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义
太虚大师批判月称、宗喀巴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中”,胜义生菩萨对佛说: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以上说初转所说的《阿含经》等为不了义)。
世尊! 在昔第二时中 ,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以上说世尊二转所说的般若系的经典为不了义)。
世尊! 于今第三时中 ,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无上无容, 是真了义 ,非诸诤论,安足处所(以上说世尊第三转的唯识经典为了义)。”
对于世尊的明确的判最后所说的第三转是了义教的观点,月称、宗喀巴公然推翻,认佛第二转为了义,并用误解的第二转的观点,公开批判佛第三转的经典!如宗喀巴误认为二转所说的“一切法空”就是“什么也没有的空”(实质是断灭空),否定佛第三转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识”“心”常住不灭!以为如来藏、阿赖耶识不生不灭,非断非常是“自性见”,是外道见,是自相矛盾!
故1936年7月太虚大师为《密宗道次第论》(克珠杰著)作序。太虚大师在序言中明确地指出:
“(密宗黄教宗喀巴) 于佛所转,既采《解深密经》三时之说,又以第二时为最上,显违经教,似有未妥……以《楞伽经》《华严经》等入第二,尚应抉择。密续之作部、行部,可统于瑜迦部。瑜伽部亦有其统,略同东密、台密之两界。然无上部对瑜伽等三部有何统属关系?且五金刚并立,虽可以《集密》统大威德、欢喜、胜乐,但时轮又如何关摄?故似多头而缺乏统一组织。”
藏密黄教所学的显教的核心,就是应成派的中观见。
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创造者,到后来,佛护、清辩等人,打着龙树菩萨的旗号,创造了应成派中观、自续派中观。 月称邪师所继承的是佛护的应成派的中观。此派的特点:
1,是不承认《解深密经》等佛陀第三转的唯识经典是了义经。
2,否定阿赖耶识的自证分,也就是否认有阿赖耶识的可证,否认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3,并以此邪见组织“大乘佛菩提道次第”,误导众生。此派的观点错误严重。故我国不传,后来被传至西藏,得到了阿底峡、宗喀巴的厚爱,极力推广,破坏佛教之严重!
等到法尊法师将之翻译成汉语以后,太虚大师见月称的大名鼎鼎的《入中论》竟然是这样的误解佛法,将佛法割裂的支离破碎,故连夜著文《阅<入中论>记》加以批判,全文内容如下:
《阅<入中论>记》
——太虚大师 于三十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作──
月称论师《入中论》,于译稿稿曾随阅隋删润。顷刊印初出,复览一遍,综前寻伺之所
及,久恐遗忘,乃援笔记之。三十二年十月四日,汉藏教理编译处监译太虚记。

全论(《入中论》)节成六卷,初赞佛因大悲五纸,泊说初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共为一卷。次于六现前地般若度,依龙猛中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自然生义,繁兴巧辩,独得四卷,乃入中论之所由命名者也,故论义特萃于是。次于第六卷前四纸半,说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次三纸半,再综说菩萨十地所得功德。再次、由称颂门赞佛功德,约十七纸,最后二纸,为月称述其本龙猛中论所成自论,最胜无比,并劝奉持,并申回向。

首赞诸佛第一胜因之菩萨大悲与向来力主应先学菩萨之意合。最所倾诚服膺所说二颂:‘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由种人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愿与闻此论者恒时诵持,策励其心者也。
此论从菩萨初心至以后心之一切广行宏德,无不陈说。又能特显中观要旨,较龙猛中论之仅深观空性者为完足,可兼摄大智度、十住之义。故西藏宗喀巴大师于月称见,不取专释中论之显句论(指宗喀巴写作《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传播月称邪见),而特取入中为必学一者,良有以哉!
《入中论》虽以悟入于中论之性空义为肝要,力说诸法无自性;但于卷二第九:‘诸佛之胜义乃真自性,由此无虚妄故是胜义谛,此为诸佛各别内证,如是思择真实义时,惟诸圣者方是正量’;又三卷末:‘如是自性,于依他起所作法上是遍计执,…………于佛境界乃是真理,非遍计故,由不触着所作性事唯证自性,证悟真理名为佛故’;又卷五第二十九:‘一切诸法如同影像,既无自性亦无共相,岂有现量及比量耶?此中唯一现量,谓一切智智’;卷五第二十二:‘论师论中所说差别行相,如是本性,论师许有耶?曰:如薄伽梵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说法性可许是有,……..唯此非胜义事,亦非无事,以此本性即寂灭故’。则大乘中道佛性已及之。
又卷六第二十二:‘次明佛于一乘说有三乘,是密意教。………由彼是乘亦即
是大,故名大乘。若大涅盘唯有一者,………彼等亦当如佛,圆满资粮证得一切智智,宣说一乘之理,如集经论等应了知’。而不执三乘同证无余涅盘之说,则一乘究竟涅盘亦及之。
由此可见《入中论》于别大乘法亦非不具,但于台、贤所谓圆教之义,则尤 逊 一筹耳 。
2018-11-10 回复:0  浏览:413
下一篇:
拉卜楞寺是喇嘛教格鲁派,这派的创始人就是宗喀巴
上一篇:
宗喀巴的皈依发心仪轨 四皈依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