禅师听到瓦片砸到竹子发出啪的一声就悟了;还有人通过身根所触而悟入,如有学人被祖师打了一棒,就悟了;有人是通过鼻根嗅到香味而悟入,等等,不一而足。种种悟入的方式中,以动中开悟占绝大多数,想以静中打坐的方式开悟是很困难的。
(二)开悟的内容与实质
禅宗有三关——初关、重关、牢关之说,每一关所悟的内容不同。破初关,也称破初参、破本参,就是开悟明心——学人一念相应触证到众生皆有的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破重关是指一念相应而眼见佛性。破牢关是指以慧力与定力证得涅槃非境界之境界,随其慧力定力深浅的不同,而分别得到薄贪瞋痴或者断五下分结,乃至断五上分结的解脱正受。禅宗三关,自古以来,投子大同、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等祖师皆如是说。故悟有深有浅,悟后仍需起修, 一悟成佛是方便说(若以天台宗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的观点视之,禅宗的开悟至多处在分证即佛之阶段)。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