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佛教众生观
众生,唐代新译(唐代玄奘三藏及其以后的译经称为新译,之前的为旧译)为有情。众生之内涵,如《杂阿含经》卷六,佛告罗陀比丘:
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杂阿含经》卷四十五,尸罗比丘尼又云:
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佛教所说之有情、众生,一般是指具有色身以及与色身相应的心识,能够完成一定的生理、心理等活动的生灵,类似今人所说的动物。至于植物,植物是共业有情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共同化现出来的。植物没有心识,没有精神活动,属于无情物,不是佛教所说之有情。
佛教的众生观,是指佛教对宇宙内,处在轮回状态中的所有生命形态(生命体)的认知。佛教所说的生命形态,很大一部分是人类所不知所不见的,也是人类以现有的知识、经验难以理解接受的。众生生命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依其生理、心理特征可以笼统地分为六大类——六道众生,按六道众生生活的区域、习性等又可归纳为三界,略说如下。
一、六道
有情众生总分六大类: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称为六道。一切众生就在这六道中轮回不已。六道众生的概况依《长阿含经》等经的记载,略说如下。
(一)天人
天道的众生称为天人,类似世人所说的神仙。欲界、色界的天人色身殊妙高大,无色界众生则无色身,唯有精神体存在。天人寿命极长,譬如距离人间最近的四天王天,天人身高半由旬(约四千米),寿五百岁(一日相当于人间五十年)。天人的色身(除无色界外)以及所居住之宫殿都是由微细物质组成的,犹如光体。虽然果报殊胜,并有种种神通,但天人仍然没有超越生死,一旦天福享尽,死后依然要继续受生,承受轮回之苦。
佛教虽不否认一神教所说的一些神灵现象,一神教的信众若能不谤佛教,如法地行善去恶,死后可以投生到天堂(天界);但是佛教并不承认有一个万能的、创造并主宰万物的主的存在。佛教的修行也不是为了成神,而是通过觉悟无我,止息烦恼,解脱轮回。故佛教的最高境界不是神,而是佛,佛是究竟觉悟了的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是无神论。
天人唯是化生,无所依托,随业而生。能出生到天道者,除了生前修有很大善行(上品十善)之外,有的还需兼修相应的定力。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告首迦长者所言: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禅)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界)天报: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三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业,得无色(界)天报。
(二)人
人,也就是人类。人者,忍也,此谓人能安忍各种苦乐之境而存活。人类所生活的区域是四大部洲,各洲的人类身心相仿,而风俗不同。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佛教称之为南瞻部洲(亦译为阎浮提)。地球人类的意识非常发达,能够理解各种深奥的哲理,所以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关于人类的起源,其说各异,我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一神教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唯物主义则坚持进化论的观点。地球人类起源的,正如佛教所认知的:劫初地球形成以后,便有光音天的天人命终以后,自然在地球化生。那时候人类仍然是天人的模样,身带光明,飞行自在,长寿久住,也没有男女家庭之分。后来由于贪食地味(一种食物),身体变得粗重,不能飞行,身光也暗淡下来,终于成为现在的模样。人类久住地球以后,少数人之间有了亲密行为,便出现了男女,有了情欲,由此逐渐形成了婚姻、家庭、聚居、城市等等,直至于今。依阿含诸经中对历史片段的记载推论,在过去很久远的一段漫长的岁月里,印度一直是地球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以三世诸佛都出生在那里。因此,有关地球人类起源的学说中,外星人移居地球的说法最接近事实。
地球人类和其他类众生相比,有着心性刚强、博闻强记、思辨严密、有苦有乐的特点,很适合学佛修行。是以在各个小世界内,最后身菩萨都是在南瞻部洲(地球)示现成佛,说法度众。
人类是胎生,需要借助父母的因缘,有入胎、住胎、出胎的过程。生而为人者,多为前世能持五戒,积德行善,奉公守法(行中品十善)的众生,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曾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对说,能得人身的众生就像手中的土一样少,不能得人身的众生就像大地上的土一样多。即便是得到人身,其中有缘接触佛法者,仍是少数;即便是能接触到佛法,但是能理解佛法真实义者,少之又少。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如今既得人身,又听闻,应乘此良机,精进修行,否则一失人身,再得难矣。
