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法师、禅师、律师?这个问题所要探讨的对象,当然是指佛教中的法师、禅师与律师;而不是道教中被称呼为“法师”的那些善于施作符咒、役使鬼神或者是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的,有这些法术的这些道士们,以及帮人家在法院里面打官司的那些律师。
首先,我们要先来说明:法师是什么?
一般人的观念上,认为法师就是指剃光了头、穿著僧服的出家人,但其实这个观念并不正确。因为就出家来讲,本来就有身出家心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身不出家心出家,还有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的这样的四种差别,也就是有这样四种的可能的差别。
那么依照 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卷五里面有关于三归依的开示,佛陀这样讲,佛说:【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优婆塞戒经》卷五)
受三归依代表著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受,以及依止僧宝、修学法宝、成就佛宝的决心与誓愿;因此,所归依的三宝,当然必须符合前面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当中 佛陀开示的原则,才能够达成最终成就佛道的目标。其中的僧宝,就是要对于 佛陀所开示的法,能够信受奉行;而 佛陀所开示的法,就是坏烦恼因,是能够坏灭众生烦恼,让众生得到真实解脱的。于 佛陀开示能够坏灭烦恼的法,依教奉行,得到真正真实解脱的佛弟子,就是佛教中的僧宝。烦恼由心,坏灭烦恼当然也一定是心的事;能坏灭烦恼的人,必定是心已出离世俗尘劳,这跟身形上是否示现出家的表相,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依这个精神来判定,只要是心出家的人,当然就可以称为是出家人了。
然后,我们回到本题来探讨“法师”。我们也要从经典中 佛陀的开示,来正确理解佛教中的法师是什么。我们三乘菩提电视弘法系列节目,在每一集的一开头,都会恭录经文中所记载 释迦牟尼佛的一段开示,就是《杂阿含经》卷一中的经文: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
经文中 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法师的真实义。就是对于众生五阴中的色阴,能够为人解说色阴的生灭变异,是无常,是生灭的法,无常生灭所以是苦,苦所以其中没有真实不坏的我,都是空无之法。既然色阴是没有真实不坏体性的空无之法,就没有必要贪爱执著色阴;所以对于色阴要生起厌恶的想法,要离开对色阴的贪爱欲求,要愿意将色阴灭尽,然后安住于寂灭清净之法中。能够这样为众生解说色阴的人,就可以称为法师。色阴如是,其余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能为众生解说受阴、想阴、行阴乃至识阴,都是生灭、变异、无常、苦,而没有真实不坏体性的空无之法,能让众生对于受阴、想阴、行阴乃至于识阴生起厌恶的想法,离开了对于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的贪爱欲求,要愿意将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全部都灭尽,然后安住于寂灭清净之法中;能够这样为众生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的人,就可以称为是佛教中的法师。
这是在阿含解脱道中 佛陀开示的法师,而这个解脱道也是佛菩提所含摄的。我们就可以由此可知,佛教所说的法师,其实就是说法之师,并不以示现剃发、著僧服的出家相为必要。所以,认为只有剃光了头、穿著僧服的出家人才是法师的观念,显然是太偏狭,而与 佛陀的圣教相违背。
可是,从上面的经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探知 佛陀的意旨,就是光会说法也还是不能够判定他就是佛教中的法师;还得要从他所说的法义的内涵是不是符合 佛陀法教的真实义,来加以判断。因为 佛是法本、法主、法根、法依,一切的佛法没有不是从佛而出,都是从佛口而出;如果说法违背了 佛陀的教诫、教授的人,哪有资格称为佛教中的法师呢?就像前面经文中 佛陀开示解脱道中的法师,当然他所说的法,一定是能让众生经由听闻后,去观行、体验五阴的一一阴,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进而对于五阴能够生厌、离欲,能够灭尽,然后能够证得解脱果,住在寂静法之中。反过来,如果说所说的法是违背了 佛陀这样的教示,例如说强调男女双修的淫乐身觉境界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但是淫乐的身觉境界根本不离五阴,只会让众生听法后,对五阴更加的贪爱执著;那样说法的人,本质上就不是佛教解脱道中的法师,对于大乘佛菩提道,当然就更沾不上边了。
那么,大乘佛菩提道中的法师又是怎么样呢?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中,对于 药王菩萨开示,以什么样的众生未来世将会作佛来界定法师呢?释迦牟尼佛这样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妙法莲华经》卷四)
就是以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能以花、香等种种的物品,合掌恭敬供养《法华经》经卷的人,未来世将会作佛。而这样的人都是大菩萨,已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却因哀愍众生的缘故,愿意生到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为众生广演分别《妙法华经》。因此,他所作一切的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以花、香等种种的物品供养《法华经》的经卷等这些的佛事,当然也都是要为众生来广演分别《妙法华经》,就是要开示让众生听闻,而得以悟入《法华经》的真实义。
这样受持《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的法师,当然就像《妙法莲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当中 佛陀开示,说他们:“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法华经》是 佛陀宣说,祂为了要开示众生悟入万法根源,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一大事因缘,而降生人间的这个经典。当然一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以花、香等种种的物品供养《法华经》经卷的这些佛事的这些的施作,也无非是在为众生广演分别此经,“此经”就是如来藏;因此,能够广演分别《妙法华经》的法师,所为众生广演分别的当然就是“此经”如来藏。反之,如果是否定了如来藏,主张“众生只有六个识”的六识论,乃至于主张“大乘非佛说”的佛学研究者,纵使依文解义把《法华经》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法弘通佛法,而不是大乘法中的法师,甚至可以说连小乘法中的法师都不是。因为当他否定佛教三乘菩提的所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他所说的小乘解脱道就不是能真实实证的解脱道,都只是戏论而已。
了解了佛教法师的真实义后,接著我们要来探讨:什么是禅师?
