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十四)——黄正幸老师

   日期:2018-07-14     作者:如来藏    浏览:98391    
核心提示:  第三目 锻炼参禅功夫时应同时熏习正知正见  有了动中的无相念佛功夫以后,继续深入练习而变得很纯熟时,才能够转为看话头
  第三目 锻炼参禅功夫时应同时熏习正知正见
  有了动中的无相念佛功夫以后,继续深入练习而变得很纯熟时,才能够转为看话头的状态,但还要继续深入把看话头的功夫练得更纯熟,才可以开始参话头。开始参话头以前,也就是在锻炼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时,就应该同时熏习应有的知见。远离错误的知见,才能练成参禅所需要的功夫;远离错误的知见,才能够明心开悟。想要眼见佛性时也是一样,必须要先远离错误的知见,功夫才能更深入,才不会往错误方向深入,将来才能眼见佛性。参究佛性时,最好还要有过来人指导,免得浪费生命与时间。因此,对于以下的知见,应该有所理解。作功夫时,全都是在五阴十八界里面,如果离开了五阴十八界,就不可能练成参禅的功夫。但是到了参禅时,就必须先了解五阴十八界的内涵,知道全都是生灭的假我,参禅时才不会落入五阴、或十八界、或三界境界中,就会知道那都是生灭境界,不是中国禅宗所悟的实相常住境界,就不会悟错时还自以为开悟了。所以,对于十八界和三界的境界,都应该有所了解。然后,对于参禅过程中的一些境界,也应该有所了解;末学在这里,只作很简略的重点提示,详细内容,请读者详阅 平实导师的《禅─悟前与悟后》,以及其他的著作。
  当十八界具足了,就是欲界的法;假使所悟的心仍是住在欲界境界中的心,当然不是开悟证到出三界法的第八识如来藏,如来藏是不住在三界法中的真心。十八界法具足时,一定是欲界境界,因为到了色界,就少了六界─没有香尘、鼻根、鼻识、味尘、舌根、舌识;所以色界天人没有团食,而甘露正是欲界天人的团食。所以求甘露而说是佛法的实证,是根本不懂佛法的人,因为甘露只是欲界天人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与佛法的修证无关。到了色界,都不吃食物,是以禅悦为食,就是以定力的增长来维持及增长身力,也就是以禅定的定力所生禅悦的喜乐,作为色界天人的食养,那纯粹是依禅定而有的。
  在色界天里,从初禅天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不像欲界天人了。欲界天人还有微细物质所造成的五脏六腑,所以他们还要吃甘露,以维持欲界天身的生存;但是色界天人,从初禅天以上,都没有五脏六腑,所以他们都不吃甘露。依 平实导师的开示说,将来有一天,当我们修得初禅的时候,住在初禅遍身发的境界中,将会发觉自己的身体中都是如云如雾,没有五脏六腑,身中好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但是比白云淡一点点,好像很浓而光亮的白雾一样。色界天人没有五脏六腑,是因为色界天人都不吃团食,所以他们不必这些内脏,就不必饮食,也不必吃欲界天的甘露。但是,这时的觉知心还是同一个意识觉知心,并没有转变成第八识如来藏。由这个道理,就知道如果是发起禅定的境界,住在禅定境界中的觉知心,还不是禅宗祖师所悟的真心如来藏。假使有能力更深入禅定,证得四空定时,一样是觉知心意识住在那里面,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脱离识阴,所以依旧不是真心如来藏。先了解这些基本的知见,才不会未悟言悟,犯下大妄语业。
  再回来说话头禅、看话头、参话头。平实导师曾说:
  由于修行,定力太好,所以使他睡不著。譬如我,每晚都很难睡得著;当我要入睡时,我只有一个办法—就像舍寿要入涅槃的心境,把自己(无念的了了灵知)舍掉;如果不把无念灵知的自己舍掉的话,就无法入睡。当你一天到晚都是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这种无念的了了灵知,会使得你因为定力的关系而睡不著;心里越清明,就越睡不著;越睡不著,就会更长时间的安住于无念灵知的境界中,定力就会越来越好,就会越睡不著,成为一种循环。所以我如果要修定的话,很容易,只要一坐下来,就可以马上入定了;在身体累了的时候,坐下来想要打个瞌睡都不容易,还得像入睡一样的努力一番呢。1
  注1 摘录自 平实导师,《甘露法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二刷2010 年7 月。
  在参禅前的作功夫阶段,也应该知道要同时修除五盖的道理,才不会成为障碍道业的恶缘。这时候,对于已经见道的人,就应该说是断除五盖,不应该再说是降伏了;因为见道的人,应该开始断除,只有尚未见道的人,才能说是降伏五盖,因为他还没有确认自己是虚妄的,没有断除的能力,只能藉禅定的实证来降伏。如果见道以后,对于五盖等性障还没有断除,就会继续在五欲境界中现行,初禅等禅定就永远不会证得,觉知心就不能超越欲界境界。但这并不重要,怕的是这个人没有降伏五盖,因此会对善知识生慢,或者因此对一切人生慢,恐怕会造作大妄语业,成为障道因缘,这也是锻炼参禅功夫时,应该同时建立起来的知见,预防万一犯下过失。
  第四目 看话头及参话头时对妄想的态度
