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地,成为四地入地心菩萨,同时也进入受阴区宇 1的修除范围中。菩萨为了成就四地满地心的功德,开始修学四事:一者、主修精进波罗蜜多。二者、继续修学四地无生法忍的道种智,对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粗相进行创观,亦即修集四地的增上慧学 2。三者、继续断除所知障微细随眠,以及微细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四者、随缘修集法布施的功德,示现化身,于他方世界广度有情,以圆满四地所需要的福德。于这四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如水中月,现观:自己之如来藏已能由自己之缘故而化现众多化身;是故便由于他方世界中诸多有情之与己有缘者之心想故,而令自己之如来藏能于彼等众生心中各各化现一化身,便如水中之月一般无二。3 因为亲证水中月现观的缘故,成为四地满心菩萨。四地满心菩萨如同三地菩萨一样,为了修证无生法忍的缘故,故意留惑润生,转入五地继续修学。
注1“又如三地满心能在暗夜中清楚看见一切色尘,色阴已尽而转入四地了,但是这时的佛性还是只能在见上起用,仍然不能生起其他的作用,还无法突破受阴的限制,所以叫作‘受阴区宇’,也就是还没有突破受阴的境界。”(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2 刷,页158。)
注2“云何菩萨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指四地菩萨)以世间净智所依,等持为所依止,为觉诸谛,于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简择住。”(《瑜伽师地论》卷47〈住品第 4〉,《大正藏》册30,页553,中23-26。)
注3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 初版3 刷,页229。
到了五地,成为五地入地心菩萨。菩萨为了成就五地满心的功德,开始修学四事:一者、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圆满办事静虑等三种定学。二者、继续修学五地无生法忍的道种智,对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细相再一次进行观察,亦即重观,修集五地的增上慧学 4。三者、继续断除所知障的微细随眠,以及微细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四者、继续随缘修集法布施的功德及度化他方世界有情,以圆满五地所需要的福德。于这四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变化所成,现观:所施一切法皆是自心藏识变化所成;观察有情所受一切法施,利乐充满,然彼所受法施而现之般若慧,亦是彼自心藏识之变化所成;复观察自身为利乐有情故,于诸世界示现化身,其实亦是自心藏识变化所成。菩萨如是现观,即得通达七真如,证得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实无差别。5 因为亲证变化所成现观的缘故,成为五地满心菩萨。五地满心菩萨如同四地菩萨一样,为了修证无生法忍的缘故,故意留惑润生,转入六地继续修学。
注4云何菩萨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指五地菩萨)觉分简择为所依止,于诸谛中如实觉住。”(《瑜伽师地论》卷47〈住品第 4〉,《大正藏》册30,页553,中26-28。)
注5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5 初版12 刷,页168-169。
到了六地,成为六地入地心菩萨。菩萨为了成就六地满地心的功德,开始修学四事:一者、主修般若波罗蜜多。二者、主修六地的增上慧学 6,对大乘十二因缘一一有支深入观察,以成就六地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三者、继续断除所知障微细随眠,以及微细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四者、继续随缘修集法布施的功德及度化他方世界有情,以圆满六地所需要的福德。于这四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似有非有,现观:于变化所成之他方世界中自己极多化身,加以观行,证知皆是自己所变;虽然在事相上实有可见,为他方世界之证得神通境界之佛子所能亲见,然而此有绝非真实有之法,似有而非有,非有情亦非无情,纯是自己阿赖耶识之所化现,是故于五地满心位及六地住地心中所有之变化所成现观境界全无所著。7 因为亲证似有非有现观的缘故,不仅成为六地满心菩萨心,而且心地清净脱离定障,自然证得灭尽定 8 以及成就受阴尽 9 之功德。六地满心菩萨如同五地菩萨一样,为了修证无生法忍的缘故,故意留惑润生,转入七地继续修学。
注6“云何菩萨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指六地菩萨)于谛能觉增上力故、简择显示由无智故,苦及因起,简择显示由有智故,苦及因灭住。”(《瑜伽师地论》卷47〈住品第 4〉,《大正藏》册30,页553,中28-下2。)
