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文化
西藏喇嘛教历史(一)
西藏喇嘛教历史
 
     说到西藏密教,令人称奇的首先莫过于男女双修了!其来源还得从印度教谈起。
印度教是继承了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发展而来的一种宗教。它的哲学的核心是宇宙的生命崇拜。常常通过多种多样人格化的生命形态,包括多面多臂,半人半兽,半男半女的怪诞造型来表现宇宙生命的勃勃生机。各种形象的身姿和手势都赋有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生殖崇拜升华而来的超验哲学本体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成为印度艺术尤其是印度教艺术象征主义的中心,人体作为宇宙的缩影,充满了生命气息的容器成为表现宇宙生命的直接载体。
     在藏传佛教供奉的众多佛像中最令人惊诧的莫过于欢喜佛的形象了,其外表怪诞难晓,有的丑陋凶恶,有的人身兽面。有的多个脑袋,有的有多只手,有的腰间挂着人头,有的脚下踩着伏卧在地的少男少女,有的单身,有的双抱交媾。种类质地分金、银、铜、木、石,还有泥塑彩绘和"唐卡"壁画等。欢喜佛最常见的形象是男女裸体相抱交媾,许多人看了以后深感困惑,难道一贯宣扬"不淫欲"的佛教在这里被严重亵渎了吗?当然了,这本不是佛教的内容。
     公元8世纪左右时印度的佛教已趋隐没,大量印度教的内容,衍变为密宗。佛教艺术也深受印度教影响,引进了许多印度教的护法神,出现了多头多臂的菩萨像、愤怒姿态的神像,以及其他强调神秘性和官能性的神像。特别典型的是出现了许多男女双修的形象。究其本原,这些男女双修也是印度教性力派影响下的产物。
     性交作为密宗宗教仪式的思想根源
     密教也称坦多罗教,坦多罗tantra(密咒)的词根tan的原义就是生殖、繁衍。它继承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纵乐派)的思想和实践。与印度教中其他门派相比性力派是种行动体系。它也寻求解脱,但不在来世,而在"此生",它不禁绝尘世中的各种享乐,反而去尽力地挖掘种种声色之娱及"山神"经验。性力派特别重视性能量和性信仰仪式,认为性是最大的创造性能源,通过性交可以使人类灵魂和肉体中的创造性能源激扬起来,与宇宙灵魂的大能合流,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为此他们直接把性交本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性交中使男女通神,这种仪式称为"轮宝供养"。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已婚或未婚的数对男女出席举行"五种享乐"。前四种是鱼、肉、酒、谷物和饮食,最后一种是性交。在性交之前需冥想和其他准备,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情,然后以多种形式进行性交,男女在极乐中溶为一体,体验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的情景。在欢喜明王图象和明王妃合抱交媾之相,明妃搂抱其头,一足围绕其腰,正是所谓"大乐"形式。
     藏传佛教中女神的形象众多,与汉地佛教中几乎没有女神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受到性力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创造女神的性力而产生和繁衍的,印度教中有三大主神,其中掌管生殖与毁灭的湿婆,以勃起的阴茎作为其象征。印度古代将阴茎勃起归于"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从而出现瑜伽。瑜伽是印度传统的修炼方法,包括静坐调息、入定等,与中国的气功类似。
 
     藏传佛教中女神形象众多
     在密宗中,彼岸的超验智慧"般若"代表女性的创造活力另一种修炼方式"方便"代表男性的创造活力,分别以女阴的变形莲花和男根的变形金刚杵为象征,通过想象的阴阳交媾和真实的男女交欢的瑜珈方式,亲证"般若"与"方便"融为一体的极乐涅槃境界。这就是 "欢喜佛"的宗教寓意。
     空行母是一种介乎天人之间的女性神祗,她有大力,可于空中飞行,故名。在密宗中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其形貌多变,通常可分为人形与兽面空行母两大类。此尊造像即为人形空行母的常见造型。
此空行母像圆面怒目,蛇卷怒发,发丝柔顺光滑。头戴五叶骷髅冠。项挂人首项链,长垂及地。左手屈臂高擎嘎巴拉碗,右手后伸向下持钺刀。左弓步展立姿,仰面朝向左前方,体态优美,极富动感。造像丰乳细腰,肌肉质感塑造准确。上身满饰璎珞,足踏二神。单层覆莲座,莲瓣细长饱满,底板有十字交杵阴阳鱼图案。
 
