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22 辨 正 --19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摩地    浏览:2284    
核心提示:  辨 正 -----19  19.上平居士云:【其实,保唐无住禅师所说的“闻性”,正是真如自性的别名,依用立名而已。这个道理,佛在
  辨 正 -----19
  19.上平居士云:【其实,保唐无住禅师所说的“闻性”,正是真如自性的别名,依用立名而已。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中开示得很清楚(详下引文)。临济禅师亦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自性具足无边功用,随染净之缘,或净或染,或顺或违,不管是净染违顺都是自性之用。依用之不同,自性可开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虽开为六,但却同是本一精明的真如自性,非六个不同之性体也,更不是萧所说的由真如自性生出的六个体性﹝萧云:“是知见闻觉知等六种觉性皆是如来藏所生”,皆是因缘生灭法(P448-449)。容后批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自性的别名)的功用,是因缘生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觉性等体,则是非因缘、不生不灭法。 比如,开灯见到的是明,关灯见到的是暗,眼识有明有暗,而见性无明无暗;睁眼见到的是明,闭眼见到的是暗,眼根有开有合,而见性无开无合;有眼可以见明见暗,瞎眼什么也见不到吗?非也,瞎眼依旧可以见到暗,眼根有生住、有坏灭,而见性无生住异灭。眼识依眼根、色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眼根、色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见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钟声敲响听到的是动,钟声止息听到的是静,耳识有动有静,而闻性无动无静;把耳朵张开听到的是动,把耳朵闭上听到的是静,耳根有开有闭,而闻性无开无闭;耳根健好时能听见动静,耳根坏灭时只能听到静,耳根有住有灭,而闻性则无生住异灭。耳识依耳根、声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耳根、声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其他尝性乃至觉性亦复如是。 说到这里,萧一定会反驳道(正如他批驳元音老人那样):你说见性闻性是不生不灭的,云何睡眠、闷绝中不能见色闻声?这个反驳看似有理,实乃大谬!何以故?睡眠闷绝中不能见色闻声,这恰恰证明睡眠闷绝等烦恼障是生灭法,而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不然,一个熟睡的人不应该被人唤醒;人死后则不应见到亲人哀哭之状。正如蓝天被浮云遮住,偶尔露出一角,旋即又合上,请问,蓝天和浮云孰来孰去,孰生孰灭?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设或遇大善知识,精进如法修行,见自本性;旋即命终,因隔阴之迷,暂又忘失。请问萧先生,按你的逻辑,此时自性亦是因缘生灭法吗?】
  这一大段,分成三小段辨正:
  第一段:【其实,保唐无住禅师所说的“闻性”,正是真如自性的别名,依用立名而已。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中开示得很清楚(详下引文)。临济禅师亦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说。”自性具足无边功用,随染净之缘,或净或染,或顺或违,不管是净染违顺都是自性之用。依用之不同,自性可开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虽开为六,但却同是本一精明的真如自性,非六个不同的性体也,更不是萧所说的由真如自性生出的六个体性﹝萧云:“是知见闻觉知等六种觉性皆是如来藏所生”,皆是因缘生灭法(P448-449)。容后批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自性的别名)的功用,是因缘生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觉性等体,则是非因缘、不生不灭法。】
  略覆:古来诸方知识初出道时,总唯以机锋勘验,便作印证,殊不知伶俐野狐漫山遍野,装模作样、学人应对进退,其实不具见地。观乎临济义玄禅师于黄檗禅师座下初时之悟入及被印证,授予禅板、许其开山弘法之过程而言,实嫌草率,无怪乎初开法于临济院时,普化禅师便不肯他。大愚禅师以临济义玄非属本门弟子,是故黄檗遣来参访时,不免效法雀儿养杜鹃之愚行,然却不肯入泥入水为作勘验,便遣回黄檗山,由黄檗禅师自勘。待得临济返回黄檗山,应对进退皆合符节,而黄檗仍未教令临济下参堂口说手呈,便哈哈大笑放过。
