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15 第四六七则 宝寿行履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66293    
核心提示:  《宗门正义》 公案拈提第六辑摘录:   第四六七则 宝寿行履   镇州宝寿 沼和尚 有僧来问:“万里无片云时如何?”师曰:
  《宗门正义》 公案拈提第六辑摘录:
  第四六七则 宝寿行履
  镇州宝寿 沼和尚 有僧来问:“万里无片云时如何?”师曰:“青天亦须吃棒。”
  师将顺世,谓门人曰:“汝还知我行履处否?”对曰:“知和尚一生长坐不卧。”师又令近前,门人近前,师曰:“去!非吾眷属。”言讫而化。
  圣严法师云:《烦恼即菩提: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执著境界,对所面临的环境产生好或坏、有或无等等反应,那就是烦恼;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著、计较,这就是智慧。菩提是觉悟、开悟、智慧之意。乍听之下,似乎离开烦恼就可得到菩提;其实,烦恼和菩提并无不同。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计较的念头,那就是烦恼;如果心中没有计较的念头,但仍照样活动、照样起作用,这就是菩提。……因此,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过得轻松自在;有智慧的人,即使强敌当前也不会感到恐惧。有力量战斗就勇往直前,如果被逼到死路,不战也得死,此时智者既不会恐惧,也不会烦恼;因为,既然非死不可的时候到了,恐惧也没有用。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世界上没有一定不得了的事;第二,世界上没有非我不可、非你不可的事。然而,既然人还在世界上,就要尽现在已有的责任,运用眼前一切资源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智者:既不逃避,也不逞强。》(东初出版社《公案一百》页56~58)
  平实云:六祖坛经之语,有许多隐覆密意而说者,亦有方便说者;一般未悟及错悟者,读之不解,每以自意错解而自以为是。圣严师父亦复如是,错解六祖之意也!
  圣严法师既引六祖所云“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则圣严师父应当检讨自身所“悟”之离念灵知心,是否离境之心也! 若所“悟”是未离境之心,当知即是所悟非真也!
  一切人悟前必皆念念堕在觉知心上,觉知心永远不能舍离六尘境,永远住于六尘境中;乃至修得非非想定者,进入定中之际仍是不离境也,仍堕非非想定之定境法尘境界之中,何曾离境? 何况圣严师父所说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仍在三界中层次最低之欲界六尘境界之中,尚不是未到地定,尚非欲界定,更未入初禅境。设使已入非想非非想定之等至位中,仍非是离境之心也,何况圣严师父所说一念不生之境界尚未能到欲界定,云何可言即是六祖所言之离境心耶?引来证悟者之语,却与己所证相违,而又不能自我了知所引之语与己相违,何得谓为有智之人?
  真悟之人,正当悟时,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亲见自心如来藏离于一切六尘境界,如是悟得离境心者,方是亲证佛菩提也。如是亲证之人,于此一刹那起,所生之念皆能分明了知自心如来藏离一切六尘境界,是故六祖说:“后念忽然悟得离境之心时即是证得菩提”,若非如是亲证者,皆属错悟,非真亲证菩提者也!
  今者,圣严师父以觉知心之一念不生境界,作为六祖所说离境之菩提心,其实仍是未离欲界六尘境界之觉知心也,乃是错会六祖之意者也!
  圣严师父对徒众作此开示:“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著、计较,这就是智慧”,然而禅门所说之智慧,乃是般若慧;圣严师父所说如是“智慧”,与般若慧完全不相应,乃是凡夫众生所有五种别境心所法中之“慧心所”,绝非佛法般若所说之智慧也。般若之智慧,乃是以意识觉知心之别境慧,去寻觅与意识觉知心同在之另一离境心,乃是亲证与觉知心同在之第八识如来藏;证得如来藏已,即因此一修证而能现观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故生起了知实相心体性之智慧,即是般若诸经所说之般若智慧也。非如圣严法师之以觉知心在世间法上之分别不分别、执著不执著、计较不计较等世俗法上之观行也!此等皆是觉知心之心行也!非是于一切时离境之如来藏清净性也!
