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祺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在这一集我们来探讨建立三士道的过失。《广论》的翻译者——法尊法师说:“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三士的说法在《俱舍论》与《瑜伽师地论》中已经存在,但是针对三士提出“三士道”的修行方法,则是阿底峡与宗喀巴的创见。
《广论》的三士道次第,很明确地将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修行的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首先要修学人间善法的下士道,修完下士道再修学中士道的解脱道,修完中士道再修学上士道的菩萨法,按次第修学,不能够越级。宗喀巴认为这三士道是规划了一条成佛之道所必须修学的课程;三士道的课程中,提出成佛的过程所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应该要对治的问题以及对治的方法。如此,三士道应该是要符合而且包含一切成佛所应修学的内涵,才能够教化众生直到成佛,才能够称为菩提道的广大论述;可是,三士道的各项内涵并不具足圆满成就佛道的内容,怎么可以称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呢?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说明清楚。
《广论》三士道提出成就佛道应该修学的目标分别是:下士道希求来世善趣安乐、中士道希求解脱生死、上士道希求成佛。宗喀巴认为:要达到三士道的三个目标,必须对治四种颠倒——也就是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下士道要对治的问题是“常”的颠倒想;中士道要对治的问题是“乐”的颠倒想;上士道要对治的问题是“我、净”的颠倒想。下士道对治的方法是念死无常、思恶趣苦、归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对治的方法是思惟苦谛、集谛、十二缘起及解脱正道;上士道对治的方法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及学习止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了知三士道是以“对治”作为基本观念而铺陈出所谓的菩提道次第。可是,以“对治”作为方法论,真的可以让任何一种根机的人次第修学,然后成就佛道吗?那么诸佛怎么说法呢?诸佛说法都有四种悉檀。
悉檀称为宗义,也称为遍施,就是以四种施设演述种种佛法,普遍布施给一切的众生,让众生能够成就佛道。如来有这四种施设,是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因此诸佛施教法无定法,就依著四悉檀,随著我们众生的心跟根器,为了我们众生说法。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等四个悉檀。《大智度论》卷1中龙树菩萨对于四悉檀这样的说明: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大智度论》卷1)
龙树菩萨以上的说明,说了 世尊是为了宣说开演第一义悉檀的法相,所以为众生演说了《般若波罗蜜经》。四悉檀包含了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函盖了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真实不虚的,而这四悉檀总摄为第一义悉檀,都是《般若波罗蜜经》所含摄。世界悉檀是宣说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世界的世界相,包括了三世流转的时间迁移以及四至周边的空间范围;这无量无边的世界,正是我们众生流转生死的世界,也是众生成就道业的世间。第二是为人悉檀,就是相应于众生各别的根基跟能力,而述说种种能够出离世间得到解脱的法门,让众生有所依据来修学、来生起善根。第三是对治悉檀,就是针对各各不同众生的贪、瞋、痴等烦恼,因病给予法药;这是为了教导众生灭除烦恼垢染、消除恶业,因为能够断除众生的种种恶行与恶业。对治悉檀只是四悉檀之一。第四法是第一义悉檀,是破除一切的论议言说,直接以第一义来阐明诸法实相的道理,让众生真正契入生命的实相。
世尊说法时常因为时机不同、闻法弟子因缘差异应机逗教,为了能够度人解脱,会有这四种悉檀的随宜说法来利益弟子;或者为说世界悉檀,或者为说为人悉檀,或者为说对治悉檀,或者说第一义悉檀,甚且往往于宣说世界悉檀时,兼说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并且于其中隐覆密意而说第一义悉檀;或者在演述第一义悉檀时,兼说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或者世界悉檀,这都是观机逗教而有偏显。如来以四悉檀来摄受众生,四悉檀的运用虽然法无定法,但是对于普遍性接引众生进入佛门,则多先以世界悉檀来摄受众生。“世界悉檀”是说明众生成就道业的世间,这三界六道由下而上是因为福德的因果所显示的。我们知道:福德跟智慧具足圆满才能够成佛;所以福德跟智慧就是成佛的两个门。如《大智度论》卷15中龙树菩萨说: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大智度论》卷15)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说:进入成佛之道的两个门,就是福德与智慧。菩萨修行从布施、持戒、忍辱等次第来修行,其中福德还得优先于智慧来成就,因为众生必须先具足相当的福德资粮,才能够在佛法上的智慧有所证悟。
福德门是从布施、持戒、修忍辱来成就,称为次法;智慧门就称为法,是解脱道断除一切烦恼现行的智慧,以及菩萨道证悟一切诸法实相的智慧。诸法的实相就是如来藏,成佛的一切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如来藏中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如来见到众生多以示现福德、智慧两个门来接引众生,而这福德与智慧两个门,则含摄了四悉檀在里面。如《阿含经》中许多的经文提到: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长阿含经》卷1)
如来几乎都是从这个次法的福德门开始接引众生,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4记载: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如应说法,示教利喜,次第为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苦恼之本,出要为乐,广示众善、白净之法。时,婆罗门闻佛所说,心开意解,踊跃欢喜。佛知摩纳心意调濡,踊跃欢喜,心无狐疑,堪任法器,为说一法,堪任解悟;如诸佛法,为说四谛:苦、习、尽、道,广为说已。时,婆罗突逻阇闻佛所说,如白净氎易受染色,即于坐上,见四真谛,了达诸法;得法真际,度疑彼岸,不随于他,得无所畏。即从坐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已出离。今欲归依佛法僧宝,尽我形寿为优婆塞,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即于佛所,得不坏信,礼佛归家。(《别译杂阿含经》卷4)
