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义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评议
第一章变质的喇嘛教

太虚大师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作序言云:

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虚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

太虚大师基于法尊喇嘛的情谊与要求,作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序言,然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太虚大师对于喇嘛教「佛教」的不认同。首先他不称法尊为佛教法师,只称为西藏学者;又把喇嘛教祖师宗喀巴称为黄衣士,不尊称为宗喀巴大师;最后又下了结论说:「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可见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第广论》只是个饵,目的只是为《密宗道次第广论》的邪淫法门铺路,终结还是要学人趣入无上瑜伽两性合修的双身修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不是真正的佛教的修行次第,只能说是喇嘛教的前行次第而已,这从以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探讨中即可了然明白。

第一节 略述初期天竺佛教概况

第一目 概说

印度初期的佛教本来没有宗派之诤,是因为许多未悟实相的后人没有实证的智慧,不了解佛语,将圣龙树菩萨与圣 无着菩萨强行分割为中观派与唯识派二大车轨,主张认为中观与唯识二法互不相容,于是开始了「空」与「有」之争,绵延几世纪。这是无智慧的人落于两边,不了解非空非有之真实中道观,也不了解真正的唯识与中观真义所致。后来所谓的中观派又自行分割为应成与自续二派,二派相互评论,最后都亡于天竺密教。又天竺密教传入西藏后,天竺的密教不久就被土耳其的回教军队所消灭,于西藏的密教,由于地理阻隔的缘故,得以继续弘扬。

本来佛教虽有三乘菩提之分法,而大小乘也只是依众生的根器而作方便施设教化,只是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其修学的内容、次第、深浅、广狭有差别而已,本来都属于唯一佛乘中的完整佛法所摄。后来由于声闻人各自理念的不同,才有声闻法的部派。后来有些大乘法教的空有争论,也只是未悟及错悟的大乘法中学人,基于对法义执着误解的不同而分派别;但是真正的大乘法教仍然一贯不变的弘扬下来,并未分宗分派,法义始终是一贯不变的。 佛灭后诸声闻弟子,如阿罗汉大迦叶尊者……等人,会同阿难尊者开始结集 佛陀遗教,这就是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结集,成果是四阿含诸经及律藏、杂藏。声闻教派在初期分成大众部与上座部,后又成二十部。诸声闻弟子结集 佛的遗教成为四大部阿含诸经,属于小乘教,然而其中已有大乘法理隐说于中,因此大乘之名,并不是始于 龙树、无着二菩萨,在阿含经中就有明文记载;这是因为 佛开示大乘经典时,声闻圣人也同时听闻大乘经典,但是不能亲证、无法胜解忆念,唯能以解脱道所证的见解,而结集成声闻解脱道的法义,成为阿含中的解脱道经典。大乘法从四阿含隐说,却于 佛陀遗教二、三转中,有更明确深细的演说,圣 龙树菩萨与圣 无着菩萨只是依之而发扬光大而已,一贯的法义并未改变过。

至于唯识与中观都是佛说,并无不同,只是深浅广狭有别罢了!只因未悟、错悟的后人未证空性心,不了解佛语,而把两者分别为「空」和「有」两个对立的宗派,这是不正确的;这种空有之争,在历代真悟菩萨中都不曾存在过,都是只在未悟或错悟空性的凡夫菩萨中存在。尤其应成派中观,从安惠、佛护、月称、宗喀巴,到现今之达赖喇嘛,及在的印顺法师等人,都公开或暗中成为应成派中观的继承者,却把圣龙树菩萨的中观见扭曲,以歪曲错误的见解欲来破斥唯识宗正义,而又以「不立自宗,专破他宗」的宗旨成就外道断灭见;

从月称的《入中论》、《显句论》、宗喀巴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广论》、达赖喇嘛的《般若与佛道次第》、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中观论述讲记》等等诸书,可以证知一向都是如此。虽号称「不立自宗,专破他宗」,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因此而建立了自家宗旨,因为他们的法义一开始就错误了,当然难逃被破斥的命运。从古至今的佛教事业,因证悟甚难,证悟者稀少,凡夫众生无有慧眼简择,就这样在这些邪见熏习的演变下开始变质、开始沉沦;若不加以即时导正,佛教最后将会因为被西喇嘛教教渗透、寄生而导致灭亡,将重演天竺佛教灭亡之命运。因此,凡我 世尊的正信弟子,应当奋起摧邪显正,荷担如来家业,否则灭法期将会很快的提前到来。

第二目 略说中观

后人说,中观派于西元三、四世纪为圣 龙树菩萨与圣 提婆菩萨师徒所创,是源于圣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而得名。其实圣 龙树菩萨自己也不知道会被后人夤缘为「中观派」的始祖,如果知道了,一定是啼笑皆非,因为佛法唯一,无二无别,只是浅深广狭有异罢了。

《中论》开卷就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是圣 龙树菩萨很有名的「八不偈」,偈中很明白的点出法界的实相即是空性如来藏。法界根本只有一法,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因为此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是有情空性心体如来藏之体性。空性心体永不坏灭,由于祂本来不生故从来都不曾坏灭;祂无始以来不灭即无有生,所以不生不灭;如来藏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本来不生,未来成佛时也不会灭,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祂也依然自在独存,所以不断灭,故名不生亦不灭。

众生如来藏虽然不断灭,但含有异熟性,因此生生世世有异熟果报的出生,也就是异熟生;因为有异熟生,才有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的运作,不停的流注变化,所以说不常。五蕴身心是如来藏所生,身心会坏灭,而如来藏真实不坏,因此说五蕴与如来藏不一;如来藏虽非五蕴,但是如来藏遍满五蕴身心,两者和合如一,所以说不异。如来藏不来不出,来者即是事相上的生起,出者即是事相上的消失,有来必定有去,有来有去必定是生灭之法;例如如来藏所生出的五蕴终会老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来来去去,生生世世不断的生死交替;而如来藏本身从来无生,所以不来;既然从来无生,所以从来无死,所以不出。又如祂从来不离一切三界六尘境界,所以不出三界一切境界;但又从来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了别,所以不入三界一切六尘境界,所以又名不出亦不入。祂又自从无始以来就不断的出生世世的五阴,不曾远离五阴,所以说不曾出离五阴之外;但祂又不被五阴所拘束,不是五阴所有,而是五阴被祂所出生,五阴始从出生以来就一直是活在祂里面,从来不曾外于如来藏而存在,不曾存在于如来藏以外,所以说祂不入五阴之中,所以说祂不出也不入五阴,所以是不出亦不入。

如此透过五阴的因与缘而了知中道观,因者即是如来藏,缘者如来藏所生之十八界法互相为缘,而成就一切万法,所以圣 龙树菩萨的《中论》,都在说明如来藏的中道义。若离如来藏自心而说中道,将会是不离断常的假名中道,因为都是以意识为中心、为主体而思惟想象出来的,都无实体,都是想象假名的虚相法,意识本即虚妄故,入涅槃后意识亦告灭失故。《中论》后面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4) 从这四句偈中,更可了解大乘中观派的中道义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法的能生因,一切法以如来藏为因,透过如来藏所生的各种缘而生一切法;因此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从世俗谛来看是虚妄无实,是空、是假名;依胜义谛来看是非有亦非无,所以说如来藏所生一切法非真非假、非空非有,这就是中道义。
2018-11-10 回复:0  浏览:458
下一篇:
宗喀巴的出世 即是末法乱象的开始
上一篇:
邪淫藏传佛教教主宗喀巴强奸九位女童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