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基本念佛观念及念佛方法介绍----高正国老师

   日期:2018-07-14     作者:三摩地    浏览:96042    
核心提示:  在此篇短文中,希望藉由几个重点的介绍,提供大家建立有关念佛的正确观念及方法。为了让大家有整体的认识,我们先依据一般人
  在此篇短文中,希望藉由几个重点的介绍,提供大家建立有关念佛的正确观念及方法。为了让大家有整体的认识,我们先依据一般人思考的顺序,分别来探讨“我为什么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念佛观念与方法”,最后再来讨论应该要如何次第转进以及快速成就念佛法门的方法。相信这几个内涵会是所有修学念佛法门的人都必须要去注意及思考的,如果能够去正视这三个问题,相信大家的学佛之路都会很顺利而且可以快速成就,而不会有在学佛一、二十年以后才惊觉所学的法并不是自己所要的,或者修学不得力、进步缓慢,乃至无法达成自己当初修学时所设定的目标。
  壹、我为什么要念佛与念佛的目的
  一般学佛者修学佛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觉醒到现在的状况不理想、身心痛苦、不符合自己的生命价值观,想要探讨宇宙实相,或者对于将来与未来世有著未知与深深的恐惧,因而想要透过某种方法来达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况。对于具备正确知见的学佛者而言,通常是选择能够达成解脱三界生死烦恼与能够救护众生成就佛道,作为他希望达成的理想状况或目标;但如果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时,那他设定的理想状况或目标就会产生错误或者不究竟,当然也就无法真正而确实地改善他的状况及达成他所设定的目标。而知见不正确者,譬如有人以升到欲界天而能够永远在那里生活为终极目标,或者有人希望色身能修练成永远长生不老,或者希望与一个虚妄建立的本灵合并等等,种种邪见不一而足。
  因此,学佛者在认知自己确实需要修学佛法,并且往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目标前进后,接下来他就会开始寻求可以达成自己所设定目标的方法,而念佛法门就是其中最普为大家所接受的法门。简单地说,希望改善目前或未来的状况,而达到能够解脱三界生死烦恼与救护众生成就佛道的目标,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念佛的原因与目的。当然每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会随著个人的因缘及修证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偏重或有层次上的差异。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学佛者,并不曾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凭藉著多世以来修学佛法的善根福德,在一开始接触佛法时便觉得非常欢喜,因此就一脚踏进了学佛之路,这样的情形是很令人赞叹的!然因时值末法时代,邪说
  泛滥,修学者如果能够好好去思惟自己学佛的原因与目的,就比较能够以客观而理智的心态来拣择各种不同的法门与善知识,而不会一窝蜂的人云亦云或盲目崇拜假名善知识,这当然会使自己的学佛之路比较有保障,也不容易误入歧途。
  有了上述的思惟之后,接著我们就要来了解,为什么经由念佛法门可以达成上述所设定的目标。总括来说,主要是因为可以藉由各种不同的念佛方法,使修学者心中产生对于佛菩萨的景仰和依靠,对于佛菩萨的教导能够心生欢喜和忆念,并愿进一步效法诸佛菩萨的大悲愿行,因而能够获得诸佛菩萨的摄受护念,使自己的修证层次也因此得以提升。但是在念佛能够得力之前,也必须深信诸佛菩萨始终都在不断地摄受我们,因为祂们都是经由救护众生的大悲愿行而得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诸佛菩萨同时也慈视一切众生犹如独子,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忆佛念佛,并且依佛菩萨的教导而实际去身体力行,就能够常常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护念,使自己的福德智慧因此能够快速的提升。
  因此不论藉由哪一种念佛方法,其目的大致上就是希望能够在内心中产生以下几种功德受用:
