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系列。我们这几个讲次谈的题目是:究竟忙些什么?
从前几集的铺排里面,我们帮大家把这个议题的解决的方法,把它导引到所谓的“人生意义”的层次上面。所以今天也要继续来跟大家谈“人生意义”这么一个看似好像蛮伟大的议题。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这些人生的意义,应该只是我们从佛教的眼光来跟大家分享,当然最后如何抉择,就还是要看观众自己了。
之前有跟大家说,选择人生意义的时候,可以从世间法的角度`31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比方说积极的行善,比方说不作亏心事。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赞叹的!如果观众朋友们选择是这样的人生观的话,我们也一定是,一定是给予赞扬、给予称颂!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另外有更深入的人生观,就是所谓“佛教的人生观”,里面所蕴含的层次跟里面所蕴含的丰富的义理,可能是观众朋友们之前也都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我们希望今天藉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来稍微让大家能够一窥里面的堂奥。
我们说,佛教所揭橥的人生观,跟前面基于世间法所引申出来的人生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们谈到的,上一次最后的时候谈到的是所谓的“烦恼”的层次。那当然一般人在面对所谓的“烦恼”的时候,很显然的,比方说一般人所看到的烦恼不外乎是什么呢?比方说,今天的工作顺不顺利,或者最近有没有跟眷属吵架,最近小孩是不是都不听话、难以管教,甚至说呢,在外面是不是碰到一些你难以接受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所存在的所谓的“烦恼”。当然,这个“烦恼”也包含说,因为无常变化所导致的种种的失落,比方说,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都恐怕都必须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一类型的这个烦恼,可以说是人生处处皆是,所以才有一句话讲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它的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对治这些烦恼的这个方式呢?一般我们在世间法上面,我们会想到的解决的方式,通常比较近似于“见招拆招”。比方说,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来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空地上面,布满了许许多多大石头,我们要能够前进的话,很显然的,我们采取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方说一般人采取的方式,当碰到困难的时候,就好像要在这样一个布满了石块的这个地方要前进的时候,首先一般人所采取的作为,很可能就是费尽心力的把眼前所面对的石块仔细把它敲碎了,然后这一步才开始往前踏出去。所以就是变成说,您每次前面只要面对一个石块的时候,您都要拿出所有的工具出来,然后很费心费力的把这个石头彻彻底底的把它打破、打碎了之后,您才能够继续的往前进。这就是一种因应烦恼的方式,对于每一件的烦恼,我们都是因应这个个别的烦恼的状况,然后再想办法个个的击破。所以这种方式,其实是非常多!我们在世间的方式,碰到烦恼的时候,非常多常发生的方式,也就是针对每一个单独的烦恼,我们都想办法一一的如何的去对治它、去摧毁它,然后我们自己才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这是第一种我们会想象到的对付烦恼的方式。
那么有没有其它方式呢?当然有!因为我们如果想象说,如果我们眼前的布在我们前面的这些大石块,这些石块你可以想象说,这些石块跟石块中间呢,并不是完全都没有缝隙可以通过的。所以,当然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说,假如说我们现在能够知道说我们要往哪个方向前进的话,那么我们其实可以怎么样呢?可以顺著这个方向,然后不要费心费力的去敲击每一个石块,我们采取的作为也许就是绕过去——从空隙里面绕过去,只要不违背原来的大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从现有的空隙里面绕过去,而不需要这么费力了!但由于绕过去的方式,很显然的跟前面一种方式比较起来,费心费力的程度就减轻很多了,也比较容易收到这个成效。当然这里面呢,我们用这样子两种世间人常常想到的对治烦恼的方式,用这样大石块横在眼前的方式来给大家作比喻。前一种,是等于一般人碰到事情,见一件事情才解决一件事情的方式,那就是每一个大石块都得要用心去敲敲打打。第二个方式是什么样的方式?第二个方式其实就比较像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少欲知足、随缘因应”的方式,因为你就是因应眼前的状况,你可以决定:“我如果不需要真的这么认真去把它敲破的话,那么我可以绕道的话,我就不妨绕道就好了嘛!”所以这个方式,显然比第一种方式要省力、要有效率、更有效率。但是这个方式,我们刚刚讲了一个它的大原则是说,你得要知道你往哪个方向走,并且你还得要这个石块跟石块中间还得要有足够的空隙。