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密宗的怛特罗法
许多年来,笔者都在佛教研究中讨碗饭吃。所以对于佛教历史与宗派的一般状态,对于其源头的印度佛教,以及其支流的南亚的、东亚的、东北亚的佛教都有一些了解。这是一篇关于印度密教怛特罗法的介绍文章,写作于至少十年前,也许更早。需要说明的是:密教是印度宗教当中的一股潮流,它本身并不专属于佛教或者印度教,它的基本精神与技术,可以回溯到印度教之前的波罗门教时代。但密教的精致化是公元前后的事。西藏佛教中的密法直接来源于印度的密教。这么说也许会明白一些:密教方法及其哲学原理是横跨在印度教与佛教两家中间的。
密教发展史分为三期:
①初期的或原始的;②第二期的比较纯正的密教以及③第三期的也就称为无上瑜伽的密教。再说一遍,密教的基本原理和修行技巧是印度教与佛教当中都有的,除了叙述方法和术语,其本质上是一致的东东。就佛教而言,三期的密教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有体现。第一期的原始密教可以于南北朝时代,代表人物如像昙无谶(Dharmaksema,385~433);第二期的密教可以唐代的密宗佛教三大士(不空、善无畏、金刚智)为代表。它是公元七世纪以后传入中国的。根本祖庭在西安青龙寺。这一支以后传入高丽与日本。分别存在于天台宗的台密与东密(高野山的真言宗),这个系统的的密教也称纯密(右道密教)。至于第三期的密教,主要是十世纪以后传入我国西藏,保存于藏传密教各宗派中。它更多地被称为无上瑜伽密教。
下面我们上下两篇介绍怛特罗密教。怛特罗本身属于无上瑜伽密系统。西方的宗教学研究者径直称之为怛特罗法或怛特罗教,并不把它专门归属在佛教之下。
//第一篇//
怛特罗是一个关于精神性的独特系统,其根本的核心联系到人与世界的存在本性之同一性。但因为它解说的是人性与宇宙的某种相应,因此仍然是从人的角度解说的宇宙。解说者有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解说也就有千差万别。从古及今,从东方到西方,不同的大师都对怛特罗有不同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解说。
“怛特罗(Tantra)”可以译为密教或者密法,其衍生词是“怛特利卡(Tantrika)”(密法修行者)。按经典上的说法,修密法的人在心目中会生起对“怛特罗”的观想。修密者的怛特利卡,也称瑜伽士。听见这个名称,我们都会想起一个苦行僧模样的人,在中国我们也称为头陀行者。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赤身,瘦骨嶙峋,眼窝深陷,须发斑白,但或蓬乱或飘逸,手中或者是执一串大珠子,或者是一根孔雀羽毛,或者是半个头盖骨做的法钵,总之,他与死亡之神或者创造之神都有亲近的关系。但是,怛特利卡,其实只是传统的印度宗教的产物,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了数千年的宗教观念与行仪。作为一个宗教观念系统,怛特罗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民间习俗。
(一)怛特罗是印度历史悠久的精神体系
怛特罗作为一种精神观念,可能早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遗址(Harappan settlements)文明中就存在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则得益于吠檀多哲学。吠檀多是吠陀学问高度哲学化的结果。吠檀多,意谓“吠陀的终结”,是吠陀的集大成体系。吠陀又是什么呢?陀陀指的是知识、知道、智慧、智力、思想、启示,不妨认为它相当于希腊哲学中的“罗各斯/logos”,在稍后的时期,吠陀也可以指证真者,指得到吠陀真谛的人,也就是后来怛特利克中间的“成就者”。吠檀多本来并不纯是哲学,它主要是解脱之道。同佛教哲学一样,其根本的目的是宗教性的,哲学是某种副产品。吠檀多的解脱方法,目的在寻求生命所由产生的根本与根源,在解明存在的本质,并力图引导修行者回归这个源头。部分吸收吠檀多理论,将其纳入自己的宗教修行轨道的正是印度宗教。印度宗教中各派都受到吠檀多的影响。怛特罗密教的修行仪轨也深受吠檀多影响。
怛特罗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一直渗透到印度的各种修行体系当中——佛教、耆那教,也结合到了吠檀多派的实践宗教当中。今天在印度的湿婆教(Shaivism)、毗斯奴教(Vaishnavism)和夏克蒂(Shaktism)都有“怛特罗”的观念。我们中国人对于“怛特罗”不会陌生,它有时候也被译成“秘密”或者“密法”,与之相关的称作“密教(Tantrism)”。Tantrism,严格地说来,不只是理论而更是实践的方法。它是通往菩提觉悟这一最高解脱知识的修行法。这种修行密法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印度河古代文明,因此,它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生死学问。怛特罗是印度宗教的主流,其基本观念始终渗透于在南亚次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所有宗教形态当中。至于无以数计的恒特罗经典则是在公元之初前后逐步形成的。直到18世纪为止,这一类的经典还在不断地产生,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怛特罗的实践一直是印度精神创造的主要力量。10世纪以后,密教经典大量流入我国西藏,这中间有佛教的,也有印度教的怛特罗经典,它们都直接影响了藏传佛教,尤其是其中的密宗。