  一、因为内心对于诸佛菩萨至诚的归向、忆念、与依止,因此能与诸佛菩萨的大悲愿行相应,而得到诸佛菩萨的救护摄受,或者将来得以如愿往生诸佛净土。例如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卷2〈9 称佛名号品〉中的开示:【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又如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第 61 页的开示:【念佛一声,尚且罪灭河沙,何况拜佛时一心不乱、定心忆佛,灭罪难量。】因此如果能够发自内心真诚恳切地念佛,而且也愿意深刻忏悔与改过修善,必定能够获得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
  二、对于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以及大悲愿行,能够生起景仰与效法的决心,才能在漫长的成佛过程中,能够不畏艰难、精进勇猛地向前迈进。就像释迦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希望其他菩萨在听闻到祂的大悲愿之后,也能够生起希有之心,并且也能增广慈悲心,因而发起广大誓愿,如《悲华经》卷6
  〈4 诸菩萨本授记品〉:
  我今最后发大誓愿,成就菩萨所有大悲,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若有众生闻我大悲名者,悉令生于希有之心,……我乃至般涅槃已,十方无量无边百千亿诸世界中,在在处处现在诸佛,于诸菩萨大众之中称赞我名,亦复宣说我之善愿,令彼菩萨以大悲勤心,皆专心听闻是事已,心大惊怪,叹未曾有,先所得悲,皆更增广……。
  也就是说,对于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及大悲愿行的景仰,也是增上念佛功德的一种方式。
  三、藉由念佛及思惟佛所教导的种种法义,能使行者定力、慧力提升,依次第而能确实依教奉行、持守清净戒律,远离六尘攀缘与执著,乃至证悟生命实相,渐次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如《佛说法集经》卷4 云: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萨念佛?……(中略)……念诸佛如来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彼诸佛法我必成就。复能念彼诸佛如来有如是念,不可思议广大清净无垢光明,离一切使烦恼及断烦恼习气……(中略)……。
  复次,善男子!诸佛如来以大功德智慧庄严,以大慈大悲为行,以度众生聚以为救者,为大医师,拔烦恼刺,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常在寂静三昧境界,不住离世间、涅槃,到一切烦恼障、智障彼岸。……(中略)
  ……诸佛如来有如是等无量功德,菩萨念彼诸功德已,为成就彼功德故修行,为成就彼功德故正念,是故名为念佛,是名菩萨摩诃萨念佛处。
  又如平实导师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22 页亦开示:
  “因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众生,念念不离十方诸佛”这个心称为念佛心。对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这念佛心,一直到成佛为止,不曾离开过我们。所以说一切法门都属于念佛法门所函盖的范围。
  因此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藉由念佛,使修学者心中能够牢牢记住诸佛菩萨,及诸佛菩萨的种种功德与教导,然后经由修行来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
  念佛法门从最基本并且易于修学的持名念佛开始,就有非常直接而且可以让修学者离开染法转向净法的功德,同时可以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与大悲愿作为依止及归向,因此它是许多初学佛者的最佳选择;而事实上,即使已经修行多年而有所成就的人,也是无法离开念佛法门的。由以上说明可以知道,念佛法门所含摄的范围与层次非常广泛,几乎函盖了佛教中各宗派所必须修学的内容;也会随著个人修证层次的不同,使佛弟子心中之所念随著改变,而不断次第转入更高更胜妙的内涵。
  贰、正确的念佛观念与基本方法
  认识了念佛的原因与目的之后,下一步就是要了解应该如何正确的念佛。念佛法门含摄的范围很广,虽然基本的念佛很容易入手,但是大家还是要先了解正确的念佛观念与基本方法之后,才能正确掌握重点而能有效地修学念佛法门。如同上面的说明,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藉由念佛,而使修行者能够于内心中产生种种的功德受用,进而达到学佛的目标。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念”佛就是要把佛菩萨及与佛菩萨有关的种种内涵牢牢记住,并且能够显现在心中,这就是“念”的真正意思。例如念佛纯熟的人,无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他的心中随时都是有想佛忆佛的念存在,也因为心中随时有忆佛的净念,所以除了对佛菩萨的护念有绝对信心之外,也会以佛菩萨的智慧功德与大悲愿行作为效法学习的对象,因此而得以逐渐转化自己染污的身口意行。
