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藏传
◆论菩萨的定义(献给吝於自称菩萨的人)ver.2

以下是针对菩萨定义,回覆网友的内容:
 
兹摘录以下导师、亲教师著作中相关内容:
 
●请参考《学佛之心态》 111~112页:

「所谓的僧宝,在佛法中有两种:一种是凡夫僧,一种是胜义僧。另外还有两种:一种是声闻僧,一种是菩萨僧。
亲证大乘菩提的人,不论出家或是在家,都是胜义菩萨僧;尚未亲证三乘菩提的出家人,都是凡夫僧。

亲受小乘声闻的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不受大乘菩萨戒的人,就是声闻僧,这就是指南洋的那些南传佛法的出家人。如果两种戒都具足受了,但是心里却以声闻戒为主要依止,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的人,虽然是在大乘法中出家受戒,仍然是小乘的声闻僧,不是大乘的菩萨僧,因为他的心态是声闻僧的心态。

跟随善知识而亲证禅宗的开悟明心境界,得到了大乘菩提,却不想为帮他证悟的善知识去弘扬、绍继,不肯护持帮他证悟的善知识,不肯尽力回报帮他证悟的道场,只想自己将来如何如何,只为自己设想,这种人虽然已证大乘菩提的见道智慧,本质仍然是声闻僧因为他的得法的本质,其实是声闻的自了汉窃盗了菩萨的根本,违背菩萨道的精神。如果两种戒都受了以后,心中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以声闻戒为次要依止的人,摒弃了声闻人的心态,行为也符合菩萨道的精神,才可以算是菩萨僧

大乘法中的菩萨僧有两种:凡夫僧与胜义僧,名为凡夫菩萨僧与胜义菩萨僧
亲证大乘菩提而发起般若智慧的人,也就是已经明心破参而发起般若智慧的人,都是胜义的菩萨僧,不管他是身现出家相或是在家相。如果是还没有证得大乘般若智慧的人,也就是还没有参禅破参而明心的人,即使是身现出家相,仍然是凡夫僧,在大乘法中虽然已经受了菩萨戒,仍然是凡夫菩萨僧。」

●请参考《无相念佛》48页: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开头便说:「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与大势至菩萨同修念佛圆通法门的菩萨,有无量无数同时参与楞严盛会,而由五十二位菩萨为代表,偕同大势至菩萨顶礼佛足,再由大势至菩萨说出此一念佛圆通法门。何以由五十二位菩萨代表而不用其他的数目呢?此中具有很深的含意:这一句表明了此种法门之可浅可深,利钝兼收。从最浅的凡夫菩萨--初信位开始到十信及贤位菩萨--十住位、十行位、十迥向,上至圣位的初地至十地,乃至即将成佛的等觉妙觉位菩萨等,无量无数,皆同修此念佛圆通法门。」

●请参考《平实书笺》 22页:

「然出家戒乃声闻戒,唯具根之出家人得受;菩萨戒则遍及三界六道众生,二根、黄门、畜生亦得受之;故菩萨非独可现出家相亦可现於大神天、畜生龙、地狱大鬼王等,乃至《华严》善财五十三参之婬女、屠夫、鬼神、比丘、国王等,皆不妨是大菩萨...」

●《平实书笺 》 24页:「....又大乘比丘二众不唯受声闻戒,亦兼受菩萨戒,二戒俱受,方名出家菩萨;若唯受比丘戒,不受菩萨戒,唯名出家,不名菩萨...」

●《平实书笺 》26页:
「 不与声闻诸等,如汝宝藏不示恶子;要当付嘱诸菩萨等,如汝宝藏委付善子。」大乘妙法---尤其是眼见佛性之法---既非付嘱声闻比丘,乃付菩萨,则比丘二众於诸比丘中不能觅得眼见佛性之人,而向在家菩萨求法,此时劝勉超越声闻戒,依止菩萨戒,斯复何过﹖
譬如佛云:「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佛子若欲眼见佛性者,当依佛语,以菩萨戒为依止欲唯求声闻解脱果者方以声闻戒为依止。今余劝诸出家法师欲见佛性者,应以菩萨戒为依止.....」

●请参考《宗通与说通》 57页:

