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
佛教世界观之~时间观
第一章 佛教世界观
佛法并非地球人类所独有,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世界,只要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就会有佛菩萨出现在那里宣讲佛法。今人所学之佛法,是本师 释迦牟尼佛所亲传。约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舍弃了尊贵的王储之位出家修道,后于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成佛,是为 释迦牟尼佛。王子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所觉悟的是有关宇宙与生命的究竟真理(诸法实相),以及解决生老病死诸苦,成就佛道的方法,并对有所宣说,后被记录下来,这就是佛法。故佛法即佛之说法,亦即成就佛道的方法。
佛法也称佛教,即佛之教导、佛之教法。然今人每每将佛教视为一种宗教。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特征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其拥有绝对权威,能统摄万物,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敬畏与崇拜,并由此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等活动。佛教具备宗教的要素——教主(佛)、教义(法)、教职人员(僧),佛教也强调信仰的力量,并有一定的仪式。佛教虽具有宗教的属性,但是佛教并不承认有一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的存在,佛教揭示众生轮回受苦受乐都是因果——自作自受的结果。佛教确有信仰的成分,佛景仰佛菩萨的崇高人格并自愿成为那样的人;佛或许还没有实证佛法的任何一个目标,但因过去生所种信根成熟,仍深信三宝(佛、法、僧)真实不虚。然佛教并非仅仅是一种信仰,佛法需要实证,众生若依照菩提道去修行,都可以成阿罗汉、辟支佛、佛。佛教的这些特性,使得佛教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佛教的实证性,即是佛教的科学性。现代人认为,科学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具有可重复验证、自身没有矛盾等特点。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物质世界,尽管在二千五百余年前佛陀就告诉地球是圆的,如庵摩罗果(印度的一种外形扁圆的果实),并绕太阳旋转,人类所居的地球是娑婆世界(银河系)之一隅,娑婆世界之外尚有无量的世界;又说一钵河水中,有八万四千微虫(微生物);物质是由基本微粒(四大极微)组成的,等等,部分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然佛教的重点在于揭示生命的:人类之所以有生老病死,有冲突争执,有种种烦恼与痛苦,皆因错误地认为五蕴有我,若实证五蕴无我,实证法界实相,便能灭苦,便能成就佛道。佛教着重宣说的是如何实证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如何明心见性,如何消除烦恼的方法。人人若按照佛教的方法加以实践,都可以实证无我,都可以解脱生死,可重复验证。佛法的体系(教理)虽然博大,但是各体系之间并无矛盾。若佛法体系存有矛盾,佛教必然面临崩溃的结局。是故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佛教,佛教具有科学性(世间诸多宗教自称的 真理,多是一些荒诞不经的臆想,故为科学发现的事实所推翻,譬如一神教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若以佛教的立场来看科学,科学所作的研究仅仅属于佛教所说的世间法、有为法的一部分,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并飞速发展,但是科学发现仍是相对真理,当有了新发现、新发明的时候,就会推翻以前的学说。科学在不断地自我修正之中,可以说科学越发展,就会越向佛法靠拢,也更能证明佛法所揭示的世间、出世间真理的正确性。
佛教具有亦宗教亦科学、非宗教非科学的特点。如果拿世间的诸种学说与佛教作一个比较,最接近佛教的当属哲学。哲学是探寻事物的本质(最普遍规律),以求改造世界的社会科学,哲学包括世界观和方。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方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佛教的世界观是指佛教对时间、空间、十法界(六道众生再加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称为十法界)之现象及其本质的认知,佛教的方即是解脱生死成就佛道的方法。佛教既然是关于宇宙万有的哲学,不妨先看看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方可参看本论第三章、第四章之相关内容)。
除了佛教以外,世间每一种哲学、科学、宗教也都有各自的世界观,并自称是真理。可是真理只有一个,若真理可以有多个,那就不是真理,或者只是相对真理。比较各种世界观可知,佛教的世界观博大精深,除了少部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明以外,其他的远超出人类已有的认知水平,不能不承认佛教所揭示的确实是世、出世间的究竟真理。
 
第一节 佛教时间观
佛教的时间观是指佛教对于时间的本质及其计量方法的认知。关于时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云:
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说名时。
因此,时间的本质是依事物的相续与变异——产生、成长、壮大、衰败、毁坏而建立的法,是事物在迁流变异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法。有事物的存在与变异,才有时间的延续现象。故时间非实有物,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而独立存在,人们无法把时间从甲地带到乙地。
历史上有一种外道(佛教是内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术等佛教称之为外道),认为时间是一切法产生、存在、毁灭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邪见(泛指各种错误的观点、见解)。
时间的划分也是建立法,如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称为一年,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称为一天,将一天等分为24份,每一份为一小时,等等。佛教(或古印度)的计时单位,《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载:
此时差别、复有多种。谓时、年、月、半月、昼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及与过去、未来、现在。
刹那是最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其余时间单位都是由刹那累计而来。不同的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俱舍论》卷十二载:壮士一弹指顷,(为)六十五(个)刹那。一百二十个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劫是佛教较大的计时单位,劫有大中小之分。一小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小劫(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共约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个大劫(圣意难知,不敢说推论绝对准确)。时间还可以总分为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关于时间,佛教还有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为无始,二为阿僧祇劫。
无始是说众生及世间诸法的存在,若追究其源头,是没有一个最初状态的,也就是没有起源的,称为无始。譬如众生虽然一世一世不停地在六道中轮回,但是若探究轮回的起点,是找不到的。众生法尔如是原本就一直存在,并不断地轮回。众生不是由哪一个造物主创造出来以后,再让他们进入轮回的。若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众生的生命形态,一世一世是连续的,就像是一条无头无尾、无始无终的锁链,只不过人类每每将其中的一环(这一生)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所以才会为了这一生的安乐而无所不用其极。
以人类的天性,凡事总喜欢问一个始终,若来历不明,便无法采信。然众生的存在,的确是没有一个最初的起始的(起源)。若有一个起始,那么在起始之前就是无,什么也没有的无是不能生有的,没有事物能无因而有。故无始虽然难以理解,却是事实,也符合逻辑。佛教实证:生命的本质(第八识)是不灭的,生命的现象表现为轮回——生命个体死后再转化为另一个个体,这种生命个体的轮回转化现象是没有一个最初的开始的——无始。
阿僧祇劫通常又称无量数劫,一个阿僧祇劫,包含了无数个劫,说为无数,是指其数目大得无法想象。众生从初发成佛之心,到最终成佛,要经历三个阿僧祇劫,时间跨度虽长,却是有始有终的。
时间的长短又是相对的,如《显无边佛土功德经》载:人类所在的娑婆世界的一大劫,仅仅相当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昼夜(一天);而极乐世界的一劫,又相当于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袈裟幢世界的一劫,复又相当于不退轮音世界的一昼夜。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以及王质烂柯的典故说的也是时间的相对性。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2018-07-22 回复:0  浏览:270
下一篇:
佛教世界观之~空间观
上一篇:
《佛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 序 前言 目录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