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10/10 08:00
(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僕表示,本则所说乃第五根本堕戒,谓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照例宗喀巴亦分成两点说明,第一则为「于何对象违犯过失」?
宗喀巴云:「第五根本堕戒,谓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亦分两点说:一、于何对象违犯过失?谓当初修行所发: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殊胜誓愿菩提心。」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对于「菩提心」的解释,看起来是各说各话,没有一个标准,但背后则是他们一贯的作法:将法义依显密、依无上瑜伽的层次,分为「外、内、密、密密」四种缘起,更是藉此建立起完整的防火墙,让外人无法知其邪淫的底细。从前面第四条根本堕戒内容,宗喀巴所说「如果起意:『我不堪能摄受利乐于诸有情』,此则明确违背下一第五堕戒:捨菩提心。捨意云何?谓于众生起謓,不生殷重慈爱,或更寻思:不欲有情得乐。」简单的说,就是起意「能利乐于诸有情」的心,就是「菩提心」。在这里所说的「菩提心」,就是要让「诸有情得乐」的意识心行,「得乐」是指得到双身法中乐空双运的淫乐。
宗喀巴在别处又提到「菩提心即是金刚,即是乘」,宗喀巴的意思:「菩提心就是以金刚作为修行的法门」;很明显的,宗喀巴又把佛法中说的无形无色的金刚扭曲为物质法,暗指「菩提心」就是男人的「金刚杵」,乃以「男人的性器官」作为修行工具。有时候,将「菩提心」说为「菩提」,也是说物质法,指的是「白菩提」与「红菩提」;「白菩提」指男人行淫后流出的「」,「红菩提」指女人行淫后流出的「淫液」。总之,不管是「菩提心」抑或是「菩提」,在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的口中,他们依著四重缘起秘密的标准,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以满足信徒的求知欲而「面面俱到」,而以招徕信徒为目的。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口中的「菩提」,在一般人的眼中乃污秽不堪之行淫后的排泄物,然而在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的眼中,那可是个「宝贝」;因为「慧灌顶」可少不了这玩意儿。换句话说,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是各各都品尝过这种「宝贝」,才能够成为今日的上师;同时这些上师也都让他们的学法,同样品尝他们的「宝贝」;这种传承让密宗所有的学法,对根本上师必须永远地「」。
第五根本堕戒的内容说「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即是犯戒。这种说法,可分成两个层面来看,若从正统佛教的角度来看,乃是说不通的矛盾说词;但若从假藏传佛教角度来看,可就有诸多说法,而且各种说法,全都会让人跌破眼镜,且又是隐藏深意。以第四、第五根本堕戒的意识心行来说,是要「利乐于诸有情」、「让众生成佛」;也就是说,诸上师要让全天下的女都能得到「行淫的快乐」,当女可以把淫乐扩散到全身时就是密宗的成佛了,所以绝对不能弃捨这种「菩提心」,否则就是犯戒。这是将「菩提心」说成「意识心行」的一种说法。
在密宗里,可以将「菩提心」解释为各种不同的事物,完全依照密宗上师的需要而可以随时改变解释;所以若将「菩提心」说成「物质法」明点,可就精彩万分了,因为这时的「菩提心」明点就是指或女性的淫液。那首先就是说,「不能弃捨修学诸法的根本--金刚杵」,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是以「金刚杵」作为修学诸法的根本工具;也就是说,诸上师不能捨弃「金刚杵」来修学诸法,以他们自豪的「金刚杵」,博爱全天下的女人,此其一也。其次,当上师像宗喀巴一样开示说「不能弃捨诸法的根本--红、白明点菩提」时,意谓诸上师全都将「男性的」与「女性的淫液」混合之后,来给受「慧灌顶」「食用」,这时的混合液也称为「菩提心」;若诸上师「弃捨诸法的根本--红、白菩提」就是犯了密宗的根本堕戒,此其二也。
所以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所说的「菩提心」,有时候说为「心」,就是他们所自认为「利乐有情的心」,或是能知能觉的意识等六识心;有时候说为「物质法」,就是喇嘛上师一生修练的「金刚杵」,还有就是指他们自认为是宝物的「白菩提明点」、「红莲花明点」。
依正统佛教的角度来看密宗的第五根本堕戒「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在正统佛教中说的「诸法根本菩提心」,乃指第八识如来藏,亦即三界一切法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因为五蕴、十八界法是第八识如来藏,藉父母、业种、烦恼种为缘所生,第八识是「主」,色身与前七识是「从」。犹如一颗树,树根是第八识,前七识是由树根所生;前七识怎么有能力弃捨「菩提心」第八识?这是永远作不到的事。
话题回归到宗喀巴所说:「于何对象违犯过失?谓当初修行所发: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殊胜誓愿菩提心。」显然第五根本堕戒与前面第四条,有著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要「利乐一切有情」、「让众生成佛的发愿心」。宗喀巴要修学金刚乘的修行者,不能违犯当初所发「为诸众生成就佛道」之「殊胜誓愿菩提心」;意思已经很明显:自己要乐空双运而「即身成佛」,同时也要「诸众生成就佛道」而同得密宗的佛果。在第四、第五根本堕戒的推动下,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必定拼命「利乐一切有情」,以「慈悲心」让诸多女得到快乐;不但如此,还要让女个个「即身成就佛道」--达到「性」之「雌雄等至」而成为密宗佛。从第四、第五根本堕戒的角度来看,「谭崔金刚乘」双身法乃有意施设这些戒条,来强迫诸喇嘛上师广行双身法的意味。