  当我们练习看话头时,常常会有妄想及妄念产生,这是因为我们对世间法还是有厚重的罣碍,就是对三界中的各种法还有贪爱;其实,主要还是对欲界中的人间境界有各种罣碍。如果再深入追究这些罣碍的起因,还是因为对自我有贪爱,于是同时对眷属有贪爱。当我们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常常会有许多妄想或更细的妄念出生了,我们不论是修学禅定或者看话头时,就会不断的出生妄想。由这样推理及观察,可以确定妄想与妄念都是从我执与我所执的烦恼中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烦恼放下,妄想与妄念就会跟著这些烦恼的减少而渐渐减少,就能好好看话头了;甚至还可以好好参禅,很专注一心在参禅上面,如果有正知正见时,有一天就会有可能开悟明心。不论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或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观行时能够专注一心的原理都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是想要断尽三界爱的烦恼时,就不只像这样说的消除妄想的观行方法,还要进一步以这种减少了烦恼的细意识觉知心,来作各种观行。有的人可以在这时详细观察五阴的每一阴都是生灭的,都是本无今有的,从观察五阴的生灭性来断我见、证初果。但是证初果的大前提是要承认有第八识金刚心常住不坏,灭掉五阴十八界以后还有这个金刚心如来藏独存而无见闻觉知,否则是无法断我见的,一定会落入细意识中,仍然无法断除意识我常住的邪见。有的人可以用这种功夫,观察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生灭法,来断除我见、证初果。但不论是用五阴来观察生灭,或用十八界来观察生灭,都必须先具足了知五阴与十八界的全部内容,都没有遗漏;也必须确定五阴十八界中的每一阴或每一界都是生灭法,实证五阴、十八界都无真实我,才能断除我见。一切声闻初果断三缚结的实修,都同样以意识的生灭性,作为最主要的观察内容。这部分内容,在 平实导师的书中说得很多,尤其是《阿含正义》书中说得最多,有兴趣先证初果的学佛人,可以自行请阅;请依照书中
  的开示,一一详细而没有遗漏的观察,就能证得初果,末学不在这里抄录及细说。
  但是末学要说明的是,声闻人证初果与菩萨证真如,是不同的观行内容与实证,不可以混为一谭。声闻人证初果,是从观察五阴、十八界的生灭性,证实五阴十八界中没有一阴或一界是真实我,这样实证无我而证初果,得到出离三界生死的见地上的解脱,并没有证得菩萨所证的真如。菩萨所证的真如,包含真与如二个法。说“真”,是由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可以时时观察如来藏的真实性:因为如来藏确实能生万法,五阴十八界都是由祂所生的,所以是真实;如来藏也不会被任何一法坏灭,所以也是真实法,这就是“真”。而如来藏在三界万法中,不论是在人间享受快乐,或者是在人间受苦时;不论是在欲界天中享受妙乐,或是下堕三恶道中受苦时,都同样不会改变祂的自性,永远都不受苦乐,所以永远都是如如不动的,这样就是“如”;当人们被辱骂时,心中激动而痛苦时,他们的如来藏还是如如不动,所以是“如”。由于如来藏具有“真”与“如”的功德,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无始劫以前就是这样子,现在也是这样子,未来无量劫以后还是这样子,所以
  有真如自性。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时,就能这样子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性,就是证真如。
  二乘圣人只是断我见而不必证如来藏,当然无法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不能证真如;由此证明,二乘见道与大乘见道的内容是不同的;可是菩萨在参话头而证真如之前,一定要先证二乘的见道,要先成为初果人,才不会落入五阴、十八界中,参话头时才会真的开悟;这是在锻炼看话头、参话头功夫的阶段中,应该同时建立起来的正知正见,否则把看话头的功夫练得再好,把参话头的功夫努力用功,三十大劫以后还是会落入细意识中,不离常见外道所堕的意识我境界,永远都不会有真正开悟的时候。
  如果看话头或参话头时,有时偶尔在心中生起了对这些道理的思惟语言,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这不属于妄想、妄念,而是作功夫的阶段中,应该同时修习的观行内容,不必刻意排除它;应该在这些道理出现时,或者想到这些道理而心中有疑惑时,随即给予思惟及观察,才不会使自己退回常见外道法中,然后才回到作功夫的阶段里继续用功或继续参禅。
  因为开悟明心之前,必须先断我见,如果没有先断我见,特别是断意识常住不坏的我见,就无法往正确的方向参禅,不可能找到第八识如来藏,不可能证真如。因此,对于妄想杂念的定义,也是应该先弄清楚的。对于正法知见的整理与进修,不应该因为作功夫的缘故,就故意排除它。
  在学禅、参禅的过程中,应该排除的妄想有二种,前面所说的是打坐时心里面出现了语言文字,所以开始打妄想,这是应该排除的,以免妨碍看话头功夫的锻炼,以免妨碍参话头的参禅过程。可是 平实导师注解《楞伽经》时,曾说明《楞伽经》中所讲的“妄想”,是指因为邪知邪见所产生错误的思惟与推理,就是虚妄想,在这部经中简称为“妄想”,与末学这里所说的打坐中、看话头、参话头时出现的语言妄想不同。对于经中所说的这种不如理的虚妄之想,一出现时就要先处理它,好好思惟清楚而灭除掉。如果自己对这些虚妄想,没有能力、没有智慧分辨清楚时,就应该向善知识请教,或者从善知识的著作开示中,寻找答案来解决,不可以用压抑的方法排除掉而不管它,否则以后参话头时都是浪费时间,一定会落入常见外道所堕的我见中。