(二)怛特罗密法流传甚广,遭受的误解甚多
怛特罗既是一种追溯精神存在源头的理论和实践的倾向,它所关注的首先是生命本身。这就产生了它对于生命的解释。怛特罗是重视生命的,它对生命潜能的寻求,也就联系到了对人的生殖能力的研究与关怀。按照恒特罗的理论,两性的关系对于生命力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来自印度源头的西藏密教中有无上瑜伽行法。依据后者,修行实践当中可以而且必须包含两性的关系与活动,但怛特罗理论当中同时更加强调:任何真修实证的的怛特利卡,必须先守佛教戒律。它还说只有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够在上师的严格指导下,尝试这种关于性的修行。宗教伦理的基本原则,反映在我们中国藏传佛教的实践方法当中。从萨迦派到格鲁派,以及其他的藏密各宗,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由显入密,先显后密的路径。想修无上瑜伽密法的人,持戒如果不严,经论之学不过关,得不到上师的允许,是绝对不可妄修密法的。
在印度吠檀多修行者的实践中,怛特罗密法虽然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一个怛特利卡的道德水平更是要由老师来反复考校的。
印度人看待性不像中国人,他们重视性道德,但并未把它抬高到天理天则的程度。
人心总有一个自然倾向:得不到什么、缺少什么,便要追求什么。我们总在寻求那种“未知的”或者根本“不可知的”东西,生死之道就是这样的内容。人心还有一个倾向,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我们会怀疑或者排斥。这样我们便处在相悖的境地当中,既害怕或者畏惧,又满怀关心。人类对于性这回事,往往不有这样的态度。从心理上看,很多时候我们对怛特罗也怀有这样的态度,因为它涉及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内在于人性中的“存在(being)”的意义。内在的与冲动,部分地解释了我们的本性,也提出了更多的困惑。其实,任何宗教都会这样,这也就是我们中国禅宗所关心的“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的问题。人的生存是一一的个别的存在,从宗教角度来看,我们都在寻求最高的或者最终的统一性。无论“天人合一”,还是“梵我合一”,都想为分离的各别的自我,寻求一个最终的安顿和栖息地。这样的“合一”就是超越,就是解脱与安顿。而要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人必须放弃自我、否定自己,也就是放弃作为经验的个别的自我,融入全全的统一的最高实体。从这里也就产生了一切宗教解脱的寻求者通常都会遵循的苦行之道。怛特罗作为一种修行法,仍然如此,它要求修行者执头陀法。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强调了对于至乐与大乐的期待。极度的这种“欣乐”可以用性来象征。在密教当中,我们知道的胜乐金刚就是这样的具体象征形式。而胜乐金刚,民间有一种通俗的喊法,叫做“欢喜佛”。欢喜也就是胜乐,也就是欣乐。但这样的欢喜或者欣乐,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感官的享乐,它是象征最高存在、象征超越经验界的那精神愉悦。人生就是如此——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意味着一定的代价。而代价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若无付出便不能获得。因此,修行者、苦行者、怛特利卡、得成就者,他们都要放弃自己的世俗享受,放弃感官活动,这样才有最终的所得。这就是苦行,用宗教术语说,弃小有而得大有,弃此世而得来生,弃无常、苦、空、不净的我,而得到常乐我净。
但是,怛特罗宗教又为个体的存在与那“大有”的存在的融合,开辟了一个秘密的通道。这就是性之大欲的方法。怛特罗认为,在保持伦理纯正性,也就是守戒的前提下,只要能够不起心动念,不生贪爱,性事也可以导向菩提。在常人看来,性无疑是最大的欲和乐,但如果真正理解了人生的本来面目,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印度人认为就可以超越大欲大乐,也就可以化污染为清净,甚至“不舍欲乐而修净行”。毫无疑问,怛特罗的大师们是知道这里的危险性的,所以,印度的怛特罗大师们同时强调地指出:修怛特罗行,其实非常危险,犹如在刀锋上行走,在绝壁上攀缘,在大火聚中……。
