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涅槃的内涵(五): 五法、三自性
在佛门中,喇嘛教应成派中观的出家、在家二众一直有一个观念:“真心没有自性可言,如果主张真心有自性,那个人就是自性见外道。”至于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将是自本节开始,一直到第十一节所要探讨的部分。其中包括:涅槃到底有没有自性?如果涅槃有自性,祂有哪些自性?这些自性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如喇嘛教应成派中观所说的“主张真心有自性的人,就是自性见外道”?等等。
在探讨的内容当中,笔者仅是略说而已,并不是很详细地说明,这是因为所谈的都牵涉到地上菩萨的道种智,如果要详细解说,不仅要耗费很多的篇幅,而且也不是笔者本身的证境、也非每一位读者都读得懂!为什么?因为要懂得道种智的正知见,一定先要有总相智及别相智作为基础才能成就;如果没有总相智及别相智为基础,读起来一定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无法有效的建立正知见,乃至有人不信而妄加毁谤等等。因为这样的缘故,笔者特别强调:仅是略说而已,希望在有限篇幅中,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让读者知道涅槃有哪些自性,来帮助读者建立正知见;也希望读者于真见道后,在相见道位的修行中,以经典圣教为主,以本书的说明为辅来研读、来深入,相信一定能够很快速地建立及提升别相智及对道种智的正确知见。如果有因缘,今生可以很迅速转入修道位,次第去圆满修道位所应具备的种种功德、智慧及福德。
在《楞伽经》中,记载真心有很多的自性,譬如: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 1;这一节先针对五法、三自性来加以探讨,其余部分,于后文再分节加以说明。所谓五法,也就是:相、名、觉想(妄想、分别)2、正智、如如。
正如《大乘入楞伽经》卷5 开示: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贤圣。”
佛开示的大意如下:
所谓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如果菩萨能够如实依之修行,未来就能悟入自心如来境界,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乃至究竟到达佛地境界。这是行者觉悟自心如来而发起非常殊胜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境界是离于断常、有无等边见,菩萨可以现前观察及正受自心如来的法乐境界;像这样的智慧及法乐境界,不是二乘愚人及凡夫所能了知的。由于凡愚不能了知所有境界都是自心所现,因而在种种戏论境界产生种种虚妄想。菩萨了知所有境界都是自心所现,都是自心变现的见分在分别自心变现的相分(自己在玩自己),它没有真实自在的体性(是虚妄法),因此不再执外境为真实有,也不再计执能见闻觉知的心是真实自在的我,渐渐地远离种种虚妄想。从 佛的开示可知:这五法的内容非常重要,可以让明心的第七住菩萨一路修行成为地上菩萨,乃至成佛。因为这样的缘故,笔者有必要将这五法的内容加以说明,让学人可以依 佛陀的开示进修妙法,未来可以成为地上菩萨,乃至成佛。
所谓相,就是法相,就是诸法的法相、诸法的相分。譬如花的法相,有别于草的法相,一般而言,花比草漂亮,有红、白、黄、蓝、紫……等种种颜色,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又譬如脚踏车的法相,因为它的构造比较简单,有别于复杂的机车、汽车、卡车、货车等机动车辆之法相,因此就称之为脚踏车。又譬如原子弹,它具有巨大的毁灭性杀伤力,比枪、炮、导弹等来得巨大,所以原子弹的法相不同于枪、炮、导弹等的法相。
所谓名,就是对诸法的法相样貌所施设的语言文字,作为大众约定俗成的名称,以此来指称诸法的法相,而可以让大众容易了知所要表达的事物之法相与意涵到底是什么。譬如花,又有蝴蝶兰、菊花、玫瑰花、牡丹花……等不同种类的名称;人也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等等不同名称;傍生有情也有猫、狗、老鼠……等各种不同名称来分别显示不同的法相。又,以蝴蝶兰来说,这类的花长得像蝴蝶的模样,所以称之为蝴蝶兰,虽然它也还有很多不同种类及差异,可是当指称蝴蝶兰时,就绝不会把它认作是菊花、玫瑰花、牡丹花等其他种不同名称的花;又譬如黄种人,他的肤色属于黄色,虽然黄种人的肤色也有或深或浅不同的差异,但绝不会将黄种人当作白种人、黑种人或红种人;又譬如指称猫的时候,大众也不会认作是狗或老鼠等等。因此,如果不对诸法的法相样貌加以施设名称,大众没有共同认知的名称可以加以辨识及沟通,势必造成彼此间沟通的困扰,乃至必须使用更多的语言文字来加以沟通解释,而必须浪费更多时间及心力,才能了知彼此所要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所以,要对诸法的法相样貌施设语言文字或名称,以此名称来代表诸法,这就是“名”;而各个名皆包含著其所指的相之意涵,所以佛法统称之为“名相”。
