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藏传
密宗传承历史

早在佛纪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时代,由读诵真言咒语来祈福禳灾,已流行于印度民间各阶层。佛教在印度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民间信仰,进而摄取其咒术密法,产生了真言咒语的使用。

初期的「真言咒语」,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教理并无直接关系,只作为守护、消灾、治毒,所杂说的片断咒语,向来被称为「杂部密教」,简称为「杂密」。如《杂阿含经》所说,被凶恶毒蛇咬伤时,所持念的明咒,即属此。

到了佛陀入灭后三百年间,上座部所隶属的犊子部,除经、律、论三藏外,诸多真言密咒亦被结集,彙编成为「明咒藏」。其后,在南传《巴利藏》中,有说护身等偈颂的经典,名为《防护藏》,至今仍盛行于锡兰、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到了四世纪左右,出现了专说咒法的独立经典《孔雀明王经》,认为口念真言,内心统一,建立方圆之土坛供养诸尊,严修仪轨,即可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七世纪时,印度大乘佛教的晚期,也是全盛时期,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思想体系已臻完成,密教亦随之结合大乘佛教的精粹,以真言、陀罗尼为中心,成为系统化、独立化的一个宗派。《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于这个时期,成为密宗的主要二部经典。教主是大日如来(法身毘卢遮那佛),与显教有所不同,也有其独立性。

《大日经》是密教「胎藏界」的根据经典,旨在表现众生本来具有的如来清淨理性;但由大悲哺育,犹如胎儿怀在母胎内,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因此譬喻为「胎藏」--具有摄持、含藏、本觉、理、因、化地等诸义,故名「胎藏界」。

《金刚顶经》则是「金刚界」的根据经典,旨在表现如来内证的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外物所损坏,俱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故名「金刚界」。「金」、「胎」相对,二者合为密教根本两部,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是纯正密宗最初成立时所依据的经典。

中国佛教在三国时代,已有咒经的传译。据传,此时竺律炎和支谦二人已译出《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七佛神咒经》、《八吉祥神咒经》、《密迹金刚力士》等不少经咒,皆为简易的咒法。至东晋四、五世纪间,有帛尸梨密多罗译的《孔雀王神咒》等经,及各种灌顶神咒的《佛说灌顶经》,此为密教经咒传入中国之始。但仍限于消灾祈福,或以咒术的灵验事蹟来引起群众稀奇的想望为目的。

 

  善无畏、金刚智二纯密大师于唐开元年间(八世纪初)先后来到中国长安,译出《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灌顶道场,密宗才逐渐有系统组织的传播开来,进而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后于西元九世纪左右,由空海、最澄传到日本,发展为「东密」、「台密」,一直流传弘扬至今。以下就中国所传的密宗祖师简介如下:

 

  1.龙树 龙树,又名龙猛或龙胜,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其著论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美称,在中国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之祖。

  据传,毘卢遮那佛,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的灌顶法,传授给上首金刚萨埵,又使受持并结集两部大经各十万颂,藏在南天竺的铁塔中,待人弘传。佛陀入灭七百年后,经龙树施咒于七粒白芥子,而得以开启铁塔之门,亲礼金刚萨埵,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有说《大日经》传于铁塔,由文殊菩萨所传授),因此成为密宗的开祖。

  中国最早提到龙树为密宗开祖的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道琳传》,唐代义淨于西元六九一年所作。

 

  2.龙智 龙智,梵名Nagabodhi,南印度人,在空海大师撰的《祕密漫荼罗教付法传》里称他为「普贤阿闍黎」。

  据传,龙树把两部密法传给龙智,令其广为弘传,龙智因此成为密宗祖师传人。西元八○九年,日本空海大师在中国长安遇到般若三藏、牟尼室利三藏及南印度的婆罗门,听说龙智仍在南印度传授密法,因此传说龙智活了七、八百年。八世纪初,善无畏也在那烂陀寺从龙智受密法。

  另据西藏的传说,龙智出生于现在的东孟加拉国,婆罗门族,因为家贫,受到龙树的济助,后来依止龙树出家,三年内通达三藏教法。龙树示寂后,龙智也隐居于吉祥山。

 

  3.善无畏 善无畏(西元六三七-七三五年),梵名Subhakara-simha,出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也就是现在的Orissa,刹帝利种姓。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登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因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内乱。善无畏勇猛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因感悟世间无常,乃毅然出家学道。

  退位后,善无畏到印度南方海滨参学,修「法华三昧」,并游历诸国,修行禅观。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昙无德Dharmaguptaka(又译为达摩鞠多,有说即是龙智)为师,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闍黎」。

  唐玄宗开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併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密教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又名《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由善无畏口译,一行记录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编纂,加以注释,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羯萝经》各三卷。

  善无畏于开元二十年上表奏请返回印度,但未得淮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葬于龙门西山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4.金刚智 金刚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梵名Vajrabodhi,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烂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著。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边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金刚智学成密法之时,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国王为此迎请金刚智到宫中求雨。果然不到数日,天降大雨。王欢喜踊跃,金刚智因而受到至高供养,及诸大臣、百姓的崇拜。从此,开始了他云游四方,化导众生的弘法事业。

  金刚智听说中国佛教正盛行,因此发愿到中国弘扬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国,并携带《大般若经》和其他各种佛典,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袭,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难。经三年时间,路经锡兰、苏门答腊,于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抵达广州,建立密宗灌顶道场,开始弘扬密教。

  开元八年,金刚智来到洛阳、长安,面谒玄宗,成为大唐国师,得以积极从事密教经典的翻译,并传授密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处,必建金刚界大曼荼罗灌顶道场,有时奉敕为国祈雨,或为妃嫔、公主加持除病等。