注7 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 初版3 刷,页237。
注8“何等想受灭(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欲(四空定中的无所有处定),超过(三界)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前六识及其心所有法)灭,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意根的五遍行的受、想心所有法)灭。”(《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三法品第 1〉,《大正藏》册31,页666,中6-9。)
注9“突破受阴的限制,觉知心就可以离开色身‘返观其面’,从色身之外来看自己的脸;这时的觉知心不再被受阴限制,不会再被系缚在色身之中,可以在身外‘去住自由,无复留碍’。这就是‘受阴尽’的境界。”(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2 刷,页165。)
到了七地,成为七地入地心菩萨,同时也进入想阴区宇 10的修除范围中。菩萨为了成就七地满地心的功德,开始修学五事:一者、主修方便波罗蜜多。二者、继续修学七地无生法忍的道种智,对十二因缘流转门、还灭门再作细观。三者、继续断除所知障微细随眠,以及最微细的烦恼习气种子随眠。四者、继续随缘修集法布施的功德及度化他方世界有情,以圆满七地所需要的福德。五者、勤求无相观,远离作意加行。于这五事修集圆满时,成就一种现观:如犍闼婆城 11。因为亲证如犍闼婆城现观的缘故,不仅想阴尽 12,而且也成为七地满心菩萨。
注10“仍然没有破除想阴境界对自己的限制,既然还有想阴,也就是还有对了知性的自我执著习气种子存在,是说菩萨对于想阴—了知性—的习气种子还没有断尽,所以有时还会处于对人间六尘的了知性当中,还没有完全脱离想阴的区宇。”(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2 刷,页281-282。)
注11“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大智度论》卷6〈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103,中1-4。)
注12“到达‘想阴尽’境界的人,不论平常休息假寐或者晚上睡觉时,都不会再住于梦境中;不会再作梦了,当然也就不再有梦中的了知,这就是‘想阴尽’的境界。”(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2 刷,页101。)
由于七地满心之菩萨念念入灭尽定 13,不仅想阴尽,而且每一念、每一刹那都在灭尽定中,所以心中非常寂静,与六地满心菩萨证得灭尽定不同:一者、六地菩萨于打坐中尚须作意加行后,才能证得灭尽定,并非如七地菩萨于一切行中,不一定要打坐,随时随地可以念念入灭尽定。二者、七地菩萨三界爱烦恼习气种子随眠完全除尽,六地菩萨尚有微细一分没有断除,所以六地菩萨无法想象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的境界为何,当然觉得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的境界不可思议;而七地菩萨能了知六地菩萨为何无法如七地菩萨一样,可以念念入灭尽定,只因为七地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三界爱习气种子随眠,能够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 14,这也是上地能知下地境,下地不知上地境的道理。三者、七地菩萨于念念入灭尽定当中,八个识仍具足,其三昧乐意生身仍然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及广度他方世界有缘众生,而六地菩萨入了灭尽定,三昧乐意生身就不见了,这是因为六地菩萨入灭尽定时,前六识已消失不见,意根心所有法中的五遍行仅剩下触、作意、思三个心所有法在运作,灭了受、想这二个心所有法,所以无法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因为这样的道理,六地菩萨无法想象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的证量,诚为不可思议。
注13“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齐何等地能入灭(尽)定?’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从第六地能入灭定,今住菩萨第七地中,能于一一心刹那中趣入灭(尽)定,而不应言于灭作证。’”(《佛说十地经》卷5〈菩萨远行地第 7〉,《大正藏》册10,页557,中21-24。)
注14“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念念入灭尽定,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故。”(《入楞伽经》卷7〈入道品第 9〉,《大正藏》册16,页554,下15-17。)