所谓妄想也就是觉想,就是分别以及了知诸法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当你面对诸法的同时,你不仅已经分别完成,而且也清楚知道诸法的法相样貌的内涵是什么,乃至可以为人解说。所以,佛法中的觉想,就是指分别及了知,在《增壹阿含经》中名之为“想(亦名知)”、在《成唯识论》称之为“识”(因为想属于识的心所法),也就是了别之意,它能了别一切的名与相。譬如看到蝴蝶兰,你很清楚地知道它是蝴蝶兰,也同时知道是白色、粉红色或是杂色等等,而且你还可能会觉得这些蝴蝶兰很高雅、高贵等等。而觉想包括了有语言文字的有念灵知,以及没有语言文字的离念灵知。所谓有语言文字的有念灵知,是透过语言文字而了知自他有情所要表达的内容,譬如当你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你能知道别人所说的内容,然后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再透过语言文字与他人作沟通;像这样透过语言文字的分别及了知(包括自己在心里面用语言文字的思惟),名为有念灵知。所谓离念灵知,是指诸法出现的时候,你不需要透过语言文字,即了知诸法的法相样貌以及所表示的意涵是什么。譬如家人在叫你的时候,当你听到家人叫你的音声,就已经知道是谁在叫你,而且也知道叫你的音声内容是什么,非常清楚,不是吗?像这样不起语言文字而能了知所取法相的意思,就是离念灵知。因此,如果有法师主张:“开悟是悟到空寂灵知,有别于根境相对才有的知,或者是悟到离念灵知,是无念之后呈现的灵明觉知。”3 你就能很清楚知道,他已经落在觉想当中、落在见闻觉知当中,并不是悟到 佛所说的真心。
但是,不论是有语言文字的有念灵知,或者是没有语言文字的离念灵知,都不离能取与所取、不离分别与了知,才能用能取的心,去分别所取的对象,以及知道所取的对象内涵是什么,所以觉想是相对待的法,不是绝对待的法,当然是虚妄不实。有情若将能取与所取中的觉想计执为真实我与我所,则所有的分别与了知都成为妄想。
所谓正智,就是正确的智慧、如理作意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也就是说,当菩萨在现象界能够如实观待能观的心(见分),以及所取的诸法的法相(相分)都是生灭无常之法,不再执以为实,于是有了一分正确的智慧(正智)出现,这样的智慧,通二乘初果的解脱智慧。而且菩萨能够正确地思惟观察,透过眼根摄入色尘相时,在眼扶尘根的视网膜上产生了与外境色尘一模一样、而且是影像颠倒的色尘相分,经过视神经传导,到达大脑掌管视觉的区域,由有情所分别的则是正向的色尘相分,而不是颠倒的色尘相分;眼识见分(能取相)加以分别色尘相分(所取相),因而了知色尘的青黄赤白等显色。由此可知:眼见的当下,不仅已分别完成,而且也了知颜色是青黄赤白之显色。既然当下已经分别完成及了知,表示这是相对待法,不是绝对待的法;因为有一个能取的心——眼识见分,与一个所取的对象——色尘相分,这是相对待法,不是绝对待法,所以是虚妄法。眼识如是,耳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当然都是相对待法,不是真实法。当你有如是认知,以及在现象界一一深入去作观行,证明诸法确实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不再将蕴处界及诸法等法当作真实法、不再执妄为实,于是菩萨发起初分的人无我智慧;此智慧通于二乘初果解脱功德。这就是说,六住快满心的菩萨透过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去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性,双印能取与所取空,因而成就四如实遍智,有了声闻初果的解脱功德。当菩萨以此功德作为基础,再透过参禅的方法去参究真心如来藏之所在;于因缘成熟,般若正观现在前(亲证真心如来藏之所在),也就是发起正确而且真实的智慧,因而成就菩萨初果功德,可以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真心本性清净及种种运为,这样的智慧境界不通一切二乘、凡夫以及外道,是名正智。
所谓如如,就是指真心如来藏,祂不仅无形无相,而且于六尘诸法如如不动。如果想要亲证于六尘都如如不动的第八识如来藏,应该不即、不离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于一切法当中去参究;也就是要建立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本来虚妄的正确知见,以及最主要的是肯将虚妄的意识心死却,参究时才不会落入见闻觉知的范畴中;如此才能外于见闻觉知运作的范围,去寻觅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若无法建立
如是正知见,不肯将见闻觉知心死却,就算是去参禅,找来找去都会落在见闻觉知的范畴中,当然不可能找到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大慧宗杲禅师就曾批评此类不肯将意识心死却的人,名为活死人:【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4
