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派法王多罗那他把中观分为四个 层次: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
一、共通中观
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他们说中转法轮后宣说之《般若经》等为了义经。龙树为解释经义著《中观理聚》等论成为中观派的最大权威。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共通中观唯主“空”义,后来发展成为应成派则主张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胜义世俗一切皆空的“毕竟空”论。(《他空精义》232-233页)。
二、大中观主胜义有的他空见,觉囊派自认在藏就是他们的这一派,大中观的根据的经典方面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妙臂请问经》、《大般涅 经》、《宝云经》等究竟了义诸经。阐释经义的有:弥勒、无著、世亲等的著述。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略提他空之义。在《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性论》等中作了详细解释,在《宝
性论》中更详细为决择他空之义。依觉囊派说,龙树亦说他空见,他在理聚论中为除常边,成立为空,在赞聚论中为除断边,成立为有(《文选》165-166页)。如《法界赞》中亦提出胜义不空的中观了义思想。陈那、安慧更发展了这种思想。从上述经典来看不仅宣说有唯识理论,并提出了法界真性,如来藏,不生不灭等(《二谛论》19页),且是开创了中观了义之宗(《他空精义》232-255页)。
龙树无着的他空思想传入西藏由素·噶瓦多吉译师和赞喀布齐等人所翻译,觉囊派先辈所继承,到了笃补巴时则更为发扬光大(《他空精义》234-237页)。
三、中观不共义,提出了如来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众生皆具。这佛性就是指常,乐,我、净、正、真、善。(《文选》)154页)。又说此为法身。
四、中观秘密义,提出佛本具有身智(46)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47)、“法身”这些概念。法界不是一般概念所说的空,它是出生一切法之界, 尤其是胜义法界指的是一切涅 功德之所依。法身说明此为佛之身、智万法之所依。皆为胜义有。(《他空精义》)241-245页)。
觉囊派认为世俗空后必有所依之总根,此根则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来藏为胜义有,此根不可能断。
觉囊派是从唯识发展起来成为一派自称为大中观派。他们和唯识不同之处是唯识承认外境是无,内心实有。
觉囊所说如来藏光明觉性,重在证悟自心本性,并非求证外道之神我。如来藏虽为万法所依托处,但它是无为法,并不安排主宰世间一切万有,不同于梵神。
觉囊派属心宗,必然认定有心,此心指真心。他们的《时轮》内、外、密三世界,都包含在密世界的心中,这心就是清净的如来藏。因此如来藏成为了万有的本体了。
觉囊派认为“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他们与格鲁应成派主张胜义、世俗皆是缘起性空,“毕竟空”成为针锋相对之教敌。觉囊派认为佛的智慧德相属本具,格鲁派不承认如来藏,更不承认什么本具功德,应成派认为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佛)均是假名安立,所以应成派以惨无人道的灭杀了觉囊派,而这一点没有写在历史里。
觉囊派特别强调胜义有,说它是常恒、坚固、雍仲(54)离戏、寂静、园成、自性成就、实义有、实有等(《了义海论》189页)。
觉囊派承认有空性,那空性只能是因缘生法,是虚妄。真实之法是胜义,胜义即园成实性,无生灭来去,作为诸法之法性。笃补巴说,胜义园成实,不管佛出世与不出世,法性和诸法所依之界而是常在(《了义海论》266页)。决不可说空。此语亦见《楞伽经》(楞讲168页)
园成实就是胜义有,自体有,自性光明,自性俱生智,自性清净,自性而住,自性元成。他是法身、法界、真如性。界智无分别自证自明之胜义谛,是法身无边功德之本性,是非空非不空之大空(《了义海论》261页)。若胜义只有空性,即无佛一切智慧德相之所依─法身,亦无报化身,佛性成断灭。故法身之空名为一切种相之大空,可见非毕竟空,乃真空之妙有(57),所以他们认为应成派一切皆空乃是无遮(58)顽空、断空,其根断了。
│世俗谛─┤无物空│
空 │ │有物空├──自空──有为法──空
(性) │
│胜义谛──胜义不空──他空──无为法──有
│世俗谛──假有(名言有)──有为法──空
有┤
│胜义谛──真有(真如体)──无为法──有
┌ 偏计执性 无物有 世俗中无(倒依世俗)安名有────┐
三 │ │
│ │
│ 依他起性 有物有 世俗中有(正世俗)──唯识有,假 │因为虚妄不实──自体空,
┤ 有(依他因缘生法,由无明他力所生境相 ─┚自空,有为法──世俗谛──空性
│
┕ 圆成实性 离戏有 世俗中无,胜认中有──真实──自体不空,无为法,他空──胜义谛──有
唯觉明有,真有
┌世俗谛──自空──阿赖耶识──妄心
如来藏 │
(心体) 二谛┤
└胜义谛──他空──阿赖耶智分──真心
觉囊派所说之胜义有,具体指的是自心本性的如来藏。如来藏为园成实,园成实具有三相,光明、自觉(自证),离戏。(《知识总汇》中511-544页)。此为诸法之法性。如来藏就是法性、觉性、佛性。佛与众生同具,它名为因时果时无有分别之见,此为胜义法性。“胜义法性是何者?非是冥顽乃觉性”(《了义海论》233页)。
故如来藏为万法之根,绝不可空,如来藏遍情器,但它是无为法,不参加有为之万法的造作,故如来藏对万有,也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如来藏如虚空,非空无一物,有智慧不二智,此为本具,非缘生法,若因缘生法终有断灭。故如来藏智慧则为甚深之空性,乃真常之自性(《了义海论》234、236、238页)。为本元之法界。
如来藏自性为自觉智,或称不二智,此即众生之觉性,佛与众生仅是迷悟之差,他们说二取空后之根不可空,如证二取空,谁知证了空性,知此即是自觉智,若无此智则成顽空(65)断空。
觉囊派承认他们是中观派,所谓中观就是不堕二边(60)。他们说,世俗所现不加省减,不堕断边,胜义实相,离诸戏论,不堕常边,此为中观,因之二谛双融(61)。智慧不执任何法之相,不堕常边,大悲为利他故广大积资不随断边,此为中观道之二谛双融。离一切戏论形相获证法身,不堕常边,二种色身在轮回未空间作调伏上下化机利生之事,不堕断边,此为中观果之二谛双融也(《知识总汇》中
559-560页)。又说承认偏计,依他,因缘生法不堕常边,园成是无为法非因缘生,不堕断边(《了义海论》253页)。或说离世俗本无而执为有之常边,胜义本有而执为无之断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