  首先来探讨大家最熟悉,而且也是最多人修学的“口念耳听”的持名念佛方法。有些人“持名念佛”的重点是在于用嘴巴念出佛菩萨的圣号,而不重视心里面到底有没有想著佛菩萨,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往往在念佛的时候,比较注意声音的语调、快慢、大小、次数等,反而没有著重在心里面是否有想著佛菩萨,因此虽然多年长时念佛,却因为在念佛时心中总是妄想纷飞,而无法在心中生起上述的种种念佛功德,以致多年下来念佛功夫始终不得力,造成在定力与慧力上面都无法有显著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只有嘴巴在念佛、唱佛,心里没有在想、念或忆著佛,那就不叫念佛,而是落入无记或妄想之中;必须是在心里想著、忆念著佛,那才叫作念佛。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果只是口中念佛号、唱佛号,心里没有在想念著佛,那就跟用录音机播放佛菩萨的圣号没有甚么差别了,变成只是存在于外面的声尘而已,因为内心并没有真正去领纳佛菩萨圣号,相对地也就无法在心中生起念佛的种种殊胜功德。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以上所说的道理,我们来恭读释迦世尊对于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开示: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1
  注1、《大正藏》册1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页346,上15-22。
  由以上世尊的开示可以了解,有些人在临命终时,因为色身病痛而即将四大分离,或者不舍最亲爱的眷属与财产,或者业力现前的关系,因此而产生种种身心剧苦,而使临命终者因为领受极大的身心之苦,其意识心便无法安住于思念佛菩萨之净念中。然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世尊,深知五逆十恶的众生,在舍报前往往有这样身心剧苦的现象,因为不舍一切众生的关系,因此阿弥陀世尊发广大悲愿:虽然这些众生因为身心剧苦的关系无法于临终前在心里面忆念著祂,但是在这样痛苦的情况下,只要临命终者能够用嘴巴念出十声“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一定会摄受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以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开示,我们就可以更加了解,念佛一定是要在心里面有忆念佛菩萨的念存在,才能真正称为念佛。而持名念佛真正的目的,也是要透过诵念佛菩萨名号而产生内心的想佛之念。
  当然在这里也要特别说明,我们并不是否定持名念佛以嘴巴诵念佛号的殊胜利益,因为事实上,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众生修学念佛法门时非常好的入手方便,而这里主要是要让大家知道用嘴巴念出佛菩萨的名号,目的是要利用名号的声音当成工具或媒介,来引生出心中对于佛菩萨的忆念,这才是持名念佛真正的目的所在。若口中唱念佛号而心中没有忆念著佛,就会成为持名而无念佛;因此您若无法直接安住在对于佛菩萨的忆想之念,那么透过持名念佛口诵名号的音声作为方便,来引生对所念诵佛号的那一尊佛的忆念,也是非常好的,必须注意的是此时心中一定同时要有忆佛的念存在。
  叁、念佛法门的转进与抉择
  了解了念佛的目的及正确的念佛观念与基本方法后,接著我们要来探讨如何使念佛功夫能够随著定力、慧力的提升而一步一步转进,以及能够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念佛方法。
  1、多数的念佛行者,是以最基本“口念耳听”的持名念佛方法为入手处,采用口中念诵佛号而耳中专注听受的方式,一方面口诵可以使佛号不容易间断,同时因为有耳听与心听的关系,因而有降伏如猿猴般喜欢攀缘的意识心与第七识意根的作用,因此一般人在每天持名念佛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使妄念及烦恼逐渐减少。如果作详细之分析比较,假如是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那单单一句佛号的过程,就必须起六个心念来念出六个字,同时必须经由口腔、舌头、胸腹与呼吸之密切配合,才能把正确的佛号声音与节奏念出来;接下来还包括声音先传入耳根,再由耳识分别佛号的声音,以及意识心了知诵念的佛号及生起对佛的忆念想念等。假使采用这种方法,其六根、六尘、六识,涉入的程度多而且复杂,可以说是劳师动众,因此内心要多分安住在对佛的忆念想念上就比较困难。同时因为口念耳听的整个过程要耗费比较多的体力与精神,一般精进者如果再要求自己一天要达到念几万声佛号的时候,往往多有身心疲惫的现象产生。在长期精进之后,他也会发现在心中出现的佛号其实不一定要依靠听取口中诵出的声音才能存在,犹如有时候某些人心中会出现自己所熟悉的音乐旋律一般,这时候他也会知道,只要心中能够轻轻地默念著佛号及存在对佛的忆念想念,那外在的佛号声音似乎是相对地粗糙、费力与多余的,这时候他就可以转入到比较细腻及省力的“心念心听”阶段。