  有一天,临济又辞黄檗,黄檗说:“你要去何处?”临济答道:“若不是去河南,便是去河北!”临济不知黄檗话中机锋,老实回答;黄檗以此认定临济未悟,遂取拄杖打去,不料临济早有提防,伸手捉住拄杖说道:“你这老汉!可别盲枷瞎棒,以后错打了已悟者。”黄檗以为临济既如此说,必是已悟,方有胆子恁么语话,乃唤侍者:“将小桌子上之禅板取来!”临济错会,以为黄檗仍要打他,便唤云:“侍者!拿火来(欲烧禅板也)。”黄檗仍未教入参堂口说手呈,便为他印证云:“不是这样的!你只须将禅板取去,以后可以坐断天下人舌头了!”此是允许他出外开山弘法也。临济义玄后至临济院,教令普化二人拥护他,普化二人却不与他计较,将住持之位让出来。
  临济初住院时,便开示道:“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此项开示,谓此见闻觉知之心即是法身,错将应对进退时之灵知心认为真实,此见等同常见外道见,正是野狐一只。历代及今错误之师皆不检校其所说,亦不检校大乘诸经佛语,便迷信黄檗已为其印证,竟将临济早期之错误开示奉为圭臬,直至如今,犹在误导众生。
  然而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却开示云:“……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现见黄檗禅师并不教人于见闻觉知上用心取心,而应于见闻觉知所在之处觅取离见闻觉知之心,觅取无见无知之心;凡以见闻觉知心为真如心者,皆不能知七住菩萨之法智与类智,以此缘故不与一切种智唯识经典相应,所证非是如来藏故。
  上平居士云:“自性具足无边功用,随染净之缘,或净或染,或顺或违,不管是净染违顺都是自性之用。依用之不同,自性可开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虽开为六,但却同是本一精明的真如自性,非六个不同之性体也,更不是萧所说的由真如自性出生的六个体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自性的别名)的功用,是因缘生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觉性等体,则是非因缘、不生不灭法。”
  《楞严经》卷二:《《……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谘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随即为之说明:见觉之性非是自然,亦非因缘,乃如来藏所生之理。文长不录)《《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佛随即为说见觉之性因心所生,见性虚妄,皆是如来藏无漏妙心所现。文长不录)《《佛言:“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此谓见觉之性乃藉因缘由如来藏生,非是“清净本心本觉常住”之不生灭性,因缘和合而生故,缘缺则不现故,是故眠熟等五位中悉不现行;见觉之性是因缘性故,“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非因缘和合故(佛随为说见觉性与八缘之和合不和合性,文长不录)。
  佛随即又为阿难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虚妄,非因缘生,非自然性,乃如来藏所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文长不录)随即又开示阿难:见闻觉知等等识性皆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所生,《《佛云:“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雍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谓由如来藏而生也)。若见闻觉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非由因缘所生);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阿难!识性(见性、闻性…知觉性等了别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生,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乾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无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此谓目见之时虽不分别,而已了知各是何人,如是了知即是分别,名为识性,识者即是了别故;亦谓能见之性必因明暗色空四缘方现,亦非单有四缘即能生见觉之识,故非自然本有,亦非因缘所生,乃是自心如来藏所出生者。复说见觉之性和合如来藏及因缘而有之理:“如是识缘(见觉性之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是故,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觉性等六性,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作用, 佛于四阿含中已反复说其虚妄,说为五阴十八界所摄,更于《楞严经》中八还辨见、七处徵心,宣示能见之性等六性虚妄及觉知心之虚妄;见性虽然不能还于八缘,然却是从如来藏所出生者。上平居士断章取义,认取六识之作用性为真如佛性,正堕我见之中。上平居士等人以见此六性现行,名为见性,此即名为“凡夫随顺佛性”,非真见性也。真实眼见佛性者,可以眼见一切有情之佛性遍一切时不断;不唯有情醒时之佛性现行不断而可眼见,乃至有情眠熟闷绝已,其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悉断灭时,仍有佛性现行,令眼见佛性者可以见彼眠熟或闷绝者之佛性。此乃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眼见有情遍一切时不曾间断之佛性。