      传入藏地
 
      佛教原先并没有密教,前期密教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兴起的,主要是咒语方术等类似于印度原婆罗门教术数,其经教也非原有,密教言是佛当年秘密传授未公开的;后期密教是在印度佛教渐趋隐没之时,外道的教义逐渐取而代之,兴起了所谓的“金刚乘”“易行乘”等,出现了《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融合少数佛教教义、印度教及多个教派如仙教神鬼教等,兴行设坛咒术作法、仪轨、观星象、大供养等等,其中最惊世骇俗的莫过于男女双修。无论修行方式还是教义都与原始佛教迥然不同的新教——“金刚密教”。以“一身成佛”的口号,召集了广大的信徒,但因为其宗教形式与当时的印度教几乎没有差别,所以印度教与佛教的界限再难分清,加之外教伊斯兰教的入侵,印度佛教终于隐没。从这个意义上讲密教并非正宗佛教的一派,在印度佛教后期更是起到了加速佛教隐没的作用。
     莲花生是当时很有名的密教金刚咒师,号“乌金大师”,乌苌国人。传说他入藏一路“调伏魔障”、擒妖捉怪,实际上,也就是用类似于苯教的那种神秘巫术而战胜苯教巫师,从而迎合了人们想念驱魔摄鬼的传统心理,使苯佛嫁接,苯教神灵被吸收到密教世界中。至此,西脏佛教开始了以密教传法的新路。据西脏佛教史籍的神话传说,公元世纪中叶,拉脱脱日年赞在位的时候,佛教传入吐蕃。但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佛教的传入则应始于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执政时期。
     古代西脏盛行苯教,这是一种原始信仰,类似于内地古代的“巫巫见”。苯教强调祭祀,为了祈禳的需要,往往大量宰杀牲畜,有时竟达数千头之多。苯教作为一种信仰既贯彻体现在民间生活当中,同时,又参与社会政治。一些上层苯教徒,不仅能够协助赞普威慑与控制百姓,而且还可以制约俗权,左右赞普。因此,在古代西脏,苯教也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松赞干布完成西脏高原诸部的统一事业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了一些开放措施,除了吸收周围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和典章制作外,在精神统治方面,亦需要对中央集权有利的意识形态。而在当时,吐蕃几乎是处在密教势力的包围之中,它不可能不受密教的影响。这样,密教从印度和内地两个方面进入雪域高原替代苯教,便是历史的应有之义了。
     松赞干布以娶亲的方式把佛教引入藏地。他先娶尼泊尔公主赤尊为后,亦尊公主带来了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小昭寺,弥勒菩萨像现供大昭寺)。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联姻,娶文成公主为后,文成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像(现供大昭寺正殿)。为供奉诸圣像,尼泊尔公主主持建造了大昭寺,文成公主主持建造了小昭寺,松赞干布又建四边寺、四边外寺等十几座小庙遍布于拉萨周围。此外,还修建了许多修道道场。各寺所供奉的佛像有释迦牟尼、弥勒、观音、及密教的度母、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甘露明王等。经论在这时了开始翻译,译师中有汉人、藏人和印度人、尼泊尔人。所译经典有《宝云经》《观音六字明》《阎曼德迦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等。松赞干布又依佛说的十善戒制定法律,规定斗殴者罚,杀人者抵命,盗窃者加8倍罚款,奸淫者断肢流放,欺妄者割舌。又规定16条人道伦理法,其中第一条就是“敬信三宝”——佛、法、僧。
  