  在锻炼功夫阶段的语言妄想,也有粗细的差别;如果是因为世间法而产生的妄想,都是粗妄想,当然要赶快排除它,别让它们来影响看话头的锻炼,或者影响参话头求悟。如果是有关参话头的标的,也就是有关开悟明心方面的妄想,就要赶快处理它,不是排除它不管。
  平实导师曾说:
  妄想有二种,前面所说的是打坐时心里面出现了语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经》中所讲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见所产生的不正确思惟与推理,叫作虚妄想,经中简称为妄想,与此处打坐中出现的语言妄想不同。经中所说的这种妄想,就不是由一念无明的烦恼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对法界实相不如实了知—也就是因为无始无明的所知障而产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惟—对法界真实相不如实知。在打坐当中,都是先有一个念头出现,由这个念头再引生意思,然后才有语言文字随后出现;如果是很散心的话,再接下去就会有影像被引生出来,那就是作白日梦了。他们的出现,是有其先后次序的。
  念头(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为什么会出现?其实是由意根的攀缘执著而出现的;意根—末那识—无始以来就具有的遍计所执性,祂从无始以来就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这个不断在执取的,就是你自己。我们且先不说这个不断在执取的你,先来说一说大家所知道的自我—意识;大家都没有真的认识意识,老以为意识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为自己,将意根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为意根是大脑;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著大脑来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对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么大脑来入胎啊!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著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这个意根,就是处处作主思量的你;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而已。但是众生不了解,往往将见闻觉知
  的意识误认为自己,反而将真正的自己给忽略了,其实意根—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可惜的是不但众生都不知道,甚至连正在学佛的佛子们也不知道,乃至连佛学大师的印顺法师都跟著误会了。
  那么外面学佛的人听了我这个说法,可能就会向我抗议:“你说意根末那识就是真正的众生我,可是当我睡著无梦的时候,明明没我存在,我明明消失了。如果我还在的话,而这个意根的我是会作主的,那我正在睡著无梦的境界中时,应该就会知道有我存在啊!可是这个处处作主的我,睡著以后明明消失了啊!”如果你也像他们那样想的话,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意根不像意识能返观自己,意根是不返观自己的;从狭义的种智来说,祂没有证自证分(从更微细深入的种智来说,祂也是有证自证分的;但这不是初悟菩萨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为没有证自证分,所以祂不能返观自己,所以当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个证自证分,所以你在睡著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没有意识的证自证分来证知自己仍然存在,就不知道自己仍然存在;但是,众生睡著了以后,末那的自己其实是仍然存在的,只是祂因为没有证自证分—返观自己的能力,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存在于当下的,醒来以后就以为能见闻觉知的意识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不知道意识因为睡著而断灭以后,仍然还有处处作主的末那存在。所以众生往往要等到醒来之后,才又感觉到有自己的存在—因为意识重新现行后,就又有证自证分来自觉存在了。