同样的道理,七地菩萨证得念念入灭尽定,也与声闻、缘觉的阿罗汉以及辟支佛证得灭尽定不一样:一者、七地菩萨每一念都能进入灭尽定,而阿罗汉及辟支佛则须从初禅开始,经过二禅、三禅、四禅等等,最后才能转入灭尽定,也就是说,阿罗汉及辟支佛仍需透过次第加行,才能转入灭尽定,不能像七地菩萨于一切行随时随地可以念念入灭尽定。二者、阿罗汉及辟支佛在灭尽定中,七转识当中的前六识已消失不再现行,意根也仅剩下三个心所有法;可是七地菩萨每一念、每一刹那都在灭尽定中,八个识之每一识都有五遍行配合运作,所以不会像阿罗汉及辟支佛一样,第七识仅剩下三个心所有法在运作。三者、七地菩萨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已经断尽,所以能够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及辟支佛仅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也就是断除三界爱有漏的现行 15,没有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更没有打破无始无明,虽然阿罗汉及辟支佛与七地菩萨同样证得灭尽定(无生法忍、福德等暂不谈),可是阿罗汉及辟支佛无法思议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的境界。四者、七地菩萨能够证得念念入灭尽定,如同六地菩萨一样,是透过无生法忍而证得,不像阿罗汉仅是透过断除三界爱中的定障而证得。这样的道理,不但已超过六地菩萨所证灭尽定的境界,更远远超过阿罗汉及辟支佛所证的灭尽定,所以声闻、缘觉的阿罗汉及辟支佛根本无法思议六地菩萨灭尽定的境界,更不用说能思议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的境界了。
注15“大慧!声闻辟支佛不能念念入灭尽定,以声闻辟支佛缘有为行(缘于断除种种三界爱之有为行而)入灭尽定,堕在可取能取境界。是故声闻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以声闻辟支佛生惊怖想,恐堕诸法无异相故,以觉诸法种种异相、有法无法善不善法同相异相而入灭尽定,是故声闻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以无善巧方便智故。”(《入楞伽经》卷7〈入道品第 9〉,《大正藏》册16,页554,下17-25。)
由于七地菩萨证得念念入灭尽定的缘故,成就一种现观,名如犍闼婆城,心非常、非常寂静的关系,因此起了涅槃贪,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知道有一位七地满心菩萨想要入无余涅槃,为了使七地满心菩萨不入无余涅槃而断了广度众生的机缘,于是出现在这位七地满心菩萨面前,劝请七地满心菩萨不要忘了入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并传授七地满心菩萨一个非常殊胜的三昧,叫作引发如来妙智三昧 16,这个三昧能够引发佛地无量、无边、无数算数譬喻也不能及的三昧,胜过七地菩萨以前所修学的种种三昧,因此七地满心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因而转入八地修行,也完成菩萨第二大阿僧祇劫修行,进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中。
注16“复次,佛子!菩萨如是行此第八不动地时,安住本愿力所持已,即于如是法门驶流,蒙诸如来觉悟劝导。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佛说十地经》卷6〈菩萨不动地第 8〉,《大正藏》册10,页559,下5-8。)由于佛传授七地满心菩萨引发如来妙智三昧,能够引发诸佛无量、无数、无边智门,亦名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
到了八地,成为八地入地心菩萨,同时也进入行阴区宇 17的修除范围中。菩萨为了成就八地满地心的功德,主修愿波罗蜜多、一切种智、八地所应修集的福德、断二种愚痴: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于相自在愚痴 18,因而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19,成为八地满心菩萨,能够于相、于土自在,随意变现定果色而为众生所受用,因而转入九地继续修学。
注17“这时菩萨所见的行阴‘同生基’,正是三界有情的‘浮根、尘究竟枢穴’;就只能暂时住在这种观察所知的境界中,目前还无法突破,所以名为‘行阴区宇’,也就是行阴的境界范围。”(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2 刷,页114。)
注18“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解深密经》卷4〈地波罗蜜多品第 7〉,《大正藏》册16,页704,中22-24。)