  2、 转进到“心念心听”时,这时因为由内心默念佛号,不需要由口中念出声音,也不需再听取自己口中念出之声音,六根六识的动转比较不会那么强烈,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同时因为心中默念佛菩萨名号,以及定力增强而逐渐能够排遣妄想,这会比“口念耳听”更容易多分内摄,因而得以把心安住于内心的佛号上。此时修学者如果没有著重在内心的想佛上面,因为心专注于单纯内心的佛号上,就比较容易偏于定,而往往会使忆佛想佛之念若有似无,甚至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之中,而使得佛号及忆佛之念都不在心中现起,这其实就已经离开念佛了,因为心中并没有想佛的念存在。这个时候如果具备正确的知见,以及能够细心观察,行者就会注意到:除了内心的佛号之外,自己是否心中也有想佛的正念存在?如此才能使念佛的功德能够生起,而非多分处于定中偏离了念佛的目的。行者可以经由细心观察知道,应该也要使忆佛之念清晰地存在心中才对,因为这忆佛念才是真正念佛的重点,如此经过一段长时间修习之后,他就能够逐渐转进到比较符合真正念佛道理的“心念心忆”阶段。
  3、 进入到“心念心忆”时,这时候心中除了有佛号之外,也一直有忆佛的念存在,而藉著每一句心内的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忆佛,此时心已能安住于想佛忆佛上,这想佛忆佛的净念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内心能存在想佛忆佛的净念才是真正念佛的重点。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因为佛号不断而使忆佛的净念不断。当忆佛的功夫渐渐纯熟时,再加上正确的知见,就会知道忆佛可以是单纯的一个忆佛念,不需要夹杂语言、文字、声音、形相等等,因此心念心忆时虽然是在心中轻念著佛号而非口念,但心中的佛号与单纯细腻的忆佛念比较起来终究仍显得粗糙、多余而且费力。那是因为内心的佛号需要一句一句不断重复出现,而且每一句都是由好几个内心的不同音声组合而成,因此深入念佛境界以后,会对于相对微细而且连续的忆佛净念产生干扰而使忆佛念不清晰,并造成意识、意根多所动转,无法继续深入更深妙的念佛境界中。因此修学者此时就知道应该弃舍佛号,而转进安住于纯正的忆佛净念之中,此时内心虽无佛号,但是忆佛之净念仍然可以存在心中。到这个阶段,如果比对前述念佛的目的就可以知道,无论是在“口念耳听”阶段由口中诵出佛菩萨名号的声音,或者是在“心念心听”与“心念心忆”时由内心默念佛菩萨名号,这些都只是音声而已,它本身并不是佛菩萨,因此如果在功夫上已经有能力直接安住在无形无相(注:因为只是纯然的忆佛想佛,离开佛菩萨的形相、名号的声音、名号的语言文字等,故称为无相。)的忆佛净念而生起念佛的种种功德时,就应该把念佛时内外的声音、形相都弃舍掉,因为以有相的佛菩萨名号音声、形相为方便而引生出内心无相的忆佛之念的目的已经达成,所以行者应该离开对于声音名号、形相的执著;犹如已经过河者,就不需再背负船筏行走一般。修行到达这个阶段,是念佛法门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使念佛人由有相进入“无相的念佛”。
  4、此时配合善知识之教导,即可正确地转进“无相念佛”,把内心佛号的声音舍掉,只剩下忆佛想佛之念,不需要再靠外面或内心的佛号来维持忆佛想佛之念,经由逐渐练习并且掌握要领之后,就可以逐渐达到《楞严经》卷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开示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境界—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此时不需要再透过眼耳鼻舌身五根摄取五尘境界就可以生起无相忆佛之净念,五根五识亦不攀缘五尘境界,同时意根可以安住及摄于忆佛净念而保持不断,这就是“都摄六根”;因为只是单纯的把一个忆佛的念带在心里,不需要参杂其他外面或内心的声音、佛号等等,因此学人只要练习纯熟后,就可以将这一个忆佛的净念,轻轻的、不需要太用力,就可以长时间的维系在心中,可以达到“净念相继”而时时刻刻心中都有佛在,此时忆佛的净念虽然离开语言文字形相等,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忆念著哪一尊佛,如此就可以离开有相而成就无相念佛的净念相继功德;对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行者,他也能够同时确认自己真的有净念相继的功夫,而有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与无相念佛类似的经验,例如:当母亲思念远在外地求学的子女时,她不必藉由子女的名字、长相等,就能够直接想念她的儿女,而且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她正在思念的是哪一位子女,完全不会弄错。