(三)阿修罗
阿修罗的成分比较复杂,天、人、鬼、畜生四道众生中习性相近的一类统称阿修罗,故阿修罗可分别摄于天、人、鬼、畜生等四道(详见《楞严经》卷九)。譬如有一类阿修罗,类似天人,但傲慢无礼,常与天人征战。又有一类阿修罗生活在海底,容貌可怖,这是畜生道中的阿修罗。阿修罗虽也有听闻佛法者,但难以生起深信。
生为阿修罗者,多是生前以傲慢心造作小善小恶者(下品十善)的众生,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一者,身行微恶业;二者,口行微恶业;三者,意行微恶业;四者,骄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回诸善根,向修罗趣。以是十业,得阿修罗报。
(四)畜生
畜生道的众生,也称为傍生,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动物、微生物,种类极多,千差万别。有的体型很大,如鲸鱼;有的体型极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如病毒。多数畜生道的众生和人一样,也有愉悦、烦恼、恐惧等心理活动,只因业报的原因,致使其意识心不发达,无法完成深细的思维。畜生道的众生,或者以草为食,或者互相吞食,无惭无愧,也无仁义道德观念。除了极少数畜生能够信佛学佛以外,绝大部分只是完成一期因果报应的工具而已。
畜生道的众生有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等形式。所谓湿生,是指在有水气的地方,生物能自行出生,如蚊蚋。生为畜生者,往往是生前心性愚痴,犯有杀生、偷盗、生性好淫等罪(下品十恶)的众生,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一者,身行中恶业;二者,口行中恶业;三者,意行中恶业;四者,从贪烦恼起诸恶业;五者,从瞋烦恼起诸恶业;六者,从痴烦恼起诸恶业;七者,毁骂众生;八者,恼害众生;九者,施不净物;十者,行于邪淫。以是十业,得畜生报。
(五)饿鬼
饿鬼道的众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鬼,生活在地上或地下,有的似人形,有的似兽形,身体是由微细物质构成的,就像影子一样,普通人肉眼所不见。饿鬼大多没有食物可吃,或者食之不得下咽,整日饥渴难耐。也有少数有福报的饿鬼,如河神、山神、鬼王等,他们皈依佛教的同时也保佑学佛的人。饿鬼寿命不定,极长寿者可达一万五千岁(或谓其一天相当于人间五百年)。
饿鬼有胎生、化生两种。出生在饿鬼道者,往往是生前欺世盗名、极度吝啬,或者犯有杀生、偷盗、贪赃枉法、举债不还等罪(中品十恶)的众生,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轻恶业;三者,意行轻恶业;四者,起于多贪;五者,起于恶贪;六者,嫉妒;七者,邪见;八者,爱著资生,即便命终;九者,因饥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是十业,得饿鬼报。
(六)地狱众生
地狱众生是生活在地狱里的有情之总称。大地狱有八处:想地狱、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炙地狱、大烧炙地狱、无间地狱,名为八大地狱。八大地狱以外,还有一些中小地狱。大地狱在南瞻部洲下方两三万由旬处,小的地狱散在山河湖泊间。中国民间俗语所说十八层地狱,出自《十八泥犁经》,可参阅。
掌管地狱的诸王中,名气最大的是阎罗王。初入地狱的众生,阎罗王会派生、老、病、死、治罪等五位使者拷问罪人,然后加以惩处。生活在每一座地狱的众生,或终日手执刀剑互相砍杀;或被狱卒用铁钉钉满全身,复用锯子将身体割截数段,再用刀剁的粉碎;或被狱卒用熔化的铜水灌入口中,从咽至腹,无不燋烂;或被丢进沸腾的大铁锅中煮烂;或被巨大的石头来回碾成肉糜;或被凛冽的寒风吹得皮开肉绽,等等,其状惨烈无比。所有的地狱中,最痛苦的就是无间地狱了(又名阿鼻地狱),该地狱的众生所受的痛苦,相续而无间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远较其他地狱为甚。地狱众生遭此罪报,而身不死,或死而复活,且其寿命极长,譬如想地狱有情寿五百岁(四天王天五百岁,为想地狱的一昼夜),其他大地狱众生的寿命更长,寿命越长,受罪就越多。人、天人等都希望长寿,唯地狱众生但求速死却不能。等地狱众生受报结束以后,往往还要身受余报,先是上生到饿鬼道受报,复又出生到畜生道受报,才会生于人中;即便出生为人,也多是肢体残废,或是贫贱之人。地狱众生的生存环境及其身心所遭受的痛苦,令人闻之尚且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更不要说身受其罪了。地狱众生欲早日脱离地狱,就要赶快念佛忏悔,或者亲友为其作功德回向,借助佛菩萨的加持力以及亲友的回向,可以尽早地脱离地狱,投生到更好的地方;然地狱众生时刻都处在痛苦的煎熬中,很难提起念佛忏悔之心。