     佛教刚刚传入吐蕃,就遭受到传统苯教的强烈抵制,据《西脏王统记》载,在修建大昭寺时,“昼日所筑,入夜悉为魔鬼摧毁,不见余痕”,其实这显然是被激怒了的苯教巫师及其信徒干的。在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刚刚传入,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也没有藏族的贵族噶氏家庭把持大权,当时吐蕃王朝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的武力扩张上,以王室为首的扶植佛教的力量受到相当的抑制。
 
  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位)即赞普位后,便致力于发展佛教。他主持修建了一些寺庙,译了一些经典。公元710年,他又与唐室联姻,迎金城公主进藏。金城公主积极赞助王室提倡佛教,把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像移到大昭寺并安排汉僧管理香火,并收容和供养从于阗逃往吐蕃的佛教僧侣。据说王室还为这批僧人修了7座庙,可见这批僧侣数目不少。此外,赤德祖赞还派人到内地迎请汉僧,组织他们从事佛经和有关天文、星相、历算、医药等书籍的翻译工作。由此可见,王室在发展佛教、巩固中央集权方面的急切心情和所做出的努力。
 
  外来僧侣受到的优待招致了吐蕃贵族的疑惧,王室奉佛的举动在贵族和苯教巫师中再次引起抵制。公元739年,吐蕃发生天花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这时支持苯教的贵族借口说是外来僧人引起鬼神发怒而造成的,因此必须把他们赶走。之后,除了汉僧和尼泊尔僧人,西域与中亚的僧人大都西逃到乾陀罗国(Gandhara,今巴基斯坦境内)去了。赤德祖赞死后赤松德赞幼年即赞普位(公元755~797年),辅政的贵族遂发布“禁佛”令,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吐蕃辖区内禁止信奉佛教;②驱逐汉僧和尼泊尔僧人;③改大昭寺为屠宰场;④把文成公主带到西脏的释迦牟尼佛像埋在地下,后又取出送到芒域(Mangyul,今吉隆);⑤拆毁赤德祖赞时期建立的两座寺庙。
 
  赤松德赞成年以后,团结主张兴佛的势力,对苯教势力进行了反击。他把连年的天灾和人祸全部归罪信奉苯教的权臣所致,定计把马相仲巴结活埋,把达札路贡流放于藏北;然后宣布废除禁佛令,恢复庙堂和译经工作,并派人到芒域反释迦牟尼像搬回,同时,迎请印度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寂护到吐蕃弘法。不久,吐蕃又遇天灾,其时洪水暴发,瘟疫流行,苯教待乖机又归罪于佛教,寂护被迫返回尼泊尔。寂护认识到,他的理论带有浓厚的经院烦琐性质,不适于刚刚接受佛教的吐蕃信徒和百姓,只有通过密教才能为佛教的传播扫清道路,故寂护请来了能够显示“神通”的莲花生,作法对战大大挫败了西脏苯教的势力。
  然而,苯教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建议与佛教辩论教理,以胜负定存亡。于是,赤松德赞在在墨竹苏浦地方江布园宫前举行辩论会,佛教方面以寂护、莲花生、无垢友为首,苯教方面以香雄的香日乌金等为首。辩论结果,苯教败北。赤松德赞宣布佛教胜,并给苯教指出3条出路:①改信佛教,改当佛教僧人;②放弃苯教职业,做王室的纳脱百姓;③不愿改教和当平民者,流放边远地区。同时苯教经籍或毁或埋,禁止流通。遂后,在王室的支持下,于山南泽当地方建桑耶寺,这一工程的设计是寂护仿照印度的欧丹达菩徐寺(意译飞行寺)构造的,主持建寺的是莲花生。该寺是以佛教设想的所谓世界结构建造的,中分须弥山、十二洲、日月二轮,外有垣墙围绕,四周建四舍利塔,四门立四碑。主殿下层式样采取藏式建筑,其中塑像仿藏人形貌;中层建筑采取汉族式样,塑像仿汉人形貌;上层建筑采印度工建筑,塑像仿印度人形貌。这种排列大致反映出三种文化形态在新兴的佛教文化中的一种关系结构。该寺设有译经、密宗、戒律、禅定、声明等部。这座西脏最早的显密兼有的寺院,建成约在公元779年。该寺建成以后,请莲花生、静命等开光,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法会。该寺由静命任堪布,为藏族贵族、平民7人举行了剃度仪式,成为藏族最早出家的僧人,号称“七觉士”,尔后,又有300余人出家,藏族出家为僧的制度也从此形成。
 