  第二段辨正:《《比如,开灯见到的是明,关灯见到的是暗,眼识有明有暗,而见性无明无暗;睁眼见到的是明,闭眼见到的是暗,眼根有开有合,而见性无开无合;有眼可以见明见暗,瞎眼什么也见不到吗?非也,瞎眼依旧可以见到暗,眼根有生住、有坏灭,而见性无生住异灭。眼识依眼根、色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眼根、色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见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钟声敲响听到的是动,钟声止息听到的是静,耳识有动有静,而闻性无动无静;把耳朵张开听到的是动,把耳朵闭上听到的是静,耳根有开有闭,而闻性无开无闭;耳根健好时能听见动静,耳根坏灭时只能听到静,耳根有住有灭,而闻性则无生住异灭。耳识依耳根、声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耳根、声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其他尝性乃至觉性亦复如是。》》
  略覆:上平居士反反覆覆一再举《楞严经》为证,想要证明“见性、闻性、尝性乃至知觉等性皆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但是他忘了 佛世尊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为虚妄法之前,都有一个前提,那个前提就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兹恭录《楞伽经》卷三 世尊之开示:《《“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释成白话文如下:“复次,阿难!为何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本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阿难!就像你所明了的:眼根与色尘相对,产生了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根所生而以眼为识之界,所以名为眼识界呢?或者是因色尘所生而以色为识之界,所以名为色识界呢?阿难!如果单因眼根而生,就不需色和空,没有色空,就没有可分别之色尘,纵使有能生汝之识,若无色空,汝识又将何所施其用?你眼根的‘见’又非有青黄赤白之色,无所表示,又要从何处立其界限呢?如果单从色出生,那么见‘空无色’的时候你的眼识应随之消失,又怎能识知是虚空性呢?如果色尘变化时,你也识知色相已经变迁,如果你的识不随色变迁,那么识界从何可以成立?若识从色变,则色与识二俱变灭,界相自然无矣。若识不从色变,则识性恒常,虽然恒常不变,此识既因色尘所生,应当不能识知虚空所在。若言兼眼根、色尘二种:那么就是眼根色尘相合而生。如果说是‘眼、色’合并而生能见之眼识,那么你的眼识一半从根生,一半从尘生,中间必有离缝;如果是‘眼、色’相离而生,那么你的眼识应该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有知者合于眼,无知者合于色,遂成两合也!如此则应体性杂乱,如何能成立识之界限呢?因此应该知道,眼根、色尘为缘而产生眼识界,眼识既不从眼根而出生,又不从色尘而出生,也不是眼色合并而共生,因此三处都不可得;所以眼根、色尘、眼识界,本非因缘而生,亦非自然而生,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出生也。 阿难呀!又像你所明了的,耳根、声尘为缘而有耳识产生,这个识是因耳根而出生,以耳为界吗?或者因声尘而出生,以声为界?阿难!如果耳识是因耳根而出生,那么动静二相不现前的时候,耳根不能成功的了知,则必无所知之声尘、能知之耳根,二法尚且不能成立,耳识又作何形貌? 若取耳闻为能生识者,那么没有动静二相时,则能闻之根,亦无所成,何能生识?云何以如新卷叶之肉耳形,能混杂色相触尘,而叫做能生耳识之界呢?则耳识界,既非闻根之肉耳所生,复从谁而立界呢?如果耳识是由声尘而出生,那么却许能生之声,亦必因闻而有声相,如是则闻声之时,亦当并闻于识!如果但闻声,不复闻识,是则声中无识,而声则非生识之界矣!倘若闻声之时,亦闻于识,是识则同于声,而被耳根所闻矣!如果识已被耳根所闻,则无有识,又谁知闻声,并闻于识耶?如果说没有能知闻识者,则亦无有能知闻声者,如果都无所知,那么终究像草木之无情一样。因此不应说‘声尘和闻根和杂而成中界’,杂则不分,无有中位可以为缘生识也。中间识界,既已不成,则内根外尘之界相,复从何而得成耶?是故当知耳根声尘为缘而生耳识界,而生耳识者,则内外中间三处界限觅之都无,但幻妄称相而已。因此耳根、声尘及声识界三者,本来非是因缘而生,非自然而生,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出生者也!”