(三)怛特罗的基本哲学原则
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修行信仰体系,怛特罗已经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包括了哲学的、心理的、生理的以及教理的种种说法。尽管它不强调什么固定的伦理原则,但它绝对不是非道德的。印度人自己说它们的这套修行法是超道德超伦理的。因此,它既与我们中国人说的礼法无关,也与西方人的原罪无涉。它要解决的问题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个人的行为准则。怛特罗不关心“应该是什么”价值问题,只关心人生“是什么”的存在问题。它对于存在的真相采取一种拥抱的完全接受的诚挚的态度。因此,它是一种心灵的或者精神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物质世界中的“我”的经验分解,它希望开发人身上潜藏着的能量。它想将这种精神性的以及生理性的力量引导出来,发挥起来,朝着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础复归。
怛特罗无意于理智的问题探讨,更对形而上的问题没有兴趣。这是它与印度理性传统宗教哲学如吠檀多等的分歧之处。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怛特罗是行证,而不是理证或者教证的途径,是“宗下的”而不是“教下的”学问实践。在怛特罗的视野中,无论自我的还是世界的存在,都是完全真实的。而与它相对的吠檀多哲学则认为“大有”与世界都只是某种摩耶之“幻”,只是大梵的影子。怛特罗修行者并不会对存在“为什么如此”“何以会这样”的问题发生兴趣。他们只是相信一切行为(业)都来自根本的存在本身,自己的一切意志与欲念都可以转化为指向性的能量,并且最终导向真实本身与解脱。在这里,怛特罗密法主要是信仰的,而不是理性的修行法。
怛特罗完全信守《根本真实怛特罗》(VisvasaraTantra)中所说的“凡在此者必存在于一切处,凡此处无者,他处亦必定不存在。”它声称自己所欲达致的是实现那“已知的”知识,而排除那对“未知的”知识寻求。因此,怛特罗是一种开发身体能量的技术,它可以提升我们与生俱来的存在价值,它不会增添任何意义。它是对于人生的肯定和完全接受,而不是否定或放弃我们的生命。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动哲学。
(四)怛特罗法可以解放我们身体中的潜能
在实践层面上,怛特罗是一种由于不同的动作姿势或者技巧构成的仪轨,它的目标仍然是在到身心的解放或解脱。它与吠檀多的修行路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甚至与其相反。为了达到超越自身超越世界,它并不要求“求成就者(sadhaka)”克服自我、消灭自我,因此它是非苦行主义的。它并不一贯地要求怛特利卡(tantrika=sadhaka)一味地深入自身自心的深处,自我弃绝并不是怛特罗的唯一目标与手段。相反,它它主张制服内在的自我,并令自我充分展示。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实际上肯定了对自我意识的明瞭。它不接受吠檀多派的梵我二元论。怛特罗所肯定的是“存在之所是(being as is)”,而不是“存在之所能是(being as can be)”,因此,怛特罗并不打算通过否定“当下的存在(what is)”来达到“可能的存在(what can be)”。在怛特罗的理论层面,它认为任何表面上看来分离各别的都是分有最高统一性的。这就像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月映万川”的理解,一切江河中都分有那统一的、唯一的月亮。怛特罗认为,单一的存在者身已经有不可分的世界统一性。这与吠檀多哲学所坚持的消融个别性复归统一性的说法就完全不同了。怛特罗并不认为要去掉旧的自我才有新的自我,它坚持我们每一个体的身心活动已经包含了那种等待开发的真实潜能。新的健康的自我早就存在于我的身内,解脱不过是这种内在的崭新的自我的显露。怛特罗的瑜伽技术就是趋向于这种揭示或者显露的手段。
如果我们联想到中国禅家的说法,我认为是毫无牵强的——“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在生命和自我实现的层面上,当下即是,自体即是,根本不用再到今生此世之外去寻找更为真实的自我与解脱。我就是我的“此在”(存在之于此时此刻的这个存在)。当下即是,立处存真,也是怛特罗的哲学出发点。当下是关键,因此我的人生便是当下的人生,我的人生也就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否定了当下,也就否定了无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发展。
(五)怛特罗密法如何看待世界(世间)与解脱?
