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35-2、外道罗丹的悲哀(二)----略评外道罗丹等编《佛法与非佛法判别》之邪见

   日期:2018-07-11     作者:三乘菩提    浏览:83297    
核心提示:明白居士 著罗丹邪见十:现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非萧平实认定的第七末那识........001 罗丹邪见十一:萧平实曲解“唯一佛乘”的
明白居士 著
  罗丹邪见十:现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非萧平实认定的第七末那识........001
  罗丹邪见十一:萧平实曲解“唯一佛乘”的真义
  罗丹邪见十二:萧平实扭曲经论原意--如幻等八种观行比喻“搭配”不同修证次第
  罗丹邪见十三:萧平实曲解佛典经论--高推“圣境”
  罗丹邪见十四:四加行摄入四十心的十回向心之后
  罗丹邪见十五:七住菩萨不具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
  罗丹邪见十六:萧平实“造神运动”可休矣--弟子悟竟可“回收”
  罗丹邪见十七:萧平实弘传的如来藏和印度梵我外道无二致
  罗丹邪见十八:洞见附佛外道萧平实邪见--阿赖耶识不是真如如来藏
  罗丹邪见十九:胜义僧是初地以上菩萨
  罗丹邪见二十:萧平实妄评智者大师 窃师名相
  罗丹邪见十:现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非萧平实认定的第七末那识
  罗丹在该书第六十三至六十五页如是说:萧平实认为《楞伽经》中的“现识”为第七末那识,因为罗丹认为现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
  后学辨正:
  罗丹举《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段经文说明,且看经文如何说,可以知道罗丹对经文误解、无知及断章取义有多严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注1
  翻译如下:
  大慧!诸识共有八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第八识。八个识分为三类:转相识(前六识)、业相识(末那识)、真相识(第八识),所以说有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大慧!八个识可略分为三种识,广说有八个不同识相。如何是三种识呢?也就是真识(第八识)、现识(末那识)及分别诸识的识(前六识)。……同样的道理,大慧!转识与藏识真相如果不同,则藏识(真相识)不应该是转识之能生之因;若七转识就是藏识,当转识灭时,藏识也应该同时消灭,然而真相识于转识灭时,实际上祂仍是不灭的,祂仍然存在。因为这样的缘故,大慧!并非真相识灭了、不存在,只是业相灭了。大慧!如果藏识灭了、不存在,与断见外道所说的法没有差异。
  从经文可知:
  一.一、这个现识、业相识就是末那识。祂无始劫以来就与第八识同在。
  一.二、这个藏识、真相识、真识当然就是第八识,哪里有罗丹所说有第九识之问题?如果祖师有第八识、第九识之分,当知第九识就是第八识,只是在不同修行阶位,施设不同名称,其实都是指同一识,不是外于第八识还有第九识存在,因为佛都说一心唯有八识故!正如《成唯识论》卷三开示: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识),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我)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注2
  所以说,罗丹误解经文实在太严重了,竟然会认为现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真是颠倒,因此说这个不学无术的六识论者罗丹:佛法知见真的太肤浅了。平实导师说得好,凡是信奉六识论者,他的佛法知见一定非常浅薄。的确没错,所以说,罗丹!你的佛法水平真是……
  罗丹邪见十一:萧平实曲解“唯一佛乘”的真义
  罗丹在该书第六十五至六十八页如是说:萧平实曲解了“唯一佛乘”的真义!认为萧平实把如来藏、唯一佛乘……等名相兜在一起,却又提出所谓“定性二乘”,结果搞出个不伦不类的“萧氏之唯一佛乘”!
  后学辨正:
  看到罗丹的描述,实在让后学不得不摇头,世上竟有如此不懂佛法者,以自己扭曲的佛法知见,却来评论完全符合佛说的平实导师,若不是处于末法时代的众生,何能至此?
  《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第六>开示:“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 注3
  一问罗丹:世上有哪一个识,能变兴造一切趣生?(想也知道,当然是如来藏!)
  二问罗丹:既然是如来藏能变兴造一切趣生,此心是不是真心?(用膝盖想也知道,当然是真心!)
  三问罗丹:既然如来藏是真心,唯一佛乘所说的心,是不是就是此心?(这么简单的道理,一看就知道,当然是!)
  四问罗丹:既然唯一佛乘要以真心如来藏为所依,而平实导师在诸著作开示都是在阐扬如来藏,与佛所说相同,并没有违背佛说,为什么罗丹还要撰文来毁谤,说平实导师误解唯一佛乘?
  所以说,身为遍德仁波切弟子的罗丹自己误解经文及他人说法,以自己偏斜的看法来评论他人,不是颠倒人是什么?也是佛说的愚痴无智众生!
  既然是愚痴人,还懂得什么是二乘定性不回心的无学圣人真实内容吗?
  既然是无明笼罩的人,还懂得二乘定性不回心的无学圣人死后入无余涅槃极寂静的境界吗?
  既然罗丹为佛所说无明笼罩的愚痴人,还能懂得“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之回小向大的二乘人不入无余涅槃,愿生生世世受生在此世界、他世界勤求明心见性,乃至证无上正等正觉吗?
  既然都不知,罗丹还有什么资格评论懂得二乘定性不回心的无学圣人与回小向大的二乘人真实内容及其差异的 平实导师呢?
  既然都不知,罗丹竟敢撰文毁谤平实导师,真是愚痴大胆,犹如飞蛾扑火,反而自己被火烧死了,罗丹不愧是向天借胆,不知死活!也是佛说的可怜愍人!
  罗丹邪见十二:萧平实扭曲经论原意--如幻等八种观行比喻“搭配”不同修证次第
  罗丹在该书第六十八至七十页如是说:萧平实将八种比喻“搭配”不同修证次第,即认为《成唯识论》卷八里所谓“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等形容现象界如幻缘起的八种比喻,一一把它们和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五地的修证次第做一“搭配”,刚好是八个位次,实在离谱。
  后学辨正:
  信奉六识论的罗丹,连明心七住也无,又如何了知上于明心的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等境界呢?所以当真善知识平实导师说出众生闻所未闻法,说出上于明心之幻事等八喻境界,对于尚在资粮位努力修集对于三宝信心的罗丹,当然闻之不解、不信,乃至毁谤,为什么?因为明心是找到第八识心体,七住菩萨可以随时随地的、如实的观察自他有情的真如性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因此缘故发起根本无分别智。这个明心所发起的智慧--总相智,却不是不学无术、未明心的罗丹,尽其无量数劫努力修行所能了知的,为什么?因为罗丹资粮位尚未圆满,对佛的开示犹未具足信心故,所以才会相信六识论,不信真善知识平实导师所说世尊圣教说有八识的闻所未闻法,才会造文毁谤。建议罗丹抛弃荒唐的六识论邪见,改信八识论以后,尽力去满足十信位所应满足的福德资粮,这样才能转入初住位,进修以后乃至明心,得以圆满七住位,未来才有机会亲证如幻等八种观行。
  又当菩萨明心真见道得此根本无分别智,并依此智进修真见道之后的相见道之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智,努力修集福德、智慧等,未来才能圆满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如幻观:眼见自他有情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待见性后,转入初行位,并努力修集福德、智慧等,得以圆满十行位的阳焰观:现观具有能取六尘之心,犹如阳焰虚妄不实。待圆满十行位转入初回向位,努力修集福德、智慧 (包括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熏修百法明门、发十无尽愿)等,得以圆满十回向的如梦观:现观自己所行菩萨种种自利利他无量行,犹如梦中所作一切事行一样,圆满十回向位得以进入初地。
  又进入初地以后,得以修集诸地所应有的福德、智慧,得以成就镜像观 (现观一切六尘相,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出生之观行,即如一面明镜,它会有影像出现,在明镜所映现的影像中,明镜本身的镜相不会让人发现,可是它显现出它所映照的影像,让凡夫众生贪著于它所显现的影像而忽略了明镜的本身。一切凡夫之所以执著世间的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所生的法,是有它的真实性,而没有观察到六尘并不真实,不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生,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光影观 (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从此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自心的染污种子,去转变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内相分,亦即了知如何转变自己内相分之观行 、谷响观 观察自己所生意生身远至他方世界为众生所说诸法,为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及意识所缘犹如山谷回响之观行)、水月观(观察一切他方世界自己所化现之众多化身,犹如水中月,随其众生心水之数量多寡,便有其相同数目之意生身影月示现之观行)、变化(现观极多化身,皆是自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变化所成,非是末那所能变化的观行)境界,乃至似有非有现观 (现观变现的化身纯是自己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化现,非真实有,名非有;然所化现化身却为他方世界证得神通境界的佛子所能亲见,名似有)、寂静观 (每一念都能入灭尽定等至位中,亦即于每一念都能随入灭尽定正受三昧境界之观行)等。而此诸境界,都与地上无生法忍有关,也就是诸法与八个识相互运作有关,尤其是第七识与第八识。然此地上七种譬喻境界,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尚且无法了知,更何况连明心见性也无,尚且在十信位,并且落在意识心,我见未断、具足凡夫相的罗丹所能了知?难怪逢真善知识平实导师说出此中地前、地后八种譬喻真实内容,罗丹当然闻之不解,不信,乃至毁谤,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未明心见性的罗丹所能了知的境界故,罗丹仅了知前六识的境界故,此六识的境界在五位(睡著无梦等)必断故,罗丹所了知的境界及知见非常浅薄故。
  因此建议罗丹赶快修集资粮位及加行位所应有的福德资粮,未来才有机会明心见性。待明心,找到第八识,未来才有可能透过看话头的功夫,用父母所生肉眼伴随慧眼而眼见佛性,眼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的如幻观行,乃至地地增上,得以成就阳焰、如梦观以及初地以上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等观行。若不如是,以井底蛙之浅见欲来评论具有道种智的平实导师,这样对你佛菩提道的修证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以及未来无量世将受无量苦,而且延迟成佛的时间,能不慎哉?