  如是一一说明眼根、色尘、眼识,耳根、声尘、耳识之性,皆是因缘假合而有,其性虚妄不实;皆是由如来藏藉因缘而生,本从如来藏而有,非自然而有,亦非唯根尘因缘即能有,皆是从如来藏体性中藉诸因缘而生,故皆是如来藏妙净明性所出生者,绝非是由因缘法而出生者。
  既言见闻知觉等六识之性虚妄,藉缘由如来藏生,如水体所起之波浪;则波浪虚妄,水体方真;则见闻等性虚妄,如来藏方真;所生之见闻等性起灭不住,能生见闻等性之如来藏则体常住,常住者名真,即是真主;不住者名妄,有来有去、有起有断,故名客旅。是故见闻等性,要依如来藏体而言,方可谓之为真。若如上平居士不知不证如来藏体所在,不知不证见闻…等性皆由如来藏出生,而言见闻等性即是真实如来藏体,则名“执波为水,以妄为真之未悟人”也。
  第三段:【说到这里,萧一定会反驳道(正如他批驳元音老人那样):你说见性闻性是不生不灭的,云何睡眠、闷绝中不能见色闻声?这个反驳看似有理,实乃大谬!何以故?睡眠闷绝中不能见色闻声,这恰恰证明睡眠闷绝等烦恼障是生灭法,而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不然,一个熟睡的人不应被人唤醒;人死后则不应见到亲人哀哭之状。正如蓝天被浮云遮住,偶尔露出一角,旋即又合上,请问,蓝天和浮云孰来孰去,孰生孰灭?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设或遇大善知识,精进如法修行,见自本性;旋即命终,因隔阴之迷,暂又忘失。请问萧先生,按你的逻辑,此时自性亦是因缘生灭法吗?】
  略覆:睡著无梦时,了了常知之心已断灭,是故不能见色闻声,然非知觉之菩提真心犹在,能知此者名“真了悟”。眠熟之后了知心断灭消失,次日应不能自行现起,否则成无因而起,则非佛法正理。次晨必须由非觉非知之菩提本心生出,方能重新又有见闻知觉等了知性。闷绝时亦复如是,了了常知之心已断灭,以针刺之,尚不能觉知;然此时无觉无观之菩提真心犹在,故名常住。由此故知:能见闻觉知、了了常知之心乃是妄心,身有即有,身坏便灭:五色根若毁坏时,必定随之断灭。离念灵知等见性、闻性乃至觉知性等,醒来时生,睡著时灭;清醒时有、昏迷则昧;在三界中有,入涅槃则灭。此心由非觉非知之菩提真心所生,菩提真心常住,而了了常知之心非是常住,夜夜间断;断已必定不能自起,要有持种之如来藏方能使见闻知觉等六识体性重新现在。上平居士若坚认见性闻性觉知等性为常住之法,而自认已了生死者,正好轮回生死。
  上平居士又云:“人死后能见到亲人哀哭之状,是因为作为自性的见性不生不灭的缘故。”由此可知上平居士之佛法知见错谬已极,不仅对八识之体性一无所知,亦且未曾证得第七识与第八识心体,更遑论对众生死亡过程之甚深法义能真实明了呢?今为破斥上平居士之邪谬知见故,举示 平实先生于正觉同修会故郭理事长佛事中之开示以向读者,增益佛子之见地。 平实先生于开示中除详述有情由于无始劫来妄执意识为真心,以致轮转生死外,更细说诸有情由于善恶染净众业差别万端,导致舍寿之业境果报各异,乃至因业果互异而受生六道差别而使有情舍寿之相亦有各种不同之状况。兹摘录如下:《
  一切有情觉知痛痒受诸苦乐,皆因意识觉知致与八风相应;
  不觉其幻执为真实覆障真如,故迷六道诸有为法轮转生死。
  然因意识缘起虚幻灵知非实,须依真如末那命根方得现行,
  故说意识能知能觉名为虚妄;诸方大师不了其幻错执为真,
  便令徒众息灭妄想印证为悟,翻诋离诸觉观真如本心为非,