既然怛特罗“不舍当下”,也就“不舍世间”。它认为任何否定此在(being-here)的企图,都会导向虚无,也就是佛教所谴责的“断灭空”,从而也就取消了一切存在的根本基础。因而怛特罗并不是取消自我,也不是取消世间(世界),而是将它转化解脱之道的一个环节。它并不认为世界与解脱之间有一个鸿沟。从这点来看,它是完全依据了大乘佛教空宗的基础原则的——涅槃即是世间,涅槃即是生死。怛特罗认为解生脱死的超越是必要的。解生脱死与死亡本身不同,它是精神上的超拔,是对存在自身的勘破,是对生命的隐密的揭示。关键是要在“当下”和“此处”,而不是在“彼处”或“那里”,看到“原来如如”。因此人生当中,一切与此时此地相联系的痛苦,都不过是提醒我们人生的真实性,提醒我们要努力克服现实的存在,而趣向大解脱。人生在世,不是逃避或者拒绝现实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完全地接受自我,肯定我的此时此刻的能动性,我的欲望、感受,甚至我的弱点,我才能明白自己的处境,产生勇气,走向解脱。离开了此时的存在,也就中断了此生的存在;离开了我的存在,也就推动了涅槃的依据。圆满的。觉悟,其实只是领悟到如来即是自我,我的存在即是如如
(六)怛特罗密法如何看待人类与宇宙?
怛特罗认为世界的创生并不是整体的分离。人类历史上有过的种种哲学都会提出宇宙论的、形而上学的主张,它们声称:无论人也好,世间也好,都是四大或者五大所成。那四大呢?地水火风或者再加上“空”这几种基础元素。在这个意义上,人是微观的宇宙,表征的是无限浩渺的宏观宇宙。无论是佛教的还是印度教的怛特罗观点,都认为不断发生在宇宙中的生住异灭的过程也同样在人身上重复着。
它们都断言:宇宙的实相与人的心性都是空,原本如如。心中的相生相灭不过如同镜中反映的世界生来。沿着这一理路,怛特罗将人的身体视为一种“衍特罗(yantra)”也就是一种器(器皿、器具)。这种器的构成成分与宇宙成分是完全一致的。怛特罗中有这么一种说法:人身由四个方面组成:“涅槃身”“报身(sambhodya)”“法身(dharma)”与“俱生身(sahaja)”,这四者也就是幻化身、喜乐身、肉身和生身。此四身相应于宇宙当中的四个真假程度不一的层面:物理(肉体/kaya)的、语词(观念/vak)的、精神(心/chitta)的与智(知识/jnana)的。有助于肉身和语身的净化并导向斛解脱的是心与智二者。有的怛特罗瑜伽认为人身有五种合成性(五大范畴),也就是根身所成(annamay)、气风所成(pranamaya)以及(第三和第四)“心意所成”(manomaya/人身上的长久喜悦感受),再有就是“喜乐所成”(anadamaya)。
//第二篇//
(一)怛特罗的基础:湿婆夏克蒂(shiva-shakti),音声语滴(nadu-bindu),至乐,生殖力等
从上面的这些话我们已经感觉到,怛特罗这个词其实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因此它也就有着非常的含混性。怛特罗是一种理论、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套修行法或者健身法。在印度,怛特罗有几百种,而不只是我们也许认为的佛教的或者印度教的两种密法。这几百种怛特罗,从内容到具体细节都不会一样。在历史上,有一百零八种怛特罗的说法。传说,在此大劫(佛教认为就是贤劫了)之初,湿婆天向他的妻子(Parvati/湿婆蒂)颂出了108种怛特罗密法。这些怛特罗法的目的在于激发那蜷伏在人身上的能力。正是从湿婆的这108种密法形成了后来的种种怛特罗。