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延续前面由正洁老师和正昌老师所讲述的“人我见”,这一集《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我们要来探讨“法我见”,就是从 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4辑第252页,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的论文开始。
论文前半段说:【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大乘起信论》卷2)电视机前的菩萨看到这段论文,或许会觉得奇怪,前面的论文中,马鸣菩萨既然开示“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并且说:“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而佛法中判别所说的法是正或邪,主要就是依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来判别,三法印应该也适用于二乘解脱道的法。那 世尊既然只为二乘人说人无我,不说法无我;二乘人如何契合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另外,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是二乘解脱道中,极为重要的观行断我见、我执以证解脱的行门。世尊不为二乘人说法无我,那二乘人又如何能作法无我的现观,而成就四念处的观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三乘所说人无我及法无我有何差异。首先说,不管人无我或法无我,都是指遵循 世尊的教导,而于佛法中依解脱道或佛菩提道闻思修,而有所实证后所发起的智慧:一个是人无我智,另一个是法无我智。
以人无我智这个人无我来说,一般众生都是有人我分别,并且执著于人我分别的;就是以五阴,特别是其中的识阴,来区分他人与自我;这也显示一般众生都是以五阴,尤其以识阴为我,这也正是一般众生的人我见,而五阴的细分,则又包括了十二处、十八界。解脱道声闻乘的圣者,包括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他们所证的人无我,都是亲自现前观察色阴非我、色阴虚妄,不是常住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最后一个识阴能见闻觉知,那也是缘生法,是因缘所生,缘散则坏,所以五蕴的一一蕴都是无常故空;十二处的每一处,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虚妄法、都是可灭法,都是无常故空。这就是声闻初果的见道,是这样证人无我的;声闻的修道则是进而断除我执,把五个下分结、五个上分结全部断除了,成为四果阿罗汉。
而缘觉辟支佛,则是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本识如来藏这个常住的根本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为缘不断无常生灭,因而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无常故空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
这就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人无我智,是说一般众生所认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这个“人我”,其实是生灭虚幻不实的,并没有真实不坏的“我”的实质。但这种人无我智是三乘所共,也就是大乘菩萨明心见道后,也同样证得这种人无我智。
至于修学佛菩提的大乘菩萨开悟明心,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时,现见如来藏心体恒常住,对照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却是无常生灭的,由此确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是真实不坏的我,而发起同于二乘圣人的人无我智。再又现观如来藏体性,虽任运随缘,却远离觉观不会六入,就是不觉观六尘,不分别六尘;因此,不会生起人我分别,不会堕入 释迦世尊《金刚经》中教诫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中,所以不受苦乐忧喜;祂就犹如明镜映现影像一般,虽显现六尘法相,并且出生众生灵明觉了的六识心,但祂的自性却是离见闻觉知,无人、无我的。就这样以亲证法界实相——涅槃本际如来藏心,并且体验祂的无我性,而称为证得无我;这就是大乘菩萨所证另一种不共二乘的人无我,因而生起的人无我智,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没有的。所以二乘法的人无我,在大乘法的人无我中一样也有;可是大乘法的人无我里面,却另外还有二乘法所没有的人无我,这是亲证如来藏才能现起的人无我智;而二乘圣人既然不证如来藏,当然就不具有这种人无我智。
再来说法无我,什么叫“法我”?平实导师解释《大乘起信论》论文说:【这里所说的“法我见”,就是于诸法里面见到有一个能见闻觉知的实我存在,就是法我见。】(《起信论讲记》第4辑,正智出版社,页253。)于诸法里面能见闻觉知的意义,可从 平实导师另外在《金刚经宗通》中的开示,进一步加以理解。导师说:
如果要从法无我来讲,什么叫“法我”?法我就是说,在诸法中有一个能取的,那就是法我。诸法中,譬如在听音乐时觉得“好好听、好好听”,这个觉知心正在取音乐,……就是法我。因为这个心会变来变去,所以有时候想:“吃午餐了,今天家里同修煮出一桌好好吃的素食餐,色香味俱全。”这时候又是取什么?取色香味。这个诸法中的能取心,祂就是法我。于种种法中,能取的心就是法我。(《金刚经宗通》第1辑,正智出版社,页322。)
而 平实导师这里所说能“取音乐”、“取色香味”的心,当然就是众生的六识见闻觉知心,由能取的六识去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种种法;相待于能取的六识心,六尘种种法就是所取。
然而,独独六识本身是否就能成就了别六尘的功德?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5,解释唯识五位百法第二位心所法,或者称为心所有法时,开示说:
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
意思是说:为什么心所要称为心所有法?因为它一定是依著心王而现起,与心王相应,系属于心王,而不会单单存在的,因此称为心所有法;就好像属于我的物品,就称它是我所有的一样。
