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
第四章 佛菩提道的修证原理
佛菩提道是大乘菩萨所修的成佛之道。凡夫从初发菩提心到成佛都要经历一些特定的阶段,佛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将不同的成佛阶段划分为五十二阶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位。对此五十二个阶位,诸经论多有记载,譬如《菩萨璎珞本业经》载,诸大菩萨皆叹言:
佛念吾等建立大志,乃悉现我诸佛世界所有好恶殊胜之土。佛所游居,阐隆导化,光明神足,教诲我等,开示我意:佛本业璎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请佛)为我说(其)要,断我瑕疵及诸疑妄。
世尊遂为与会的大菩萨众开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之内涵。此五十二个阶位是菩萨成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其内涵依诸经论略说如下。
 
第一节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
一、十信位之修证
十信位的修证目的就是要学人对佛、法、僧三宝深信不疑,而发起深切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内涵略说有两种:一者是事相上的菩提心,也即发菩提心之意;二者是理体上的菩提心,也即一切有情皆有的实相心——如来藏。关于理体上的菩提心,如《庄严菩提心经》载,佛告思无量义菩萨:
菩提心者(本来而有,)不可(从外而)得,此心非色非见,法亦无有得者。……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
关于事相上的菩提心,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
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因此,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指有情众生因为自感人生无常,轮回是苦,为了自度度他出离生死苦海,而发了成佛的大愿。发菩提心,也即发四弘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是行菩萨道之根本。
信仰三宝发了菩提心的人即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为觉悟有情,是指以追求自他觉悟为目的的人(众生),菩萨以上求觉悟(觉悟法界实相),下化有情而得名。菩萨有新学菩萨与老学菩萨、假名菩萨与实义菩萨、小行菩萨与菩萨摩诃萨、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之分,等等。一般还没有开悟证果,烦恼习气仍然很重的多是新学菩萨、假名菩萨,反之则是老学菩萨、实义菩萨。
发菩提心是世间最为殊胜的事情,不仅超出世间的一切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不论他在这个世间是如何的尊贵,也超出了一切还没有发菩提心的天人和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记载:
问曰:‘若菩萨未得漏尽,云何在漏尽圣人前?’(龙树菩萨)答曰:‘菩萨初发意时已在一切众生前,何况积劫修行?是菩萨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声闻辟支佛。’
每一个人只是这个世间芸芸众生中一员,若不信佛学佛,这一生只是完成因果报应的工具,可是当他发菩提心的一刹那,就已经化腐朽为神奇,就已经种下未来世必定成佛的种子。故发菩提心的功德极大,诸佛菩萨也难以尽述。
十信位学人是新学菩萨、假名菩萨,佛言:新学菩萨但应亲近久学大乘多闻菩萨,为于无上正等菩提所种善根速成熟故(《称赞大乘功德经》)。憨山大师亦言,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费闲歌》)。故新学菩萨当务之急就是寻访善知识——老学菩萨、实义菩萨,自觉地成为他们的法眷属,随之修学佛法知见,并深入思维。所谓善知识,是指已经开悟证果或者精通教理,能指导学人修行之人。然善知识难求,《华严经》(六十卷本)卷四十六载,善财童子作如是念:
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