这意思是说:有人将见闻觉知心抱得死死的,不肯承认祂是虚妄的,或者有人明知见闻觉知是虚妄的,嘴巴上也如是说,可是心里却不肯接受这样的事实,仍然将见闻觉知抱得紧紧的。所以 大慧宗杲禅师才会骂这些人:“别人已经认定见闻觉知心是虚妄的,不把见闻觉知心抱得紧紧的,只是因缘还没有成熟,无法一念相应找到第八识。可是你一直将见闻觉知心抱得紧紧的,不愿意舍离,也不愿意死却,所以你的病最难医治,连世代行医的祖传名医也救不了你。如果想要找到大安乐田地的第八识,就要认定见闻觉知心是虚妄,不再把祂当作真实我,然后在外于见闻觉知运作的范围去找,未来才有可能找到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由上可知:大慧宗杲禅师所斥责的活死人,就是将意识心当作真实我而不肯死却的人。现见佛门中的大法师、大居士,以及喇嘛教的所谓活佛、法王、仁波切们,也是这样将虚妄的意识心认为是常住法。譬如证严法师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星云法师主张:“参禅如何开悟?大澈大悟不容易,只要每天都有‘我知道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每天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大悟。”5 慧广法师主张:“开悟就是开悟自己的本性。那是在前后际断之下,无念之真心、本性现前而明白了叫做开悟。”6 喇嘛教宁玛派身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上师之一的顶果钦哲法王主张:“我们应该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维戏论,安住在离于执著的状态,一种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7……等;你听了,一定很肯定这些人就是 大慧宗杲禅师所说的活死人。此外,禅门还有其他说法来形容这类的活死人,譬如“髑髅里眼睛”8 ——虽然只剩下头部的枯骨,可是眼眶里还有一对活灵灵的眼睛在转来转去,比喻就是不愿死却意识心的人。又譬如“鬼窟作活计”9——黑压压地一念不生;“冷水浸石头”10 ——求澄澄湛湛地一念不生;“弄识神”11 ——在心里面自问自答等等,全都是落在意识心里,真是没商量处。如果参禅人肯认定意识心虚妄,以及心里如实接受意识不是常住法,未来经过如丧考妣的参究过程,于因缘成熟时,得以一念相应慧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可以现前观察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分明显现(所显得)12,没有一刹那不显现的。由于亲证第八识如来藏(所显得),菩萨可以如实现观自心如来无误,这就是菩萨证得五法中的“如如”——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说,对于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法相样貌(相),以及对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施设的名字(名),透过能观的心加以分别及了知(觉想),发现这些相、名、觉想都是虚妄法,没有一法是真实的,因此不再执以为实,于是有了少分的解脱智慧(观察蕴处界虚妄的正智)出现;接著菩萨透过参禅而亲证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如如),而发起了般若智慧(亲证法身德所发起的正智),并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与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关系,正如 佛陀二转法轮所开示的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样,都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非即非离等不落两边的中道义,而没有差别;然后再以依止 佛陀二转法轮的圣教,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为基础,来观待三转法轮唯识经典,更详细、更深入地来探讨、来启发自他有情八识心王等唯识百法相关的道种智。
接下来谈三自性。所谓三自性,是指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
所谓圆成实性,是指真心如来藏有圆满成就诸法的真实体性,譬如自心如来能够藉著无明、业种,以及其他种种缘出生众生的五阴身,并藉著所出生的五阴身去缘外五尘,如实变现内六尘,让众生在内六尘境界起种种分别,受用种种苦乐等事。又譬如此世界将毁坏之前,共业有情的如来藏,会共同在虚空中变现出另一个器世间(山河大地),于此世界毁坏以及新的世界可以居住时,有情得以转生到新世界继续生活及受报。又譬如众生不断地以见闻觉知心,追逐著如来藏所变现的六尘诸法,而误以为是真实接触外境而执以为实;并于此种种法相施设种种名而错误的计度中不断地快乐自追,因此罔受生死轮回诸苦而无法出离。又譬如造下毁谤三宝的重业,于舍寿时,如来藏就会在阿鼻地狱中变现广大的地狱身,让众生在阿鼻地狱受种种苦;待阿鼻地狱受报完毕,一一转生到其他地狱受报,直到地狱业报尽了,才会出离地狱,转生到饿鬼以及傍生道中受尽种种恶趣苦毒后,才能再转生为人;于转生人道后,前五百世仍有盲聋瘖哑、五根不具、不闻佛法等等毁谤三宝的余报。诸如上面所说,都是第八识如来藏能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而这样的体性,刚明心的菩萨仅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能多分了知,一直要到成佛时才能究竟了知。
