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16 辨 正 --13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15645    
核心提示:  辨 正 -----13  13.上平居士云:【萧平实对藏密的看法,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他对禅宗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幸亏萧平实以禅宗
  辨 正 -----13
  13.上平居士云:【萧平实对藏密的看法,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他对禅宗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幸亏萧平实以禅宗乃至整个佛法的慧命所在自居,所以对禅宗,他还是很高看的。不过,萧平实所看重的禅实际上是“楞伽禅”,而不是六祖以后的禅。何以故?萧认为,自五祖起,一改以往用《楞伽经》印心的传统,开始以《金刚经》印心,而这一变化致使后来的禅宗愈来愈浅薄----“禅宗……须依三转法轮之唯识经典印证,故以《楞伽经》传法印证。惜乎六祖慧能不识文字,五祖乃改以二转法轮之般若经印证,禅宗之修证因此趋于广传而浅薄。(P10-11)”】
  略覆:相传释迦牟尼世尊,晚年在涅槃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赞大迦叶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于汝,汝其善护持之。”这就是禅宗以心传心的起源。在《付法藏因缘传》中,谓大迦叶传法于阿难,阿难传啇修和……乃至优婆掬多、提婆多、弥遮迦、婆弥密、佛陀难提、伏驮密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罗睺罗、迦那提婆、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闍夜多、婆修盘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般若多罗传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印度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本名菩提多罗,后以随般若多罗尊者出家,改名菩提达摩;他闻解晓悟,心存大乘,侍奉般若尊者四十年。其师示寂后,他立志弘化中土,于梁武帝普通七年--西元五二六年渡南海抵广州。州刺史以闻,武帝遣使迎入金陵。与武帝对答,以机缘不契,于是渡江入魏境到洛阳,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达摩门下有弟子道育、慧可,达摩传法于慧可。后世以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由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居黄梅县双峯山东禅寺,成立了东山禅风。座下弟子常数百人。弘忍平日“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唯常劝人诵《金刚经》。
  慧能姓卢,父名卢行瑫,唐初被贬官,流窜到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慧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西元六三八年),生后三岁丧父,母寡居。慧能稍长,卖柴养母,他偶在市下听店铺中人诵《金刚经》,乃询问从何处学来此经?诵经人告以弘忍禅师劝人诵此经,说诵此经即得见性成佛。以此他常留心佛教经义。唐高宗咸亨年间,慧能已三十多岁,他听女尼刘氏读《涅槃经》,已能讲解经义,后来到乐昌县,依附智远禅师,谈论禅理,说出他的心得。智远认为他理解非凡,劝他到弘忍大师处求印证,慧能去见弘忍,答弘忍问,称“唯求作佛”。弘忍令他先入碓坊作务,他在碓坊劈柴桩米,经过了八个多月。后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诗偈付呈五祖,五祖称:“亦未见性”,乃拭除其壁上偈文,拂袖而去。随后密示慧能,于当夜三更到方丈室,秘密传以衣法。传法已,诫之曰:“从此以后,衣止不传。”
  慧能得法南归,隐居十五年,后来在广州法性寺剃发受戒。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传授“无相戒”,化行于南方,世称南宗禅。慧能大师于西元七一三年示寂,敕諡大监禅师,因其受五祖弘忍衣法,是为禅宗六祖。
  上平居士批评 平实先生,说平实先生的禅是“楞伽经”的楞伽禅。但是这种批评其实是无智慧的佛门愚人所说的妄语。因为禅宗的禅如果可以离开经典所说,如果可以不同于经典所说,那么他所说的禅悟,绝对是错悟,绝对不是佛法中的般若实相的证悟。由此缘故,达摩大师来到中土时,以《楞伽经》作为证悟的印证标准,所以交给二祖慧可大师《楞伽经》作为开悟的印证,并教他要以《楞伽经》自己印证所悟之真假;从此以后,直到四祖为五祖印证时,也是以《楞伽经》作为印证的根据。所以禅宗的开悟真假,都必须能与三乘经典印证,如何可以反对 平实先生以《楞伽经》印证呢?由此便可以知道上平居士的佛法知见是如何的肤浅了!
  六祖慧能大师由于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缘故,悟后无法深入 佛世尊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是故于《楞伽经》中 佛世尊所宣说之一切种智微妙法义无法了解,因此五祖仅能用般若系的《金刚经》为之印证,而《金刚经》所函盖之范围唯至总相智与别相智,不及种智,故使后来的禅宗证悟者大多不再进修第三转法轮之唯识系诸经法要,所以后来禅宗证悟者的智慧,大多是愈来愈浅薄。
  所谓的第一义谛智慧有三:一者般若总相智,谓禅宗真悟者之开悟明心--触证领受自心藏识,能亲现观,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真见道之根本无分别智; 二者般若别相智,谓证悟者于悟后,依般若总相智,多方领受及体验藏识之中道性及七识心之虚妄性,因而发起种种别相智如《大般若经》所说者,因之而起中观智,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相见道”后得无分别智; 三者般若种智,谓依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之一切种智,未圆满具足前称为道种智,圆满具足者名为佛地一切种智。如是三智名为第一义谛之智慧,函盖三乘一切佛法。而第一义谛智慧以自心藏识(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若不触证如来藏,皆唯能于外门修菩萨行,不能入第一义谛而生般若慧,永劫不能成佛。
  现见禅宗诸祖之证悟者所遗语录等,皆唯总相智及别相智,尚未曾见典籍明载传授种智者,乃至克勤圜悟大师之传大慧宗杲禅师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者,亦未见典籍明载。是故历代以来,能实证《楞伽经》所说人无我,复能传授初地法无我智,令弟子尽此一世得入初地者,是真正百世难遇之大善知识也。
  平实先生于一九九五年对正觉同修会之会众演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历时两年方演示圆满。现观《楞伽经》,文辞古朴,艰深难会,证悟之人亦多不解,何况未悟错悟之人?是故古今大师若有注释,皆类未悟错悟诸师依文解义,难得 佛旨。因此 平实先生以其宗教二门俱通之智慧,及广大悲愿所驱使,乃于讲述完毕后,重缮《楞伽经》为《楞伽经详解》(共十辑),使证悟者能依 平实先生所演述之法义由浅入深,融会贯通,通达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次第迈向初地。
  并以公案拈提诸书,引导众生亲证如来藏;再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依《楞伽经详解》而进修般若别相智、般若种智……依次第进修佛道。由此可知,昔时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以《楞伽经》连同佛钵祖衣一并交付二祖慧可大师,以为传法印证,其来有自也!禅者一则可以依此经建立正知正见,避免错误大师误导参禅方向,二则禅宗证悟之人,欲求上进而入初地,地地增进者,必读此经。
  因此,自六祖慧能大师已降一千四百年后,又有 平实先生出现于世,绍继佛世尊之正法,畅演《楞伽经》之深妙义理,是何等殊胜难值遇的因缘呀!是故,末学恳劝上平居士:当摘下狂傲之面具,为自己未来无量世的佛道深深思惟:《楞伽经》究竟了义的意旨为何?不要人云亦云,要有智慧辨识真假善知识,方能不被恶知识所误导,错失修学第一义谛正法之因缘。P148-154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