如果你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的话,请问:这个空隙要怎么去寻找、怎么去迂回、怎么去绕过呢?同样的,如果前面的空隙不够大的话,您是不是也一定得要拿出工具来敲敲打打一番,才能够迂回前进呢?所以,我们说“少欲知足”跟“随缘”的这些事情来讲的话,确实它是蛮符合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譬喻的情况。你得要有指导原则、得要建立好适当的人生意义,才能够谈“随缘”;并且,“随缘”正因为说你是随顺著世间的因缘变化,所以如果世间的因缘变化,恰巧就像我们刚才举的,石块跟石块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隙让你能够游移过去的话,那对不起!您还是得要辛辛苦苦的把这些石块想办法给它掘松了,或者把它破开了,您才有办法往前进。这是“随缘”的状况。
那么佛教谈的呢?佛教对于这些烦恼的状况,当然,对于这些一切解决前面两种解决烦恼,我们用石块来譬喻的方式,佛教对于这些都是随喜赞叹的!只要您能够解决烦恼,都好!可是佛教所重视的,其实更是如何根本的去解决烦恼、面对烦恼。如果再回到前面刚才举的,我们在布满崎岖大石块的这个路上要如何前进的这个例子来说的话,那么佛教里面在面对这些烦恼的时候,最起码的方式,是希望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力气都花在这些石块上面,反而要能够反过头来反观我们的自身,也就是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牢牢执著的这个“我”;佛教所重视的是说,一旦你能够把“我”这个现象、这个观念或者这个执著,把它好好的处理的话,那么当你在面对石块的时候,如果你的“我”越淡泊的话,就相当于你的身段越柔软越纤细,以至于说这些石块都不再是你的障碍。甚至于我们可以说,佛教的这个我们说解脱方面的话,如果真的能够证到解脱的这些证果的话,那就相当于说:我们这个“我”这个色身,在刚才这个布满石块的路上前进这个譬喻里面,色身就好像消失了ㄧ样,一旦色身消失了,色身不再是一个障碍的时候,当然你在沿著这些路上前进的时候,既然没有可以质碍的色身的话,那么石块对于你来讲,又怎么会有什么样的质碍呢?所以所有的这些石块对你来讲,也不再像你有色身的时候那种会障碍你的石块一样。这个时候,你再看这些烦恼的时候,烦恼已经都影响不到你了;你再看这些石块的时候,石块也都影响不到你了。这是第一层的解脱的境界。
当然,如果再深一层去看的时候,再继续用这个比喻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再继续看下去的话,不仅是我们自己的“我”——我们自己的色身,在你行进中,已经不能够跟这个石块起交互作用来妨碍你的行进;并且呢,在你更进一步修为的过程中,这些解脱的证境,会让你在面对这些石块的时候,所有这些石块会从根本性的改变——发生了根本性的这个性质的改变,所以不仅您的本身的“我”—本身的色身已经不能够障碍您前进,而且所有这些路上的石块,也全部都不再有任何一个能够障碍您了!也就是说,“我”跟“我所”的所有的障碍,都已经全数不存在了,这个才是真正真正的大解脱的境界!
所以,从这个例子上我们给大家看的就是说,佛教其实对于“烦恼”的剖析、跟揭橥人们如何对治烦恼这个上面呢?佛教有非常非常精深的义理跟行门。光是我们上次讲的:光是“烦恼”来讲,分成“见惑”跟“思惑”的时候,光是“见惑”的层次的话——触及到的层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微细的层次了。正因为有这样微细的、有这样深入的探讨,所以才有机会超越了我们刚才讲的“在石块之间迂回前进”的那种作法,而是根本性的解决了我们的色身跟石块之间所产生的障碍;这是佛教对于烦恼的本源,有深刻的探讨跟对治。以这个来说呢,佛教可以说跟我们前面所讲的几个基于世间法而来的人生观,有非常非常大的不同!
其次,佛教的人生观所关注的,我们可以发现说,前面的这些我们谈的世间法的人生观所关注的这个时间点,其实大概都是在我们所认知烦恼的这个时间点的前后;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把它摊开来看的话,用世间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生观的时候,大概我们所能够思考的范围,不会超出我们这一生——也就是我们这一世。可是,佛教谈的这个生命观呢?是横跨三世的!也就是既有过去、也有现在、也有未来,我们的生命是横跨于三世的。当然,这里要跟大家先打一剂预防针,佛教所说的这个生命横跨于三世,并不是说有一个灵魂能够在过去存在,然后现在继续存在、未来也持续存在,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灵魂那样的横跨三世的存在。佛教所谈的横跨三世的状况,这个状况比较微细、比较复杂,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讲,只是跟大家强调:绝对不是所谓的灵魂在这个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绝对不是这样子!那佛教,因为谈生命有不只于这一世,有过去世、也有未来世,所以很自然的会谈到所谓的生命在这个世间轮转的过程中,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因缘?什么样的状况?碰到什么样的际遇?所以,这个就无可避免的会触及到所谓的这个“三界”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人间跟伴随著人间的这些傍生,其实只是现在我们肉眼所见的很有限的世界;但是,其实佛教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观,是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佛教里面才会谈说:整个的这个世界有分三界——分成欲界、色界跟无色界,而我们人间也不过只是欲界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既然谈这样子的话,人间只是一小部分,而生命又是横跨三世而存在。