所谓依他起性,顾名思义,就是必须依著他法才能出生的体性。譬如眼识,乃是依于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才从第八识出生的法,是本无今有的法,所以是虚妄法。眼识既如是,耳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都是依于根与尘相接触之后,而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生灭法。又譬如当你晚上睡著了,意识不现行时,所以说意识灭了;需待明天天亮的时候,意根警觉所接触的法尘与天亮的境界相接近,因此意根作意促使如来藏流注出意识种子,所以意识就出生了,此现象即是世人所认知的“睡醒”了。意识在睡著时灭了,于天亮时意根作意促使如来藏流注出意识种子而醒来,可知意识是被生的法,是依于他法—意根及法尘相接触后—才从如来藏中出生的法。所以说,意识等见闻觉知心本身都是依他起的生灭法,不是真实法。
所谓遍计执性,即是普遍计度执著的体性。揆诸八个识当中,第七识末那具有恒时普遍计度执著的体性。譬如在正死位,意识虽已不现行,但第七识末那还是刹那刹那不断地分别、执著一切法,不断地作主。当如来藏开始舍身,末那识依旧是刹那刹那不断地在执著计度一切法,因此促使如来藏在身旁出生了中阴身;又如来藏舍身一分,中阴身也成就一分;如来藏舍身五分,中阴身也成就五分;如来藏舍身九分,中阴身也成就九分。犹如经论中 佛菩萨的开示【如步屈虫,先安头足,次后足随,其形屈伸,间无断绝】13、【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14。待如来藏完全舍身,中阴身就具足出现了,这时同样八个识具足,并且有小五通,可以见到有缘的父母和合;因为无明的关系,意根还是透过意识不断地分别及作主、起执著而生颠倒见,因而不正知入母胎 15。当第八识如来藏与第七识末那入胎时,中阴身随灭,前六识亦随之断灭不现,但是末那还是藉著受精卵而由第八识如来藏不断地变现法尘相分,让末那识去分别执著及作主;到了胎儿的五根身成长到可以接触外五尘时,末那仍是不断地分别执著六尘及作主;又末那于众生每天在睡著无梦,前六识不现行时,祂还是不断地分别法尘、执著及作主等等。由于末那不论在过去、现在,或者在未来的每一刹那,祂一直都在分别执著、作主,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是末那的遍计执性,除非祂在入无余涅槃时才会消失以外。
综合上面所说,所谓的三性,就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这三性乃是叙述八个识有三种体性,是站在唯识无生法忍道种智的立场,来叙述前六识有依他起性、第七末那识有遍计执性、第八识有圆成实性。又,再从另一方面来探讨这三自性。譬如眼识,祂的眼识种子是本有的,如《成唯识论》卷2 开示:
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16
大意如下:
“有此一说(这是护法菩萨的说法):一切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心体内所含藏的种子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本有的种子,一类是始起的种子。本有的种子乃是指第八识心体含藏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自类种子,是法尔本有的种子,不是本无今有,也不是熏习而有的;所以第八识能够藉著种种缘,出生有情蕴处界的五阴世间,而在共业有情的第八识所共同变现的器世间生活。始起的种子乃是指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断地熏习白品法、黑品法,不断地改变第八识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七转识相应的杂染种子,使得众生的第八识就有染净法的种子出现;这些不断熏习、不断变异而有的七转识染净诸法种子,名为熏习所成的种子。”从 护法菩萨的开示可知:眼识具足自类的种子,当眼根面对色尘境,从如来藏出生眼识这个见分缘于色尘相分,显现与外境非一非异的内相分色尘。外境是物质的色法,眼识所见的色尘则为似色相分境,二者不能说是同一个法,故名非一;但是眼识所见的相分是依外境而显现,与外色尘境界相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故名非异。因此缘故,说眼识的体性法尔如是缘于色尘境;而这些法都是如来藏所具有的种子功能,都属于如来藏圆成实性所运作的对象;因此说,眼识是由圆成实性所运为的。又眼识的出生,不是祂自己能够出生的,而是以第八识为因,藉著眼根及色尘相接触为缘,才能从第八识流注现行眼识的种子而出生,不是眼识自己能够出生,所以眼识的现起属于依他起性;又眼识的现起,一定有色尘相分被眼识所缘方能呈现见分的了别相,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相见二分 17。眼识的见分及了别行相二分出现时,眼识的见分一定会分别相分,不会不分别,因此吾人才能知道色尘的青黄赤白等显色。