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空间观
佛教的空间观,是佛教对物质世界(宇宙器世间)以及虚空的认知。
一、虚空
没有物体的地方,称为虚空(空间)。对于虚空,《中论》<观六种品>,龙树菩萨云:
何以故无色处名虚空相?色是作法无常,若色未生,未生则无灭,尔时无虚空相。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
色,含有物体、物质的意思。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是说物体的边缘、边际——没有物体的地方所呈现的空无所有的相状,就叫作虚空。
虚空(空间)是依色法(物体)而显示出来的法,比如造房子,如果把两堵墙之间的距离增大,房子里面所显示的空间即会相应增大,反之则会缩小。因此虚空与时间一样,不是实有的法,是被显示出来的法,不能离开色法(物体)而存在。现代人一般依大的物体,比如依星球、天体之间所显示的广袤的宇宙空间,称为虚空;依较小的物体,比如建筑物、箱体所显示的虚空,称为空间,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
有所谓虚空外道者,以为虚空(或者虚空中的能量)创造了世界及众生,以为虚空是一切法的本源,这也是一种邪见。
二、世界
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世;东西南北上下的方位、界限称为界,合起来就是世界。每一个世界都包括器世间(可供居住生活的国土)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众生。
现代天文学立足于人类所生活的器世间(地球),积极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建立了诸如宇宙、星系、星团、天体等理论模型,虽不失深奥,却无法与佛教的宇宙观相提并论。
依佛教的教理,构成宇宙器世间的最小单位是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结构都是一样的,小世界的中央是顶天立地的须弥山,日、月在须弥山的山腰处,四天王天居于山腰的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忉利天上面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欲界六天。欲界天的上面是色界的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三天不是有三层天,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主,梵辅天是辅助大梵天管理的,梵众天是普通天人。二、三、四禅、无色界等诸天与此类似),初禅天以上还有二禅天(包括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包括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以及无色界天。须弥山山根的外围又有七重金山,一层层地环绕着须弥山,山与山之间是大海。在第七重金山之外又是一片汪洋,称为咸海,咸海的四方分布着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每一洲居民的相貌、寿命、生活习惯等又有所不同。地球人类处在四大部洲的南瞻部洲。南瞻部洲下方两、三万由旬(一由旬约八千米)处,是八大地狱。四大洲所处的咸海之外,又是一座大铁围山,将八山八海围在里面。须弥山的山根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火轮、风轮,四轮之外便是虚空。一个小千世界,如《最无比经》载,……千日千月、千四大海、千苏迷卢大宝山王、千七金山轮围山等、千赡部洲、千毗提诃、千瞿陀尼、千俱卢洲、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众天,一大梵王于中自在,如是名为一小千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复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亦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即一尊佛化度的世界。譬如人类所居之银河系,就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佛教称之为娑婆世界,是卢舍那佛(报身佛)所化度的范围。娑婆世界各个小世界之南瞻部洲都有卢舍那佛的化身—— 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出家、成佛、转、涅槃等相。
佛教所说的须弥山、海、天界、地狱等等皆非人类肉眼所见,须弥山、咸海等亦非地球上通常所见的山海的形态。譬如人类所见的太空不过是日月、星体而已,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则见众多如尘埃一样的星球聚集在一起,紧密成团,形成星云,若干个星云或卷或舒,就形成了山海的形态。如此无量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构成的宇宙,体积之巨,规模之大,远超乎人类所能想象能理解的范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见封底图片:佛经所说世界海之一个浪花——与银河系相似的棒旋星系M83。澳大利亚英一澳天文台[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摄于1986年。)