注19“大慧!何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谓菩萨摩诃萨于八地中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无量三摩跋提乐门,无量相、力、自在、神通,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大慧!是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入楞伽经》卷5〈佛心品第 4〉,《大正藏》册16,页540,中27-下6。)又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亦名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意生身,“此是八地菩萨所得如幻三昧意生身……亦由世尊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实觉知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生身。已如实觉知诸法相者,方能证得如幻三昧;已得如幻三昧者,即能证得此意生身。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但起作意即能任运变现,无须加行,非如七地菩萨变相变土时尚须加行,非能任运。”(平实导师著,《楞伽经详解》第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6.8 初版4 刷,页2。
到了九地,成为九地入地心菩萨。菩萨为了成就九地满地心的功德,主修力波罗蜜多、一切种智、九地所应修集的福德、断二种愚痴: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以及辩才自在愚痴 20,开始修学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名为四无碍。因为九地菩萨满心时圆满成就四无碍辩,得无量无边陀罗尼门,演说妙法,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因而断除意根俱生一分微细所知障,证得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 21,成为九地满地心菩萨,因而转入十地继续修学。
注20“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解深密经》卷4〈地波罗蜜多品第 7〉页704,《大正藏》册16,中24-27。)
注21“大慧!何者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谓自身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大慧!是名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入楞伽经》卷5〈佛心品第 4〉,《大正藏》册16,页540,下6-8。)又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亦名妙相庄严圣种类身:“此谓九地菩萨之庄严报身也,亦名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简称变化身,能随意变化不同种类之有情身相而度众生;此是九地菩萨至究竟佛地所皆有之出世间果报。”(平实导师著,《楞伽经详解》第四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6.8初版4 刷,页2。)
到了十地,成为十地入地心菩萨,由于十地菩萨仍有一分微细所知障俱生障碍,使得十地菩萨于诸法尚未完全自在,令十地菩萨大法智云无法现起,因此主修智波罗蜜多、十地所应修集的福德、断二种愚痴:大神通愚痴、悟入微细秘密愚痴 22。于十地快满心的时候,大宝莲花王宫殿自然现前;当十地菩萨进入大宝莲华王宫殿后,放光照耀十方世界,并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十方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不仅眉间放光,共同遥为此十地菩萨灌顶,使得十地菩萨大法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法王子,而且诸佛还发动九地以下诸菩萨众皆来围遶十地菩萨,设大供养,于瞻仰此菩萨时,也蒙佛放光加持而各获百万诸三摩地。
注22“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解深密经》卷4〈地波罗蜜多品第 7〉,《大正藏》册16,页704,中27-29。)
由于十地满心菩萨蒙佛放光加持,成就大法智云,不仅行阴尽 23,因而进入识阴区宇 24 的范围,而且所应学的法已经圆满,所欠缺的仅是成为究竟佛时所应有的福德而已,因此转入等觉位,于百劫专修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等福德圆满相,所以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不管是菩萨的内财(性命、身体等),或者外财(名利、钱财、眷属等)统统可以随时布施出去。这样整整一百劫专门修集福德,圆满后转入妙觉位,成为某一位如来的旁侍,护持如来的弘化事业;当如来即将示现灭度前,此妙觉菩萨即被授记为当来下生成佛的一生补处菩萨,上生兜率天上继续住持正法利乐有情。于示现成佛之因缘快成熟时,事先安排菩萨们下生人间,以圆满自己示现成佛的因缘,并于因缘成熟时下生人间。然后于菩提树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不仅识阴尽 25,而且也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完成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并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注23“如何叫作‘行阴尽’呢?现在到了‘行阴区宇’之中,已经知道三界一切有情的‘同生基’(当然这只是目前阶段的所知,还不是十地菩萨的所知),也能观察清楚各种境界中的行阴了;接著如果能把行阴的习气种子全部断除,就破尽行阴习气而成为‘行阴尽’了。”(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初版2 刷,页117。)