这一切的运作都不离意根遍计执性的作意,使得眼识对色尘有执受的存在,所以如来藏才会于根尘触处流注眼识种子而使眼识现起。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染污意根未断除遍计执解脱于相缚与粗重缚之前,眼识的现起必须同时具足三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才能成就。眼识既如是,其他的六个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末那识)亦复如是。由此可知:要对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这三自性有初步了解,得要真见道开悟证得如来藏以后,转依真如进入相见道中,才能略知一二。像这样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的法,乃是菩萨于证悟后进修别相智时,透过具道种智的真善知识教导后,才能渐渐发起的智慧,而不是三贤位菩萨自己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既然,刚刚证悟具有总相智的菩萨尚且无法了知,更何况是二乘愚人乃至未明心的凡夫及外道所能了知?
已说三自性,接著再说三无性。三无性有二种说法:一者是以唯识学无生法忍的立场来说,一者是以如来藏本来无一物的极寂静之般若中观立场来谈。首先,以唯识学无生法忍的立场来观待,乃是菩萨依于依他起性的蕴处界以及意根
的遍计执性,如实观待蕴处界以及所辗转出生的一切法,皆悉依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如来藏藉著种种缘而出生的,都是虚幻不实的生灭法,没有能够自己独自存在的体性;众生不了知一切诸法的虚妄,就在这些诸法的法相样貌当中,由于遍计执而生起种种虚妄分别与执著。这也就是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法相样貌,都是以圆成实性的如来藏为因,藉著种种缘而出生的,是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依于他缘而有,故为依他起性,当然是虚妄法;众生不了知其虚妄性,就在依他起性的诸法当中,起了种种虚妄分别与执著的遍计执性,因而妄造后有的生死业而流转不已。菩萨了知蕴处界诸法等法虚妄,也了知若离于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不可能找到如来藏的;所以不离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依他起性、遍计执性,而往离于见闻觉知及处处作主之方向去参究,而证得本来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亦即菩萨证得依他起性及遍计执性之根本所依的圆成实性——人、法二空所显真如。菩萨于实证具有圆成实性的如来藏以后,转依这个本来无生的如来藏,一者、不执著所证的圆成实性,因为执著圆成实性也是一种执著,名为法执,转依如来藏真如无我,因而能远离对圆成实性的执著。二者、渐渐远离对依他起性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执著之遍计执性,因此对于依他起性之遍计执性就能够渐渐远离而清净。由于菩萨能够如实了知,并能够渐渐远离对三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的执著,故说菩萨证得三无性。如果菩萨能够这样观待,就说有了唯识种智的正知见,但还不能说是自己已亲证唯识种智之见地。
接下来是站在如来藏本来无一物极寂静的立场来观待三无性,也就是站在般若中观的立场来观待三无性。菩萨观待自己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立场,是没有生灭无常之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任何一法,是极寂静的境界,也是如来藏自己的境界。既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中无有一法存在,那还会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等三性之存在吗?当然没有!既然没有这三性存在,故名三无性。如果菩萨能够
这样观待,就说他有了般若别相智的知见,然而却不一定是见地,除非他已经明心,可以如实现观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才可以说他已经有了这样的见地。
又三自性与三无性的关系,是诸已证八识心王三自性的菩萨,为了使他能实证有余涅槃,故说三无性,这是依藏识的自住境界而说,并非说无三自性常住一切凡夫有情身心之中。因此,所谓无三自性,若是无依他起性,不仅没有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存在,当然也没有意识觉知心可以闻、思、修、证佛法,那是谁修证三无性?若无遍计执性,则尚且没有无明及业爱种子,更无此世五阴世间,那是谁能修证三无
