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07集 具足十信位——初发菩提心

   日期:2018-07-12     作者:如来藏    浏览:66541    
核心提示:陆正元老师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各位菩萨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明了十信位─
陆正元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明了十信位─具足对佛教三宝及佛法的信心;但是,只说明到第四位的慧心,今天我们要接著谈第五位——定心的部分。
  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著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
  上面所说明的十信位中,所要修学的前五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以及定心,其实也就是 世尊在三十七菩提分法当中所说的五根以及五力。当这五心逐渐坚定,也就是相信依于自心如来藏,并且在诸佛菩萨的护念以及教导之下,确实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逐渐生起了大作用力;将来在十信位满心的时候,就能够初次的发起大菩提心,并且发愿朝向佛菩提道来迈进。譬如,世尊在《杂阿含经》当中有过这样子的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 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乃至正慧,而逐渐具足发起菩提心的因缘。
  接下来,第六信位叫作不退心。所谓不退心,在佛教的修证上有很多种的说法,比方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等等。而这里的不退心,指的是信不退。是说,在前五心——也就是对于佛教三宝、对成佛之道的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具足了,不会再退回到外道法去。我们看到有极少数的佛弟子,退心到一神教等外道中,那我们就可以确定,他的信等五根是还没有具足的。
  再来是,第七信位叫作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
  第八信位则是护心。护心,就是护念自己的菩提心,不再受世间法的引诱或者挫折而影响,能够坚定的朝向佛菩提来前进。另外,也懂得珍惜、维护佛法;因为已经对佛法有所深入、有所了解,所以才会有所珍惜;并且对维系正法的长久存在的重要性,已经具足正信了。
  第九信位就是戒心。戒心,就是我们听闻正法之后,已经能够理解 佛陀所施设的禁戒,是因为要保护我们不去造作重恶而堕入三恶道当中。所以说,持戒是善法,并不是为了要束缚我们——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会从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变得很欢喜乐意去学戒。如果对学戒具足正信,这时候自然就会乐于去受持三归五戒了。
  最后,第十信位是愿心。愿意利益众生、愿意修集善法、愿意成就佛道等等。当愿心能够成就之后,就自然能够发起菩提心,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并且进入初住位,开始乐于行布施等菩萨行。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菩萨善戒经》卷7)所以,愿心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四宏誓愿来说明,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够像这样子,发起无量无边的大愿,并且是真心的发起的话,那必然是已经对于三宝、对于佛菩提道,已经有十足的信心,才能够发起这样的大愿心来。世亲菩萨在《显扬圣教论》中说:“初发菩提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显扬圣教论》卷8)可见得,一位佛弟子在经过一劫乃至万劫修学十信位,终于能够信心具足坚定,勇猛发起成佛大愿,这是在所有的正愿当中,最为殊胜的!
  以上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 佛所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面的护心、戒心跟愿心,都代表了对于三宝——特别是对于 佛陀的教导,以及对于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佛的信心有增长了!所以才能珍惜、爱护佛法;所以才能够因为戒法,而愿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才愿意发愿要广度众生。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圆满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心。
  各位菩萨可以从十信位这十种心的内容,仔细的去思择里面的道理,然后仔细检查这十种心,我是不是有哪一些还没有具足成就?那么就要依著次第逐步去努力培植,一直到圆满具足为止。虽然 佛菩萨说:这十信位,要一劫乃至一万劫才能够圆满具足。但是,各位菩萨能够跟正法相应,相信都是在多劫以前,就开始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所以,相信各位很快就能够满足十信位的内容,甚至早已经圆满具足十信位的修学了。十信位还是凡夫位,要到十信位具足,初次发起大菩提心,才能真的称为“菩萨”;当入了初住以后,才真正开始进到菩萨道的修行。而一位菩萨之所以能够发起菩提心,是有许多不同的因缘的。譬如说,有一些众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生有熏习过佛法,虽然有隔阴之迷,一时还没有办法相应;但因为已经具足了对大乘佛法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以当看到或者听到外道典籍当中的说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和事实颠倒的邪说;因此,就会心中不乐,知道这些邪说会误导众生;有的人就因为这样,发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够以正法来摄受众生,想要让大家都能够住在如理作意的正知见当中。或者有一些菩萨,当他安处在寂静处的时候,因为不受干扰,忽然间就和过去生所修学的善根种子相应,所以因此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看到有亲人或者是陌生人忽然间死亡了!他感受到生、老、病、死苦,他看到生死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以及生死的过患,希望自己和众生都能够远离这些生死的过患,所以他就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他看到或听到有众生造作恶业,知道他们将会因此免不了生死的轮回,乃至下堕三恶道;他为了要救度这些众生,因此就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他深深感受到自心当中,存在著贪、瞋、痴、嫉妒等等的根本烦恼或者是随烦恼,将来一定难免会去造作恶业而轮转恶道;所以为了想要去除自心烦恼,将它转化清净,以免落到不好的果报当中,所以他就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外道修学仙道或者神道,而产生了五种的神通、或者可以延年益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无法出离生死轮回!他为了想要救护这些众生,因此触发了心中所含藏的修行种子,因此而发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萨,因为隔阴之迷,忘失了 佛菩萨的教导;但是他很想探知: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等等的问题?所以发起了菩提心。或者还有一些菩萨,当他看到或者听闻“如来具有无量的不思议胜妙法!”生起了追求之念,因此而发起了菩提心。另外有一些菩萨,因为看到有情众生遭受了各种的苦报,他生起了怜愍心,想要有能力来救拔这些众生,所以发起了菩提心。另外还有一些菩萨,是因为怜爱众生的缘故,想要利益他们,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发起了菩提心。除了这些状况,另外还有无量的因缘差别,菩萨会发起菩提心。总之,这都是因为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福德智慧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所以遇到各种的因缘,都有可能会发起菩提心的。
  如果过去世已经曾经发过菩提心,这一世再一次的发心,那么就叫作增发菩提心。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不固定的,所以有时候会去当天人,有时候当人,有时候又堕落三恶道,有时又去当阿修罗;所以说,众生的心性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本来是没有菩提性可说的,只因为过去生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现在这一世和合种种的善业和善法因缘,才能发起这个菩提心,而有了菩萨性,所以就叫作菩萨。因此菩提性就又叫作菩萨性。因此 佛陀说:“有的人说,一切的众生都有菩萨性。”佛陀说:“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众生要有种种的善业加上因缘,然后才能行六度,而发起菩提性——菩萨性。”如果还没有发起菩萨性,就叫你去行六度万行!基本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虽然说,一切众生的无漏法性是本来就存在的;但是,要发起菩提性,而发愿成佛以及广度众生,生生世世都愿意当菩萨,这却不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心性;还得要有过去所累积的善业种子,还要有善知识的因缘的配合,才能够发起这个菩提性——菩萨性的。
  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是本来就有菩萨性的话,那么为什么会有初发心的人呢?为什么又会有退转菩萨性的人呢?既然是有初发心的人与事,那么就表示:那个人以前还没有发起菩提心,是现在才发起的啊!所以才叫作初发心嘛!既然是初发心,那就表示发心以前,他是还没有足够的菩萨性的。至于退转,那么就表示那位菩萨已经退失了菩提性。那就表示这个菩提性,不是本来就有、永远都有的啊!这就表示:他们本来是没有菩提性的,是因为初发心了,所以才有了菩提性;但是后来因为又退转了,所以就又退失了菩提性。因此说,要以无量的善业和因缘,才能够发起这个菩提心,这才叫作菩萨性。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谈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我们下次将会继续谈:三品菩提心的抉择。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