注24已发现了一切有情最极幽秘的受生根由,但仍然没有正式开始断除识阴境界中的一切习气种子,所以还无法立即成佛;这时的境界就称为‘识阴区宇’,也就是识阴习气种子尚未断尽的境界。”(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2 刷,页277。)
注25“因执著于识阴六种不同功能差别,所以佛性就被六根的功能所局限了。假使能销磨对识阴六种功能的执著,销磨到‘识阴尽’时,妙真如性—佛性—就不再被全部局限了;那时佛性就能以六根中的任何一根,开始显现六识的分别功能。”(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2 刷,页295。)
由上面说明可知:佛菩提道须经过十信、十住(七住明心、十住眼见佛性)、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阶位,如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因此身为佛弟子们应该以释迦世尊所说的成佛之道五十二个阶位,以及各阶位中应该修证的内涵作为依据,如实修行,未来才有可能明心、见性,乃至圆证大菩提果,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如果不依照释迦世尊所施设的菩萨法道来修行,改以声闻解脱道的修行而想要成就佛菩提果,永远不可能成功;不但如此,甚至将会偏离佛菩提道而走上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密宗邪淫外道之歧路上,与佛菩提就越走距离越远了。
然而在佛门中,有出家人、在家人竟提出完全违背释迦世尊成佛之道的说法,譬如有人主张:“阿罗汉的解脱道就是菩萨的成佛之道”、“阿罗汉就是佛”等,你一听到这样的主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次第及其关联性,才会提出此荒谬的主张。又譬如坦特罗佛教 26(如今的假藏传佛教等四大派亦名密宗、喇嘛教)行者主张:“透过男女两根交合所引生性高潮遍全身快乐的觉受,并观察此快乐觉受无形无相,今生今世可以成就报身佛境界”,你听了一定要知道,那不是释迦世尊所说的成佛之道,是魔所说的成魔之道,是用来误导众生向下沉沦的邪知邪见,不是无上瑜伽,而是无下瑜伽,没有比这个更会让众生下堕了。又譬如有人主张:“一悟即至佛地”,那也不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因为菩萨明心而悟得自心如来时,只不过是七住位的菩萨而已,还要经过二又三十分之二十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劫,才能成佛,不是悟了就是佛;唯除最后身菩萨,在菩提树下明心及见性,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外。所以说,禅宗祖师主张“一悟即至佛地”,乃是鼓舞人心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又譬如有人主张“明心见性成佛”,你也该知道,这样的说法,如同“一悟即至佛地”的说法一样,都不是正确究竟的说法。
注26“从国际学术界使用‘密教’这一概念的一般情况来看,密教的指称有广狭两种:广义上指称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具有的所谓左道教派,具体指印度教的湿婆教派、性力教派和毗湿奴教派以及佛教的密宗,以性力思想、女神崇拜、瑜伽修行、秘密传授为主要特征。狭义上指称晚期佛教教派,与小乘和大乘两大教派相对应,以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心作观想的三密为修行特点。前者一般以坦特罗教(Tantrism 或Tantricism 或Tanrikism)称呼,主要在西方学术界使用;后者一般以密教(Esoteric Buddhism 或Buddhist esoterism)称呼,主要在东方学术界使用。”〔吕建福著,《中国密教史(一)─密教的起源与早期传播》,空庭书苑(台北县),2010.2 一版1 刷,页9。〕其中坦特罗有时亦名怛特罗,音译的关系。