因此只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修学无相念佛的忆佛功夫实际上是不难的,只要有正确知见以及能认真修学,经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成就。无相念佛忆佛功夫的锻炼需要由无相拜佛功夫做起,利用早晚专注地拜佛忆佛来锻炼动中定力,也就是拜佛时心里面想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形相来拜佛,拜佛时提起忆佛的那个念,而不让佛号、形相在心里出现。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配合行住坐卧中内摄外缘均等的双运功夫,将无相念佛的动中定力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因为是在动中修得,因此当修学无相忆佛成功之后,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皆能忆佛念佛,尽管是不停地在一切声音和形色之中活动,这忆佛之净念仍然可以相继不断,不受妨碍,而能够达到如同禅宗参话头“骑声盖色”的功德受用。有了动中无相忆佛的定力之后,不仅心中随时有佛,不易攀缘六尘诸法引生种种烦恼,同时因为心离散乱而使得观察力更加细腻,也可以在历缘对境时让观行更加深细,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有关无相念佛的详细解说,请大家参考平实导师的《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门》等书,书中对于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及次第性的解说。
  5、 无相念佛所忆念之佛为无形无相之法身佛,学人在无相念佛修学成功之后,能够在四威仪中净念相继,如果善根深厚或有因缘值遇善知识,教导正确的第一义般若知见,通常会想要了解“到底什么才是我的法身佛如来藏?”配合所熏习之般若与参禅知见,以及对生命实相的追求,他就会一心一意为了寻找自己的法身如来藏而转入“体究念佛”阶段。当他能够真正地发起菩萨种性与菩萨大愿,在福德因缘具足时就会有机会一念相应,亲证自己的法身如来藏而成就果地无相念佛,此时才是真正的念法身佛。为什么菩萨会想要去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呢?因为祂是万法出生的根源,是每一个有情名色出生的根源,修行者依此根源修行才能显发如来藏本来具足的无量无边自性功德;又因为祂是不生不灭的生命本体,所以祂才是修行者真正稳当而又可以作为永远依止的心体。到这个地步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念自性弥陀,也才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若能由此进一步得善知识之慈悲摄受继续探究佛性,终于能开始远离所住偏寂之如来藏空性,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乃至法尘之中眼见佛性,而进入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不即空有二边也不离空有二边的实相念佛境界。
  以上从有相的口念耳听、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说明,可以使修学者藉由定力、慧力之提升而逐步转进,接著再舍离有相而进入无相念佛,再由对法界实相的追求,透过体究念佛亲证生命实相,而进入真正的果地无相念佛与实相念佛。读者可以在阅读本文之后,依据自己实际的状况来选择适合而正确的念佛方法与方向。
  除了以上所探讨的种种念佛方法之外,其他尚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惟念佛等不同的念佛方式,这些方法各有其方便善巧及殊胜之处;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无法逐一介绍,有兴趣了解各种念佛法门之详细内涵及法义说明者,请参考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与诸亲教师的著作:《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门》、《禅净圆融》、《净土圣道》、《系念思惟念佛法门》、《净土奇特行门》,以及“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电视弘法节目光碟。
