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
声闻乘之修证
第三章 解脱道的修证原理
二乘——声闻乘、缘觉乘所修的解脱道,是讲如何断除我见与我执,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而出离三界生死的修证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声闻乘之修证
声闻乘是指以追求个人的解脱为目的,亲随佛陀(或圣)听闻声闻法,以无我慧而证解脱果者所修的法教。
声闻乘主要是通过听闻佛陀或者圣来修行的,故名声闻。世尊为声闻所讲的法,主要是四圣谛。谛是指真义、实义、不颠倒义,圣谛是指圣者所见真理。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内容分别如下:
一者,苦圣谛。逼恼身心名苦,人生之苦,可归纳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爱别离(所谓生离死别)、求不得(所谓事不如意常)、五阴炽盛等八苦。八苦又可归结为一苦——五蕴炽盛苦,众生执取五蕴为我,五蕴是众苦集聚的基础,总摄一切苦,是名五阴炽盛苦。或谓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有情五蕴之身有生老病死,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苦上加苦,是名苦苦;有生必有灭,世间一切法终归坏灭,是名坏苦;诸行无常,是名行苦。苦圣谛是说,现实的人生无非是苦,苦多乐少,如是八苦、三苦、一苦所说道理名苦圣谛。
人生苦多乐少,或者是苦中作乐。譬如人吃饭时所吃的一粒大米,先要由农人育苗、插秧、灌溉、施肥、除虫、收割、脱粒、干晒,再经运输、贩售、购买、洗净、煮熟,到最终吃到嘴里,要经历如此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皆要劳心劳力;如此仅仅是吃到一粒米而已,何况是生命的孕育、成长、谋生、丧葬嫁娶、经济、等等复杂之事,可谓耗尽心血。人生即使有片刻的欢乐,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更大的苦痛。也正是因为这暂时的欢乐,使人存有一分不切实际的希冀,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以每个人虽知道自己迟早都要死的,但是当这一天没有到来的时候,就仿佛自己永远不死一样地尽情地造业。世间灭苦的办法,通常是用及时行乐的办法,如是用满足的方法来除苦,或有一定的效果,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二者,苦集圣谛。集,招聚之义;苦集谛,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佛言:
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集谛。
有情因为爱与欲,于各种顺逆境中起诸贪厌,心恒染著,所以不断地造作诸业,以此招集未来世的苦果,如是道理名苦集圣谛。
三者,苦灭圣谛。灭,含有灭尽、息灭之义。声闻人知苦集之理后,经过修行实证无我,复断种种烦恼便出三界,如是道理名为苦灭圣谛。
四者,苦灭道圣谛。道是指正确的方法。声闻人所修的种种灭苦的法门,诸如四念处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行此三十七道品,能断苦集。声闻人如是修,如是习已,若苦集已断则知苦灭,自知不受后有,如是种种道理名苦灭道圣谛。
然声闻人能证解脱,非仅修习三十七道品,复因信受佛语,知道舍报后所取之涅槃、本际、真际是真实法,不是断灭空,故修行敢于断尽我见、我执。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载,佛告诸比丘:
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
众生因不知不趋向涅槃本际而流转生死。已断烦恼的阿罗汉,虽然还未取涅槃,以信受佛语,知道涅槃是真实法。如《杂阿含经》卷二载,佛告诸比丘:
(彼阿罗汉)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声闻阿罗汉知此涅槃本际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故意识、意根才肯放弃对自我的执著,让自我消失;如此阿罗汉才得以灭除自我而不受后有。
声闻乘人闻法证果,其利根者听闻佛或圣解说蕴处界之内涵,加以思维,即能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其钝根者尚须闻熏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十二因缘之正理,然后付诸思维及修行,才能证得声闻菩提。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2018-07-22 回复:0  浏览:417
下一篇:
缘觉乘之修证
上一篇:
因果、业报、轮回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