地狱众生都是化生。众生堕入地狱的原因,主要是生前造了极大的恶业(上品十恶),比如父母乃至杀害父母,盗用三宝财物,或以邪见诽谤佛法等。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一者,身行重恶业;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四者,起于断见;五者,起于常见;六者,起无因见;七者,起无作见;八者,起于无见;九者,起于边见;十者,不知恩报。以是十业,得地狱报。
不孝父母,罪过极大,破坏佛教,其过于此。父母养育子女的生命,只利益子女的这一生,而佛教养育了众生的慧命,能够利益众生无量世。故做了不利于佛教的恶业,后果更为严重。这不是佛的危言耸听,据调查,中毁坏寺院佛像佛经者多不得善终,这就是例证。破坏佛教还包括:说佛教是封建迷信,是消极厌世,让人不要相信,诬蔑诽谤三宝,乃至法师、居士曲解佛法而造成误导,等等。
佛教提倡正信。佛教现存的经论有数千、万卷之多,所说的义理甚深,目的都是要人觉悟除迷。佛教的僧人为了探索生命的与意义,舍弃了世间的五欲享受而出家,僧人出家亦不求独善其身,而是要学有所成后救度一切众生;佛不求征服天下,只求征服自己的贪瞋痴,……故信佛学佛是大丈夫行,非王侯将相所能为,怎么能说佛教是迷信,是消极厌世?有人说如果世人都出家了,人类岂不是要灭绝?须知信佛学佛以在家居士为多,并非皆要出家,这个假设如同质问医生如果所有人都当医生了,无人种田,人们岂不都会饿死一样荒唐。信佛学佛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美好的来世,佛教有一些方法也能让人获得现世的安乐。譬如佛教有一些协调亲属之间关系的方法,《长阿含经》卷十一,第十六经〈善生经〉载,佛告长者子——善生言: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理,二者威严不媟(不轻薄),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再者,如果人人皆信佛教,皆遵守佛教的基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那么人类社会将变得何等的文明与富足!是以佛法是可以利益现实人生的
佛教可谓世间至善的教育,佛法更是法界实相之至理。世界上一些著名人士曾经评价过佛教,譬如孙中山先生如是说:
诸君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的科学之偏。(《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页)
1915年7月,大文豪鲁迅先生亲自校对高丽本的《百喻经》,并委托金陵刻经处印了一百册,为母祝寿。鲁迅先生还曾对人感慨: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忘友鲁迅印象记》之〈一三、看佛经〉——鲁迅先生一生的挚友许寿裳著)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如是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9月12日于美国纽约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礼上的讲话)
这些世界著名人士对佛教的评价都很中肯客观,没有偏见与歧视。若对佛教的常识都不了解,就自以为是地加以否定、批判,这是非理性的。尊重他人的信仰,对于不了解的不以有限的认知与经验妄加评论,是诚实与谦逊的表现,也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为了避免他人诽谤佛教,佛对人宣传佛法之前,先要掌握一定的佛学理论,同时要观察对方的心性、根器,如此引导他人建立正信才会有效果。如果盲目地宣传,他人不仅不会信佛,反而会犯下诽谤三宝的大过失。
以上是六道众生的概况。一切众生都在六道中不停地死此生彼、循环不已,犹如旋转的车轮,称为轮回。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受苦受乐,并非是天意的安排,也不是上帝审判以后的奖惩,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结果。
有人以为六道轮回纯属子虚乌有、天方夜谭;有人以为谈到鬼神的就是迷信;有人以为地狱是佛教编造出来吓唬人,要人不干坏事的;有人以为轮回信则有不信则无,等等。其实六道轮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自然法则,和人是否相信无关。虽然六道的众生,人类可见的只有同类以及畜生道的部分众生,但是有神通(天眼通)者,就可以看到其他类众生的存在。有人入定获得神通(宿命通),还能知道他前生的一些事情。西方心理医生在给病人催眠时,也发现了轮回存在的一些证据。有新闻报道,某儿童说自己上一辈子是某某人,父母是谁,所居何地,后经查证所言不虚,这是生下来就有少分宿命通的现象。如果人类只有一世,一切都是后天的影响,没有先天(前世)的因素,那么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的身体、个性、兴趣、爱好、习惯等等都应该大同小异了,而事实上差别是很大的。信不信轮回这一现象的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不论学历高低、长幼、贫富、得意失意,为何总有人相信轮回,有人不信?这就是由先天因素——过去生所积累的信根的多少所决定的。若过去生培植的信根成熟了,今生就会相信,反之则不信。是以初学者往往需要善知识帮他做一些分析,以便确认轮回不是无稽之谈;而过去生早就信佛之人,今生再接触到佛教,无需多说就会相信轮回的存在。