  赤松德赞为了进一步推行佛教,采取传统的盟誓形式,在上层统治阶层内部巩固兴佛的成果,与盟者向神歃血宣誓:长信三宝,奉行佛言,像祖先赞普那样供佛,取得善知识的确实支持。不遵誓言者将堕入地狱,如遵守盟誓,可成无上正觉。盟文用金汁或银汁写若干份,置于金匣保存,重要的内容还勒之石碑,公布于众。这样的人工在桑孜孜不倦寺共举行两次,有王子、诸尚论、诸内相、诸外相、诸千户和将军们参加,这一著名的“桑孜孜不倦大誓”表明,佛教已落脚在吐蕃上层,开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了。
 
  佛教得势,本教落败。不少苯教待选择了流放,这就是以后苯教在西脏东部、北部得以发展的原因。苯教的经典被毁,但苯教的祈祷吉祥、禳解、火葬、烧烟祭天、焚魔等仪式被保留下来,后被佛教吸收利用。苯教在失败以后,也吸收并发行佛教教义,成为有义理的新苯教。了。事实上,赤松德赞并未消灭苯教,只是苯教的优势地位丧失掉了。与佛教传入汉地的和平与渐进的方式不同的是,佛教传入藏地是以赞普个人的强力和与本土宗教的激烈冲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必然为以后的历史埋下了动乱的种子。《宗教流派镜史》说:“优藏源流情形者,莲花生大师及少许具德大师,为教化未来有情故,将诸修不共二种教授甚多,埋为伏藏”。黑四色纸上,共计百零八部,由丹玛孜门和阿杂惹益希央等人认真校对,埋藏在寺庙、崖石、岩洞等之中。据统计,埋藏经典的地方为21处,这些经典13世纪以后才被陆续挖掘出来,故曰“伏藏”。
  果然,莲花生的忧虑被言中,公元838~842年,达磨灭佛,西脏佛教的的前弘期结束。西脏佛教史籍称之为“灭法期”或“黑暗期”,此后,在百年左右的时间内,佛教一蹶不振,毫无起色。  
  延至公元十世纪后期,在吐蕃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扶植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到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公元十三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扶植,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林立,发展到今天,有四个大的派别: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
  在西藏,如果不是对藏传佛教稍有了解,很难分清各教派的区别。比如格鲁、宁玛、噶举的僧人,从外表看,平时穿着基本一样。只有在寺庙里看大殿内的陈设,或者到了重大宗教节日才能看出一些区别。实际上,各教派重要的区别在于其修练方式。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之中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但也是藏传佛教繁杂的派系中最有影响、最具规模、势力最大的一个教派。其创始人为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对其他教派进行改革后创立了格鲁派。该派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主张学行并举,显密并重,僧众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加强寺院组织等,故称为格鲁派(意为“善规”)。因宗喀巴创建嘎登寺传教,故又名“嘎登派”。明中叶(十五世纪)以后,格鲁派势力逐渐扩大。该派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首领采取转世相承的办法。
  宗喀巴有八个最为出色的弟子,其中两个弟子最为有名。从二弟子克珠杰开始,形成了班禅活佛的转世系统;从八弟子根敦珠巴开始,形成了达赖活佛的转世系统。达赖和班禅,后来就成为藏传佛教中地位相同的两大宗教领袖。明万历初年,达赖三世传黄教于青海地区,受到蒙古族俺答汗的尊奉。清初,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又借和硕特蒙古固始汗兵力击败了敌对势力。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五世亲赴北京朝觐,次年受清廷册封,取得藏蒙喇嘛教各派总首领的地位,此后格鲁派即成为西脏地方的执政教派,并在藏蒙等地区广泛流传。
  因该派喇嘛戴黄帽,故俗称“黄教”。
  噶举派形成于十一世纪。其创始人为玛尔巴。他曾先后三次赴印度学习密教,自言证得“万有一味”的境界。后由弟子米拉日巴继承,再传达薄拉结,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该教派注重密法,老师对徒弟单一地进行口耳传承密法教义,修行方式有浓重的密宗色彩。因最重视口授(藏语:噶)密法的传承(藏语:举),故称噶举派。该教派在西脏各个教派中分支最多,传统的说法有两大传承: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已在十五世纪时期就渐渐衰微而鲜为人知,现在西脏的噶举派多是塔布噶举,而塔布噶举又有四大支、八小支。噶举派中的帕木竹巴、噶玛巴等支系的上层曾先后受元明两代王朝的敕封,继萨迦派执掌西脏地区的政权。清代黄教得势,噶举派中仅止贡、主巴、噶玛、达珑四支系尚保有一定宗教势力,其中噶玛噶举是最具影响的分支。噶玛巴就是噶玛噶举派最大的活佛。这个教派在西脏的影响之广泛,信徒之多,现仅次于以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为首的格鲁派。(注:详见“噶玛噶举派”条)