  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奏请返回印度,经玄宗淮许后,便动身返乡,到了洛阳广福寺,却因病而示寂。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葬于龙门。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人。

  金刚智经由海路,善无畏经由陆路,分别携带了「金刚部」和「胎藏部」二经的灌顶传授密法来到中国,因此,同为开中国两部密法的始祖,并奠定了中国密宗的基础。

 

  5.不空 不空(西元七○五-七七四年),梵名Amoghavajra,又称「不空金刚」,南印度狮子国人,即今之锡兰国(一说是北印度婆罗门族)。自幼随叔父经商,来到中国,十五岁遇金刚智,依止为师,并剃度出家。二十岁时,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

  不空自幼聪明博学,通达多种语言,常随侍在金刚智身边,担任翻译工作。不空就金刚智学习《声明论》,本应以十二年时间才学习完成的经论,仅费时六个月就通达了。据传,为了得到纯正密教的奥义,三年之中,曾数次向金刚智请求口授都被拒绝。因此,不空决心到印度求法,刚出发到长安东方的新丰,金刚智梦见长安的佛菩萨皆向东行,乃知不空实为法器,遂唤回不空,把所有的密教奥旨都传授给他。

  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示寂,不空遵奉遗命到南印度广求密教经典,经广州、诃陵而到达锡兰,从普贤阿闍黎(一说龙智阿闍黎)处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毘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及诸经论之梵本五百馀部。

  天宝五年(西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中国,为玄宗灌顶,又逢久旱不雨,皇帝请他作法求雨,不数日间,天降大雨。皇帝大喜,亲赐紫袈裟,并赐号「智藏」。

  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不空向肃宗皇帝上表,请求搜集所有梵文经典,加以修补及翻译、弘扬,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得以将过去玄奘、义淨、善无畏、菩提流支、宝胜等人所携带回来的梵箧经论,在大兴善寺集中起来,广译各种显密教典,同时传授灌顶仪轨。不空(亦有说是义淨)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并称为四大翻译家。

  不空在晚年令弟子含光于五台山造金阁寺、玉华寺,由此,五台山成为密教的重镇,一直流传到清末。

  大曆九年六月中,不空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代宗皇帝追赠「司空」,諡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付法弟子有含光、惠超、惠果、惠朗、元皎、觉超等六人,称为「六哲」。其中惠果被尊为真言付法第七祖。

  善无畏和金刚智二人首将纯正密宗传到中国,并奠定基础,而后将密宗圆成,继往开来,并发扬光大者,当属不空。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及德宗太子,都受其灌顶,并礼为帝师。当时密宗得以顺利的发展,应归功于当代朝廷的大力支持。

 

  6.一行 一行(西元六八三-七二七年),又称一行阿闍黎。俗姓张,唐代钜鹿(河北钜鹿)人,出身显宦世家,为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

  一行不但是中国密宗祖师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天文曆学家,精通曆象、阴阳、五行等世学。初就荆州景禅师出家,后来在嵩山听闻普寂禅师弘法,大为感动,乃随禅师学禅,并从当阳真纂律师习律。曾採集律部及诸经论中之精要,编撰成《摄调伏藏》十卷。尝师事金刚智、善无畏学习密法,得金、胎两部密法之传授。又奉唐玄宗诏,进宫协助善无畏译出密教根本圣典《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受金刚智祕密灌顶。

  开元九年,玄宗命其订正传统曆法颁行天下。开元十五年,完成《大衍曆》五十二卷,至今仍受日本所採用。又与梁令瓒共同发明黄道游仪,用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馀颗恒星位置,并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其后又制出浑天仪。

  开元十五年,一行因长年积劳成疾而示寂,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諡为「大慧禅师」,并为其制碑文,亲书于石。

  一行的佛教著作除《摄调伏藏》外,尚有关于密教的著作,如《大日经疏》二十卷,为密宗教理的代表著作。另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大毘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术如意法》、《宿曜仪轨》等各一卷,并与弟子慧觉共撰《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

 

  7.惠果 惠果(西元七四六-八○五年),唐代长安人,俗姓马。世称青龙阿闍黎,密教付法第七祖。九岁时,随不空的弟子昙真研习诸经,后来受到不空赏识器重,成为其传法弟子。

  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惠果满二十岁,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后,依止不空受金刚界密法,之后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融会二法,建立「金胎不二」的思想。又将此金、胎不二的理念传法给空海,再由空海带回到日本;另由新罗僧惠日、悟真等,传入新罗。

  建中元年(西元七八○年),诃陵国(Kalinga)的僧侣辨弘,原本发愿到南印度寻求大悲胎藏曼荼罗法,途中遇到一位奇人,问他要到那儿去,辨弘即为之表明心愿。奇人答道:「大悲胎藏曼荼罗法已被不空三藏请去,今在中国流传。其弟子惠果正在青龙寺传授此法。」说完之后,消失不见,辨弘即刻改变行程到中国,成为惠果的弟子。

  惠果常被请入宫中,为帝、后宫妃嫔、文武百官等修法,并继不空法席,为青龙寺东塔院灌顶国师,故又称青龙和尚。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其付法弟子遍及海内外,但是只有日本空海得到全部的密法传承。惠果成了中国密宗最后的祖师,同时也是日本真言宗的高祖。世寿六十,僧腊四十。碑文由空海奉敕撰写。

 

2018-11-08 回复:0  浏览:342
下一篇:
南怀瑾论西藏密宗
上一篇:
求教:密宗真义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