  罗丹邪见十三:萧平实曲解佛典经论--高推“圣境”
  罗丹在该书七十至八十页如是说:
  一、萧平实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所谓“修证次第”。
  二、萧平实为了替自己的“修证”来正名,只好扭曲经论原意。
  三、萧平实曲解佛典,让自己能够顺利成为“三地菩萨”。
  四、又罗丹在该书第九十五至九十六页如是说:依《大般若经》,初地菩萨必以四禅证入,萧平实所谓不必以四禅入,实乃萧某为了高推自己“圣境”所造出的谬论。
  后学辨正:
  看到罗丹对佛法无知,只能感叹末法众生福薄、没有智慧,才会有如此荒谬之言论出现。
  论中所说:实证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真如,乃是指真心本体本身没有人我空、法我空,因此菩萨明心时,发现此心真的无人我、无法我,因为此缘故,发起了法身徳及般若德的功德受用,并转依二空所显的真如性--真实性(第八识真实存在的体性)与如如性(第八识不在六尘分别的清净体性),并且发愿生生世世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有情。又菩萨亲证此心,以真心的立场来反观自己蕴处界时,发现它非常虚妄不实,因此缘故,发起解脱德的功德受用。合此法身徳、般若德及解脱德,名为三德。此三德,菩萨得三德,阿罗汉仅得一德--解脱德。阿罗汉虽然与菩萨同具有解脱德,能够宣说蕴处界虚妄真实理,可是却无法宣说菩萨其他二德的真实理;更不用说我见未断,具足凡夫相的罗丹,当然连一德也无法具足了,为什么?因为罗丹信奉六识论,连五阴当中的识阴虚妄尚且不知,又如何有解脱德的功德受用?乃至有三德的功德受用呢?
  然而菩萨虽然亲证大乘人无我智,仍有大乘法无我智--于八识心王所生一切法中,详审观察领受第八识本来无生,于此所知、所见,心能安忍的智慧--尚未亲证,所以继续修学佛法,一直到初地以上才能少分修证大乘法无我智;因为经中都告诉佛弟子,地上菩萨有无生法忍故,所以牵涉到八识心王的大乘法无我智,非是初明心菩萨所能了知,当然更非连明心也没有的罗丹所能了知;因为罗丹对识阴之虚妄性尚且不知,更不用谈能脱离五阴虚妄的范围了,所以罗丹是我见未断的凡夫,具足了我见。既然具足我见,大乘人无我智的境界尚且不知,何况能知上于人无我智之地上菩萨的大乘法无我境界?
  又菩萨明心这一关,纯依慧力多、定力少而亲证生命实相心,所以明心不须定力很强,只要有未到地定浅定,乃至不需要有定力即可明心。譬如六祖慧能本身是樵夫出身,有何定力可言?然而六祖确实在五祖座下明心,不是没有明心;从这里可以证明:明心不一定要很强的定力才能成办,但是如果有定力来辅助,明心时,必然悟得深、体验也深,极为殊胜故。
  明心尚且如是,更何况见道时有四禅定力(尤其是第四禅)来辅助,见道必然更殊胜故。这个道理,正如平实导师在《灯影》说:
  通教菩萨成俱解脱已,或二乘俱解脱圣者回心大乘别教中,求取佛菩提之真见道般若慧--根本无分别智--当依第四禅证境而亲证之,于第四禅等持位中之亲证者,其般若证量最为殊胜故;下三禅及未到定之证境不如第四禅故。或者应依初禅等持位或初禅近分之未到地定而亲证之,不应于四空定中参究之,四空定中无观慧故,多止无观故。此乃是言:已经有禅定证量者,应依何种禅定境界而悟入般若,最为胜妙。并非主张应有第四禅方可开悟明心也!
  因此缘故,罗丹所引的《述记》卷九以及《大般若经》卷五九一,都证明平实导师所说正确无误:
  一、【六十九中,通三乘说,唯依诸静虑及初近分、未至,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无色定中,奢摩他胜,毘婆舍那劣。毘婆舍那劣道,不能入现观故。】此中无色定中,无观慧故,多止无观故,与平实导师所说一样,没有差别。
  二、【瑜伽文言:“依诸静虑,及初(禅)、未至(未到地定),不言中间入见谛故。此中复言:前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禅)方得成满;即最后 见道 入时,唯依第四(禅),第四禅望余禅最胜。要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不依下地入(亦即昀后身菩萨在昀后见道悉依第四禅等持位中之参究而入见道位,甫见道已,即令大圆镜智现前,即成佛道,是名昀后见道,因为第四禅等持位中,止观均等故),有菩萨功德。六十九说,虽诸静虑皆能引发。多依第四静虑。不同二乘。”】此中已明言:见道不一定要有禅定,但最后见道,譬如最后身菩萨见道成佛,一定要依四禅,才能成就佛道,因为诸佛都是在四禅成就佛道,不同七住、初地及二乘见道。
  三、【二乘依五地,菩萨唯依第四(禅)。诸论通方便为论,言菩萨亦依五地。此中料简世第一法及增上忍唯第四定,余通余地。】此中亦说:菩萨依四禅等持中,方能成就佛道,详如第二点所说。
  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一:【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经中所说与第二点相同。
  从上面可知,罗丹认为大乘证入初地,必然需要有“四禅”定力,完全违背经论所说,也违背三地心要修证四禅八定的圣教;因为经论所说是指见道的部分,如果有禅定辅助,见道必然殊胜,但非一定要有禅定才能见道。若说必须有第四禅定力方能见道者,则中土禅宗百分中九十九祖师,当言皆是尚未明心者,当言皆是尚未证得真见道之凡夫,则成诽谤中土禅宗一切证悟之祖师者;因此罗丹认为初地必须要有四禅的说法,并非将整个事实说出,仅依片面偏斜的说法来否定平实导师,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既然罗丹误解禅定与般若、误会见道与禅定在先,对于后面所说戒慧直往、戒定直往之理,更不用说会产生种种的误会。既然会产生种种误会,其所说法可信吗?用膝盖想一想也知道,当然不可信,不是吗?此外!大众如果想知道禅定、般若、戒定、戒慧之间差异以及初地是否必须具备四禅功夫,请看平实导师所著《灯影》,在此不详加叙述。
  最后综合上面所说,罗丹对《大般若经》、《成论》及《述记》误解真严重,难怪会说出如此荒唐之语。为何罗丹有如此荒唐语?追根究柢,罗丹乃是六识论奉行者,不知识阴虚妄,所以堕在识阴当中无法出离,才会误解经论中所说第八识等法之真实义;又由于心术不正,刻意删除在网站不利于自己之言说,心不平等,属于心量狭窄的众生,不是属于心量广大的菩萨;复又以偏颇心态来断章取义,成就有根、无根毁谤贤圣的一阐提罪。因此建议罗丹赶快脱离六识论,努力熏习佛说的八识论正理,这样在佛菩提道才会有帮助,才是属于心量广大的菩萨;如若不是,你的佛法知见永远是那么浅薄、偏斜不正、心量狭窄等。以如是浅薄不正的佛法知见等来评论人,未来果报恐怕难以善了!宜慎乎!