有情众生的三世不仅客观存在,佛教还有一些基础的方法供人粗略地判断其前生来世。譬如判断一个人的前世,《大宝积经》卷七十二载:
……若从人(命)终还生人中者,当有是相:其人贤直,亲近善人,毁呰恶人,好惜门望,笃厚守信,乐好名闻及以称誉,爱乐工巧,敬重智慧,具惭羞耻,心性柔软,识知恩养,于善友所心顺无违,好喜舍施,知人高下,善观前人有益无益,善能答对领其言义,善能和合亦能乖离,善能作使宣传言语,于种种语能善通达忆持不忘,亦复能知是处非处。……(其他从地狱、畜生等道来生人间的判断标准从略)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固有的习气(习性、禀赋)彼此都不相同,哪怕是一母所生的双胞胎。这是因为其往世今生的习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是以根据一个人的习气大概可以粗略地判断他是自哪一道投生到人间的。
不仅如此,观察人临终的一些现象,还可以判断这个人死后的去向。譬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记载,若人命终当堕地狱有十五相,当生饿鬼有八种相,当生畜生有五种相,当生人、天各有十相……,具体内容可阅读原典。
诸经论还介绍一种判别方法:人死时,执持色身生长之第八识阿赖耶识会缓慢地舍离,当阿赖耶识舍离时,体温就会逐渐消失变冷。积善之人死时,阿赖耶识先从脚部舍离身体,故体温会从身体下部开始往上冷起;积恶之人死时,阿赖耶识先从头部舍离身体,故体温会从头部开始往下冷起,据此可以大概地判断人死后往生到哪一道。譬如,若人已死,通身冷透,唯头部独热者,多生至善道;若通身冷透,唯脚底板独热者,多生至恶道。
是以根据死者生前所作所为以及死亡时的征兆,对可能投生到三恶道的亲友,应加以援手。譬如通过念佛、念经、拜忏、放生、做善事等回向给亡者,帮他们脱离三恶道而往生到三善道,这就是超度。心与心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实践检验,以自己的善念善行为亡者超度,对他们是有作用的。因此,学佛不仅可以利益生者,还可以利益已故的人。
二、三界
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其生理、性情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等等不同,又可以总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的欲界,是说此界的众生多执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渴望得到财产、男女性欲、名誉、饮食、睡眠等的满足,故名欲界。欲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欲界六天)等六趣,以及所生活的器世间,故欲界也称为六趣杂居地。欲界六天的天人吃的是甘露,也有婚姻嫁娶行为。欲界天人的身相、寿命、生理现象各有不同,层次愈高,五欲愈淡薄。六欲天天人之生育繁殖与人类不同,无怀胎接生之事,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自然化生,不可思议。
欲界六天的兜率天,分为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现正由最后身菩萨—— 弥勒菩萨住持弘法,将来 弥勒菩萨会由内院下生人间成佛。
所谓的色界,是指位于欲界天之上无色界之下的天人及其生活的器世间,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色界超越欲界,色界天人都是中性身,没有男女之分,故无淫欲;且一直处于禅定之中,能以禅悦为食,故亦没有欲界的睡眠、饮食等。色界天离欲清静,能称为梵。色界天人虽然远离欲界五欲,但仍执著色身形相不舍,色身也较欲界天人更为高大庄严,所居之处,无不是美妙的宫殿楼阁,即是世人所憧憬的仙境。色界天人的寿命极长,远高于欲界。
色界天的顶天——色究竟天,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报身佛卢舍那佛所居之地,卢舍那佛恒住色究竟天宫为地上菩萨说法,同时化现百千亿化身到各个小世界度化众生。
所谓的无色界,是指此界众生舍弃了对物欲色相的执著,能超越物质的限制,既没有色身,也没有色身所依存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有一个精神体——心识住于四空定中,故名无色界。依无色界依精神体所处的定境高低,又分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其寿命(精神体安住于定境的时间)长得不可想象,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劫。无色界众生的状态较天人、饿鬼等更难理解、想象。往生到无色界者都是生前厌离色蕴,行善并证得四空定之一种的众生。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