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序 前言 目录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释持宁 辑
【序】
释持宁,河北新乐人。早年因感人生无常而出家;此后阅诸经论,寻访参学,师法正觉;而立之年,闻思已,专注于念佛参禅,稍有心得体会,复入经藏,数载后于佛学体系之种种疑惑有豁然开朗之感;自此常与学人交流,每见学人误会佛法,遂依古今善知识之开示,编辑《佛法概论》,总述佛法大义与行门,明示修学次第及误区,以彰显佛法真义,助益初机学人。
与持宁法师相识有年,今法师新作《佛法概论》面世,邀末学作序,心中有些许感慨。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国运昌盛,佛教又一次值遇发展良机。一度被毁弃的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复建起来,佛教文化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得越来越广,由是更多的人选择了信仰佛教。经四众尤其是出家僧宝的努力,佛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间欣悦,龙天同庆。
佛教发展至今日,四众已不满足于表相佛教的建设,日渐转向探究佛法的真实义,想要将实义的佛法也振兴起来。然诸学人多处于仰信阶段,普遍缺乏佛学基础,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虽有法师、居士不忍于此,奋起弘法,其心不可谓不诚,其行不可谓不坚,但因缺乏实修经验,复又无法通达教理,故其弘法多落入依文解意,多落入人天善法的宣传,甚或落入以己意为佛法的见取见中而不自知。彼虽有心为佛法、为众生,然力有不逮,令人唏嘘。
佛教之修行过程,可以概括为闻、思、修。闻法是修行的起点,学人闻法之后,深入思维、拣择,有了正知正见,复以正知见作指导,将佛法所说的理论加以实践、体验,此即修证,所谓积闻成圣智,即是此意。考当前佛教现状,在表相佛教的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如何更好地普及佛学基础知识,如何帮助学人建立正知见,尽快地步入实修阶段,以振兴实义佛法,实是当务之急。所幸的是佛教四众中,其先知先觉者,早已着手解决此事,末学道友持宁法师即是其中之一。法师潜心佛道多年,重视实修,复又出入经教,悯诸学人身临佛法宝库,却不得其门而入,遂依据经典以及古今善知识的著述,辑出《佛法概论》,以解其困。法师于《概论》中,将菩提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的修证原理、次第以及方法,系统全面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学人读后必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复举诸误解佛法之典型案例,对比经典,条分缕析,以免学人误入歧路;复又触类旁通,借助哲学、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及语言,将深奥的佛理说得透彻易懂。《概论》涉及佛法的方方面面,重点在于为学人建立正确的菩提道次第观,以及如何观行断我见、念佛参禅这三部分,有广度,有深度,可谓一小型佛教百科全书。学人阅读思维以后,对佛法将会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可以迅速提升佛学理论水平,其福德具足者,随阅入观,亦可发明智慧,生起法身德、般若德与解脱德,成法门龙象,如此则实义佛法的复兴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功不唐捐。
持宁法师一向自甘淡泊,默默无闻,然此《概论》非同凡响,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此之谓也。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普愿有缘者阅此书已,共入菩萨道,成就百千万劫来的悲愿,一起庄严佛道。
释觉然
2011年7月于五台山
 
【前 言】
虽值末法时期,仍有大心佛子,为自度度他,而发起勇猛心欲实证佛法。然学人多不明佛法的修证原理,无法以正知正见指导自己的实修,有将人天善法当作是行菩萨道者,有以小乘断烦恼法门求证大乘明心见性者,有以定为禅者,甚至有把外道法误会为佛法而修习者……虽经多年精勤修行,道业却没有进展。佛子久修无证,究其原因,是因为存有盲点与瓶颈。盲点是学人对菩提道缺乏系统的认知,不明三乘菩提的修证原理与异同,不明三乘菩提的修证次第;瓶颈是学人不明实修三乘菩提的行门(修行之具体法门)而盲修瞎练。盲点与瓶颈,使学人不知自己身处菩提道的哪一个阶段,不知在该阶段应修哪一些法、如何修,由此导致修行事倍而功半,乃至有愈精进修行于道愈远的状况发生。