  罗丹邪见十四:四加行摄入四十心的十回向心之后
  罗丹在该书第八十至八十二页如是说:萧平实把《成唯识论》中的“四加行位”搞成了资粮位菩萨所证,认为《述记》里头将四加行摄入四十心的十回向心之后。
  后学辨正:
  是罗丹自己搞不清楚《成唯识论》所说的资粮位、四加行位真实内容,以此误会来评论人,真是颠倒;因此后学说罗丹乃是具足我见的凡夫,一点也不为过!为了让罗丹了解真实内容,且引平实导师在《灯影》所说:
  大德所言四加行者,诸经中,少说其定位;而古来诸多菩萨亦少为之作定位者,谓四加行极难定位故。所以者何?谓加行之功,及其加行之位,于未入初地心前,各位皆有加行之实,非唯玄奘师资所立加行位中方有,是故大多将初地心前之修证过程中,须作较大突破之关卡处,别立加行。是故成论云:“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位无加行义。”见道者则有二种:真见道与相见道。资粮者,则地前所修福德与定慧等,亦皆是资粮,亦皆必须有诸加行,非唯真见道之前也。是故,成论乃依欲入真见道位者必须修除三缚结,故别行施设真见道位前之加行,令学人先行伏、除能取与所取,以伏除能所二取作为加行;如是观察能取之七转识我,与所取之身根及六尘相等我所皆悉虚妄,于随后之真见道位亲证如来藏时,方能信受与承担;信受与承担已,般若根本无分别慧方能现起。
  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之真见道位,是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之锁钥,其证悟功德极大 (然除明闻心体所在密意而无自己参究之过程者),超过后时所修之相见道功德,亦因此真见道是进修佛菩提之根本,是故必须先有加行,必须先行令断我见与我所贪著,伏除能取与所取之后,方有承担所证阿赖耶识之胆气,否则必定不能承担;纵使大善知识令彼亲证,乃至助其整理别相智内涵,欲令其发起后得智,其人仍难承担,久之仍将心疑而还退失,便如舍利弗及王子法才等人,退失十劫后方始成为释迦佛之弟子,亦如彼等今时退失于我法诸人。
  亦因是故,说诸欲入初地心者,乃是佛菩提道上另一项大突破,得超第一大阿僧祇劫故,必须别有四加行;是故楞严于此别设四加行,否则难起清净意乐,亦难起增上意乐,则将永难进入初地心也!是故成论虽说:“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然而此四加行之内涵,异于明心前之四加行;此谓明心时之真见道,性虽殊胜,却唯是根本智所摄,其慧低劣狭窄,不能入地;要依后相见道位所修之后得智具足,即是初分道种智,方能入地,是故入地之前仍须有四加行。
  复次,楞严所说之明心证真以及眼见佛性之过程与内容,已由世尊开示明言,是故明心见性之真见道前不须别有加行。即如余之度众,于学人眼见佛性之前,但教其作功夫及修福德,缘熟之际,便为引导,只须三、五分钟,便得令其见性,不须于见性前别作加行;楞严亦如是,真见道位等内容已由世尊明言开示,不须加行。由是缘故,于入地之前别立四加行位,而此四加行内容,复异成论所说内涵,非在伏除能取与所取著眼,而在入地所须之加行上著眼,故其加行内容异于成论所说;其异处具载于楞严与成论之中,今犹可稽,要在人之有无慧眼法眼而辨别之尔,由是故说法无定法。是故成论说“见道位前应有加行”,此语亦不违背楞严,入地之前所修加行者亦是相见道位所摄故,初地之入地心亦是见道位所摄故。
  复次,初地之入地心位,既仍是见道位所摄,乃是成论所说相见道位之圆满位,仍然摄在见道位中;由是缘故,楞严于始入初地之前,别设加行位,亦合此意,不违见道位前之加行义故;由此异于伏除二取之加行而得入地故,初地之入地心亦是见道所摄故;由是而说欲入初地见道位者当须加行,此说亦符成论故;所知障中之见道所断相应惑,其体性极为宽广故,非是真见道位所得无间惑灭智之根本智所能断尽者故,要须真见道位后之二十三心久劫观行,方能圆成见道位功德故。入地前尚须修除异生性种子,令具足菩萨性之种性故,亦须加行;为发起增上意乐而发起圣种性方能入初地故,亦须加行;是故入地之前,设四加行,令佛子圣性现起,方能入地而渐成佛道;如是加行之施设,不违佛菩提道,故皆无过。而此与彼,同名加行,然内涵有别;篇幅所限,今且略而不举。
  亦如七地满心位之由佛加持,授与“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入八地初心,以代加行;亦如十地初心位之由佛加持,而得成为授职菩萨,成满十地心,以代加行;总因此二关卡极难突破,若非佛之加持,欲突破此二关卡者,往往久劫困顿之后仍难突破,是故由佛加持,取代菩萨自己应作之加行,以免菩萨久劫难以超越。如是,一切佛菩提道上之重大突破关卡处,皆须有加行,非唯入地之前,非唯真见道位前也。是故加行一法,非可局限于某位中;是故凡有重大突破之关卡处,皆须有加行之实;是故若有经论所作加行分位,互有不同者,不可擅谤为不如法,否则即成妄谤正法也!如是应知。
  是故,真见道位前,必须有加行,藉以伏除能所二取,方能承担所觅得之阿赖耶识心体;是故,十回向位前,若不作胜妙之加行,则难入地;欲入初地心者,须有极大之勇气与胆识,故亦须有极胜妙、而为世人所难以推翻之般若种智。是故,加行位之加行等观行与事行,诸位阶中既然皆有,则入地前之加行者,亦可别作建立;此入地心位之四种加行,更难于真见道位前之加行故,必须心极勇猛而不畏一切强权者,必须突破“恐惧身命被害、恐惧身败名裂”之关卡者方能入地故!虽然此中尚有许多法义应知,限于篇幅,且就此止说。大德后时若悟得如来藏而不得少为足,进修相见道诸法,将入初地时,自能渐知;此时说之,亦无大用,且就此暂止。
  复次,依成论而言,加行位既列在见道位前,然而见道位中有二见道:谓真见道与相见道。真见道位唯是触证阿赖耶识心体而起之根本智,悟后所进修之相见道位,则是真见道位后所进修之后得智,即此可知真见道位必在相见道位前,即此可知加行位必在真见道位前,即此可知加行位必在亲证阿赖耶识心之前,即此可知加行位必在七住位前,真见道位乃是触证阿赖耶识心体之时故,真见道位之般若正观现前者乃是七住位故,故知伏除二取之加行应在七住位前。
  此谓明心真见道位前之加行,必是七住位前之加行,而非欲入初地之加行也!若不如是,则应将相见道排列于初地通达位之后,则违加行位在见道位前之理;亦应相见道位排在真见道位前,则应相见道位所证智慧为根本智,不应是后得智;彼等否定我法者皆说真见道位即是初地心故。然而相见道所观行之智慧,深细于真见道位无数倍,不应在真见道位前;而经中佛说般若正观初现前之真见道时为七住位,非是初地。若言相见道之后得智,应是四加行位后之真见道所得慧,则成论所设之真相二见道者,即成无义。若依彼等诸人之主张,而言真见道所得之根本智即应是初地慧,则相见道位所得后得智,即应是二地 ……等慧,则相见道位之观行,成论不应将之列在地前,则彼等所说者已违成论意旨。是故,此成论之四加行,异彼楞严之四加行,内涵异故,层次异故;便如佛菩提道上之菩萨分位,有五十二位者,亦有六十位者,亦有四十一位等差别,皆不可相提并论而以此非彼也!
