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第054集 婆罗门从佛索债缘

   日期:2018-07-12     作者:如来藏    浏览:11572    
核心提示:林正才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撰集百缘经》卷4中所记
林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撰集百缘经》卷4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婆罗门从佛索债缘”。
  经文所记载的内容是这样子的:【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入城乞食,至一巷中,逢一婆罗门,以指画地,遮不听去,而作是言:“汝今要当与我五百金钱,尔乃听过;若不与者,不听佛过。”尔时,世尊与诸比丘,默然而住,不能前进。乃至上闻,国主瓶沙及波斯匿王,毘舍呿释种及福楼那等,各赍珍宝种种财物与婆罗门,然不肯受。时须达长者,闻佛世尊为婆罗门而作留难,住而不去,即取金钱五百与婆罗门,乃听佛过。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缘,乃有如是见遮留难,不听佛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王,名曰梵摩达多,时王太子,字曰善生,将诸亲友游戏观看。路逢一人,共辅相子樗蒱博戏,赌五百金钱。时辅相子负彼戏人五百金钱,寻从债索,不肯偿之。时,王太子语戏人言:‘若彼不与,我当代偿。’时辅相子自恃力势,后竟不偿。从是以来,无量世中,常为戏人,从我债索。”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王太子者则我身是,彼时辅相子者今须达长者是,彼时戏人者今婆罗门是。是故汝等凡负债者,不可抵突冒而不偿,乃至成佛不脱此难。”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还是先以白话方式语译一下,各位菩萨会比较容易了解。这是说,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 世尊带领著比丘们,正准备进入城里去乞食,当他们一行人来到一条巷道中时,路上遇到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一条线,指著地上的线,不让 世尊等人过去;而且他还这么说:“你今天得要给我五百金钱,我才会让你通过;你若不给我,我就不会让佛陀你过去。”这时 世尊与比丘们,只好静默地停驻在那里,不能再往前进了。
  这件事很快地传闻开来,甚至惊动了瓶沙国王及波斯匿王,连毘舍呿释种及福楼那族等人都知道了。大家都各自带著珍奇瑰宝、种种财物,想来送给婆罗门,好让 佛陀等人不再被留难,但是这婆罗门却都不肯接受大家的财宝。那时须达长者也听到了 佛世尊被婆罗门为难,挡住去路而无法前进的事,他就取了五百金钱来送给婆罗门,婆罗门收下之后,就不再为难 佛陀,并让 佛陀一行人经过而继续往城里去。
  当时跟随 佛陀的比丘们,看见了这整件事的过程,就禀白 佛陀说:“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果报,这婆罗门竟然以这种方式来留难遮止世尊您,不让您经过呢?”这时 世尊就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认真地听著啊!我释迦如来就为你们分别解说这个因缘。这是在过去无量世时,有一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叫梵摩达多,当时的王太子名字叫作善生。有一天,王太子率领众亲友们出去游玩嬉戏、观看种种游乐,路途中遇到一个人,正在与辅相大臣的儿子一起玩赌博的游戏,赌注是五百金钱;这时辅相的儿子赌输了,欠了那赌博的戏人,也就是博戏人或俗话说的郎中,欠他五百金钱。那博戏人一直向辅相的儿子索讨他所应给的赌债,但辅相的儿子却不肯偿还,而在那里僵持著。这时王太子善生看到了,就告诉那博戏人说:‘如果那辅相的儿子不给你钱,我就来代替他偿还好了。’当时的辅相儿子仗恃著自己的威势之力,到最后终究还是没有偿还所欠的金钱。但自从那个时候以来的无量世中,这个博戏人也世世都常成为博戏人,并且都常对著我索取赌债。”佛陀接著告诉众比丘弟子们说:“你们要知道,当时的王太子,就是我释迦如来的前身;那时欠钱而不还的辅相儿子,就是今天的须达长者;而那位博戏人,就是今天挡住我去路的婆罗门啊!所以你们应当要知道,一切事情的发生必有前因与后果,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行,不可不慎啊!如果有任何亏负他人的钱财、债物或承诺,千万不可以抵赖,或搁置而不偿还;因为话说出口就成愿,即使将来成佛了,还是不免会遭逢此留难的。”当时诸比丘们听闻了 佛陀所说的教导之后,都欢喜地信受奉行。
  首先,这个故事是 佛陀藉由婆罗门索债的因缘,而告诉我们,若有亏负他人钱财,应当要尽快偿还,千万不可抵赖;若有答应他人的承诺,也要尽快兑现、付诸实行,千万不可置之不理。因为此世不还、不去兑现,未来世仍要面对的;因此对于自己任何的身口意行,都要非常谨慎小心才是。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故事似乎是 佛陀在告诉我们欠债还钱等的道理,但背后其实主要在传达一个重要的观念,也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在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般人往往会误会,或者没有正确的观念。而这个重要的观念,其实在我们电视弘法课程当中,已经有好几位老师分别于不同单元中谈论过了;在这里仅就几个重要的观念,再提出来提醒各位菩萨,再一次的熏习,也加深各位的印象。
  首先,佛法中到底是如何看待因果的?其实不应该讲“看待”,因为佛法讲的是事实、是真相;不但讲现象界的事实,也讲支持这现象界能够运作的背后的基础,也就是实相法界,也讲实相法界与现象法界之间的关系。所以事实上的因果律则就是佛法讲的因果律则,佛法讲的因果法则,就是可以观察验证的因果法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理论,不是为了要自圆其说因果的道理而施设建立的。换句话说,不论 佛有没有出现于世间,因果的律则一样运行;不论是否相信有因果,因果法则仍然照样运作;不会因为 佛没有出现于人间,不会因为有人不相信因果,就没有因果法则的运行。它是法界的事实,是三界六道的真实相貌,而 佛只是将这个因果律则及运行的道理告诉我们罢了;而且因果的道理太过于复杂,牵涉的层面及范围太深太广,除了诸佛之外,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知。