菩提道者,菩提意为觉悟,道是指觉悟的方法。《优婆塞戒经》卷一,善生菩萨言: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依三种菩提而建立三乘:以觉悟声闻菩提为根本者,即是声闻乘人;以觉悟缘觉菩提为根本者,即是缘觉乘人;以觉悟佛菩提为根本者,即是佛乘人。三乘贤圣觉悟的内涵不同,故《金刚经》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菩提道即是觉悟三乘菩提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声闻、缘觉乘所修的是解脱道,是讲声闻、缘觉如何出离生死轮回的原理与行门。声闻、缘觉乘人,修行主要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所度较少,故名小乘,亦名二乘;佛乘所修的是佛菩提道,菩萨修证佛乘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并度化一切众生走向佛道,所度甚多,故佛乘亦名大乘。
因此,整个菩提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说,其中一小部分是讲二乘的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大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
大乘佛菩提道之修证,学人从初发菩提心于外门修六度万行开始;经由四加行双证能取、所取空而断我见,进而求证大乘见道——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众生本具之实相心,发起般若总相智,由此转入内门修证别相智以及少分道种智,消除凡夫异生性而发起菩萨圣性,复发十无尽愿,由此进入初地,成真佛子;此后,进修地上菩萨应修之道种智,经十地十度行,渐次迈向佛地。如是菩萨的阶位,乃依唯识的增上慧学而建立,不共二乘,故名别教。
二乘解脱道之修证,学人先要见道,二乘的见道是断我见,我见断除以后,还要修除我执,以断除对三界的贪爱,如此才能解脱生死。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就能出离三界。其实,声闻、缘觉的解脱是基于无我慧,而非禅定。虽然声闻、缘觉能出三界,却仍然不能明白大乘佛菩提道所修的般若是什么,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如来藏是什么;相反,大乘菩萨在修佛菩提道的同时,会附带着完成解脱道的修证,是以解脱道三乘与共,故名通教。
实修菩提道,不论是二乘的解脱道,抑或是大乘的佛菩提道,皆需遵循一定的修证次序,历经修积资粮、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称之为菩提道次第。实证解脱道者,若因缘具足,极速者经三生可证阿罗汉果,四生可证辟支佛果;而佛菩提道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成。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一般众生很少有机会听闻,更不要说修证了。
本论依据佛经以及古今善知识(能教示佛法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的论著整理而成,内容包括解脱道、佛菩提道的修证原理、次第、异同及行门,以期为学人清除佛法理论之盲点,拓宽实修之瓶颈。由于本论所使用的佛法名相(名词)较多,且专业名词之间又往往互为注释,此外还涉及到世间法的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知识,这都给初机学人增加了阅读难度,读者若有不明之处,可先置之,读了下文或可贯通前惑。学人若能据此建立菩提道次第之正见,经由观行断我见,进而念佛参禅而开悟明心,于悟后复能深入经藏,发起大悲救护众生不堕邪见稠林,令清净佛法永久流传,即实现本论之目的。盼学人能肩负起自觉觉他的神圣职责,不畏艰难,遨游于佛法的海洋,直至解脱成佛之彼岸!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佛教世界观
第一节佛教时间观
第二节佛教空间观
第三节佛教众生观
第四节三界唯心
第二章 轮回的原理
第一节无明
第二节众生我之实质
第三节我见、我执
第四节烦恼
第五节因果、业报、轮回
第三章 解脱道的修证原理
第一节声闻乘之修证
第二节缘觉乘之修证
第三节解脱道之证果
第四节解脱道之涅槃
第四章 佛菩提道的修证原理
第一节佛菩提道之修证次第
第二节三身、四智、十号
第三节四种涅槃
第四节常、乐、我、净
第五章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异同
第一节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差别
第二节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关联
第六章 实修大乘之行门——禅与净土
第一节念佛法门
第二节参禅开悟
第三节禅净双修
附录:
一、五时三教与判教
二、中观与唯识
三、第八识之异名
四、佛教之宗派
回向偈
 
 
2018-07-22 回复:0  浏览:287
下一篇:
佛教世界观之~时间观
上一篇:
大乘佛法的集结(五)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