  复次,真见道位、相见道位及通达位,皆得般若正观,然而同是般若正观,浅深有别;乃至佛地亦是般若正观,而有浅深广狭及究竟不究竟差别;是故,般若正观初现前时,当知即是七住位,不可谓是初地也!唯得根本智故,未起后得智故。由于欲入地者要须后得智圆满故,成论自说初地要须真见道后续修相见道,并修除异生性,积累初回向位等功德之后始得入地故。而成论中说四加行位在见道位前,可知必在第七住真见道位前也!真相二见道俱是见道位所摄故,加行位不可能在见道位后故。如是,成论教证极明,理证上亦复如是,悟后自惟,即知余言之不虚也!
  若有人言:“吾曾见有大师主张:四十心位皆属资粮位。”则当探究彼大师之论著是否为伪论?亦当探究彼大师所言之加行位内涵,究竟同于楞严?或是同于成论?然后定夺,方免成就大妄语业而误己误人。若其内涵同于楞严者,则彼四加行列在地前,乃是正说;若其内涵同于成论之伏除能所二取者,则不应列在地前,应当列在七住位前之第六住位末分;伏除能所二取之加行速得成就故,与二乘断我见之法几无差别故。若是楞严所说之四加行者,则迥异成论所说之四加行也,则当列在四十心后之地前。是故,若有人言四加行者,应当探求彼所说四加行之内涵,而后方可定论。
  若不尔者,则学人初始觅得阿赖耶识而得现观其真如性者,当时虽名真见道,虽名证真如,然只须数日数月之观行,便得进入初地,便可略过十行、十回向等进修次第,迳入初地,有是理乎?若此理可以成立者,则《璎珞本业经》之判教应成谬说,则成佛语虚妄,或成彼经虚妄,成为伪经,有是理乎?
  复次,一切行者当观:若非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有何人能证真如之现观?有何人能发起般若之正观?皆无也!然而亲证真如理体之阿赖耶识心,因而发起般若正观时,若名十回向位满心者,余绝不能苟同;异生性尚在故,如幻观犹未现观故,阳焰观及如梦观皆未证得故,初分道种智犹尚不能发起百分之一,何况能得初地入地心所得之初分道种智?
  复次,且观《大般涅槃经》所载,佛说眼见佛性者,亦不过十住位尔。今观明心而证真如者,较于眼见佛性轻易十倍以上,焉得位在眼见佛性者之上?焉得便超见性者二十心以上?岂有是理?岂非意谓《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者虚妄?是故,若谓成论所说伏除能所二取之四加行位,列在四十心后者,余绝不能苟同,异于佛旨故,如是四加行之内涵非是楞严所说之四加行内涵故,不应列在四十心后之地前故。是故,若有人将楞严所说四加行,列在地前之四十心后,余必赞成之,不违佛说故;若有人将成论伏除能所二取之四加行列在四十心后之地前者,违佛所说,余绝不能苟同。若有人所说法理,违佛所说者,不论彼菩萨之名气如何广大,余仍依止佛说为准,不依止如是祖师或菩萨语。
  所以者何?谓前明心真见道之证真如,若可以是初地心者,则后相见道之进修所起后得智,应成初地满心或二地心也,则违如幻、阳焰、如梦、镜像、光影 ……等现观之证量次第也!彼真见道者尚无能力现观如幻、阳焰、如梦三观,何况能现观镜像、光影等现观?故知成论所说“伏除能所二取”之四加行位,不应列在四十心后之地前,应当列在第七住之位不退前,此时已因断除我见我所而能引发般若之正观故,般若正观现前位即是真见道位故;观乎明心之易于见性多倍,故当列在十住位前故,经中具载佛语,谓见性者唯在十住位,岂可易于见性十倍明心者反在见性位之后?明心真见道既在十住位之前,四加行位岂有可能位在四十心后?此理易明,不应混淆也。
  今观楞严所说四加行者,绝非明心亲证真如体性之真见道位中所能获得者,谓楞严所说之四加行果,迥异成论所说伏除能所二取之内涵故。譬如楞严卷八所说:“是善男子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木欲然其木,名为煖地。”如是境界,绝非伏除能所二取者所能获致。亦如随后佛说:“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如是境界相者,必须已经亲证真如理体,并作相见道位等加行者,方能获致;乃是接近《璎珞本业经》中所说之真正中道第一义谛观者,即将入地也!绝非真见道位之相似第一义谛观所能获致之境界相,岂同成论所说“伏除能所二取”之纯在断我见我所上用心者?断我见与我所等贪者,乃是解脱道之修法,非如楞严四加行之在发起地上菩萨功德上加行者,焉可将成论所说之四加行列在地前之四十心后?无是理也!真见道位所证者唯是相似即佛位尔,楞严所说四加行者,却是能令行者获致分证即佛位之观行也!如是迥异之法,焉可混作一谭?
  是故,若将成论所说之四加行,列在第七住位;将楞严所说四加行列在地前四十心后,方是正理;此位虽仍在胜解行位中,然而已能示同佛行,即是《起信论》中所说解行位:“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下来、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此楞严所说加行位菩萨之加行内涵,迥异成论所说四加行故,乃是成论之相见道位等加行所摄者故。是故,若将成论四加行之内涵,列在地前之四十心后,则成违佛经旨之说,余则不能认同之也!如是,楞严与成论之四加行内涵有异,学人应知,不应混为一谭,不可随于古今大师错误之教判而转也!当完全依世尊在诸经中所说之圣教为准的。
  从上面可知,当依《楞严经》及《成唯识论》所说内容来分判四加行之真实义,若不如是,则会像罗丹一样,对资粮位及加行位严重错解,才会片面说出四加行摄入四十心的十回向心之后,还强词夺理说平实导师不对,真是颠倒!
  所以说,罗丹严重误解资粮位与四加行的内容,以此来评论他人,会让人看笑话的!直笑罗丹真是没有智慧!