湿婆的妻子依据她从丈夫那里听来的入定法修定,一下子就到了须弥山顶,理会了“大空”。然后她一一见证了自己幻化为其他的诸天神祗,湿婆的喜乐身就伏在她的身上。湿婆本人的光采发出紫色,忽而显示一身为多身,忽而化多身成为一身。最终,他们结合起来汇为“大乐”和“大空”,并且散发无量无边的光与热,有如太阳(这种说法如同佛教当中关于大日如来的描绘并无二致)。由于“约尼(yoni/女根)”与“林伽(linga、男根)”摩擦,生成了无比神圣的音声,这种声音先高后低,在大空里面回响,这声音有能生一切的能量与力量。
劫初的的炽热的欲爱终于转变成为了黑暗的高昂的但却不能听闻的音声,从中又流出了亦称为“无明(痴)”的达磨(tamas/暗)。然后由于神的力量,这暗遍满一切。并逐步转为低抑的但可以听闻的音声,从中再流出了“萨埵(sattva)”,一种纯净的物质。等到爱欲冷却下来,身体的动作也具有节律,于是又出现了“罗阇(rajas)”,一种能动性。最后,以出现了宇宙的种籽。种籽再转化为甘露滴(bindu)。由这些小点滴,产生了时间、形式(形色)等范畴,再由于形色的发展,于是有了空间。这其实是印度人对于宇宙生成的想像。我们当然不宜问:当空间与时间都不曾发生的时候,世界空间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所有民族的宇宙玄想都有这样的困惑,例如:佛教常说的“无始以前”,中国人说的“太初”,又是什么样子呢?总而言之,无上音声转化这甘露滴,而甘露滴又生出时空等范畴,于是人类获得了宇宙。
这种关于宇宙创生的神话当然是久远岁月以来逐步形成的。但它仍然可以对于帮助我们理解怛特罗的根本含义和基本结构。
修习怛特罗的人(Tantrika)要遵循同宇宙发生一样的步骤。在观想当中或者先构造一个供观想的对象,它类似佛教密宗的曼荼罗(Mandala),印度人称其为“大空(Great Void)”的。就印度湿婆教而言,这个曼荼罗的中心位置描画的是湿婆的配偶夏克蒂(Shakti)的,她象征了湿婆的性力。而阴阳两性力量的结合就发生在“大空”的中间。其实这里的两性只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阳性的与阴性的力量代表了“物质(purusha)”和“精神(linga)”二者,也可以代表湿婆和夏克蒂的对偶神,自然也可以代表虔诚的信徒身上的男女二根。
那安居在宇宙中心的夏克蒂(shakti)是创世和大喜乐的根源,因此这个女神也就怛特罗密仪中最为尊贵的神祗。这里描绘了湿婆与夏克蒂二者的结合。类似的性力结合在藏传密教的无上瑜伽仪轨中也有所表现。
不过,因为湿婆的喜和欲是男女相合重要原因,也因此才有了甘露滴的能量迸发,才有了创世的发生。所以,如果分别地看,夏克蒂低于湿婆。但如果采用了无分别的眼光来看,湿婆又与夏克蒂是同一无异的。
夏克蒂是湿婆的喜乐的实质,也是怛特罗密法希望加以开发的根本目的。因此,修密法者(Tantrika)会寻求和依靠湿婆的生起性质的爱欲,有此爱欲才有喜乐可言。而他们之向往夏克蒂,是希望获得她的另外一些能力或能量,诸如甚至大梵(parabrahma)的出生、保存的毁灭的能力。大梵的能力也只是湿婆的一个侧面。总之,怛特罗行者应该多方地观想夏克蒂,不仅要看到她的性力,更要想到她的生长与繁茂能力,更要注意她的生成和毁灭的能力。在印度,除了佛教的密宗,任何别的主张性力怛特罗的派别,都把女性的力量放到首要地位。由于女根(yoni)代表了夏克蒂的性力,甩以对于约尼的崇拜是所有的怛特罗行者共同的特征。
