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跟各位分享“学佛释疑”。今天要跟各位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
也就是说,有人问到说:佛教也有佛像,也有菩萨的像,那民间信仰也有拜民间信仰的各种的所谓王爷,或者说玉皇大帝、妈祖;甚至于民间信仰里面也拜 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甚至于也拜 释迦牟尼佛的圣像,我们经常在民间信仰的庙宇里面,也会看到佛教的诸佛菩萨的圣像;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有产生这样子的问题: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跟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讲,他们拜的这些神像乃至于佛菩萨的像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但是都拜偶像,那两者有什么差别呢?我们现在来跟各位作一下说明。
我们先了解一下,一切信仰的本质它是什么东西呢?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信仰这样子的一个认知,必须要先了解一下,我们众生对于信仰的需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我们人类对于信仰其实是在很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对于信仰——这个宗教的信仰,有它的需求存在了。那这个信仰它是透过所谓这个“符号互动”,也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的话,这个是从符号互动,也就是Symbolic Interaction,从符号互动这个图腾,来呈现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还有崇拜;那这一部分呢,信仰的一个寄托,自从远古一直到现在,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的。
对于这样子的一个图腾,何谓图腾呢?图腾就是,譬如说我们说的佛像,或是说这个神像,这些都是属于图腾。其实符号互动部分,其实也不止是我们对于信仰的部分的这个一个需求,其实我们人类的互动,其实很多东西都是透过符号来作互动的。譬如说国旗,国旗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譬如说某一个公司的Logo,某一个公司的Logo还有这个国家的国旗,这个都是代表国家的一个精神象徵,或是公司的精神象徵;透过这样子的一个符号,我们把我们对于国家的一个恭敬、国家的一个依靠,投射投影在这个国旗这个符号上面。那公司的部分,譬如说我们说公司有公司的文化,那公司的Logo,我们透过对于公司的Logo的认知,甚至于现在的企业有所谓的企业颜色,这些企业颜色有的人是用蓝色,有的人是用黄色,有的人是用绿色,那这些颜色代表著这个企业的一个符号,代表了一个企业颜色,这个其实本身就是透过这样子的一个形象的符号,来跟这个世间、来跟你所要投射的这样子的一个群体作互动。
这个就是符号互动的最主要的一个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在社会学里面,其实是观察我们这个社会的组识结构里面所形成的,一个对于人类行为互动相当有名的一个研究,那也非常适合用来我们对于这个宗教信仰的一个认知的过程里面,去作一个探讨。那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的话,我们说刚刚所说的符号这一部分,譬如说国旗,乃至于企业的这个Logo,那从宗教来讲,每一个宗教都有它所崇拜的这样子的一个图腾;也就是说,佛教有它信仰、有它崇拜的这样子的一个佛像,道教有它崇拜、信仰的一个对象,当然,道教也融合了佛教的佛像在这个庙宇里面。但是,一般民间信仰所拜的动机,还有佛教徒所拜的动机,这个是有差别的。这个我们后面再来作说明。
偶像的这一部分,其实这个也是基督教经常在抨击,经常在说:“你们都是拜偶像,我们是不拜偶像的,拜偶像的都是魔鬼。”这个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的话,也就是说从符号互动理论来讲的话,我请问各位:基督教有没有偶像?基督教难道都没有图腾信物吗?
我们说天主教,天主教是不是崇拜圣母玛利亚?天主教的教堂里面,是不是都有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或是画像在那个地方?现在新教——现在目前的基督教其实是新教,也就是基督教改革完以后成为新教了,那这个当然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主题。那天主教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基督教,是旧教;那基督教其实是经过宗教革命完以后所产生的新教,所以有产生了很多的教派。一直到新教产生以后,新教他们就不再供奉圣母玛利亚了。那新教他们所供奉的,在教堂里面有什么东西呢?有十字架,十字架上面还钉著耶稣啊,难道这个不是偶像吗?难道这个不是一个Symbol吗?这个不是一个符号吗?这个不是一个象徵的一个图腾吗?那纵然十字架上面没有基督的圣像,没有基督的这个像在上面的时候,单单就只有这个十字架在上面,那难道十字架不是图腾吗?难道十字架不是一个符号吗?难道十字架不是他们一个信仰投射的一个基础吗?