  犹如中观应成诸师非毁赖耶,同犯谤法重戒名为可怜悯者。
  复有佛子修学禅宗认妄为真,将彼恒审思量处处作主之心,
  执为一切有情不生不灭真心,佛说此心名为意根是故非真。
  所谓意根即是种智所说末那,佛于阿含说此意根蕴处界摄。
  有诸大师未明此理执以为实,训令弟子必须随时随处作主,
  则堕遍计所执我人众生寿者,背弃涅槃执取自我轮转生死。
  复有邪师将此意根揉合意识,认取清楚明白处处作主之心,
  以为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真心,却堕意识意根生死有为法中;
  以此邪谬印证门徒以为证悟,师徒悉堕不可忏悔大妄语业;
  此乃未通三乘佛教复未通宗,因此误导众生永住迷暗长夜。
  忽见宗教俱通真善知识出世,恐失名闻法眷故生烦恼忧愁,
  心思诡计方便诬为非是如法,愚痴无闻众生迷其名声表相,
  努力抵制诽谤正法以为护法,成就破法重罪心犹法喜充满,
  此名五浊末法无慧少福众生,闻所未闻深妙正法不能信受。
  有情善恶净染众业差别万端,遂致舍寿之时业境果报别异;
  业果互异导致受生六道差别,由此有情舍寿必有六相不同。
  今者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郭理事长超星往生极乐法会,
  冠盖云集并诸道场佛子甚众,理应详述有情六道舍寿差别,
  奈何晨光有限未可一一详述,仅以郭公往生为例略述过程,
  用显佛说种智二种真如持身,以此功德回向郭公早登八地,
  于相于土皆得自在速返娑婆,共弘唯一佛乘无上了义妙法;
  令此娑婆愚暗无闻诸有情类,普获郭公甘露法雨而起定信;
  心生勇力不畏深妙所未闻法,见法得法悉入见道迈向初地,
  是则大众为我郭公齐聚一堂,演述妙法能慰郭公慈悲胸怀。
  佛说有情悉有二种赖耶持身,唯除无色界天有情无有色蕴。
  兹依郭公证悟圣智自身内证,述彼舍寿之后真如舍报行相,
  能明真如二种持身之第一种,依此能起诸方禅子正知正见:
  佛子证悟无觉无观阿赖耶识,已知无余涅槃本际唯是此心,
  亦知三僧祇后成佛唯是此心;而此真如阿赖耶识离诸觉观,
  应物现行如镜照烛而离觉知,无量劫来离诸分别及与言语,
  恒处六尘对现六尘内相分境,于六尘境不起善染厌憎觉观,
  自不作主亦不起于见闻觉知,唯对意根意识所思言听计从,
  如是安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即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恒处三界六道轮转不受苦乐,能生世世五蕴受用喜怒哀乐。
  开悟圣者证此真如清净体性,转舍意识意根人我贪瞋分别,
  转依真如无我离染清净自性,遂离蕴处界我诸法分别执著,
  舍身之后意根意识种子不现,唯余真如空性不受后世蕴有,
  离觉离知万法悉灭不生中阴,是即二乘无学所证无余涅槃。
  吾理事长依大乘法行菩萨道,发受生愿大菩提愿不取涅槃;
  愿生极乐进求无生法忍圣境,此乃净土观经世尊所曾开许;
  是故郭公舍寿之时无有诸苦,安宁舍报息脉俱断将入中阴;
  以无恶业风吹而具证道功德,死已虽无语言动转意思表示,
  而其真如始从足趾脚掌先舍,冷触随于足趾脚掌渐次现起;
  随其真如渐次舍离小腿大腿,冷触随之渐次遍满小腿大腿;