性?若无第八识圆成实性,则依他起性及遍计执性皆无,尚且没有此世蕴处界,那还有谁能够于依他起性修除遍计执性而成就解脱果?若无第八识的圆成实性,尚且没有三界有情身心,那是谁修学般若及唯识种智而成就佛菩提果?所以,唯有已亲证三自性的菩萨,佛才会为他开示三自性与三无性等深妙法;尚未实证三自性的学人,当努力求证三自性,证已,方知第八识的三无性,都是依如来藏自住的般若中观境界,都是依唯识无生法忍境界而了知三无性,此即是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所说:【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18
由上面的分析说明可知,涅槃是有自性的,这些自性是佛为已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菩萨,更是为久学菩萨而说的,未证如来藏的菩萨(新学菩萨)难以思议涅槃有自性,所以才会有喇嘛教应成派中观的出家、在家二众妄言:“涅槃是没有自性的,如果主张有自性,那就是自性见外道。”19 等荒谬论点。因此缘故,喇嘛教应成派中观等六识论者,不承认涅槃有自性、不承认有第八识存在,是为拨无因果的断见外道。
---------------------------------
注1 五法:相、名、觉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七种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佛已经很清楚告知大众:真心有种种自性,不是没有自性,可以证明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者、不相信佛说,二者、无法亲证涅槃,不知道涅槃有种种自性,才会反对真心有种种自性存在,因此对提出真心有自性的人,污蔑为自性见外道。
注2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除了称为觉想外,还称之为妄想;在《大乘入楞伽经》则称为分别。
注3 慧广法师著,《修行的路可以这样走》,解脱道出版社(南投县),2013/4初版1 刷,页33。
注4《续传灯录》卷32,《大正藏》册51,页686,上29-中2。
注5 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5/8/20 初版1 刷,页357。
注6 慧广法师 著,《修行的路可以这样走》,解脱道出版社(南投县),2013/4初版1 刷,页32。
注7 顶果钦哲法王 著,赖声川 译,《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市),2005/6 初版2 刷,页47。
注8“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石霜曰:‘犹带识在。’”《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卷1,《大正藏》册47,页529,中28-29。
注9《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3,《续藏》册70,页778,上14。
注10《五灯全书》卷53,《续藏》册82,页189,下12。
注11《博山参禅警语》卷2,《续藏》册63,页763,上10-11。
注12《成唯识论》卷10,《大正藏》册31,页55,中3。
注13《大乘同性经》卷上,《大正藏》册16,页642,中29-下1。
注14《瑜伽师地论》卷1,《大正藏》册30,页282,上16-17。
注15“四种入胎者,有不正知入母胎,住、出亦尔,是第一入胎;有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是第二入胎;有正知入母胎,亦正知住,不正知出,是第三入胎;有正知入母胎,住、出亦尔,是第四入胎。”《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71,《大正藏》册27,页863,上11-15。
注16《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册31,页8,中23-下3。在《成唯识论》,如果某一段论文当中出现了许多有义的说法,最后一个有义的说法,就是 玄奘菩萨所举出的正确论点,其余都是外道的说法。如果某一段论文仅有一个有义说法出现,那就是 玄奘菩萨所举的正确说法。
注17 在唯识学上,心、心所有法可分为四分、三分及二分之说法。四分乃是指相分(诸法法相样貌)、见分(对诸法法相样貌有分别及了知的能力)、自证分(了知自己所分别的诸法法相样貌)、证自证分(了知自己的存在乃至所处的状态)。三分是指相分、见分、自证分,将四分当中有分别性的证自证分摄归于自证分。二分是指相分及见分,乃是将四分当中有分别性的自证分、证自证分摄归于见分中。
注18《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8,中3-4。
注19 譬如:“唯识、如来藏因为还是‘他空自不空’的‘他性空’论者,无法完摆脱‘自性见’,所以不是大乘佛教空性论的正义。”陈一标,〈他空说的系谱与内含—论印顺法师对唯识空性说的理解〉,《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11 期(2006 年),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台北),页249。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