在怛特罗密法中,“成就者”只是湿婆意欲生出或者繁殖欲望的产物,因此,怛特罗行者本身作为湿婆的相应身,也要追求同湿婆一样的欲乐喜悦。如果他个人的体验能够达到神话当中的湿婆大神的喜乐程度,那么他的心智也就能够与宇宙达到合一。 第一步是追求男女合一,这倒不一定就是生理上的合一,更多地是想像当中的,或者说是观想上的。他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宇宙之身的男性,在思想上假定并保持那个宇宙之身的女性力,然后在观念中将二者结合。最终二者体现为湿婆和他的配偶的形象。为了提高这种想像的效率,修行者可以在心里观想代表夏克蒂的“约尼”,以及代表湿婆本人的“林伽”,并在二者结合中寻求他自己的喜乐。
在这种“精神的结合”当中,修行者开始于对曼荼罗的想像,以期唤起其等待的夏克蒂女神。他可以想像当中看见约尼,让自己成为她的配偶。想像这个曼荼罗(mantra)的作用与不断重复念诵音声(Nada)的作用是一样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意识到了,这里印度人无论是不是佛教徒,都采用了“观想念诵”和“音声念诵”的修行法。一旦感觉到了自己的身上充满爱欲炽热以及这个炽热发散出来的那种“暗(无明)”,无论是否听得见音声,都可以认为自己已经同湿婆天合一,也以性力创造了宇宙。等到爱欲冷却下来,就会在心中生起菩提,四肢和身体的动作也就有所节律,曼荼罗的声音也变得更加低抑。宇宙于是成为了他的舞台,借助于一种叫做“衍特罗(yantra)”神秘图像,它获得了支配宇宙的力量。而这当中,“曼荼罗(matnra)”的图像代表着他的宇宙全景,通过不同的象征解说,种种的宗教主题得以展开,例如“湿婆-夏克蒂的结合”,“种籽的出现于世”“湿婆生起一切”。而所有这些又都可以在修行者的小宇宙之身上重演出来。对于怛特利卡,一切都只发生在他的身内,发生在他的心中。他与整个宇宙是合一的,是不二的、无分别的。
(二)怛特利卡修行者的利器——拙火瑜伽(Kundalini)
拙火瑜伽又称“昆达里尼(Kundalini)”,它被视为点火的工具,目的是点燃或者激发任何一个人都内在地具有的能量与能力。所有的怛特罗瑜伽术都讲究这种对能力的激发,都致力于开发这种能量。毗达里尼被设想为某种像蛇一样蜷伏在人体内部的能量。这种能量要超出我们所能想像千百万倍,就像是没有被释放出来的原子能量。修行者一旦将这种昆达里尼开发出来,他就是一个瑜伽成就者,他的心意识与宇宙本相也就合而为一。
以一个人的身体为例,怛特罗瑜伽的成就者必将实现从“海底(muladhara)轮”到“头顶莲花(sahasrara-padma)轮”的超越。
人的身体有六种或者七种轮(chakras)轮,我们不妨理解为躯干的横截面。七种轮有:
1. 第一脉轮,即海底轮( Muladhara Cakra ): 位于肛门附近的水平横截面,是各种身体、心智、和灵性渴望的贮藏所。
2. 第二个脉轮是是生殖轮(Svadhisthana Cakra ):它位于生殖器官部位的水平横截面,它控制了性腺及身体中的液体成分,主宰人的性功能。
3. 第三个脉轮是脐轮(Manipura Cakra) :位于肚脐水平的横截面,控制了身体中火的成分及胰脏和肾上腺的分泌,主导我们的活力和世俗的活动,支配人的精力和消化功能;
4. 第四个脉轮是心轮(Anahat Cakra) :位于靠近心脏附近的水平横截面,控制着气息的成分,也控制了胸部的胸线和淋巴腺,和人体的呼吸、循环功能有关。
5. 第五个脉轮是喉轮(vishuddha Cakra) :它位于喉头附近的水平横截面,控制风或空相关,因此影响说话发声。
6. 第六个脉轮是眉心轮 (Ajina Cakra) :它位于两眼间的水平横截面,它与脑下垂体相关,主宰世间知识和精神活动,事关生死的解脱。