心王面对所缘的境界时,只缘取境界的总相;至于微细相等的差别相,就得要藉由附属于心王而现起的心所来缘取,以助成心王缘境了境的事用,因此心所才会被称为心所有法。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更依心所有法的作用,称它们为心王的助伴,因为这些心所有法总是伴随著心王,帮助心王成就业用。
所以,佛法中虽然说六识了别六尘,但更深细地说,六识了别六尘,不仅是六识取了六尘的总相,更需要有六识各自相应的心所法,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加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现起运作去取六尘中的微细差别相,才能成就六识了别六尘的功德。从这样的理解,来看 平实导师在前面引述的《金刚经宗通》中“于种种法中能取的心,就是法我”的开示,这个能取种种法的心——法我,就包括了六识心及所相应的五遍行、五别境的心所 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中接著开示:
法无我中讲的“人”,这个“人”到底是讲什么?这个“人”就是不断地执取六尘万法的那个主体。在种种法中去取法时,容有许多法相上的不同,可是那个能取的永远都是同一个,那叫作识阴或者是意识,识阴中的意识就是种种法中的“人”。在种种法中能取诸法的,虽然共有六识,可是归结到最后都是意识在取。意识在取,这就是法无我中讲的“人”我——人相。(《金刚经宗通》第1辑,正智出版社,页323。)
也就是说,在种种法中,能取诸法的主体就是意识,而这个主体就是法无我中讲的“我”。那么,这个我——意识,当然就包括了意识和祂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但是,正如前面说明,意识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是意识心的助伴,系属于心王意识,不能外于意识心而单独存在;而意识又是以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现起,不具有可以自我存在的自性。也就是说,意识是因缘所起的虚妄法,是其性本空,叫作缘起性空;那系属于意识,伴随于意识的心所法,当然更是虚妄非真之法。
从这个真实义来看,并没有一个在种种法中能取诸法的我存在,所以说法无我或诸法无我。然而,正如 平实导师开示: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说的法无我,就是纯粹讲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所生的心所法……等法的无我性与缘起性空。”可是仔细比对会发觉,二乘菩提这样的法无我,跟我们前面说明二乘圣者藉由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缘灭、无常故空,因而证得的人无我,甚至没有心所法无我的现观,实质上并无不同。
那大乘菩萨才有的法无我智又是如何呢?平实导师开示,他说:
另一个法无我,是在佛菩提里面说的,是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无我性来说法无我,也是依无余涅槃的实际来宣说如来藏所生的一切法中都无实我。(《起信论讲记》第4辑,正智出版社,页253。)
亲证这个无我相而生起的智慧,就是唯识学里的一切种智。大乘别教菩萨要在证得如来藏以后,才有能力观察第八识心,才有能力修证真实唯识门的法,才能在八识心王一一加以体验;但尚在相见道的三贤位菩萨,都还是不懂这些佛菩提法无我的无我相,得要跟随善知识继续修学唯识种智,就是《楞伽经》所开示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然后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唯识学的百法明门,就是证悟者在一切种智上的起修课程,这个部分的修学,就是初地所应修学的法无我、无生法忍;不仅从蕴处界以及所生的每一法去探究,亲自实证每一法都是无我性的,也实证所有的一切种子全都是如来藏所含藏而出生的;所以初地满心百法明门具足圆证时,他能观察百法中的每一法都是这样的无我性。二地也是一样,千法明门中的每一法都去观察,全都是无我性,这叫作法无我。这是大乘的无我观,与二乘的纯从蕴处界缘起性空而观察人无我的无我观,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严格而言只有大乘菩萨才有法无我智,二乘人则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由于缺乏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的福德与智慧,他就无法藉由观察如来藏的无我性,而发起总相智;进而藉由现观蕴处界与如来藏间的关系而生起的别相智,至于具足了知如来藏所含藏功能差别的一切种智,就更不在话下!因此,马鸣菩萨才会说:“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大乘起信论》卷2)然而大乘人无我的见道,就是悟后起修的相见道智慧,得要到第十回向位满足才算圆满;这时配合多劫所修的广大福德及阿罗汉果的实证而起惑润生,再加上十无尽愿,才能成为大乘见道通达的初地菩萨,开始无生法忍道种智的修学,渐次证得诸地的法无我智。也就是说,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而二乘的无我观,只在现象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作人无我的现观,或作蕴处界法无我的粗相观行,但是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不能触及第一义谛。
由于大小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异,可知二乘圣者其实不具法忍,因为他们只证人无我、身无我,不证法无我,所以只有无生忍,并没有无生法忍。由于他们都不知道一切外法都是自心如来藏所现,畏惧堕入外法中,导致继续轮转生死;因此,就急取灭度,希望早日入于无余涅槃。这也就是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二乘人【于五蕴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的原因所在。至于菩萨破参明心,虽然也证得人无我,具有无生忍,但是都不取证无余涅槃,而依所证如来藏心体自性,渐次修学唯识一切种智,分证诸地无生法忍,继续向法无我的究竟佛道修行迈进。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就解说到此,我们下一集继续为大家说明。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