与善知识相对的是恶知识、邪师。恶知识、邪师不是说其人面目狰狞,为人,相反其为人可能外示慈悲,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甚至是持戒清净,故对信众有极强的摄受力。之所以被称为恶知识、邪师者,是因为其知见不正,复又没有修证,以邪知邪见来指导学人,使学人堕入邪见火坑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因缘殊胜。邪师也被佛称为狮子身中虫,对佛教的危害最大。
若新学菩萨过去世所积累的善根不足,没有和善知识多结善缘,就很难值遇善知识,或者是当面错过;即使有机会亲近,也难以信受善知识所传授的深妙法义,甚或不能安忍而诽谤。由于新学菩萨没有足够的智慧与理性来勘验谁才是善知识,每每根据名气大小、是否出家、是否权威、有无传承等表象来判断选择。如此虽然选择来选择去,最终还是依止了名师(未必就是明师)。每有初机学人见世间专事研究佛教的学者也出版佛学著作,便乐于随学,这是末法时期特有的现象。如是世间学者多不信仰佛教,尚未入十信位,更无实修体验,如何有能力写出指导大乘菩萨修行的教科书?窥其说法,往往连俗谛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性空的真实内涵都说不清楚,何况是离四句、绝百非的第一义谛?若勉强去说,所说的不是牵强附会,就是落在自己的想象里。善知识难值难遇,新学菩萨不妨至心念佛,求佛菩萨加持,以便自己能遇到善知识。
新学菩萨虽然开始信仰佛教,熏习法义,但是由于所知所历有限,再加上不能很好的消除性障,往往会犯下一些过失,举其重者略说一二。
一者,因为慢心、人我见尤重,会诽谤善知识。善知识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很严厉,不近人情,甚至打骂学人,有的会开示很多知见,有的则很少说法……。新学菩萨很难识别善知识的用心,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诽谤了善知识。诽谤善知识是很严重的过失,《大乘方广总持经》载,佛言:
是故善男子!若有诽谤其法师者,即为谤佛等无有异(《杂阿含经》卷一载:若于色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故法师不仅仅是出家人,能为人正解五蕴无我乃至法身常住之真义者皆可谓法师)。
毁谤佛法及法师故,以是因缘常处恶道永不见佛。以曾诽谤佛法僧故,亦于初发菩提心者,能作障碍令退正道。当知是人以大罪业而自庄严,于无量劫身堕地狱受大苦报。
若有愚人谤微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
是以谤佛、谤法、谤的善知识有其关联性,谤法、谤善知识等同于谤佛,后果都很严重。《大乘方广总持经》载,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有一生也曾诽谤过善知识,结果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身经历的教训,新学菩萨不可不察。
新学菩萨不要诽谤善知识,但是也不要轻易赞叹不熟悉的法师、居士。佛云,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楞严经》卷六)。故末法时期,错解错会佛法的人很多,有的甚至名气很大。赞叹随喜本身虽是善法,但是如果无意中赞叹随喜了邪师,后果也很严重,相当于间接地声援了邪师。是以对于陌生的法师,不赞不谤是最好的选择。
二者,初学菩萨应以随善知识修学为主,以弘法为辅。然新学菩萨多热衷于对人宣传佛法,发心虽然很好,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说自己没有深入理解的甚深法(如第一义),可以多劝人为善,相信因果,不要执著,多念佛,等等;二是要观察听法者的根性,说合适的法,否则的话,也会造成很大的过失。
口业是学人漏失所积福德资粮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极易为学人所忽略,总以为一句话无足轻重,是以《大智度论》卷六十二,龙树菩萨言:
世间人以身业为重,口业为轻。
故新学菩萨当务之急是要善护口业,避免有意无意地诽谤了佛法,诽谤了善知识。
学人在学佛成佛的不同阶段,还会遭遇各种障,尤以初学菩萨为重。障,含有覆蔽之意,是指障碍有情闻法行修的一切事理。直接障碍学人的有业障、报障、性障、魔障等等。
所谓业障,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业障是指造作了五无间业——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而堕入地狱,无法闻法学法;广义的业障不仅限于五无间业,而是指一切障碍修行的善不善业。
