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僕表示,藏传佛教密宗目前在佛教界有许多的称呼,其中最常听见的是藏密、密宗、密教;反而「喇嘛教」比较少听到,而藏传佛教这个名称是近代才有的。值得一提的是,藏传佛教密宗到底是不是佛教?它的定位在那里?
对此,张董事长作进一步的说明:正统佛教有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教的三归依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归依佛是因为 佛是至高无上,所以归依祂,归依法是因为佛法能够使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永离生死苦恼;归依僧是因为僧是法的传承,僧分「世俗僧」与「胜义僧」二种,「世俗僧」乃圆顶受戒住在僧团中,是佛法的表相传承;但一切佛法的真实传承,都来自于三乘佛法中的「胜义僧」。另一个层次的归依是:归依「自性三宝」,因为众生是未来之佛,本有能使自己藉以修行成佛的自性,所以归依「自性佛」;法是轨则,因为「法尔本来如是」,深入了知一切法的根本而达到究竟,即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归依「自性法」。僧指觉悟的胜义僧,依于所觉悟的「般若智慧」,统理大众修行的一切事务,共同迈向成佛之道,所以归依「自性僧」。所以归依「自性三宝」乃是证悟菩萨所了知的另一种层次,一般唱诵的最后「三自归依」,即是在说归依「自性三宝」。
藏传佛教密宗却主张四归依──归依上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甚至把归依上师摆在归依佛之上。为什么要在佛教的三归依之上,再另加一个归依根本上师?而且把归依上师放在归依佛的上首?很显然地,藏传佛教密宗根本不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归依放在归依的重心,而以上师作为最上归依;换句话说,他们将上师放在 佛之上,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归依上师,放在上师后面的三归依只是一个障眼法,用来遮止佛教徒对他们生起疑心。这是「司马昭之心」,以「四归依」作为幌子,暗示他们上师的佛法证量是高于 佛的,而且要求徒众必须绝对相信上师的所说所为。
既然藏传佛教密宗是以上师喇嘛作为最上归依,那么他们在修学过程中的一切行止,必然不会依止真正的「佛」,只是依止上师;也无法符合正统佛教的「法」,只会依止谭崔双身法;更无法瞭解「僧」的真实义,眼中只有「上师」。也就是说,有了上师喇嘛,佛、法、僧对他们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一个对佛所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归依佛、法、僧三宝」的意涵,不瞭解、不尊重、不奉行实践的外道,却侧身于佛门中,自认为是佛教的一支,并且以凡夫及外道的身分,大言不惭说自己的法义与证量远高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而以「藏传佛教」的名称来混淆视听,其「居心」和「目的」,值得所有佛教界人士深思与探讨。
值此末法之际,邪师和外道说「像似」佛法的假佛法者犹如恆河沙,一般的初学者,在佛法知见尚未建立之前,受误导在所难免;只能在入门之前,加以简择筛选。在此处提醒初入门而又有心修学佛法的善男信女:藏传佛教密宗不是佛教,是道道地地的「喇嘛教」;而喇嘛是男女双身法的奉行者,并不是佛法中的修行人。谨提供此入门知见,让有意学习佛法的人参考,避免误入歧路,以免再回头已不仅是百年身,而是多生多劫后的事了。(採访组报导)20121001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