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与佛教一样,在初入门之时,有「四皈依」与「三皈依」,也当场发愿;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发「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殊胜誓愿菩提心」,佛教发四弘誓愿大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两者所说都是「发菩提心」,密宗藉此加以混淆,但实质上却有著天壤差别;佛教所说「发菩提心」,乃是发「要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以及运用这种般若智慧广度众生的大心,那就必须实证后,才有能力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乃至四宏誓愿的;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却是发「让学法众生都能得到床笫上的性」之「即身成佛」的「菩提心」。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根本不知道,发了「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菩提心」,是意识心行,如是而已;然而这个「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第八识如来藏。纵使发了大愿,依然是意识心,不离意识心行,根本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来藏。
正统佛教所说的「菩提心」,顾名思义就是「觉悟的心」,有二义:一是发起四宏誓愿的大心,二是亲证「菩提心」,乃「如如不动」的第八识如来藏;被实证的「菩提心」如来藏自己,没有「发愿心行」,也没有「利乐有情心行」,从无始劫以来,就是如此。换句话说,这个「菩提心」是被动的,透过学禅而练成看话头的功夫再以参禅的方式,以意识的思惟观,去寻觅「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当一念慧相应,第六意识与第七识意根找到了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之时,般若实相智慧油然而生,简单的说,这个时候就有了开悟般若的实相智慧,了知「无生忍」1的真实义。
当亲证如来藏而了知第八识如来藏为「诸法的根本」时,即是了知「菩提心」之时。此「心」空无形色,却有真实的自体性故名空性,能够藉缘出生三界一切法,《般若经》中经常以「空」名之;却也因此造成诸凡夫学法者的误会,以为《般若经》所说「空」是「一切法皆空而无有」,却不知此「空」双具「空与有」的真实义,自己却又不堕这两边。此「心」乃离三界一切法之见闻觉知的运作,却能了知众生「七转识」2的一切心行,所以才说「菩提心」是第八识如来藏。而开悟以后,了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意识心,依然是第六意识,并非将意识心转变为如来藏「菩提心」。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所修学的「谭崔金刚乘」双身法,自以为能够「利乐一切有情」,也能够让「诸众生成就佛道」;但他们所发的那个「菩提心」之心愿,只是意识心行,与真正的第八识如来藏「菩提心」没有关系。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作梦都想不到,他们所认为的第五根本堕戒「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中的「菩提心」,其真实义原来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与他们所想像的「菩提心」,原来是天差地别的两码事。
既然意识心了知一切法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作为根本,意识本身也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生;那么宗喀巴于书中所云「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依正统佛法的角度来说,就变成不懂佛法而闹出来的天大笑话。因为「诸法的根本」就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三界一切法全部从「菩提心」而生,根本无从弃捨。
所以严格地说,宗喀巴所云之「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其真正想说的,就是不能违犯最初「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殊胜誓愿菩提心」。换句话说,一个金刚修行者有朝一日成为上师,那么就要实践这个让「众生成就佛道」的「誓愿菩提心」。因为「谭崔金刚乘」双身法,全赖这些上师的代代传承,才得以发扬光大;如果不用这些戒条死死的绑住这些上师乃至学法者,那么「谭崔金刚乘」双身法必然因为底细为大众所知而遭到排斥,传承也将因此断层而凋零。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以一个「附佛法外道」的身分,潜入佛教来谈「菩提心」,其实是毫无立场可言的。因为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经常将佛法名相扭曲,混入「谭崔金刚乘」双身法中。一般的学法人,因为佛法知见不具足的关系,对于他们所说的名相,产生了诸多混淆而误以为诸喇嘛上师懂得佛法;其实这也是诸喇嘛上师的最大用意,因为「外行骗外行」,先骗到手再说。
也因为「附佛法外道」的假藏传佛教诸喇嘛上师,以高调的行销手法,抓住众生「贵就是好东西」的心里;个个摆出一副很有修行样,头衔又是法王、、仁波切乃至达赖,看似响噹噹的名号,学法众生听到这些头衔已经先茫酥酥了,再加上高座说法之前,前呼后拥之慑人阵仗,学密的信徒们不醉也难。上得台来,希里呼噜的「不知所云」一番,两个钟头下来,翻译的时间和掌声就去掉一大半;说法者个个面带微笑,其实心里面是在偷笑!但密宗信徒却是欢笑的被骗走钱财与宝贵的光阴,而光阴其实就是生命的另一种代名词。(採访组报导)20141010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1「无生忍」乃说「接受一切法本来无生」的理念,亦即接受第八识如来藏本来无生、故永不灭的真实意。「忍」为「接受」意。
2七转识乃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七个识,三界一切法皆由此七个识来运转,故名之为七转识。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