  罗丹邪见十五:七住菩萨不具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
  罗丹在该书第八十二页如是说:萧平实被人抓包,为了避免颜面尽失,只好编造佛语,并且罗丹认为七住菩萨不具有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
  后学辨正:
  罗丹明心也无,又如何了知明心的菩萨有无少分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呢?为什么明心的菩萨具有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兹引经文说明之: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第二之上>:
  “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佗(同“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注4
  经中已明说:平等性智是菩萨依第八识的真如性,转我见识(即末那识,因为末那与四大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的分别性而发起的般若智慧;妙观察智是菩萨依第八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转分别识(第六意识)的分别性而发起的般若智慧;而此二智慧,乃是菩萨一念相应慧初明心时,现观第八识才是真实心、是常住法,而意识、末那不是真实心、是虚妄法,因此缘故,意识如理作意的结果,末那接受而明心证真,所以当意识、末那能够接受第八识是常住法,不再认定自己是常住法,并转依第八识无生的体性--不在六尘分别,意识及末那就有一分清净,此二智慧即是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亦名根本无分别智。又菩萨始从初证第八识心体之七住真见道位,末至相见道位始入初地入地心以前,皆有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唯未具足圆满尔,要待初地之入地心位方得圆满具足下品二智。是故玄奘菩萨依具足证得下品二智--已具初分道种智,而说“通达位中发起初地心”。玄奘菩萨颂中“发起初心欢喜地”者,非是说发起二智之初心也,乃是说始发初地之智慧圣心也。
  从上面可知,明心的菩萨具有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少分,但未具足圆满,而是到初地入地心才具足圆满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而不是初地才具有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少分,因此缘故,才能“通达位中发起初地心”故。由于罗丹自己误解经论所说,不认为七住菩萨具有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认为初地才有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皆是严重误解《成唯识论》所说,以此错误知见却来评论他人完全符合佛说的平实导师为非法,何其颠倒!
  所以说,罗丹!你自己被抓包,为了避免自己颜面,只好扭曲事实,颠倒佛语,藉著诬赖善知识而想要转移焦点,真是可悲!像这样颠倒行,也唯有不学无术的六识论者罗丹身上才能发现,也唯有修学藏密而不直心的罗丹才做得出来;因此,罗丹,你不仅是佛说的可怜愍人,在后学眼中也永远是一位可怜的人!
  建议既未明心、见性,还落在意识心为常的罗丹,有空时候多读经典倒是真的;不过在读经的时候,千万不要断章取义、断句取义,掐头去尾,只取你所需,而将完整的佛法肢解成支离破碎;因为这样的过失很大,将使你下堕,再回头已经是无量劫以后的事了,宜谨慎乎!
  罗丹邪见十六:萧平实“造神运动”可休矣--弟子悟境竟可“回收”
  罗丹在该书第八十三至八十七页如是说:
  一、萧平实竟然可以“回收”弟子的悟境,这像话吗?
  二、萧平实的“造神运动”可以休矣!
  后学辨正:
  罗丹!明心后,退失菩提心的菩萨已经不是七住菩萨,你难道不知道吗?这么简单的逻辑,也可以让你扭曲到这种程度,后学只能摇头叹息:世上竟有如此愚痴者!尽在此胡言乱语!从这里可以看出,罗丹连昀基本佛法知见也没有,又如何能知道菩萨明心所悟的真实的内容呢?又如何知道明心的人为七住圆满的菩萨?所以说,罗丹!你真的要好好加强佛法知见,以免让人看笑话!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贤圣学观品第三>:
  “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注5
  经中已明文:
  一、六住位菩萨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 (即禅宗的参禅),能够一念相应慧,得到正确的观行 (不仅现观自己真心的真如性运作,祂在众生身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且也能现观其他有情的真如性运作,祂在其他众生身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能作这样的观行,名为正观;反之,名为邪观)。能够这样现观自他有情真心运作的人,即为禅宗的破本参的菩萨,亦名胜义僧,不论他身为出家人或在家人。
  二、如果菩萨找到第八识,现观自他有情真心真如性及勇于承担,并有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所护念摄受,才能出到第七住位,常住不退,是名位不退;如果找到第八识,不肯承担或者没有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所护念摄受,若一劫乃至十劫,还是会退失菩提心,退回七住以下,当然已不是明心的七住菩萨了。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告知:凡是明心的人,如果有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所护念摄受,名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凡是明心后,退失菩提心的人,不再以第八识为真心的人,佛当然收回此人的开悟身分,不再认定是第七住的位不退菩萨,当然改称六住菩萨,乃至成为六住以下的菩萨了。同样的道理,平实导师对于明心后退失菩提心、反认意识心是常的人,认为他已经不是七住明心的菩萨,因此回收七住菩萨的名称,这样的作为有何不可?还劳罗丹撰文毁谤。
  从上可知,罗丹连这么简单的逻辑都不知,显然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故意扭曲经典所说,故意栽赃平实导师,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位修学佛法的人应有的态度!所以说,身为六识论信徒的罗丹,身为藏密遍德仁波切弟子的罗丹,已非直心人;既然不是直心的人,当然不可能知道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正观内容为何,也不知证悟菩萨所悟真实心的内容,更不可能知道:明心后如果没有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所护念及摄受,还会退失菩提心的原因。由此缘故,对于退失者应该收回开悟印证的原因,罗丹当然更无所知了。所以说,罗丹乃是我见未断的凡夫,当然是被无明笼罩非常严重的人,因此建议罗丹应该赶快消除无明,未来才有可能证悟、未来才有可能对第八识有正确的观行、未来才有可能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否则以你现在这样的行为,自己未证悟,也不知正观真实内容,以自己荒谬的六识论,欲评论他人,谤说他人是在作造神运动,若不是极度颠倒愚痴,何以致此?像这样颠倒愚痴的作法,真的会障碍你的佛菩提道,也将延迟佛菩提道于久远劫之后。
  在此殷切盼望罗丹谨慎说法为要,也建议罗丹未来发起慧眼抉择,否则以你现在的行为,未来将受长劫苦报,不是你所能忍受,慎思念之!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罗丹邪见十七:萧平实弘传的如来藏和印度梵我外道无二致
  罗丹在该书第八十七至八十九页如是说:萧平实深深执著著如来藏,这和印度梵我外道可说是毫无二致,认为萧平实所弘传的如来藏与印度梵我外道一样。
  后学辨正:
  这是罗丹中了印顺断见外道的毒,才会说出如此荒唐语。因为印顺在《佛教史地考论》第一○○页如是云:
  如来者,一切有情有如来性,无不可以成佛。如来性真常不变,即清净本具之心体。离幻妄时,证觉心性,而圆显如来之本体也。此真常净心,易与婆罗门之梵我相杂,而其时又适为婆罗门教复兴,梵我论大成之世,佛陀渐与梵天同化矣。
  亦即印顺认为如来的法身--如来藏是印度外道神我、梵我,是“佛陀渐与梵天同化”。
  可是佛在经典都开示:如来藏不是外道神我、梵我,如《入楞伽经》卷三如是开示: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世尊!若尔外道亦说‘我有神我,常在不变。’如来亦说如来藏常,乃至不变。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说如来藏,空、实际、涅槃、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说名如来藏;大慧!如来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说无我生于惊怖,是故我说有如来藏;而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注6
  又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开示:
  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注7
  从上面经典可以证明佛所说的如来藏当然不是外道神我、梵我。而平实导师平时所弘扬的如来藏法,不仅完全符合佛说,与佛所说相同,而且还能够与禅宗祖师公案相印证,并能以如来藏妙法广破外道神我梵我,罗丹及印顺所堕的外道神我邪见亦在所破之列,当然不是罗丹所说的外道神我、梵我。因为平实导师秉承佛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心,恒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中分别,如《入楞伽经》卷三如是开示:【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平实导师不仅如是弘扬,而且还亲证祂,亲见自他有情真心如来藏运作毫无差池,因此平实导师所弘扬的佛法正是佛的正法。反观罗丹是六识论者,认为一心只有六识、认为意识心是常、认为真心有见闻觉知、认为真心能在六尘分别,不但落入外道神我之中,根本已否定第八识存在,完全违背世尊的开示;为什么?因为罗丹与印顺所堕的意识正是外道神我,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以后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本身能分别六尘,不离六尘运作,如何是佛所说能生意识的常住不灭、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第八识如来藏呢?由于罗丹否定第八识的存在,又不知意识心是生灭法,反执意识心为常住法,落入外道神我中,所以才将完全符合佛说的平实导师之如来藏法,说之为外道神我、梵我,真是颠倒!因为这样的说法,成就谤佛、谤法、谤僧的过失!这样可是成就毁谤三宝之重罪,不是好玩的,因为那是无间地狱业,未来无量数劫将受的惨痛果报,这不是三言两语、一世二世就可以解决的。
  以下提供一份经文给罗丹参考: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注8
  罗丹!经文已经很清楚告知,千万不要逞口舌之快;在此建议罗丹,饭可以多吃,话可不要乱讲,否则未来受无量苦,再回头,那已经是久远劫以后的事了!慎思念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罗丹邪见十八:洞见附佛外道萧平实邪见--阿赖耶识不是真如如来藏
  罗丹在该书第八十九至九十一页如是说:从“五重唯识观”,就能够洞见附佛外道萧平实的邪见;并且罗丹认为阿赖耶识不是真如、如来藏。
  后学辨正:
  每次看到罗丹胡言乱语,后学只能叹息道:“世上竟有如此愚痴者,自己说法颠倒违背佛说还不知,还说他人颠倒,也是佛说的愚痴人也!”又罗丹违背经中说法,想用窥基大师的“五重唯识观”来破平实导师说法,反而证明平实导师说法正确,证明罗丹错得离谱!针对罗丹说法落处,后学说明如下:
  一、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如是云:
  “第一出体者,此有二种,一所观体、二能观体;所观唯识,以一切法而为自体,通观‘有无’为唯识故。”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起性)、圆成诸法体实(圆成实性),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成唯识言:“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分)、见(分),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二、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识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识言:“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三、摄末归本识,心内所取境界显然,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见、相分俱依识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成唯识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体起故。”……四、隐劣显胜识,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五、遣相证性识。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证真观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观体也。 注9
  二、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开宗明义说:有能取与所取,所取是相分,能取是见分,正如《成唯识论》卷二开示:“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 (分)、见(分)必有所依体故。”注10相见二分之知见,是一般佛弟子应有的唯识知见,想必罗丹,不会不知道吧?如果不知道,显示罗丹佛学知见有待加强,不是吗?