所以,基督教自己一直在说他们不崇拜偶像,这个其实从我们社会学的一个探讨角度来讲的话,这个就叫作自欺欺人;因为他们是比其他的人更执著这个符号、这个图腾的象徵,因为他们更执著这个十字架,他们是更执著这个图腾。那这个是属于比较宗教学上面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不在这个地方去作探讨。
那我们今天是要了解说,民间信仰拜偶像跟佛教拜偶像,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那我们说相似佛法,也就是说所谓相似佛法,譬如说现在很多的道场、很多的寺院,但是他们所讲的全部都只是人天善法,甚至于只是在表相上的经忏上面去教导众生,如何的去赶经忏,如何的去做什么“环保菩提”,做什么,开什么书法班,开什么合唱团,开什么佛学夏令营;但是,从来不在真正的佛法上面用心。那这些寺院,他们一样有佛像在这个上面,那在这个上面,这个他们所崇拜的这个佛菩萨的形像,其实从本质上面来讲的话,如果不懂佛法的真正的道理,那与民间信仰,也就是说我们寺庙在拜 观世音菩萨、在拜 释迦牟尼佛、在拜其他的譬如说 地藏菩萨,其实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所以,相似佛法的这些寺院,对于一般的道教民间信仰的这些寺庙、这些道观,他们所拜的这些偶像,其实也不用“五十步笑百步”;其实基本上,他们的动机还是在于求祈福,还是在于求保佑,那这个东西本质上并没有不一样。那这个东西,跟基督教对于这个十字架、天主教对于圣母玛利亚,乃至于回教对于阿拉,去作崇拜信仰的这样子的一个过程,而去崇扬他们所崇扬的这个信物,那这个过程其实是相同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信仰的本质。
那这些信仰在真实佛法上面有没有拜佛像,譬如说了达了真实佛法以后,有没有拜佛像呢?当然也是有啊!但是这个有事相上,也就是说有事相上,也有理上的差别。也就是说,当你了达了真实佛法以后,需不需要对于佛像恭敬呢?当然需要恭敬。但是这个恭敬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了达佛法,也就是说知道佛法的真实的理地。那所谓的理上,就是从这个佛法的真正的道理,你已经真正的了达了。那这个理有两个理,一个是五阴十八界,了达了五阴十八界的正理,所以在这个理上所产生的这样子的一个信仰;那另外一个理,其实就是我们大乘佛法所说的理,这个理最主要就是在指,我们对于我们出生万法的根源的这个如来藏的这个理体,已经亲自证悟。那由这个理体——这个本来佛、这个自性佛,从这个理体所出发,对于佛像的一个恭敬,所以这个是于事于理理事圆融。所以,这个在事相上跟于理上对于佛的这样子的恭敬、拜佛,这个是与相似佛法是不一样的;那与一般的外道,也就是说一般的民间宗教的崇拜,这个是不一样的;与基督教去崇拜十字架,这个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这边一再的强调,这个部分其实就是众生的一个需求,众生因为对于这个世间还有对于我们五阴的无明,所以就会对这些无明产生恐惧;对这些无明产生恐惧的时候,就会安立很多的法,必须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信仰,来安慰众生的心灵。这个就是从初民的原始宗教,到现在的宗教,其实都是离不开这样子的一个本质,都是离不开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去作一个信仰的一个投射。所以,我们这边再从信仰这一部分,再跟各位探讨这样子的问题。
所谓的信仰,在英语,英文的信仰就叫作RELIGION,R-E-L-I-G-I-O-N,RELIGION这一个名词它就是信仰的意思。那这个信仰的原意,在RELIGION这一个字的原始的意涵,就是引申为人对神圣的信仰,还有人对于神圣的义务,还有人对于神圣的崇拜。所以,这个是有一个能信仰、能崇拜的一个对象,而且这个崇拜、这个信仰,是希望能够从这个地方能够获得保佑,而且对于神有某一种义务的一个实现,所以藉由这样子赋予义务,或是人神之间的羁绊这样的概念,来呈现这样子的意涵。其实RELIGION这个字是西方的语言,西方的语言本身它就已经函盖这个意涵了。所以,RELIGION这个字翻译过来变成汉语的“宗教”,这一部分我们在后面的问题当中,有机会的话再跟各位作探讨。那翻译过来的时候,它本身就是借用这个信仰的意涵了。
所以很奇怪,为什么基督教不知道这样子的一个意涵呢?他们自己用RELIGION这个字来说明这样子的一个道理,难道不知道RELIGION这个字本身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意涵?这个是藉由这样的一个意涵,对于说明人对于神的一种依赖,这是一种重复、綑绑、羁绊的行为。也就是说,RELIGION这个字它的字根跟字尾,它是源于拉丁语,拉丁的古语,这个RELIGARE就是说R-E-L-I-G-A-R-E,RE是重复的意思,LIGARE本身就是綑绑、羁绊的意思。所以,它是在说明人对于神的一种依赖,而产生重复、綑绑、羁绊的一种行为。这里从字根跟字尾已经把RELIGION这个字说明了很清楚了,也就是说,这种西方式的信仰,也就是说乃至于我们人类对于人神的这种依赖的这种信仰,是一种互相綑绑羁绊的行为。也就是说,人对于神的一种依赖,仰赖于神而靠神来解脱,这种是一种互相的一种义务、羁绊、綑绑的行为。