  圣严师父又对四众弟子作如是开示:“如果心中没有计较的念头,但仍照样活动、照样起作用,这就是菩提”,然而此种“菩提”,与般若慧无关,乃是凡夫之别境慧尔,只是五种别境心所法之一,不离六尘境界,一切人间众生未悟之前已悉有之,无足为奇,不应引为证悟之境。是故圣严师父证得此种“菩提”之后,请阅 佛说诸经时,不能解意;阅读平实所造诸书时,亦不能真实知解书中真意,至今仍作如是误导四众弟子之似是而非邪说。
  所以者何?如前所举《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所斥之言:“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服,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故说圣严师父乃是不觉菩提之凡夫也!圣严师父若曾研读马鸣菩萨之《大乘起信论》,即不应再作如是误导四众弟子之言,否则即是故意引其四众弟子同入常见外道法中。若读之不解,则不应以悟者身分出而弘扬佛法,应当谦称未悟,而随分弘扬佛法;更当忏悔以往诽谤平实正法之口业,师父至今尚未真解大乘菩提之般若故,未证得“后念离境即菩提”之菩提智慧故,所说之离念灵知心一向不离欲界之六尘境界故。若继续以悟者身分而说禅、说般若者,则成大妄语罪,成就菩萨戒之十重罪故。若谦称未悟,随己所知而说佛法、禅法,不误导四众弟子者,方免大妄语罪也!
  今为大众指示入处,拈此宝寿行履公案,共我佛教四众学人商量:
  有僧远来参问镇州宝寿禅师:“万里无片云时如何?”此僧堕处同于圣严师父也,同以觉知心静坐至一念不生、澄澄湛湛境界,作为禅宗之证悟境界,同堕意识觉知心相应之境界中,根本是以定为禅之徒也,何曾懂得佛法般若正理?宝寿禅师甫闻此语,便知此僧所堕,乃责备彼僧曰:“就算是青天从来不起一念,亦须吃我痛棒。”意谓彼僧虽然坐至觉知心之一念不生境界,仍然难逃宝寿禅师之痛棒也!今者请问圣严师父:“您所谓之悟,该不该受宝寿禅师痛棒?”证境与彼僧完全无异故,宝寿禅师已明言“一念不生之青天亦须吃棒”故。
  宝寿禅师年老,即将随顺世法而舍寿,乃谓门人曰:“你们还有人能知道我行履之所在否?”大众不知宝寿禅师真意,乃应对曰:“我们知道和尚这一生都是长坐不卧。”众人只见宝寿禅师一生修持之表相,不知宝寿禅师真实意旨,悉皆错解宝寿禅师之意也! 宝寿禅师无奈,为助彼等大众得悟,乃又命令大众近前。门人依言近前,却不知宝寿禅师弦外之音,个个眼见如盲,耳闻如聋。宝寿禅师见大众无缘得悟,亦不勉强,乃斥责大众曰:“走开!你们不是我真正的法眷属。”言讫便蜕化而去。
  只如宝寿禅师舍寿时,教门人近前,是什么意?莫是犹如圣严师父之教彼徒众一念不生么?莫错会!错会三十棒!
  次如门人近前,不解宝寿禅师真旨,宝寿禅师云何却不与点破?任令彼诸徒众继续盲聋于般若慧?云何任令徒众不悟,亦不明说?
  禅宗之破初参--证悟自心,任何证悟之人皆能语言明说,而令弟子亲证之。然而明说有其大弊,必令亲闻之弟子难以信受,缺乏参究之过程与体验故,智慧难以显发故。是故禅门之规,一向严格恪遵 佛嘱:绝不明言,绝不传与不该得法之弟子;二乘无学之定性不回心阿罗汉来学,尚且不为之宣说,何况传与缘未具足之凡夫?何况传与外道及盗法者?是故宝寿禅师犹如大觉禅师一般,宁可齎法以殁,亦不明言。
  只如宝寿禅师教大众近前来,究竟是什么意?今时台湾四大法师,既敢出头讲禅,说迷道悟,还有知者么?何妨断断看! 若断不得,尽是笼罩四众弟子之野狐大师也!有什么悟处? 颂曰:
  万里无云最清明,六尘了了境界凭,青天吃棒心何宁?
  问诸方:离境运行是何灵?
  顺世欲将行履明,长坐不卧般若冥,近前法身不解迎。
  复叮咛:重阳共整宝寿茔!(调寄渔家傲)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