  如是随于真如舍处冷触随起,乃至真如舍离大脑五胜义根,
  方离觉知短暂昏昧直至舍尽,是即真如第一持身舍报行相;
  此说善业净业菩萨舍报胜相,非阿罗汉及诸杂染有情舍相。
  忤逆父母无根谤师谤正法者,临舍报时业风猛利不见光明;
  一生业果于半秒内一一现前,亡者意识了了分明皆知自作;
  随后息脉断已即由头部先舍,五胜义根大脑先舍故断意识,
  是故其后舍身过程皆无所知,觉知心灭不知舍处冷触随现,
  纯苦报身随于地狱渐渐成形;地狱报身具足真如持身之际,
  便受铜柱刀山剑树犁舌众苦。彼时追悔往昔不孝父母公婆,
  及诸谤师谤法不善杂染众业,呼号叫唤怨天尤人而不能出,
  受极苦触不能安忍故意舍身,舍已即因业风所吹又复活转,
  非至报尽不能舍离纯苦趣身,是名忤逆谤法真如舍报行相,
  解深密经说为有情集谛真如。
  郭公以菩萨愿及受生愿所持,息脉断已正知舍身受诸冷触;
  真如舍身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色身舍于一分便现一分中阴;
  如步屈虫分持二处渐渐转移,真如如是分持旧身及与中阴,
  渐渐转移乃至全部入持中阴;此时复现见闻觉知于其中阴,
  复忆生前证道功德及与二愿,便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自见其身坐金刚台上品上生,随佛众后于弹指顷即生极乐,
  立刻闻佛说法亲证无生法忍,随其生前三学修证上下差别,
  分证初地无生法忍乃至十地。佛子闻此即知真如第一持身,
  若能真解余所说义则渐生慧,是则郭公佛事功德成就五分。
  其余五分佛事始自达摩东来,中则郭理事长生前修证已圆,
  所谓触证真如眼见众生佛性;末则依于郭公宏愿于此演示:
  伏惟此法微妙甚深无上了义,非诸凡夫及与二乘圣人所知,
  丛林说此名为宗门向上一路,千圣出世不敢言传干佛禁诫,
  致令古今学人劳形如猿捉影。兹以郭公佛事应行无上法施,
  不免效他诸祖大悲入泥入水,干冒无闻佛子谤余精神异常,
  要将从上宗门密意而作拈提,成就郭公佛事最后五分功德。
  只如古来丛林亡僧死了烧了,见闻觉知悉皆消失断灭不现,
  光境俱亡无我能知亦无我所,复是何物而名真如不生不灭?
  且道亡僧死了烧了向何处去?农禅灵泉广大徒众应须留意:
  莫向亡僧死已烧已之后寻觅,但向农耕作务之中寻他密意;
  复趣灵泉涌汤之处畅饮甘露。正是:
  卸却农装同趣涌泉已是后觉,
  哪堪更向山门观取稻浪金风?》
  平实先生于开示偈中叙明“证道之人舍寿之时无有诸苦,安宁舍报息脉俱断将入中阴,以无恶业风吹而具证道功德,死已虽无语言动转意思表示,而其真如始从足趾脚掌先舍……如是随于真如舍处冷触随起,乃至真如舍离大脑五胜义根,方离觉知短暂昏昧直至舍尽,是即真如第一持身舍报行相;此说善业净业菩萨舍报胜相,非阿罗汉及诸杂染有情舍相。”反观谤佛、谤法、谤僧、忤逆父母者,则是“临舍报时业风猛利不见光明;一生业果于半秒内一一现前,亡者意识了了分明皆知自作;随后息脉断已即由头部先舍,五胜义根大脑先舍故断意识,是故其后舍身过程皆无所知,觉知心灭不知舍处冷触随现,纯苦报身随于地狱渐渐成形,地狱报身具足真如持身之际,便受铜柱刀山剑树犁舌众苦。……”由上所述,可知证道之人舍寿与谤法谤僧者舍寿之境遇,真可谓有天壤之别也。一切不懂佛法,却要装懂之人,当仔细思惟 平实先生所作之开示,面子只有一世,地狱果报却是无量无边呀!