「....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於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大乘经典所说,已证大乘胜义故。」

●请参考《大乘无我观》91页:

「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嘛!觉悟的有情有两种:一种是出家菩萨,一种是在家菩萨。剃发著染衣,住到如来家,是出家菩萨;你受了菩萨戒,你不剃发著染衣,住在俗家,有家眷成群--是在家菩萨。可是菩萨有凡夫菩萨,有圣位的菩萨你证到了道种智的时候,你有法眼,一切善知识都不能瞒你,你能够了知他们在佛法上的修证境界所在,能挑出他们所有的毛病,知道他们一切的错误,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如果不到这个地步,他有慧眼--有慧眼就是七住到十回向位是慧眼--有慧眼是外圣内凡的菩萨,六住位以下则是凡夫菩萨。

可是菩萨还有实义菩萨、假名菩萨的差別;受了菩萨戒,不好好用功--假名菩萨;实义菩萨呢?受了菩萨戒之后,严持不犯,然后去修证,证得真如--实义菩萨。所以菩萨有很多种,不能把它侷限在一个局部里而说。...」


kc说明:
至於你说的视频应该是学佛释疑-菩萨是什么?(正光老师主讲) 我看完这个视频后,发现他是侧重在「实义菩萨」的定义,这是为了要「方便对治」佛教界的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现象,尤其是慈济功德会,普遍将世间法的行善作为菩萨道修行的主轴,然 后彼此以「菩萨」相称,如此确实是误会菩萨必需具足世出世间法的智慧与福德。如果只是把世间行善当作菩萨道的修行,那一切享福的欲界天人即是「菩萨」 的可爱异熟果报喽?然而事实不然!一切修福生天的天人不可能是菩萨,既然世间之行善不等于行菩萨道,那慈济师兄师姐的行善也不等于是菩萨行,充其量只能称 作「人天善法」不等于是大乘佛法,所以慈济以菩萨称呼之过失,在于证严法师误会菩萨道的修学次第与内涵,过失不在于慈济的广大会员。但是在正觉讲堂里面,因为菩萨道的修学次第清楚明白,不会有将世间法当作是出世间法来修学的误会,所以在正觉讲堂之中,虽然不在七住位之上,但凡受过菩萨戒的人,至诚心发过四弘誓愿的人,具有菩萨种性的人,都是可以用菩萨相称或自称,但这只是方便说的假名菩萨或凡夫菩萨。

以上供您参卓
KC 合十敬上

---------------------
 
 
网友看完上面回覆后继续来信与交流:

◎【感谢您费时间找理由想说服我!但我想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因为我不反对他人客称人菩萨。我反对自已以菩萨自称、以菩萨自居这与声闻种性、菩萨种性根本就无关。】

KC答:
既然是您个人的观点与标準,那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不必牵涉到其他人观点与标準,他人要怎么称呼或「以菩萨自称、自居」,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与你的修行无关,別人要起什么慢心,那是別人的事,我们不必太在乎別人的慢心瞋心贪心,因为学佛三大无量数劫,调伏慢心瞋心贪心,这不能急于一时,也无法在一世中修除,当你反感于別人以菩萨自居,这是自己的瞋心现起,如果只是放在心里不显露於外,那还不致障碍道业,如果落实於身业口业,自障亦障他人道业。

 
◎【菩萨肯定有菩萨性,但有菩萨性不一定就是菩萨。菩萨性不可能一下子具足。菩萨就是觉悟、菩萨就是自利利他。
菩萨性还未具足前无法利他,所以还不是菩萨。菩萨性具足(开悟)了,就成为菩萨(有能力利他)了。您自已也说「所以在正觉讲堂之中,凡受过菩萨戒的人,至诚心发过四弘誓愿的人,都是可以用菩萨相称,但这只是方便说假名菩萨或凡夫菩萨。」 】