  肆、如何快速成就念佛法门
  虽然采用基本的念佛法门,就可以功效宏大,并且有显著的成果出现,但如果能再掌握上述的观念与渐次转进的方法,对于学人而言,当有更多利益可得。最后,我们要再来探讨一个值得大家了解的重点,就是除了理解之外,还要对念佛法门能够确实精进修学,才能产生实际的功德受用,同时可以使各种念佛法门的实修更加深入及得力。在《瑜伽师地论》卷3,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曾经开示我们,可藉由四种力量让我们能够心心念念作意于所用功的方法: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云何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著,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数习力?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即于彼多作意生。
  如果把它应用在念佛的功夫上,欲力就是藉由对于念佛的目的、利益与必要性有充分的了解,内心就必然非常爱乐念佛,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直想要念佛的力量,并且会设法排除种种障碍来精进念佛;其次,对于念佛的道理及各种方法、内涵都有正确的了解,包括经由实际练习而清楚知道其微细及转折处,或对于佛菩萨所开示的义理能够产生胜解及心得决定,这样就能对与念佛有关的种种内涵与重点产生忆持的念力,而达到正确又有效的念佛修行,也能够因此更进一步增上喜欢念佛的力量;对于佛菩萨的种种功德、广大悲愿与教导,以及净土的依正庄严有充分的认识,或经由实际练习后,念佛功夫逐渐纯熟,对于念佛已产生实际的受用及利益,因此就能依据实际了知与体验这些胜妙境界而产生的境界力,更加精进深入与安住于念佛境界上;常常念佛产生之数习力,则能让功夫与修行更加进步与纯熟,依此又更喜乐于念佛,也更能体会念佛的种种微细处及殊胜之受用与利益,依此又能层层转进,而使念佛产生的力量更加广大与胜妙,加上时常亲近正法道场与闻熏善知识的教导,都可以让自己的修学方向与理路更加正确,并能具备各种方便善巧,而使自己数数熏习与修行发挥更大的力量。因此依据上述之欲力、念力、境界力与数习力,就能够让自己心心念念都喜欢念佛及能长时安住于念佛的净念与种种念佛法门之上。
  伍、结论
  以上我们所探讨的念佛议题,依据大家平常思考的顺序逐一从“我为什么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正确的念佛观念与方法”,到“要如何次第转进及快速成就念佛法门”等内容都逐一加以分析及探讨,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比较整体性的了解,也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及应该如何正确的渐次转进。
  修学佛法贵在于目的、目标及方法之正确,这完全有赖于亲近正法道场及真善知识,例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2 报恩品〉圣教中的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因为往世深厚的福德因缘,才能在今生进入正法道场,并且值遇真善知识教导正确的佛法知见与修行方法,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依此而正确思惟法义、如法而修,也才能逐一亲证而有真实的功德受用。所以学佛能否成就的真正关键在于值遇真善知识,因此才说“真善知识实难遇”;有了真善知识正确的教导之后,想要一一亲证各种法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说“菩提妙果不难成”。
  我们诚恳向大众介绍由真善知识 平实导师所领导的佛教正觉同修会,是大家可以亲近依止而且难得的真实正法道场,不仅可以传授诸位各种念佛法门以及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见,也可以作为大家正确修学佛法的保证,这也是诸位踏进佛门中修学正法时最重要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们也要再次强调并且鼓励诸位,可以采用本文探讨的次第去思惟:自己目前修学的法门是不是正确?可不可能达成自己今生所设定的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自己是往正确的学佛方向前进。
 
 
更多>同类电子报刊

推荐图文
推荐电子报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