  复次,“……郭公以菩提愿及受生愿所持,息脉断已正知舍身受诸冷触;真如舍身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色身舍于一分便现一分中阴;如步屈虫分持二处渐渐转移,真如如是分持旧身及与中阴,渐转转移乃至全部入持中阴;此时复现见闻觉知于其中阴,……”,如此善知死亡者,必须是证悟后不自满,精勤修道,渐渐能得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之多闻熏习及体验,而知如来藏之见分与相分等,由此渐能了知息脉停止前后,如来藏舍身之过程。一般而言,人死之过程可分为初死位与正死位。人刚断气,呼吸心跳停止,称为初死位。而正死位,则是如来藏已舍五胜义根,尚未舍尽色身之前,直至中阴身现起见闻觉知之前,即称为正死位。
  在世间时造作谤佛、谤法、谤僧、不孝父母之大恶业,该下地狱者,如来藏由头部先舍身,二十分钟左右冷触已遍满头部,则是意识先断,因此死者完全不知道舍身之过程;其后冷触渐渐遍满直至足趾,方才舍身完毕。一般人舍身时间约为四小时左右,由脚先舍,头部次之,最后如来藏从腹部或心间离开,整个死亡过程全大多不正知;造世间小恶业者,则大约于失去意识觉知后之七小时左右,如来藏才能完全舍离色身;正死位之后全身遍冷,约半小时至一小时,中阴身才起现行。
  因此上平居士所谓“人死后能见到亲人哀哭之状”者,实是中阴身体性之一,并非在正死位中。中阴又名中有,在生死二有中间故,名为中有。《瑜伽师地论》卷一云:《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
  由此可知,若上平居士所言“作为自性的见性不生不灭,故人死后能见到亲人哀哭之状”属实,则“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不生不灭”,即可带往下一世重新投胎,重新受生;则应人人皆能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前世“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不生不灭”故。然事实并非如此,见闻觉知之性唯当世而有,五根坏已,当世之意识永断,不能去至来生,唯有阿赖耶识执藏此世意识种子及业种,依业依愿随末那受于来生。于来生具足五色根之后,见闻觉知等性方能再度从如来藏中藉缘现起,然而已经不是此生的见闻觉知了,所以不能了知上一世之姓名亲属…等。
  若如上平居士所言,人死之后觉知心断灭,而见性闻性常住而能了了知亲人痛哭哀号之状,那么同理:昏迷、闷绝、睡著无梦时,也应该都能了了觉知周遭环境的状况。然而现见昏迷、闷绝、睡著无梦时,对周遭环境色声香味触法一无所知,见性等六性都全部断灭而不存在,须俟如来藏回复正常状态之五根,感应外相分而现内相分五尘境,末那触此内相分五尘境时,便起作意欲加了别,便警觉如来藏现起见闻觉知心之种子,方能现起见闻觉知等心性。是故,见性闻性之了了常知而不坏灭者,必须是依如来藏体而言,离开如来藏、不知不证如来藏,而言见性闻性常住不灭者,无有是处。
  上平居士复云:“正如蓝天被浮云遮住,偶尔露出一角,旋即又合上,请问,蓝天和浮云孰来孰去,孰生孰灭?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以如此之文句引证“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名为引据失当。此句的真正意思是:如来藏清净的体性犹如广大的蓝天一样,本自清净而没有染污,但有众生无始劫来的无明妄想烦恼种子,所以湛蓝清澈的天空中,有浮云来来去去;而虽然浮云来来去去,始终不损蓝天的清净体性,即是“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蓝天,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浮云”。