所谓报障,是指有情因为往世造下恶业而得到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由此障碍发起修学佛法的善根,或者虽受生为人,但是生来非但不信仰佛教反而恶意地诽谤,是名报障。
所谓性障,是指学人因自身的个性、习气方面存有缺陷(如五盖)而障碍深入佛法。
所谓魔障,是指魔类所作的障碍,以阻挠学人修学佛法。譬如他化自在天的天魔见欲界有情学佛欲出三界,脱离其掌控,故现前给学人增加障碍。天魔也是前世修有大福报之人,死后才能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如《杂宝藏经》卷七载,佛言:波旬,汝于前世,但曾作一寺主,受一日八戒,布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六天,为大魔王。再如学人往世的怨亲债主沦为鬼神精怪者,不希望学人出三界,也会加以障碍,这是学人常见的魔障。佛教的神对于故意捣乱以障碍学人的鬼神精怪会加以驱逐,但是对于因往世的因缘前来索债者,不便作过多的干预,因为涉及到因果。对于此类精怪,学人可向其开示佛理,引其入道,并做功德回向,等等。学人遭遇魔障,往往也因自身存有漏洞,比如贪著境界、喜欢神通等,而导致魔类乘虚而入。
学佛有障并非都是坏事,学人也可以通过化解障碍,接引更多的有情进入佛道,有障更能坚固学人的道心。经典有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遗法,多于逆境中才能成才,若于安乐中则无所成办。故障碍亦是台阶,超越即能增进道业。
十信位的学业,有学人一劫就修满足了,亦有需修一万劫方得成满者。十信修满者于佛法成信不退,并心得决定欲实证佛法,便入初住位中。否则,仍需于十信位长养信根。
 
二、十住位之修证
菩萨进入住位之后,以实修六度为主。六度亦译为六波罗蜜。度即渡,谓菩萨乘此六度大船,既能自度,又能度众生越生死大海至涅槃彼岸。六度为大乘佛教的中心教义,大乘的一切法门皆可归入六度之内,六度可以统摄一切佛法。
当前时期,大乘学人多处于十信位与初住、二住、三住位等阶段,因此,了解信位与住位的差别就显得格外重要。信位与住位的差别,犹如所立之名。信位者在信不在行,信位还没有决定如何走向佛道,信位所修集的福德资粮大多是在长养信根,若于佛法的信根还不能具足,就会于佛法之外,杂学各种外道典籍,以博学自喜。信位菩萨无法将佛法与自身的实修结合起来,大多会停留在理论层面,沉溺于语言文字的逻辑思维中,美其名曰修行。信位菩萨往往热情很高,喜欢对人宣传佛法。信位菩萨因具信,注意力多集中于表相三宝,乐于跑寺院,穿戴和佛教有关的饰物,迷信大师等,甚至对不信三宝之佛教学术研究者亦崇拜不已。是以信位菩萨难以信受真善知识的教导,对于空法也无力安住,更无法有效地利用佛法来对治烦恼。信位菩萨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借助佛法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些。若学人不具备理性健全的人格,只是初分相信因果,而不信有法界实相,那表示他在信位还没有修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菩萨进入六信位以后,他对于佛道中所谈的因果、第一义等等,已经不会生起太多的怀疑,但是要等到十信位满足的时候,才会下决心进入三大无量劫的实修,这表示他已经进入住位了。
住位菩萨行如其名,由信位对于理论层面的兴趣转向探究佛法的义理。此时他会去寻访真善知识,信受善知识的教导而身体力行,经历由外住转为内住、等住、安住、近住等阶段。由对表相三宝的执取转向探索内在的自性三宝,也就是实践佛法——初住位乐于布施,二住位自愿受戒持戒,三住位安忍于各种顺逆境……住位菩萨所修的每一度重于实践而不是虚言。住位菩萨的人格也逐步健全,不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迷恋表相权威,能以佛法对治烦恼。譬如,菩萨摩诃萨具备理性人格,故常赞人善,不讼彼缺,名质直心,……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生极重想。若(自己犯戒,他)人诘问(时,自己会如实回)答言:实犯。(他人)复问:是罪为好不好?(自己如实回)答言:不好。……以直心故名佛(《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尽管住位菩萨实行六度时仍有颇重的烦恼,但是他总能听从善知识的教导,以烦恼身住于清净的菩萨行中,因此名之为住。
 
2018-07-22 回复:0  浏览:427
下一篇:
三身、四智、十号
上一篇:
解脱道之涅槃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