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藏传
掀开谭崔十四根本堕戒的神秘面纱 第十八则:弃捨菩提心愿的

更新日期:2014/10/23 08:00

(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僕表示,前面一则已完整说了第五根本堕戒:「于何对象违犯过失?」今再说违犯此戒的行为。

宗喀巴云:「此戒之犯行,则是指修行人弃捨于菩提心誓愿,转念认为:『我不堪能救护教授无量有情。』若起是念,即是违犯第五根本堕戒。那波巴说:不违誓愿的意义,是指对于所发证得的誓愿,绝不弃捨;弃捨众生,即是违犯誓愿。有些论师将此堕戒释义为:弃捨于莲花液。宗喀巴的意思是说,只要有「我不堪能救护教授无量有情」的念头一起,就是违犯第五根本堕戒。

 

 

佛教大乘佛法菩萨戒「三聚净戒」中亦有「饶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说,身为大乘菩萨,只要于己有缘的众生,都有责任去度化他。然而大乘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当中,未入第七不退转住以前,菩提心愿一直都是进进退退,本是常事;证悟不退而进入第七不退转住以后开始度众生,经常会会碰上冥顽不灵、忘恩负义的学法众生;位列「三贤位1菩萨,有时候碰上如此众生,也难免会有菩萨行退」的现象;即使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七地,偶而也有「念退」的时候,然依于入地时所发「十无尽愿」的愿力趋使,菩萨思惟:「菩萨道本来如是」,继续勇往直前,直至佛地的「究竟不退」。所以在行菩萨道当中,偶而会有轻微「行或念」的「退转」,不想再辛苦度众,这是正常现象,乃菩萨之常情,不足为奇,与犯戒无关;但宗喀巴却说退心即是犯戒,与佛戒的精神相违,一定有其原因,则需探究密宗上师们为何要将此一退心施设为犯戒的原因。

佛教的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当中,将「微妙、甚深、无上」之「无生法」双手奉上给有缘众生,只求众生修证增上、自身佛土,并不希求众生的回报。然而此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福薄智浅、加上发心修行时劫短少,难以信受此「无生法」,不但不知感恩与尊师重道,性障使然反咬菩萨几口,菩萨遇到此种状况,有「行退」或「念退」,这并不奇怪;然而在经过一段时日或是极短暂时光的反躬自我,其菩萨性更加增上未有任何损退,继续迈向应行之道。

宗喀巴所云,只要起了「我不堪能救护教授无量有情」的念头,就是违犯第五根本堕戒,此说乃违背常理,也不合理。既然说念头一起就是违犯第五根本堕戒,而宗喀巴又云,违犯根本堕戒是不通忏悔的;那么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包括宗喀巴在内,在他们年老色衰,其「金刚杵」已不具「救护无量有情」本领之际,不违犯此堕戒者,就是缘木求鱼了。

理由很简单,无上瑜伽教义向来分为「外、内、密、密密」的四重缘起,依其密意,乃因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即身成佛」的实修法门是「谭崔金刚乘双身法,此法门的特性,是以体力与体质为所依;有朝一日,年老力衰,喇嘛们的金刚杵不再有假冒的「金刚坚硬」性,变成有心无力之时,想不违犯第五根本堕戒都作不到。即使是宗喀巴的继承人达赖喇嘛亦復如是,年过七十好几的他,难保有那么一天,当达赖十四世发觉自己已经是「永垂不朽」之躯,则「我不堪能救护教授无量有情」的念头,必然随其「金刚杵」受「地心引力」的吸引而影响了他的雄心壮志。那时宗喀巴对这位小老弟必然以此「……修行人于此堕戒,即使只是起念弃捨于成佛誓愿,虽然尚未具足其他违犯行为之诸缘,即是犯戒。」到时候达赖十四世对前辈如此的斥责,也只能徒呼奈何。

为了学密而出家者都有一个现象,就是要趁年轻时出家,否则就无法成就学密功德,于是他们都赶在三十岁以前出家,以免年壮或年老时可能不举而无法修密。既然自诩以「金刚乘」作为修行法门的「谭崔金刚乘」,是以「金刚」为标榜才宣称是「金刚乘」,为什么临老全都有修行障碍?这不是很矛盾吗?原来「谭崔金刚乘」是男女双身法,是以男人的性器官「金刚杵」与女人「莲花」作为修法的重点,也就是说,以「男女」时喇嘛们的金刚杵硬如金刚,美其名为「金刚乘」的修行法门