7. 第七个脉轮是顶轮 (Sahasrara-Padma Cakra) :它位于脑顶,从生理解剖的角度看,它只与人的心理功能或思维功能相关。Sahasrara-Padma的意思是“千瓣莲花”,这里当然是指它的司职功能神妙难言。
海底轮是一个倒置的三角形,居于身体的内部,其形状有若女性身体深处的女根。通常它被描述为红莲花,花瓣有四:代表四种喜乐:相应瑜伽喜乐(Yogananda)、至乐(Paramananda,短暂的喜乐)、俱生喜乐(sahajananda,一种自然的喜乐)以及离欢喜乐(Virananda,一种无所依恋的喜乐)。这个莲花的中心是自在林伽(Svayanbhu-Linga)。它的底部则是梵门(Brahma-dvara),那里有天女昆达里尼卧伏着。怛特罗瑜伽的目的就是要唤起这个女性的昆达里尼,她代表了创造性的欲望。修瑜伽相应的第一步就是激活这种性力。在底轮上面和及生殖轮下面,则是六花瓣的莲花,它们代表了存在的六种属性或者状态:信、疑、厌、弃、谬和戾。在肚脐附近有及脐轮(Manipura cakra),其形有若十瓣的莲花,代表了十种品德:惭、愧、嫉、欲、惰、昏沉、痴、惧等等。人在修习成就的过程当中,通常会乐于耽留在这三轮状态里面。但修瑜伽的人要有所精进,就应该进入更为真实的心轮(anahata cakra)状态。这里的象征是有12花瓣的莲花。这里也了人的12种心理属性或者状态,例如希望、满足、精进、分别、犹豫、悔吝等等。总之,从心轮开始,修行者开始一步步接近顶轮。心轮的基本元素是空(或者风),人的命根就在这里,命根(jivatma)又称为“我”,通常印度人把他描绘为一盏点燃的油灯。喉轮与眉心轮表征了人的神性,是修习者在观想中安放神祗的地方。称作神我(jivatma/命我)的灵魂发出光芒,超越色尘的存在,最终消融在至高阿特曼(Parmatman)的大我当中。正在这里,神我达到了三摩地的阶次。同佛教的说法差不多,这里的三摩地也是完全超越世间的意思。
(三)衍特罗与曼荼罗
曼荼罗与衍特罗都是怛特利卡修行者追求“成就(sadhana)”达到解脱的有力推进手段。曼荼罗也称为“坛城”——法坛之城。修行者筑这个一个城池的意思是很清楚的。保护自身,不让邪魔外道作祟,令自己的修行更有效率。
衍特罗(yantra)是一个合成词,它由“yan”和“tra”’两部分组成。前者意思是“规范”“制约”,后者则意味着“保护”。大致说来,是说修行者可以通过衍特罗保护自己的能量与精力。在宽泛的意义上,衍特罗与曼荼罗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
曼荼罗的图案象征着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既是宏观的外在世界,也是微观的瑜伽修行者的身体本身。两个宇宙的成分都在这个曼荼罗图式中有所表现。
曼荼罗的基本图形是一圆环。这里的圆圈也就有“保护”和“防范”的含义。曼荼罗的中心总会有一个圆点(梵bindu)。它象征着一粒种籽,既是湿婆-夏克蒂的性力结合,也是宇宙创生的意思。这一个圆点代表着居于宇宙中心的神祗。图案的圆圈是创世主的心意识。其中那些或正或倒的三角形代表了男性和女性的能力或者作为世界生起根本的对立原理。无量多的三解形所表征的是世界生起过程的复杂与多样性,体现出杂多中的单一性的正是湿婆-夏克蒂的结合。