说到禅师,大家都会想到中国禅宗的那些祖师们,禅宗公案都称呼他们为禅师。但是,一般人通常从字面上说禅师,就认为是专修禅定的人,或者进一步说是专意坐禅、通晓禅定的人;可是这样界定禅师的意涵,却是禅宗祖师所不认同的。
像禅宗公案中有这样的一则公案记载,说石霜庆诸禅师舍寿迁化,寺院里面的大众都拥护首座来接续住持。可是石霜禅师的弟子九峰道虔禅师,他却认为这首座并未真正会得石霜禅师的所证,所以就表示不同意。这首座看九峰禅师不肯定他的修证,就在大众前请人拿了香并点了起来,向著九峰禅师说:“我如果不会先师石霜禅师的所证的真实意旨是什么,这香烧尽烟起的时候,我就不能够脱离这色身而去。”说著就打坐入于禅定,并且当下就在端坐当中舍报迁化了。可是到这个时候,九峰禅师还是不肯他,走过去用手抚著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这位首座倒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可以端坐迁化,可是先师石霜禅师所证的真正意旨,却是连作梦也还梦不到。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中国禅宗狭隘的界定禅师,那我们不妨再举经典中圣教来加以印证。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
【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义故,得言禅师。】(《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三)
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禅师所亲证而认知的只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切法不生,而且对于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法,连一些微少许的法都是不取的;因为对于三界一切法都不会生起众生心想的心行法相,这样才可以称为禅师。
很明显的,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界定的这个禅师,绝对不是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因为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他们一心一意所想的,就是如何能证入于禅定境界中;而这样的禅定境界,是入定时禅定境界出生了,出定时禅定境界就消失了,是有生有灭的法,怎么会是不生的法呢?禅定的境界必定是三界的境界,譬如说,初禅前的欲界定、未到地定是欲界的境界,初禅到四禅是色界的境界,乃至修到四空定也还是无色界的境界,都是不离三界的世间境界。既然不离三界世间境界,一定是于三界世间法有所取,根本就不是 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这样证得禅定境界的人,纵使禅定证量再高,也不是禅师啊!
法界中只有一个法是符合前面所引经文中 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禅师所证而应该有的认知,就是《金刚经》以及《心经》所说的金刚心如来藏,只有祂才是真正自始至终不取三界三世一切法;因为祂六入不会,对于三界世间六尘万法,都不会生起一丝众生心想的心行法相。只有亲证这个金刚心如来藏之后,生起中道实相般若智慧的禅师,才会如同这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当中 文殊师利菩萨的另一段开示。文殊师利菩萨说:“禅师!于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三)如来藏是从来不忆念一切法的真如心,祂本来而有,本来自在。佛子虽说历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了,可是实际理地却是不修也不证的。这也才是九峰道虔禅师认为首座还未会得,因而不认同他担任住持的、先师石霜庆诸禅师所证的意旨所在。
那讲完了禅师,佛教当中另外还有“律师”。
律师前面讲过,他不是在法院里面帮人家打官司的律师;而是指弘通佛教戒律的,就是对于佛教戒律的精神,以及大小、轻重、开遮持犯都能够如理正知,而能够为人解说的人。因为佛教戒律不仅只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以及出家、在家都可受持的菩萨戒。能够弘通佛教戒律的律师,就如同前面所说佛教中的法师一样,不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为限。
而为人授戒的这个戒师,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里面,佛有这样开示,说:“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可见,为人传授菩萨戒的戒师,也不以出家师为必要。但不论戒师或律师,对于戒律都应该要受持不忘,尤其是为人授戒的戒师,更应当不失戒体啊!否则,如果他本身就犯了杀、盗、淫等这些的重戒,就失了戒体,又如何能够为人授戒,而让受戒的人因为师师相授的缘故而获得清净的戒体呢?
我们今天解说就到这个地方结束。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