此外,佛门有唯识五位 27(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及四种波罗蜜 28(远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圆满波罗蜜多)的说法。所谓唯识五位,就是从十信位一直到五住位满心的资粮位、六住位满心的加行位、七住菩萨明心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后的入地心见道位(包括真见道、相见道及通达位)、初地住地心到等觉位的修道位,妙觉到佛地的究竟位。如果再将唯识五位加以浓缩,成为四种波罗蜜多,一者、远波罗蜜多,乃是第一大阿僧祇劫的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十回向满心后的初地入地心为止。二者、近波罗蜜多,就是第二大阿僧祇劫的初地住地心开始,一直到七地满心为止。三者、大波罗蜜多,乃是第三大阿僧祇劫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觉位。四者、圆满波罗蜜多,乃是妙觉及佛地,所以佛菩提道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也是经过唯识五位、四种波罗蜜多,才能成就佛道,这就是佛菩提道被称为大乘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大乘的法大、心大、愿大、成就大的缘故,不像二乘人最快一生就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这是因为二乘的法小、心小、愿小、成就小的缘故;所以菩萨要得到大乘法,以及成就大乘法究竟位的大菩提果真的很不容易,要经过多生多劫听闻正法,始能信入,乃至能思惟、修习、亲证及圆满大乘法才能成就,如《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10 开示:
文殊师利!此妙法门,人多秘掌,置经函中、诸库藏中。何以故?以无法器不应得种无上善根故。何以故?文殊师利!此妙法门难信、难行、难量故。文殊师利!凡所有人宿无善根,曾闻大乘生疑毁谤,是故闻此无上法门不能生信、不能得入。文殊师利!后末世中法欲灭时,闻此法门能生信者、能推求者、能解入者,文殊师利!汝知此人已曾供养过去无量无边诸佛,善行诸行,乃能信入此大乘门。29
注27“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8,中11-15。)其中通达位为初地菩萨所住的见道位,它包括了真见道及相见道二种,具足这二种见道圆满,方能往初地的通达位迈进。又修道位,亦名修习位。
注28“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犹有所知微细现种及烦恼种故未究竟。”(《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2,中9-17。)又远波罗蜜多之所以称为“远”,乃是与大菩提果距离非常遥远的缘故。近波罗蜜多之所以称为“近”,乃是与大菩提果距离比较近的缘故。大波罗蜜多之所以称为“大”,不仅是与大菩提果距离非常近,而且能够广度众生的缘故。等觉菩萨,仍然有所知障微细随眠未究竟故,直到佛地方究竟断,方能圆满波罗蜜多,因此妙觉(等待时节因缘成佛)到佛地,名为圆满波罗蜜多。
注29《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10〈信功德品第 12〉,《大正藏》册9,页365,中9-18。
佛开示:要听闻大乘法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大乘法难信、难行、难思量故。既然想要成就信根、信力尚且需要一个大劫,乃至有人需要一万个大劫才能完成,更何况想要明心、见性,乃至得大菩提果,若非菩萨种姓、若非经过久劫修行的人,如何能信入、证得及圆满成就佛菩提道?又如果有人对释迦世尊开示的大乘法能够信受,乃至能如实修行及证悟者,表示这个人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才能进入大乘法门修行,非是小根小器的二乘行者所能比拟,更不是凡夫所能比拟的了。所以说,菩萨种姓真的很尊贵!不仅《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如是说,《金刚经》也如是开示: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30
注3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藏》册8,页749,上27-中5。
《金刚经》已经很清楚开示:若有众生对于《金刚经》里面的一句一偈能生信心,认为一切有情的真心是真实存在的,这位众生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会相信释迦世尊在《金刚经》开示的大乘法。这样的人是久学菩萨,不是新学菩萨;如果是新学菩萨、善根不够的人,不会相信世尊开示的大乘法,乃至有人不信而毁谤世尊的说法。譬如仿冒佛教的坦特罗佛教行者主张:“透过男女行淫的方法及技巧,所引生性高潮之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不需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仅此一生一世可以成就报身佛境界,这样的法,比释迦世尊所说的成佛之道更快、更胜妙。”佛弟子们都知道,在行淫时性高潮所产生的遍身乐受,以及能观察、能够觉知乐受的心,乃是受阴与识阴所摄,也不离六尘中的触尘与法尘,落入欲界层次中,其中的心与境本身都是被生的法,都是生灭法,无一是常住法,怎么会是释迦世尊所说的真实法呢?所以当坦特罗佛教行者提出这样主张时,有智慧的你一听到这样的说法,就知道那是满口的荒唐言,根本不是佛法,误导众生非常严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