至于圆圈外面的那些方形,它们代表了物理世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如果在佛教中,我们来看这样的曼荼罗坛城,其中的方块代表了圣宫或者净宫。“衍特罗(yantra)”如果被当成观想的对象,它便成为了修行者改造、厌离或者专注或者超越的对象。瑜伽修行者可以在这个形而上的图案当中安放自己的心灵。无论如何,这里衍特罗很有些象是神像的图画。它可以把修定者的内心引向以神为中心的宇宙,令修行者可以同神祗对话,接受神的力量帮助。
除了图形,还有声音也是怛特罗密法所重视的。声音以及声音的象征就是咒语。严格地说来,明咒(mantra/咒语)是对神圣音声、字母的图像化,即是说,它是用声音来诠表的神圣力量。声音与话语是抽象的、转瞬即逝的,但它又有极其神秘的传达能力。声音或者音声的这种内在性正好说明怛特罗宗教所欲强调的至上与超越。
怛特罗中有三种音声:1.声之本体(sphota),它是不可坏的;2.妙音声或无上的声音(Nada);3.耳朵所闻的一般声音(dhwani)。曼荼罗上可以有三种音声:念诵的,心中黔念的,以及充满宇宙间一切能量的与“风(vayu)”(它被认为是声的传导体)完全同一的最妙音声。风,在密教当中,以可能是内在与外在的生命力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它称作命风。怛特罗的行者利用明咒来充实自己的生命能量。其怛特罗修行法的目的就在于激发最为强大的“昆达里尼夏克蒂(kundalini-shakti)”。
明咒或咒语的梵语词由两个音素组成,一是“曼(man)”一是“tra(特罗)”。前者为“心”或者“语”或者“声音”;后者为“指导”或者“保护”,也就是保护心或语。“明咒(曼特罗)”可以有多个语词,但这些语词不会是一个符合语法秩序的句子。一个词汇,一个字音都可以是“曼荼罗”,因为它可以包含在神秘的意义、属性或者能量。有的时候,一个字眼,一个声音就有全部经典的功能。例如,佛教密宗里的六字明咒,以比如佛教音声当中最为神圣的“唵(An或Om)” ,都属此类。
由于明咒通常不是以词汇形式来表意,这些音声的作用在于把修行者同宇宙的能量联结起来。这种宇宙力量可以是神祗,也可以是观想的对象,也可以是某种根本本源性的存在。通常叫做“曼特罗”的明咒都是一些根本性的音素,在字母表中它会是某个字母。印度宗教中,从吠陀时代以来,特别视为神圣的有A U M,它分别为三个字母,代表了最高天神的三个属性或者功德:创世、保护以及毁灭。这三个字母代表了周而复始的宇宙的生住灭的过程。
与此相似,甩有一切明咒在末尾都会有某种断续的如同回声一样的“所闻(anushvara)”音声。这就是前面我们一再讲到的那个“点(bindu)”。那个“点”所代表的正好是“湿婆-夏克蒂”的结合,也就是世界生起的根本能量。因此作为声音的这个小点,已经象征了创世、世所生的种籽、生长的过程。每当这个音声响起,瑜伽的修行者也就经由同无始以来的湿婆-夏克蒂结合而获得新的力量。
其他的音声“小点”还有“hrim”,“shrim”,“krim”,以及“klim”等等.“Hrim”代表了“世界主之妃”(Bhuvaneshvari,世界主是湿婆之神的另一化身,其配偶自然也不同)的女性力量;“krim”代表了伽厉女神(Kali)的生起力和破坏力;“shrim”则代表了吉祥天女的富饶及慷慨;“klim”则是作为爱欲之神的湿婆的喜乐的象征。曼特罗咒语,有的时候可以分为阳性的或者阴性的或者中性的,这要看词尾的音素如何。例如,以“hum”或者“phat”结尾的是阳性的咒语,而以“svaha”结尾则显见是阴性的咒语,而“namah”的尾音则表明了它的中性。
介绍密宗的怛特罗法 《转》
2018-11-08 回复:0 浏览: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