众生由于无明、烦恼、执著所覆盖,加上福薄缘浅,始终无法得遇真正之善知识开示正确之生命实相法,因此无法亲自触证如来藏,无法亲自领受如来藏之诸多体性,而于如来藏出生种种之虚妄想;复又由于高慢、卑慢所障,于真正善知识所显示第一义谛正理无法安忍,进而诽谤善知识,造诸恶业,往生后下堕地狱受诸不可思议之苦报;出离地狱后,复又必须生至饿鬼道、畜生道受种种果报;畜生道报尽,才得以转生人间,复受余报;往往初闻正法之时,又因往世所熏邪见种子之故,再度不能安忍而又诽谤,舍报重又下堕地狱,如此轮转不息,永劫不得亲证实相,是故于 佛世尊所开示法义悉皆暗昧不解,无所知晓。
  上平居士又云:【设或遇大善知识,精进如法修行,见自本性;旋即命终,因隔阴之迷,暂又忘失。请问萧先生,按你的逻辑,此时自性亦是因缘生灭法吗?】上平居士如此之逻辑概念,真是无知可笑至极!是人遇大善知识复精进如法修行见自本性后,竟然“马上”命终,因为隔阴之迷,暂时忘记自己曾经明心见性;是人,真是太不幸了!明心见性之后,尚有一切种智要修学,尚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菩萨道阶位要前进,竟然马上命终,实在福报也太差了。
  佛世尊曾开示,菩萨若要远离隔阴之迷,戒定直往初地菩萨若有意生身,即可正知入胎、住胎、出胎;而戒慧直往菩萨则须三地满心始得。一般凡夫众生,死亡后身根坏已,前五识灭、意识灭,阿赖耶识如来藏偕同末那识离开色身,渐次成就中阴身;中阴身具足以后复现诸根,报得小神通,于有缘父母淫合之时,起一念颠倒想,随即入胎,成羯罗蓝,中阴身便告消失,便无微细意识,彼时见闻觉知心亦随之消失,所谓见性、闻性…知觉性等,全部消失不现,所以见性等法绝非根本心如来藏。
  吾人处胎,在受精卵位尚无五根;既无五根,则如来藏不能触外相分五尘,便不能对现内相分五尘境;既无内相分五尘境与意根接触,则不生了了常知之意识及见闻觉触等五识,则见性、闻性…等六性皆不能生起,是故住于胎中无知无觉。此时若无“非见闻觉知心”住于受精卵乃至胎儿身中,则受精卵乃至胎儿之身应即烂坏。而受精卵不唯不坏,并藉母血继续增长发展;先形成心脏,次形成五根之胜义根(大脑),后发展出五扶尘根,然后胎身具足而生产。在未具足五胜义根之雏形时,觉知心必定不能现起;是故一般而言,胎儿之觉知心所现见性、闻性等六性,要在四至六月之胎身位方能现起。
  胎儿五根具足圆满而出产门时,因受挤压苦触而致闷绝;已出产门之后,因冷触或医师之拍打方得警觉,犹如梦醒,所以正出产门之时不能正知,要待出已方能觉外五尘;前五识即于五根触五尘境时,因意根触内相分五尘境上之法尘,而与意识同时生起;此五俱意识能别境故,虽无语言妄想,亦能分别生产之苦,是故出胎便哭。若了了常知及见闻嗅触等六识之体性,非由如来藏配合五根五尘及末那识而生,是自然存在、常时皆不断灭,则此见闻觉知之心性,应当住胎时已有,则应人人皆能正知住胎出胎,非唯三地满心以上菩萨方能正知住胎出胎;故说了了常知寂然明觉之心,见闻知觉等心性,于初住胎时无,于正死位、闷绝…等位中皆断灭不在;故说此等心性乃是意识等六识之自性,不离见闻觉知之知,皆非如来藏自体也。
  因此,一切凡夫乃至未离胎昧之菩萨,其前一世之“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决非不生不灭者,不生不灭者唯有如来藏耳!上平居士所认为不生不灭之自性者,其实是六识心之知觉性,皆非离因缘得生,非唯因缘得,非自然而有,乃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出也。p194-219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