构成大千世界的诸小千、中千世界都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一个大劫),每个阶段历时一个中劫,每个中劫又包括20个小劫。空劫的时候,只剩下四禅天诸宫殿,四禅天以下一无所有。空劫经过一个中劫以后,就到了成劫。成劫是指坏劫所毁的器世间次第形成,并有众生渐次投生到那里之过程。成劫之初(劫初),在共业众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作用下,虚空中便有风起,风起水涌,虚空中众生共业所变现的四大种逐渐形成水轮、地轮、金轮。法尔如是,后坏必先成,故有三禅天、二禅天、初禅天、欲界天、须弥山、内外海、四大部洲、地狱等器世间次第形成,时有四禅天的天人天福享尽,而堕落到四禅天以下的器世间中去。这其中,当初禅天形成以后,第一个化生到初禅天的天人名尸弃(或谓尸弃是四禅天之主),尸弃之后又有其他有情也化生到初禅天。于是尸弃便认为我能造化万物,而无造我者,我就是大梵天王。尸弃的观点也得到其他天人(梵辅天、梵众天)的认同,尸弃遂被尊为造物主,而受到了后人尤其是印度教的顶礼膜拜。
随着三禅以下的天人、人类、阿修罗、饿鬼等众生相继出现,当第一个众生化生到地狱里,成劫的20个小劫就满了,此后就转入住劫。当前人类所处的住劫称为贤劫。住劫也是由20个小劫组成的。
一小劫之时间极长,如此计算:从人寿十岁时算起,每一百年增寿一岁,如是渐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名为增劫;复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算起,每一百年减寿一岁,如是递减至人寿十岁时,名为减劫;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合为一个小劫,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当减劫至人寿十岁时,女子五岁便出嫁,活到十岁便死,无有蔗糖糕饼等物;增劫至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女子五百岁才会出嫁,世界安乐富足。减劫苦增,众生便会思谋如何出离众苦,是以诸佛都出现在住劫的减劫阶段。贤劫有千佛出世,据《佛祖统纪》卷三十载,当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四万岁时,有拘留孙佛出世,人寿再减至三万岁时有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寿复减至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出世,人寿复又减至百岁的时候,本师 释迦牟尼佛出世。本师 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佛法经历了期、像法期,现在已经进入末法时期,末法之后,佛法即灭。当前地球人类正处在第九减劫的末后期(现阶段人类寿命虽略有增加,不过是减劫中的一个反弹而已),此后进入贤劫的第十个增劫,当人寿增至极限的八万四千岁,开始进入减劫之时,弥勒佛出世。第十减劫后,从第十一至第十四减劫无佛出世,至第十五减劫时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复从第十六至第十九减劫无佛出世,第二十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楼至佛出世,贤劫千佛。
住劫中,各个减劫的末期会有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出现,称为小三灾。饥馑劫出现在人寿三十岁时,由于人心贪得无厌,致使万物不生,饿死者极多;疾疫劫出现在人寿二十岁时,由于人心险恶,导致瘟疫流行,死人更多;刀兵劫出现在人寿十岁时,彼时人心狠毒,彼此视为猎物而自相残杀,人类所剩无几。当代以人类毁灭为题材的科幻影片,以及孩子们所玩的一些以杀人为乐的电子游戏,可谓是刀兵劫的预演。刀兵劫以后,幸存者同病相怜,弃恶从善,于是进入增劫,人寿逐渐增加,直至八万四千岁。
住劫经20个小劫后,坏劫来临,会出现火灾、水灾、风灾,四禅天以下的器世间因此而毁坏,称为大三灾。火灾出现时,空中出现七个太阳,灼热引发大火,欲界与色界初禅天一片火海;此界众生因修二禅而投生到二禅天(我国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与此火灾类似)。火灾之后,又会出现水灾,三禅天以下悉被淹没;此界众生因修三禅而投生到三禅天。水灾之后,复又出现风灾,四禅天以下悉被飓风吹散,碎若粉尘;此界众生因修四禅而投生到四禅天。此火、水、风三大灾亦称劫灾,然仅破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安然无恙。大三灾亦是众生业力所感:瞋恚感应火灾,贪欲感应水灾,愚痴感应风灾。坏劫以后,又进入空劫,四禅天以下,一无所有,唯大黑暗,如此经过20个小劫,名为空劫。空劫之后,再次进入成劫,复又经历成、住、坏、空之过程,如此循环不已。一大劫即包括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