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关联
第二节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关联
大乘佛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有很大的差异,然亦有许多关联。
一、菩萨应学应修解脱道
菩萨依止大乘法,亦须兼学二乘法,否则即有违菩萨戒。大乘菩萨于修佛菩提道之时,会顺带着完成解脱道的修证。菩萨在六住位实修四加行时即能完成解脱道声闻初果的修证。十住位菩萨眼见佛性,现观世界如幻,贪瞋痴转薄,成二果解脱。十回向位菩萨成就如梦观时,发起初禅,欲界贪瞋就断除了,成三果解脱。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四果慧解脱而不取证,到了三地满心后更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成俱解脱,但三地菩萨志不在此,直到六地才取证灭尽定,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二、佛菩提道函盖了二乘的解脱道
《大智度论》卷一百,龙树菩萨云:
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
是故佛菩提道函盖了二乘的解脱道。七住菩萨开悟明心后,阅读《阿含》诸经即能通达二乘法。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虽然是通教的圣人,但是因为没有实证法界的根源第八识,无法打破无始无明,故其仍是大乘别教法门中的愚人。尽管阿罗汉、辟支佛已断我执(于解脱果上来说相当于七地满心菩萨所断我执),然若其回小向大,因为没有实证藏识,不入七住,故其在佛菩提道的五十二个阶位中,最多只能排在六住位(加行位)。
以大乘法教函盖了二乘,二乘法只是从大乘法中析分出之一小部分,用以接引钝根的二乘人。三乘之本质,实则为一乘,唯一佛乘,故《妙法莲华经》卷一,佛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或谓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此说有待商榷。《胜鬘经》<一乘章第五>载,胜鬘菩萨白佛言:
世尊!摄受者是摩诃衍(大乘),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可知,二乘所修的解脱道依于大乘才能存在,住于大乘即能摄受二乘,故解脱道从属于佛菩提道,解脱道仅是佛菩提道之局部,若无佛菩提道则无解脱道。
或有学习二乘法者,自诩所学的是原始佛教,便谓大乘非佛说。此说古印度即有之,亦为龙树、无著等菩萨所批驳。现代东西方一些研究佛教而无信仰的学者,以及佛门内个别不事实修者,以历史考证为名,亦如是主张大乘非佛说,并为部分傲慢的二乘学人所信受。大乘、小乘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佛灭后五百年内小乘佛法占显著地位,僧人多修小乘法;大乘以在家众为主,只接引大乘根性的有缘人,故大乘在传播时一直保持低调状态;直到马鸣、龙树菩萨出世,这个状态才有所转变。东西方研究佛教历史的学者,不明大乘有由隐至显的过程,便主张大乘非佛说,大乘是由‘原始佛教’演变而来的。然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教的根本典籍《阿含》诸经中就有记载。譬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载,佛告弥勒:
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六度),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载,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声闻、缘觉、大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
《长阿含经》卷二载,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告阿难:
阿难!我、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佛陀入灭以后,阿难与诸声闻阿罗汉结集出声闻三藏,大乘菩萨众亦另行结集出大乘经典。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大乘),说则(声闻人闻后)错乱无所成办(《大智度论》卷一百)。虽然声闻人不明大乘法,于大乘法无有念心所,更无法结集大乘菩萨的教科书(大乘经典),但是二乘人所结集的小乘经典,仍然提到了大乘佛法的一些内容,尽管不作详述。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以修声闻法为主,被称为南传佛教,在南传佛教的经典中亦载有菩萨道思想,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经藏小部》之《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注疏中。如《本生经》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波罗蜜——六度)的事迹。据南传佛典记载,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十度)——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才能导向成佛。南传典籍中亦承认阿罗汉、菩萨、佛的证量不同。
如是小乘的根本经典以及南传典籍中都提到大乘、菩萨、六度(十度)等内容,怎能说大乘非佛说?怎能说大乘是由原始佛教演变而来的呢?且大乘菩萨能通达二乘法,二乘人却无法通达大乘法,故不可以以自己的浅见,人云亦云谓大乘非佛说。诽谤大乘,其过甚大,如《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告德严华菩萨:
若有闻说大乘法教,不生随喜,不乐听闻,不求悟入,不能信受,反加轻笑,毁訾凌蔑,离间谤讟,捶打驱摈,应知此等皆是魔军,是则名为乐非法者、性鄙劣者、求外道者、行邪行者、坏正见者。应知此等谤毁大乘,当堕地狱受诸剧苦,从彼出已生饿鬼中,经百千劫常食粪秽,后生人中,盲聋瘖痖支体不具。
以上略说三乘菩提的修证原理及其道次第。本师释迦牟尼佛特别怜悯末法众生,故于三乘之外,还为难以发起菩提心、出离心者说人天乘,令诸众生如法而行,以便在轮回中能得人身、天人身,而不至于堕落到三恶道中受苦受难。然有情修人天乘,莫若直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得诸乐远较诸天为胜,且能横超三界。人天乘并非佛法的重点,故不多述。
至此,三界有情轮回的原理,二乘解脱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原理、异同略说完毕。轮回和三乘菩提之所以成立,皆因众生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第八识实是贯穿三乘菩提之纲领,能统摄一切法,故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第八识集藏三界万法的种子,才有三界有情六道轮回的存在,业报、因果才得以实现。二乘解脱道的根本在于断除我见、我执,而二乘人能断我见、我执者,必因信受佛说之涅槃本际真实为前提,或因智慧深细能推知缘起之本源——入胎识之存在为前提,否则便无法如实地断除我见、我执,恐落于断灭故。大乘佛菩提道由见道实证第八识引发般若慧,复经现观万法唯是第八识所含藏无量法种藉诸缘而起,唯是藏识所生所显,由是实证法无我,成就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断除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福慧而成佛道。若不证悟第八识,便不能于第八识生起胜解而发起般若,也无法转依第八识的清净性而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随眠,整个成佛之道就无从谈起。故佛说三乘佛法皆不离法界实相(第八识),唯是隐说显说、略说广说之不同,唯是依于涅槃实际只断烦恼障出三界生死与证悟实相进断所知障而成佛之不同。
是故,第八识是诸法之本源,于流转门能生出三界万法;于还灭门能成三乘解脱之正因,故《阿毗达磨大乘经》以偈颂曰:
无始时来界(第八识),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大乘密严经》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说: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如是三乘菩提之内涵、异同、本质,大乘学人闻已思维,即能清除自身于佛法上存有之盲点,如是盲点除已,当进求突破瓶颈,开悟见道,如此方能次第进入修道位中,一切种智,实现成佛之大愿。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2018-07-22 回复:0  浏览:373
下一篇:
念佛法门
上一篇: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差别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