  因果、因果,难道有因就一定有果吗?其实并不一定的。业因一旦造了,还需要有外缘、助缘的配合,业果才能成就。有因无缘,不会有果;无因有缘,也没有果;无因无缘,更不会有果;一定要因和缘都具足,才会有果。而且,中间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变化,譬如大恶因可以转成小恶果,小善因可以转增成大善果等,很难一言道尽的。
  过去所曾造作的业因,就像埋在土壤里的植物种子,外缘就像土壤的温度、水分、养分,乃至将来种子的芽露出地面后,还需要有阳光照射等,才能顺利生长结果;这些温度、水分、养分、阳光等,就是助缘,所以光是有种子是不能自己生长的,一定还要有种种的外缘配合。外缘或种子有变化,那么长出来的情况也一定是不一样。
  也就是说,不能只讲因与果,“如是因、如是果”是不完全正确的说法;佛法讲的是因、缘、果,而事实的情况也就是这样的。业种一旦种下,外缘若具足,便会成果。所以《大宝积经》中才会有这么一句大家朗朗上口的偈:【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57)所以,要是过去不好的业因已经造了,怎么办?可以尽量让缘不具足,或者经由忏悔、发愿、回向等方式来改变恶的业因,使得恶果延后显现,或显现得轻一点,或者等有能力偿还时再显现等。所以知道了因缘果的道理后,就要少造恶、多行善;这样努力去作,这样来修行,进步才会快。
  然而,这因缘果能够成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即使经过了长久的时间,众生的五阴、色身都不知已经更换过几回了,业因仍然不会消亡?众生各自的业种是存放在哪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各自的第八识真如心如来藏中。因为只有从来不生、从来不灭的如来藏金刚心,才是能贯串三世、贯串无量世,且又无六尘上的见闻觉知、从不作主的真心,才能毫无简择、如实地收藏众生各自所曾造作的所有业种而毫无遗漏,而且不会跟别人的混杂在一起。所以每个人的因果,都由每个人自己承受;每个人的道业,也都由各人自己修证。如来藏就是这样默默地执行因果的律则,而丝毫不紊乱、无差错,而且是绝对平等的。一旦了解这样的道理后,就能知道一切的事情真的是很公平,就不会抱怨而会积极修行清净;而且一旦知道背后的道理后,也才能渐渐看得开、放得下,才能愈来愈自在。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中,又称此如来藏心为种子识。而禅宗所谓的开悟明心,也就是找到了、明白了这个真实又如如的金刚心;而修学佛法的真正入门,就是要开悟明心,明心之后才是真正开始内门修六度万行。如来藏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真实可证;佛所开示教导的一切法,都是真实可证的法,所以才说佛法是实证之学、是义学。
  此外,关于这个故事,观众们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 佛到底有没有罪报、是不是还要受报?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电视弘法课程中,也有老师谈论过了,这里仅再重点提醒各位菩萨。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来很不可思议,为何 佛陀身为三界人天至尊,已经完全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身口意三业皆完全清净,而且福慧具足,竟然还会受到为难要挟,要给钱才能路过。可是像这样的例子,也就是 佛陀的本生因缘,其实在经中还有不少;而且甚至还有更为严重的,譬如《佛说兴起行经》中所记载的 佛陀的十事宿缘,或者《大智度论》所曾提到的 佛的九难,这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比较为人所熟知的;譬如孙陀利谤佛、木枪刺脚、佛食马麦、佛患背痛等等都是。然而除了这些比较有代表性、较为人熟知的之外,今天所讲的故事也是 佛的往昔宿缘,只是比较不为人所熟知罢了。但这些事例其实都是 佛陀藉由这些事相上的示现,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也藉此告诫弟子们,要善于守护身口意行,不要造作恶业。
  我们知道不回心的阿罗汉们,只不过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烦恼障烦恼,也就是断尽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但三界爱的习气种子都还没有断除,无始无明的所知障烦恼更是没有断除一丝一毫;像这样都已经能在舍寿后入无余涅槃而永不再受报了。而 佛陀乃是烦恼障及所知障的习气种子及随眠都已经完全修除尽净,一切种子究竟清净;不但一切智慧圆满,而且 佛的广大福德也是圆满具足了,所以才会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像这样福慧两足尊的佛身,怎么可能还会不如不回心的阿罗汉们,还有罪报要受?没这个道理的。
  所以,这些案例其实都只是 佛陀的示现,是为了教导众生、怜愍众生的缘故,示现这些往昔的宿缘,来教导众生切莫造作恶业;同时也藉这个机会教导菩萨们,尽未来世都不入灭,而生生世世受生行菩萨道时,果报都会现前的。让菩萨们听了,懂得以因果的道理来警惕自己,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造作恶业之因;而不是像凡夫众生们,正当受苦果的时候,才知道畏惧果报,而仍然不知道造因的可怕。因此有句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 佛并不是还有罪报要受,而是示现。
  最后,总结这个故事,主要要告诉我们的就是 世尊借著婆罗门往世索债的因缘,开示、教导众生因缘果报的道理;并期望弟子们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行要千万谨慎小心。
  这个故事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