  噶举派主寺多在前藏。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衬衣,故俗称“白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早的一派。十一、十二世纪时,由西脏僧人索穹巴、卓浦巴等人创立;奉八世纪到西脏传布密教的天竺僧莲华生为祖师。因宗信旧密咒,与当时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相对立,故称宁玛派(宁玛,意为“古旧”)。
  该教派著名寺庙有西脏的多吉扎、敏珠林和四川西部的竹庆、噶妥等。因该派喇嘛头戴红帽,故俗称“红教”。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创始人宫曲赞普从卓弥译师习新密咒,于宋朝熙宁六年(1073年)在后藏萨迦地方建寺传教,故称萨迦派。萨迦寺主以后即由宫曲赞普一家世代相承。在元代势力最盛,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曾为元世祖忽必烈灌顶,尊为“帝师”,并创制蒙古文字,封为“大宝法王”,统辖西脏政教大权,为西脏地方政教合一的开始。元末,权势被噶举派所取代。其后,仅保有萨迦地方政教势力。
  因该派寺院墙上涂有红、白、灰三种颜色,故俗称“花教”。
 
藏传佛教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所谓“古”是指该教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最早的一派,可追逆到莲花生大师传法时期,所谓“旧”是指西脏前弘期佛教相对后弘期佛教而言。该派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时期是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之。宁玛派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释迦炯乃。当时除素氏外,尚有绒宋的传承系统、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的传承系统。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派为前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等。不过上面所说两种传承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它则多不详了。
  宁玛派的密典总分为两大部分,他们把讲解所依据的密经称为续部,把实修教授称为修部。宁玛派的续部属于无上续部的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珈,总括为《经·幻·心》三部,号称十八大怛特罗,即十八大续经。
  宁玛派的教义概括在九乘三部内。1、九乘教义:宁玛派把整个佛法的显密教法分为九乘,它的教义全部包括在九乘里。九乘的分法是:显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为外密三乘、内密三乘、内密三乘中的最后一乘还包括三部。2、大圆满三部教义: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藏传佛教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到公元13世纪即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萨迦派的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这种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为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可称作是智慧的储存库,所藏一万余钟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萨迦寺另有—‘部“方经”,长、宽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有人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于余种典籍,对保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藏传佛教噶当派
 