我提醒大家:“这个存在,并不是像灵魂这样子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不是这样子的!”既然有这个存在的话,我们就无可避免会谈到所谓的“轮回”的问题。所以,如果佛教在谈人生观的时候,一定不会把我们的人生界定在现在仅有的这一世,而是会界定在“我们在无穷无尽的每一世”的那一个生活里面,应该把持的观点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在谈“时间”这个层次的时候,会把无穷尽的“轮回”把它放在一起考虑。那当然所谓无穷尽的轮回放在一起考虑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包含了一个对大家来讲都是非常关切的问题,也就是说,我现在假如是有轮回的话,假如说在轮回的过程中又有种种不同的生命的可能存在的形式,比方说我们现在这一世是人,如果轮回存在的话,我们下一世还会是人吗?那如果按照我们说真正的世界的观点来说的话,我们说除了人间之外,人间只是欲界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的话;那我们其实应该要合理的怀疑,就是:“我们下一世,到底除了人之外,还有可能会去哪里?”这个就是所谓“轮回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当然“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就一定会不免得一定会提到说:“你作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你将来得要到哪里去往生”的问题啊!这个就是基于“轮回”,再继续推演下去,我们就不免会想象到说:到底这个里面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所以意思就是说,跟前面的这种基于世间的人生观比较起来的话,你可以看,世间的人生观从头到尾谈的就是这一世,甚至很多人谈的这些人生观,只有谈是跟烦恼相近的那个时间点前后的事情;但是,佛教如果要建立一个“佛教的人生观”的话,它所谈的范围,一定函盖了无穷无尽的“轮回”,一定函盖了在轮回里面所必然需要扮演关键力量的“因果关系”。
各位观众可能会想说:“我光是我这一世想的,就已经烦恼够多了!我还要去担心所谓的这一世往生之后要到哪里去,以及还要想到说无量无尽的每一世的状况,每一世的轮回,还要牵扯到轮回的因果关系。唉呀!这么多的事情,可真是会令我头痛!我怎么能够从里面理出个头绪出来呢?”您的顾虑是没有错的!如果以我们自己来想象的话,光是要从目前的人生的这一世,推演到说我们有过去世、我们有未来世,再推演到我们有无量的过去世、我们有无量的未来世,然后这里面所牵涉到的因果关系。唉呀!这个真的是,对我们来讲,我们凡夫俗子的脑袋,真的是无论如何也很难很难推想出:到底我们应该要建立怎么样合理的人生观?不过,幸好的就是说,我们前面有佛—有我们 释迦牟尼佛、有诸佛菩萨—在前面开道了!因为诸佛菩萨在佛教的经典里面,已经详细的帮我们阐述了“轮回”是怎么一回事,“三界”是怎么一回事,那我们每一世到下一世去,如果遵循什么样的轨则的话,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发生;基本上,佛菩萨已经在这个佛教的经典里面,已经一一的为我们说得很清楚了。所以往往我们所作的事情,我们很庆幸的!就只需要跟随著佛菩萨的教导,然后一步一步去验证、去体会,然后接下来,验证、体会正确无误之后呢?接下来就是依著这样子的方式继续作下去。所以,佛教所揭示的这些的道理,由于它跨越了无量世,包含了“轮回”跟“因果”,这些部分,当然乍看之下是非常的复杂的!可是实际上透过佛菩萨的教导之后,其实这一切是既清晰又明了,并且有明确的规则可以依循的。那么想想看:如果,各位如果有机会接触到这样一个既清晰又明确,并且可以适用于横跨过去、现在、未来,能够让我们确实掌握在无穷尽的“轮回”当中,如何掌握它的“因果”特性的这些轨则的话。那你说,这样建立出来的人生观,是不是比刚才我们说基于世间法所建立的人生观,要来得更坚实呢?因为这些基于无量世的“轮回”跟其中的“因果”关系,所建立起来的人生观,才是值得恒久存在、不会变异的一种人生观。
当然就是说 ,当建立出这样子一个人生观的时候,这个只是一个中心的指导原则,实际上再把这个人生观再把它映像到我们现在的人的生活的时候,当然还是会依照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而有所修正的;可是这一些的修正,并不是表示说:这一些原则有任何的错误,反而是基于中心原则——中心的核心思想的指导之下,为了要因应现在你所面对的人间的诸相的状况,所作的一些必要的调整。这个才正是—这个不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随缘”吗?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放诸过去、现在、未来能够依循的一个最大的准则,然后我们再依据实际上的状况适当的调整,让它能够在现实的人生上能够适用,这个才是一个真正的“随缘”啊!
所以,我们讲的“佛教的人生观”,可以说,从根本上远远超过了基于世间法所建立的人生观!当然,佛教的人生观跟世间的人生观不同之处,除了我们刚才讲的对于“烦恼”的探究,除了说对于“时间”的这个见解之外,还有其它的部分。那我们都留到下一个讲次再来跟大家分享。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