  三、窥基大师对“五重唯识观”开示,后学分段略说如下:
  三.一、“遣虚存实识”:一切有情各有八个识,而每一个识都能变现相分、见分二种及三性(圆成实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 。譬如眼见色,由“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生眼识相分与见分,而此眼识相分与见分都是“识”所变现,是“识”的圆成实性,也是依根、尘、触而有的依他起性,这已显示第八识如来藏是万有的本源,不可能是罗丹说的外道神我意识;有了相分,见分必定去分别,不会不分别,所以眼识能了知外境的青黄赤白等显色,像这样对外境必定会去分别之特性,在唯识学上,名为遍计执性。(此中亦有称圆成实性是第八识,遍计执性是第七识,依他起性是意识,以及圆成实性函盖遍计执性、依他起性之说法,如果详细说明,将耗费许多时间与心力,就算写了,没有智慧的罗丹必定闻之不信,也必定毁谤,为了减轻罗丹无根毁谤罪业,在此不予说明。如果大众想要了知这三者真实义,详见《入楞伽经、解深密经》等),从上可知,眼见色这一刹那,由“识”生起了眼识相应之相分色尘与见分,眼识见分分别相分色尘,而有了别外境之功能,此在唯识学上,称为见性(不是《大般涅槃经》所说的眼见佛性之见性)。虽然这一刹那眼见,具足相见二分功能,也具足了见性的功能,更具足了三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
  同样的道理,眼识“能见”面对“所见”时,必有二分及三性,因为必须有意根与第八识如来藏同时运作才能成功;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第八识亦有相见二分及三性,亦具足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作主性、不会性、随缘性(不在六尘分别之特性,当然还有其他功能,详见平实导师《灯影》一书,在此不多说明)及三性,因此每一个识现行时必定有相见二分、功能性及三性。其中眼识等七转识之相见二分、功能性及三性都在六尘境上运作,与第八识不在六尘境中运作大不相同;此唯有证悟后,在具有唯识种智的真善知识教导下,才会出生的智慧,不是未明心,仍堕在意识神我的藏密附佛外道罗丹所能了知,也不是身为凡夫种性之遍德仁波切弟子罗丹所能了知的唯识境界;更不是未断我见,具足邪知邪见的罗丹所能了知的唯识种智的境界。唯除罗丹后时舍弃六识论,并且未来能够明心见性后,进而在真善知识教导下,才能出生的唯识智慧。由于前七识(包括相见二分、功能性及三性)是虚妄不实的,唯有第八识才是真实的,因为前七识(包括七识本体、相见二分、见闻觉知性、三性等)都是从第八识出生,因此遣虚(前七识)而存实识(第八识)也,当然不能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的意识生灭心!
  三.二、“舍滥留纯识”:吾人虽见闻觉知有外境等,其实都是“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为什么?因为“识”透过自己所变现的五色根之五扶尘根摄取外尘,由共业有情第八识变现之外相分六尘得以摄入,成为外六入,再藉著五扶尘根传递到五胜义根的大脑,由真识如来藏变生了内六尘(似有外境的带质境)而成为内六入,此时五胜义根与内六尘相触而从如来藏中出现眼等六识而有六识见分,由眼等六识见分分别色尘等六种相分,藉以了知外境内容,藉此来连接外境,让众生误以为真实接触外境,正如《大乘密严经》卷三下<阿赖耶微密品第八>开示:“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见分)、所取(相分),二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往,此亦如是,与色相俱,世间之人取之为色,或计我、我所,若有、若无,能(造)作世间,于世自在。”注11,亦如《大乘密严经》卷三下<阿赖耶微密品第八>云:“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 (根)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 注12,由于众生不了知唯识真实道理--都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似有外境相,以为真实有外境存在,而在这似有外境上分别执著,轮回生死而不知。然而此若离“识 第八识 ”,必无相见二分之存在,更无法了知外境之存在,所以这些五根(包括五扶尘根、五胜义根)、外六尘相、前七识相应的相见二分,都是从识 第八识如来藏 之理体依缘而变现出来的;前七识见分与所见的六尘相分本身是虚妄不实的,唯有第八识才是真实的,因此舍滥(舍外境及生灭识等滥法 而留存不生灭的“纯识 第八识)”也。
  三.三、在“摄末归本识”说:如同“舍滥留纯识”所说,相见二分所依必有一“识”体故,亦如《成唯识论》卷二所说:“相 (分)、见 (分),必有所依体故”注13 ,当知此“识”必为第八识也,因此若离“识 第八识 ”体,必无相分色阴十一法及见分七转识等相见二分,故摄末 (摄受如来藏所生的枝末法相见二分 而归“本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也!
  三.四、在“隐劣显胜识”说:一切相见二分等,必定是八识心王及心所有法等和合运作才能现起,然而唯识学上都说:八识心王昀殊胜,心所有法较劣故,依八识心王而有故;正如百法明门论所说:“一切最胜故(八识心王于一切法中昀殊胜故 ,与此 五十一心所有法与此八识心王)相应故”,既然相见二分是八识心法及心所有法等和合运作才能现起,所以心所有法都不能离开八识心王而存在;又八识心王中,以第八识昀为殊胜故,因为其他七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故,前七识不能离开第八识而有故;而七识见分所分别的相分十一法,也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故;见分与相分亦都依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存在及运作,都以如来藏心为根本,因此缘故,摄末 七转识及五十一心所有法见分及所见相分六尘等法 回归(殊)胜的识(第八识心王)。
  三.五、在“遣相证性识”说:相见二分乃是“识”所变现,而见分能分别相分,所以世人才能了知诸法的法相,但是诸法相都是“本性识”所生,是“本性识”所生法,不能离开此“识”而有诸法相存在,因此要教导学人遣相(遣除十八界等法相)而证得 有种种殊胜体性的 本识如来藏。
  从上面可知,每一识运作时都有相见二分、有能取与所取;包括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内,祂运作时也有相见二分,也有能取与所取;只是祂面对的相分却与七转识不同,祂所取的万法却不是七转识所取的万法,因为祂的相见二分及能取与所取不是六尘境界中法,只有悟者才能知之,绝非未断我见的罗丹所知。前七识的能取 见分 与所取(相分 都在六尘境上分别,没有不分别的,所以有见闻觉知性及作主性;第八识能取 见分 与所取(外相分 ,都不在六尘境上,所以祂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上分别,为三贤菩萨说为离能取与所取。像第八识这样殊胜的体性--离见闻觉知性,迥异其他七识体性--有见闻觉知性,不是未明心、我见未断,仍堕在意识心上的罗丹所能了知。也难怪罗丹见阿赖耶识有相见二分、有能取与所取,直说祂是妄心、妄识,不承认祂是真实识。像这样的谤佛、谤法的愚痴行,也为他自己种下难以承受的大恶业,这也是《大乘密严经》卷三所说的愚下人,更是《四分律》所说的愚痴人也!