  “噶”藏族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该派源于阿底峡大师,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弘扬佛法,该派以显宗为主,不排斥密宗,主张先显后密,15世纪,黄教在该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取代了该派。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公元1045年曾参加迎请阿底峡的居士仲敦巴(1005一1064)拜阿底峡为师,修习佛学,尽得其传。公元1055年,阿底峡去世后,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噶当派由此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
  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它以显宗为主。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它对修习次弟的主张是:先显后密。
  噶当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和教义。
  公元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在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予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 勒父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公元15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藏区社会了。
 
藏传佛教噶举派
 
  藏语“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因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此派传承复杂,流派众多,但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此派在西脏历史上影响巨大,现在仍在藏传佛教中占一席之地。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开始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990- 1140),一是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1012-1197)。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噶举派的经典和教法都是来源于印度,合称为四大语旨。玛巴派语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巴噶举均相同。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等灌顶教敕。
  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关于果。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则可出现深道已达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藏传佛教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吸收其它诸派的精典教义而创立的。该派势力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并论的,达赖转世和班禅转世系统都出于该派。藏区五大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尔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均属该派。该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脏“政教合一”,此派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由于该派僧人带黄帽,俗称“黄教”。
  格鲁派的创建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噶当寺院,系统地学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
  格鲁派之创建开始于宗喀巴,然而发展使其成为完整之派风,实有赖于大师众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师为推行其改革计划故建甘丹寺,意义非常重大。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
  由甘丹主寺最早发展出来的为哲蚌寺,该寺创建人为扎西班丹。扎西班丹,通称降仰却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显密,讲听传授,一遵宗师规制。奉师指示,1416年在拉萨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内成立七大扎仓,实施宗喀巴教学的改革计划。以后达赖第二、第三、第四辈均在此坐床。五辈达赖在此建立甘丹颇章宫,掌管西脏地方政教大权。宗师弟子释迦耶协,通称降钦却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师晋京,朝拜明永乐皇帝,受封为大慈法王,回藏后将皇帝赐和帕竹政权官员的资助,于1419年兴建色拉寺,寺在拉萨北郊,寺内分显宗二扎仓、密宗一扎仓,传播宗师学说。哲蚌寺、色拉寺与母寺之甘丹寺,合称为卫部的三大寺,后来又修建起藏部的札什伦布寺,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公元16世纪时,哲蚌寺又认定根敦嘉措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之转世,作为第二辈达赖,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辈,创兴达赖的活佛转世制度,用教主制来保证格鲁派的发展。第五辈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之助,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于是政教大权,集于一身,格鲁派之发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证。札什伦布寺僧又认定洛桑却季坚赞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转世,从此卫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巩固。格鲁派在政治上的得势,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扩展,使黄教寺庙几乎遍及于阿里、康区、青海及边远之蒙古地区。
格鲁派是在噶当派的教义思想和行持作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为新噶当派。宗喀巴大师阐发密乘精要意义,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在密教方面,噶当虽有密法,但未广传。大师阐发密乘精要意义,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应成派许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无空性名,则不能了解空性义,更无法从之求证。要而言之,一切诸法皆由分别心所安。胜义、世俗皆属名言安立而有,若就胜义则为空性,胜义、世俗皆安立有,自性本空,即佛之功德境界虽非凡夫名言可以安立。然与分别安立之理无违,以其为佛一切种智所安立故,圣凡之境虽有不同,而分别安立之理则无有异,世俗如何安立,一切种智亦如是安立。这就是格鲁派中观应成派的空性之见,也是格鲁派的中心教义。 
2018-10-11 回复:0  浏览:352
下一篇:
西藏喇嘛教历史(二)
上一篇:
藏传佛教派别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