  末那识的体性就是遍计执性,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体性,不曾改变;祂的另一种体性又称为恒审思量,也就是说:祂从无始劫以来,不论是睡著或者闷绝,乃至正死位与灭尽定、无想定中,祂都是永不断灭的,所以说祂“恒”;祂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著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祂“审”;末那识的你,在你醒著时,不断地藉著意识对于五尘的直接了别,而对一切法作思量—是否继续、或是否改变?这种思量在你醒著的时候,是刹那刹那地持续进行而不断绝的;睡著无梦时,以及闷绝等四种状况中,祂也是这样持续不断地在运作著,但是祂必须在觉得异常时,先唤醒意识(令阿赖耶识流注出意识的种子),使意识出现,藉意识的分别性来判断应该作什么?所以在眠熟等五位中,末那仍然在运作不停;如果没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由此可知,末那识的这个你,在你的意识因为睡著而断灭了以后,祂仍旧是存在而运作不辍的。众生对于一切事物,经由意识的分别判断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2
  注2、摘录自 平实导师,《甘露法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二刷2010 年7 月。
  由以上 平实导师的开示中加以思惟及理解,然后依照这些开示的内容,深入思惟及观察,参话头时就可以远离妄心,往真心如来藏的方向去寻觅,才有可能开悟明心。在参禅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妄想出现时,也会懂得区分出来,什么妄想是应该排除而不理会它,什么妄想是应该加以面对及思惟整理的,才能导正自己参话头时的方向,才可能开悟明心。但是在佛性的参究方面,末学可以著墨的地方其实不多,因为在佛性的实证上面,还要分为二个面向来说:第一个面向,是关于看话头功夫的锻炼;第二个面向,是关于佛性内容的参究。在第一个面向,末学接受 平实导师的指导,在明心后继续深入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在锻炼过程中,经历许多的状况,自己也不知道演变出来的状况究竟是好或不好,有时得要找机会,请教 平实导师。善知识是过来人,都是才听一、二句话就知道了,这时只要一句话或二句话指示,末学就知道应该转向或者继续深入作功夫了。但 平实导师曾吩咐说:这个过程与演变内容不可说出去,以免将来有人自作聪明,听了或读了就当作自己已有这个经历,就用来报告,使善知识误信他真的有这些经历与功夫了;而其实他自己并没有这些经历,善知识即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误以为学人真的完成见性时应该具备的功夫了,加以引导的结果,就是成为解悟,这一世再也不可能有眼见佛性的因缘了。
  为了避免再产生这种不想看见的情形,平实导师特别要求所有被指导的学人,都不可说出想要眼见佛性者对于看话头,应该要有的演变过程与内容。这不是吝法,而是因为 平实导师以前曾经专为同修们的眼见佛性而办过禅二,导致有很多人解悟佛性,这一世已没机会看见佛性了;平实导师对这件事情很自责,到现在都还会自责。所以现在都要先经历看话头的深入作功夫的过程,也要把看话头的演变经历,一一报告,直到可以见性时应该有的状况出现了,才会加以引导。因此,末学所能说的是,看话头的层次有许多不同,并不是会看话头时就具足眼见佛性的定力了。看话头的功夫,不只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有许多不同境界与层次;如果不是过来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演变状况的。末学对于求见佛性的人,所能说的就只有如此了,剩下来的都是要由读者自己亲身去实践与经历。
  至于参究佛性的内容,也是只有过来人才会知道。佛性的内涵,与开悟明心是有极大反差的,因为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从来都不会落入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可是佛性却从来都跟见闻觉知在一起,从来没有离开见闻觉知,却不在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与求悟第八识如来藏的明心,刚好是相反的方向。这是很奇怪的反差,而事实确实是如此;如果想要自己参究,证悟的可能性很低,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大善知识的指导下,参究时才会轻松的把握住方向,不会很辛苦。如果条件都成熟了,还是参不出来时,只要善知识加以引导,也是可以眼见佛性的;这样求见佛性时,就很轻松而且可以眼见。
  可是,在还没有具足眼见佛性所必须的大福德以前,在看话头的定力还没有到达见性所必须的程度之前,最好不要自己擅自决定开始参究;否则可能因为慧力很好,很快参究出来,知道佛性的内涵了,可是不管怎样瞠眼睁目,还是一样看不见佛性。到那时,看不见就是看不见,想要怪谁都怪不到,只能怪自己,真是得不偿失。这是末学对明心后想要看见佛性的菩萨们的劝告,也是末学所做的最好劝告。
  因为以上所说的内容,都属于和妄想及正知见有关的部分,所以在这里为读者讲出来,希望对读者会有帮助。
  (待续)
 
 
更多>同类电子报刊

推荐图文
推荐电子报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