  又《大乘密严经》卷二<阿赖耶建立品第六>开示: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著,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 注14
  试问:罗丹!众生的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会是你所说的妄心吗?会是你所说的妄识吗?会是你所说的外道神我意识吗?
  又《大乘密严经》卷三<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佛菩萨大人所重,如有妙宝世所希绝,在愚下人边常被污贱,智者得已献之于王,用饰宝冠为王所戴。 注15
  试问:阿赖耶识为诸佛菩萨大人所重,会是罗丹所说的生灭法吗?会是罗丹所说的无常法吗?会是罗丹所说的外道神我意识吗?如果你不承认,表示你十信位未满足,有待你去满足十信位再来说吧!否则荒唐说法的结果,为自己造下难以挽回的局面,那可是难以承受的重罪,不是吗?
  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二报恩品第二之下>开示:
  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注16
  又《入楞伽经》卷七的<十一佛性品>开示:
  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经中已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这个说法,任凭罗丹如何诡辩,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不是吗?如果你否认了,你又如何面对经典所说真实理?你又如何面对大众对你的质问呢?所以奉劝罗丹,说法要依经依论如实说法,而不是依据说法错谬的祖师(包括藏密在内)不如法说!
  罗丹想用“五重唯识观”来评论平实导师,想用违背经论的说法(认为阿赖耶识不是真如、如来藏)来反驳平实导师,反而证明平实导师所说的法完全符合经中说法及窥基大师的“五重唯识观”说法,也证明罗丹完全不懂经典真实义及唯识之“五重唯识观”。为何罗丹对经中真实义及“五重唯识观”错解这么严重,追根究柢,是因为身为遍德仁波切弟子的藏密行者罗丹奉行的六识论,都是堕在了了常知的离念灵知境界上,乃至堕在第四喜男女性高潮当中,离开不了淫欲觉受及观淫欲无形无相之乐空双运境界中,因为这些境界都是意识所行境界--都在六尘中起分别,有见闻觉知性,不是第八识所行境界--不在六尘分别、离见闻觉知。也难怪见真善知识平实导师说真心离见闻觉知,心中不信、怀疑,乃至毁谤,真是佛说的可怜愍人。
  罗丹!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要讲,乱讲的结果,将导致未来受无量苦,何必为一时口舌之快,而造此极重业呢?想必聪明的你,一定不会打错算盘才是!若不如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不偿失,未来无量世只能随昀重业而下堕了!阿弥陀佛!
  罗丹邪见十九:胜义僧是初地以上菩萨
  罗丹在该书第九十至九十三页如是说:揭穿并洞悉附佛外道萧平实自称三地菩萨的虚妄。文中并妄说:胜义僧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
  后学辨正:
  罗丹!胜义僧是不是单指初地以上菩萨?不是你说了就算,是要以经文来证明,因此后学说明如下: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四有依行品第四之一>云:
  “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注17
  经中已说:胜义僧是指七种有情(佛、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三果人、二果人、初果人),其中之一是菩萨摩诃萨,是指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这样的说法,有广义及狭义两种说法。狭义的说法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不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名为见道的通达位菩萨,于般若正法的总相智、别相智已得通达自在,具有少分的道种智故。广义的说法是指已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萨,也可以于般若正法具有少分的通达自在,不论其身分为在家人或出家人,为什么?证悟第八识后,了知一切法不能外于第八识 而有,而且对真心如来藏的运作,以及对真心所含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也能够渐渐了知,于般若智少分通达自在,此智慧并不是声闻阿罗汉所能了知,更不是未断我见、仍位阶凡夫位的罗丹所能了知。因此明心七住的菩萨,以获得总相般若智慧为基础,进修相见道位所应修证的般若别相智,渐渐往初地通达位迈进,昀后于总相、别相都已通达自在而成为初地菩萨,所以明心的七住菩萨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也可以称为胜义僧,不论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
  又经中亦说:譬如有在家人,既不剃须发,也不服袈裟,更不受声闻戒,以致僧团中的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不得参加,而他已有圣法(如有开悟明心、眼见佛性、阳焰、如梦,乃至诸地地上观行的智慧),可以教导他人亲证如上的智慧,而有圣果可得,这样的人,也是胜义僧所摄;所以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所说的胜义僧,只要明心的菩萨(含)以上,不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胜义僧,不一定要到初地才称为胜义僧。
  综合上面经文可知,胜义僧不是罗丹单指的初地以上菩萨,而是指已断三缚结的佛门四众,更包括明心以上的菩萨,当然这也包括初地以上菩萨在内。像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可以被罗丹歪曲,并拿来大做文章,真不知你是用什么心态来观待此事?真不知道你是如何学习佛法的?难道罗丹不畏谤佛之重罪吗?如果真是如此,后学真的为你未来无量劫的严峻果报而担忧;为什么?因为在《阿含经》都是这样记载:说法与佛相悖即是谤佛,而谤佛的果报非轻啊!
  明心而又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当然能知七住菩萨明心的境界,同证明心没有境界的境界故,同证第八识离见闻觉知而运作不辍故,同证第八识所显的清净性故;虽然七住明心菩萨能证第八识心体,能够了知第八识所显清净性,但是无法了知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的如幻观境界,为什么?七住明心菩萨仅证第八识心体故,仅证第八识所显示的现象故,未曾眼见第八识的作用故,未能眼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故。所以说,下地的七住不能知上地十住眼见佛性境界,而上地的十住却能知下地七住明心境界。同样的道理,七住菩萨明心所见的境界,当然不是未明心的罗丹所能了知,更不是未断我见的罗丹所能到达的境界,但是七住的菩萨能知六识论者罗丹所堕的负处,也能了知未断我见罗丹的不如法处,为什么?七住菩萨明心亲证第八识以后,了知蕴处界的虚妄,不再执蕴处界为真实我;然而罗丹却无法了知蕴处界的虚妄,反执蕴处界为真实我,当然不知七住菩萨明心以后,反观蕴处界真实虚妄的道理;因此,具足凡夫性、具足我见的罗丹当然不知七住菩萨明心所得真实理,也不知七住菩萨所得般若智慧,当然更不知道为什么七住菩萨明心以后,能够证明蕴处界虚妄的道理。罗丹如同牙牙学语之小儿,连基本数学尚无所知,连 1、 2、 3等阿拉伯数字都不知,又怎么能知道大学教授之七住菩萨所知微积分的境界呢?又有何能力评论大学教授之七住菩萨所亲证的般若智慧的境界呢?既然罗丹连明心也无,又如何了知戒定、戒慧直往菩萨之间的差异呢?又如何了知诸地有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之间的差异呢?又如何了知平实导师唯识种智的智慧呢?又如何了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又如何了知诸经、诸论所诠释的无分别心之境界呢?又如何了知……;所以说罗丹我见未断,当然具足凡夫性,为凡夫所摄,当然不是菩萨摩诃萨所摄,也不是胜义僧所函盖。既然是凡夫一个,欲来评论已明心见性、已具有道种智的平实导师,将自己未来无量世的法身慧命当赌注,未免胆大包天,真不知死活,也是佛说的可怜愍人!