KC答:
你说得没错,但这是狭释,只要別人未证悟前不以「实义菩萨」自居,就没有过失可说,导师说菩萨还有实义菩萨、名菩萨的差別;受了菩萨戒,不好好用功--假名菩萨实义菩萨呢?受了菩萨戒之后,严持不犯,然后去修证,证得真如--实义菩萨。所以菩萨有很多种,不能把它侷限在一个局部里而说因此,我们不必因为看到「假名菩萨」这个名相,就对假名菩萨这个称呼起烦恼,或生起了轻慢想,何以故?因为一切实义菩萨皆从假名菩萨来,如果没有先经历假名菩萨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有实义菩萨可说啊。所以「假名菩萨」有他方便摄受众生的必要功用,可以鼓励大众发心修学菩萨道;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菩萨」的定义设得太严谨,门坎设得太高,那众生会对修学菩萨道心生畏惧,请问如果不敢自称菩萨的人,又怎能发心去走那艰辛的菩萨道呢?既然敢公开自称菩萨,就有随时準备被別人拿着尺衡量、讨论、批评的心里準备。你不是也说道「菩萨性不可能一下子就俱足」,所以善知识在摄受众生入菩萨道前,先以各种方便善巧摄受,令其菩萨性慢慢累积,一分一分的去除声闻性。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以「实义菩萨」来定义「菩萨」的内涵,反而「实义菩萨」只是「菩萨」名词中的一个部份。因此我们不妨随喜讚叹每一个发心发愿行菩萨道的众生,慷慨大声称他一句「某某菩萨!」(*注意:不是客气式的尊称,而是发自内心的接受与讚叹对方就是菩萨!!!)

至於菩萨种性尊贵,无可讥嫌!我们没有理由说「有菩萨种性」的人不是「菩萨」,除非你在特殊情况下,有必要用狭义的「实义菩萨」来解释「菩萨」时,你才可以说:「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不一定就是菩萨」。但在一般情况下,菩萨这个名词是不能以实义菩萨来涵盖它。所以导师才会强调说「萨有很多种,不能把它侷限在一个局部里而说
 
◎【菩萨是殊胜、庄严之称,经中常说菩萨不可思议。如果未悟凡夫也称菩萨,那菩萨一点都不显得尊贵了。】

KC答:
就是因为菩萨具有殊胜庄严之称,所以「假名菩萨」这个称呼,可以令凡夫众生发心发愿走菩萨道,能令一位众生欣慕菩萨道而去发心修学菩萨道,这亦是何等殊胜难得之事!因此不论是「实义菩萨」的亲证七住位不退,还是「凡夫菩萨」的初发心发愿修学菩萨道、受持菩萨戒,这同样都是难得的「尊贵」菩萨,一样是「不可思议」的菩萨。记得有一故事说一位阿罗汉跟弟徒弟小沙弥偕同旅行,师父走在前头,小沙弥揹著师父的行囊,有一天小沙弥在心中发愿修学菩萨道,这阿罗汉师父有他心通,知道小沙弥发这个菩萨愿,於是就把小沙弥身上的行囊拿回来自己揹....。 

这个故事中知道,发心发愿修学菩萨道的小沙弥徒弟,都可以令真正的阿罗汉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只有那些南传佛教上座部的自了汉、假名声闻人,以及没有真实证悟初果乃至四果的大妄语凡夫僧,才会不懂大乘菩萨的尊贵,才会轻贱菩萨道,才会对「大乘菩萨」生起了烦恼与邪见。要知道一切真修实证的初果人乃至阿罗汉,都会打从心里讚叹大乘法与菩萨道。以下摘录是从福德的庄严大小,来校量初发菩提心者:

《四十二章经》卷1:「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 ,欲济众生也」(CBETA, T17, no. 784, p. 722, c1-8)(* 简单的说,你供养一千亿碗饭,给一千亿个阿罗汉所得之福德,不如你供养一碗饭给一位初发心、发愿、修学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有情」以及受持菩萨戒的 「凡夫菩萨」。因为凡夫菩萨是未来佛,衪会比尚未「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更快成为究竟佛!因为成就佛果,所能利益之众生自然是广大无边。所以光凭在福德上 的校量,阿罗汉远远不如凡夫菩萨。如果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信徒有缘看到这一段说明,恐怕要气到七窍冒烟!可是这是佛经中的事实!因为「佛是实语者、不诳语 者。
2018-10-05 回复:0  浏览:462
下一篇:
◆ 论「大乘非佛说」之谬误(1~4集)大航法师主讲ver.3
上一篇:
◆ 略评:吕凯文之「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