但是,其实用RELIGION这个字、RELIGION这个“宗教”来说佛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教是要解脱于这样子的一个行为,所以,RELIGION要解释佛教其实是不适合的。那这个也不是在我们今天这个问题所要探讨的。
所以,在这个实证社会学的先锋,也就是说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他是对于宗教社会学,作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一个研究的一个社会学者,那他本身也是一个基督徒。他本身也是一个基督徒,但是他在他的宗教社会学里面讲了一句话,他说:“神祇不过是社会力量的投影或昇华而已,上帝之城只不过是人类之城的反射而已。”那当然,他透过这样子的一个理性思惟,透过这样子的理性思惟所提出的这个创见,是饱受基督教社会的一个抨击;但是其实,他是说出了真正的一个事实的真相。因为他是观察了澳洲的原始初民宗教信仰,所观察与实际实证的实证社会学,去观察宗教的行为的一个过程,归纳出来的一个行为,说“神祇不过是社会力量的投影或昇华而已”。所以我们说,当你把这个佛菩萨,或是说这些王爷,或是说天公,或是妈祖的这些神像,当成你的一个信仰的一个基础的时候,当成一个崇拜对象的时候,其实这个就是社会力的投影或昇华,把社会力投影到你所需要的人神的结构上面去。
所以,在道教的一个传闻里面,也说“现在天界的众神、天公,现在是透过选举所产生的”,这个是以前有这样子的一个传闻。但是,这个在封建社会的时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的,封建社会的时候,皇帝是唯一的,而且皇帝是君权神授的,所以皇帝是唯一的;那当然这个天帝、当然这个天公也是唯一的,他是不能替换的。但是因为现在是民主社会,民主社会所以它能够经过选举。所以,这里就应验了涂尔干所说的“神祇不过是社会力量的投影或昇华而已,上帝之城只不过是人类之城的反射而已”。那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在反映著说,我们人类对于宗教信仰的需求。那这些宗教信仰的需求,其实就是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投射;那社会结构的一个投射,透过你对于心灵的安慰,去投射到你所虚妄想出来的譬如说神像上面,或是说你所投射出所谓的上帝,或者说十字架,或者说耶稣,那这个就是因为我们社会力的需求所产生的。
好,那我们先来看一下:佛教跟民间信仰拜偶像,最主要的差异是在什么地方呢?佛教跟民间信仰拜偶像的最主要差异,是因为拜佛不只是祈福求庇佑而已,这是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差异。再来,念佛拜佛不单单是面对佛像而发起仰慕之情。再来,念佛拜佛除了可以满众生前面所说的祈福还有仰慕的愿望以外,最重要的是要透过念佛拜佛修习定力。修习哪些定力呢?就是透过忆佛,能够完成念佛的定力。那念佛拜佛当然有所谓的持名念佛,一直到所谓的体究念佛,那这个在我们前面“三乘菩提”里面的,所谓的“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里面,我们已经有详细的说明念佛的一个次第。所以,佛教徒念佛拜佛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要修习定力。那如果能够再深入的了解、思惟第一义,也就说,思惟何者是空性,思惟什么是自性佛,思惟什么是如来藏、什么是出生万法的根源,能够去思惟第一义这样子的道理的时候,慢慢的进入了体究念佛,然后能够亲见真如实相,这个是佛教徒念佛最终的一个目的。
所以,念佛的目的,其实也不是单单的就是要像前面所说的,只是说要求祈福、要求庇佑,所以念佛拜佛不是只是为了要对佛像发起仰慕之情。发起仰慕之情这种仰信当然是很好,但是重要的是,要真正的透过念佛拜佛,能够跟佛的功德相应,能够跟佛的解脱功德相应,能够跟佛的智慧相应;透过跟佛相应的一个过程,能够进一步的仰慕佛的修行功德,进一步的自己来修学佛法。这个是最主要的一个差异。
所以,所谓偶像,其实即非偶像,是名偶像。什么叫作偶像呢?我们所拜的偶像,其实不是偶像;所拜的偶像,其实最主要是透过这个偶像,来发起对佛法的一个思念;透过对于佛的这个像貌,来发起对于佛的思念以后,进一步能够想要学著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增长智慧,完成佛菩提道的大乘佛法的地地的修行。所以,这个必须要经过我们真正的修学过程以后,你才有办法进入“所谓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的真正的拜佛的道理。
好,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已经到了,就先跟各位分享到这边。那下一集继续再跟各位分享“所谓的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