  如同以往,后学还是建议罗丹多读经典,而且还要融会贯通,千万不要只取你所需,以断章取义、断句取义方式来误导众生,因为误导众生的法身慧命,可是要受无量苦。后学千交代、万交代,罗丹可不要不见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到那时候,就算见了黄河,也见了棺材,想要死心、掉泪,都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因为罗丹那时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只好随昀重业去受报了!虽然后学恁么老婆,罗丹可不要嫌后学唠叨,因为这牵涉到罗丹的法身慧命,牵涉到罗丹佛菩提道的提前与延后,岂可草草了结?因此建议罗丹赶快抛弃邪谬的六识论,回归佛的八识论才是正途!阿弥陀佛!
  罗丹邪见二十:萧平实妄评智者大师 窃师名相
  罗丹在该书第九十三至九十五页如是说:附佛外道萧平实不应以自己私见来妄评智者大师、乃至窃取其创发之相关名相。
  后学辨正:
  平实导师在《宗通与说通》第二八○页曾说过:
  天台宗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所述,虽然玄妙,然悉依教而解。所谓天台教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俱有谬失;乃至无情亦有佛性者,非正知见,实非可取。皆因未亲实证法界根源如来藏心,故有谬误。惟其止观禅定事修之法,于三地菩萨修习增上心学者,得受其益;若论般若,不入别教七住,不入圆教相似即佛位。
  从上面可知,智者大师确实未曾明心,所说法义,如天台教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乃至无情有佛性等,必然不正确。譬如“无情有佛性”,大众都知道,无情(譬如山河大地、植物等)是四大所成,没有如来藏执持,如何会有佛性之存在?所以说,“无情有佛性”乃是非常荒谬的说法。正确的说法为:无情乃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共同所变现出来的,摄属于如来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之一,因此地上菩萨为圆成佛道、为圆成一切种智,必然会对此功能差别予以思惟、了知及亲证。因此,对此功能差别能够亲证、了知的智慧,乃是属于地上菩萨种智的范畴,不是属于初悟菩萨所能亲证、了知的智慧;因为初悟的菩萨仅仅对自他有情如来藏的总相智慧能够亲证、现观及了知,尚未能够对如来藏所含藏无量无数的种子之功能差别现前观察,所以无法亲证及了知;也不是悟后起修趣向相见道的菩萨所能了知,因为他所能了知的是如来藏其他种种差别相的智慧,这属于后得智的范围,尚无法了知第八识所含藏种子的种种智慧,亦即对八个识种种运作的智慧(种智)无法了知。既然无情尚属于地上菩萨所应了知种智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有情的如来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也是菩萨为圆成佛道应具有的种智。所以说,菩萨为了圆成佛道所应证得的智慧函盖了般若智慧(总相智及别相智)及种智两大部分,故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既然天台宗所说的法义不正确,必须虚心接受他人评论,以免有误导众生之嫌而成就误导众生重罪。同样的道理,佛说一心有八识,六识论的罗丹却偏偏说一心有六识,认为六识足矣、认为意识心是常住法、认为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不承认有七、八识,因此更应该接受他人评论才是,岂可因为他人评论六识论法义错谬,身为遍德仁波切弟子的罗丹不思自己六识论法义荒谬,也不思不如法的事实严重误导众生,却反说他人不如法,反而显示罗丹没有智慧简择,也是佛说的可怜愍人!
  又天台宗法义有误,平实导师藉其法义错谬之处,提出正确说法,以矫正天台宗错误所在,尚且加以评论、判定,何有窃其名相之可言者?岂可因此而说平实导师剽窃他人判教观点挪为己用?又岂可诬赖平实导师自创各式佛学名相来为自己背书?从这里可以了知,罗丹的世间智慧已不如一般人,为什么?因为一般人知道自己错了,还会承认自己错误,承认自己不如法,唯有不学无术的六识论者罗丹,为了遮盖自己法义错误、为了避免自己面子无光,复又不肯虚心接受经论及平实导师正确说法,反而诬赖平实导师不如法,诬赖平实导师以自己私见来妄评智者大师,乃至诬赖为窃取其创发之相关名相,真是被无明笼罩极为严重的可怜愍众生!既然罗丹连世间人应有的心行也没有,应有的世间智慧当然不具足,显然罗丹的世间智慧远不如一般世俗人。既然连世间智慧都不具足,又怎么能够修学甚深微妙的出世间法呢?就算有机会能够修学出世间法,不想走上岔路也难,也难怪罗丹会走上荒谬的六识常见外道论,又不能安忍平实导师评论六识论法义错误,愤而撰文,不仅害了自己,延迟了成佛时间,也害了别人走上邪路,真是可悲啊!
  因此建议罗丹:多读经典倒是真的,不过可要前后融会贯通,不要只取你所需,以片面之文掩盖全文,故意诬赖他人所说为不如法;因为这样的行为,乃是断章取义、断句取义的行为,亦是心行不直的人,这样的人是无法断我见的,也是无法明心见性的。既然心行不直,可以证明:罗丹乃是我见未断的凡夫,具足了凡夫性。以如此肤浅的外道知见,欲来评论符合佛说的平实导师,无异是向天借胆,真不知死活,已为自己造下难以挽回的局面,未来将受无量苦!又罗丹连自己未来应受的严峻果报犹不知,还沾沾自喜,自以为在护法,却不知自己正在毁法;因此,罗丹在后学眼中,不愧是佛说的可怜愍人,也建议大众引以为鉴才是,才不枉费罗丹为了警惕大众不要步入其后尘而示现的一场悲惨佛事。
  此外,也建议罗丹真的要改变无根毁谤心行,抛弃荒谬的六识论说法及对众公开忏悔,并努力建立佛法正知见、培植福德及定力,未来才有机会明心、见性。待明心了,再来反观自己信奉六识论邪见及评论平实导师的心行是如何的荒谬及无知,才会后悔往昔被无明笼罩有多么严重而犯下毁谤贤圣之罪行;以此缘故,未来才有可能荷担如来家业,利乐诸有情,教导有情远离无明及勤求明心见性。也唯有如此作为,才能弥补自己的愚痴行,才能免于自己因为毁谤贤圣而下堕三恶道之罪行,如此才不会障碍自己的佛菩提道,才不会延迟自己成佛时间。
  以上这些小建议提供给罗丹参考,相信与不相信,以及未来世将受无间地狱业,还是将往成佛之道迈进,都在罗丹一念之间,不可不慎啊!后学恁么老婆,还望罗丹体谅!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待续)……
  
  注1、CBETA, T16, no. 670, p. 483, a14-b5
  注2、CBETA, T31, no. 1585, p. 13, c7-22
  注3、CBETA, T16, no. 672, p. 619, c1-4
  注4、CBETA, T03, no. 159, p. 298, c16-21
  注5、CBETA, T24, no. 1485, p. 1014, c1-13
  注6、CBETA, T16, no. 671, p. 529, b18-c3
  注7、CBETA, T16, no. 670, p. 489, b11-20
  注8、CBETA, T03, no. 156, p. 141, a17-22
  注9、CBETA, T45, no. 1861, p. 258, b19-p. 259, a27
  注10、CBETA, T31, no. 1585, p. 10, b11-13
  注11、CBETA, T16, no. 681, p. 741, c10-13
  注12、CBETA, T16, no. 681, p. 741, b3-5
  注13、CBETA, T31, no. 1585, p. 10, b13
  注14、CBETA, T16, no. 681, p. 737, c24-29
  注15、CBETA, T16, no. 681, p. 741, c3-6
  注16、CBETA, T03, no. 159, p. 305, a11-15
  注17、CBETA, T13, no. 411, p. 749, c5-15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绿度母  |  网站留言  |  闽ICP备2022002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