经上 如来开示说,当 如来遇到想修学佛法的众生,不论对方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或是三士夫,如来都先为他们说次法;也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凡是想要修证二乘涅槃甚至大乘诸法实相的人,必须先了解布施的因果论、持戒的因果论、修十善业及禅定的因果论;就这样了知布施、持戒的因果,再听闻熏习十善业得受生欲界天,听闻熏习四禅、四空定,得生于色界、无色界天的道理,才能了知生天之论;了知生天之论以后,知道三界的境界相,才能了知出离三界境界的道理,不会再将三界中的境界错认为是出三界的涅槃境界,这些道理就是解释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正理。
先有这些基本的正见以后,才有可能信受正真无误的解脱涅槃正理,方有可能实修而亲证二乘涅槃,否则不免落入三界境界而误以为已经出离三界。佛陀为众生说明次法以后,确定众生堪任法器,也就是众生的种性确定可以承担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智慧以后,才会开始为众生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甚至大乘实相法的内涵。众生因此见了四真谛、了达诸法、得法真际,也就是不只证得解脱道,同时也证得大乘佛法的四圣谛,并且在菩萨道上证得诸法的真实边际,那就是出生万法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所谓“堪任法器”是指能够修学佛法的众生。在《大宝积经》卷38中圣教开示:
若诸有情无堪任根、无堪任相,如来如实知无堪任,非法器已,而便舍置;若诸有情有堪任根、有堪任相,如来如实知有堪任,是法器者,即便殷懃郑重说法令其悟入。(《大宝积经》卷38)
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如来说法摄受众生时,同时也会观察众生是否是可堪任的根器。是否是“法器”,这是 佛陀继续说法摄受这位众生的关键,如果这位众生不是法器,佛陀便会舍弃搁置,因为根机、种性是很难改变的一个事实。
例如《解深密经》卷2中圣教开示: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解深密经》卷2)
经中 如来开示说:如果是一向趣向声闻种性的众生,虽然蒙诸佛种种的努力,方便教化、教导,最终还是不能让这个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在《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1中圣教开示:
若诸众生具不堪任非法器根性,如来了知无所堪任非法器已,即当捐弃。若诸众生有所堪任是法器者,如来即为宣说正法。(《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1)
从经藏经文显示,世尊摄受众生的时候,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次法开始循序渐进说起;但是说法的同时,世尊也会观察众生是否是法器,是否踊跃欢喜、心无狐疑,再决定是否继续往解脱道与菩萨道开示,这不仅是我们本师 释迦世尊如此摄受众生,乃至十方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也都是如此教导。例如在《增壹阿含经》卷13记载:
时,王将四十亿众,男女围绕,便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各共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如来与父王及四十亿众渐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彼四十亿众广说其义,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增壹阿含经》卷13)
从上述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诸佛不论是面对哪一位众生,都先教导对方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布施、持戒、修十善生欲界天的道理理论;然后告诉众生,五欲有种种许多的过失,是秽污不清净的,因此要出离五欲、证得禅定,并且以出离三界为首要目标;这说法的过程,是以世界悉檀为主。如来并观察众生心性,如果很柔和并且能够接受,接著才会为对方说苦、集、灭、道等四圣谛之法,让对方断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这是对治悉檀。接著 佛陀再为众生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这是为人悉檀。如来依照著这个次第来摄受众生,我们也要这样摄受众生。
《广论》三士道的次第,与诸佛如来说法摄受众生的次第完全不同。诸佛如来接引众生是从福德门的次法开始,以世界悉檀告诉众生三界的相貌,以及在三界当中,由最下面的地狱一直往上到色界、无色界,都是因为福德的浅深为关键;众生了解世界悉檀的道理,才会愿意开始修学的道路,就像我们如果要带众生去爬一座高山,如:圣母峰,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圣母峰的基本相貌以及必须克服的重重障碍,如此众生才有足够的基本概念来完成这一趟的辛苦旅程。如果未能将世界悉檀铺陈开来,一开始就要普遍的众生一路往上爬,相信不会有众生愿意跟随的。《广论》的三士道也是如此,宗喀巴在下士道直接要众生修学念死无常、思恶趣苦,要归依三宝,要深信业果,殊不知众生如果不了解三界的境界,一定不能够信受出离三界的道理;骤然要众生念死无常,众生根本无法承受佛法的熏习跟教导。众生的智慧未能相应于布施、持戒、生天的道理,表示众生在布施、持戒、生天的福德上仍然不具足;此时若是勉强让众生熏习念死无常等,下士的众生必然完全无法相应,他仍然会觉得:因为死亡随时会到来,所以要及时行乐;对于三界六道的真实存在,仍然有所疑虑。所以众生无法深信业果,更不可能深信思恶趣苦,当然众生也就不会有意愿来归依三宝;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众生在次法上的福德未能具足,无法接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出离三界的道理,所以三士道一开始就与众生的心性以及福德相违背,以三士道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修行上所必须经历的次第,显然是违背了 佛陀的圣教。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