谭崔金刚乘乃说「谭崔佛教」以「金刚」作为「修行法门」,名之为谭崔金刚乘。「谭崔佛教」实际上就是现今的「藏传佛教」四大派,也是现今达赖十四世所自认为的「藏传佛教」,虽有「佛教」两个字,其实是道地的「佛法外道」。以前一般人所说的「密宗」、「喇嘛」、「藏密」、「西密」等诸多称呼,全是「谭崔佛教」的外号,其本质为「男女行淫之双身法」,诸喇嘛上师一生所吹嘘的「即身成佛」乃是「金刚上师」与其女之间「不伦之行淫」所引生全身触乐的美名,乃「依附在佛教身上的吸血虫」,与正统佛教根本不相干;古时候如是,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亦復如是。

佛法中「金刚」的真实义乃指「金刚心」第八识如来藏,具有「本来而有」、「不生不灭」的特性;虽「空无形色」却有真实的自体性,能藉缘出生三界一切法,性如金刚永不可坏,无始以来不曾一剎那改变这种永不可坏的金刚性,故名金刚,解说此金刚心如来藏的经典便称作《金刚经》。从这里可以了知,「缘起性空」是以「金刚心」作为根本,藉缘出生三界一切法;当缘灭之时,三界一切法归于空无,「金刚心」依然不生不灭,这才是「缘起性空」的真实义。谭崔金刚乘」所说的「金刚」,指的却是「金刚杵」,乃男人的「性器官」,是生灭无常的物质法。以生灭无常的「金刚杵」作为修行工具,其所修学的法门,自然是生灭无常的法。换句话说,以「金刚杵」行「谭崔金刚乘双身法所成就的「即身成佛」,可以肯定的是「生灭无常的佛」。

既然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以他的「金刚杵」作为修法的重心,当他「年青力壮」时,绝对不可能「弃捨慈悲心」;自认为有责任「博爱全天下的有情」,也认为第五根本堕戒的施设是正确无误的。然而时过境迁,诸喇嘛上师从「年青力壮」进入「年老色衰」,其「金刚杵」已经失去原有的「金刚性」,甚至「欲振乏力」之际,谭崔金刚乘」势必成为空谈。此时「谭崔金刚乘」的金刚美名不再,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的「喇嘛金刚」今又何在?心里想要不起「我不堪能救护教授无量有情」的念头,也是不可能的。

也许读者难以相信无上瑜伽其邪淫的本质,宗喀巴为了对已入门的学密者明说此「内密」之义,干脆引用那波巴所言:「弃捨众生,即是违犯誓愿。有些论师将此堕戒释义为:弃捨于莲花液。」这句话就是从「密、密密」的角度来提醒;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认为「弃捨众生,即是违犯誓愿」,他们所谓的「弃捨」,即是「弃捨于莲花液」,也就是与女行淫后的「淫液」,因为里面参杂了「红白明点」,是为众生作密灌时的根本妙宝,是很宝贵、也不能弃捨之物。

综合宗喀巴所说,谭崔金刚乘双身法施设第五根本堕戒所阐述的内容,有鼓励、恐吓的意味;鼓励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不能「弃捨于莲花液」,也恐吓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若「弃捨于莲花液」时,就是违犯第五根本堕戒,连起念头也是违犯戒条。换句粗俗一点的说法,就是鼓励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要多多发挥「慈爱天下女人」,要与诸女「多所接触」;但绝不能「弃捨于莲花液」,否则「灌顶」时,「红白菩提混合液」势必缺货,捨弃红白明点,即是捨弃成佛的金刚身。

但第五根本堕戒的恐吓语就不应该了。纵使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喇嘛上师已经「好淫成性」,要他们这些上师「弃捨于莲花液」也难;然而人总是会老、喇嘛们的金刚「傢伙」也会有故障的时候,真到了那个因缘时节,再罗织一些罪名,将这些已经「不中用」的喇嘛上师,扣上违犯第五根本堕戒。(连起念头都不行)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刘邦,天下底定之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不良行径。诸喇嘛上师本意也不想「弃捨于莲花液」,只因年纪大了「金刚杵」有心没力,起了「不行」的念头;如此的念头一起,就被扣上违犯根本堕戒,说是死后必下金刚地狱,合理吗?其实这戒条内在的目的,就是要所有谭崔金刚乘的修行人,无论在任何情况都不可以弃捨、也不可以去怀疑男女双修法

从「谭崔金刚乘双身法所施设第五根本堕戒,可以看出施设者的居心。一旦修学了「谭崔金刚乘双身法,终其一生就被十四根本堕戒所缚,走上不归路。年青时倒不觉得第五根本堕戒有何不合理之处,到了年纪一大把了,「金刚杵」只剩下「排泄尿液」的功能,无法再「博爱全天下的女人」时;连起个我不堪能救护教授无量有情」的念头都算犯戒,如此戒条的施设,更加突显了「一入密门深似海」的苦痛,也是预先侮辱了年老而不再「金刚」的学密者。

佛门中戒条的施设,必须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也必须要合乎修行与证果之间的因果性,这才有戒条施设的正当性。第五根本堕戒的施设,乃是对修学「谭崔金刚乘双身法者的一种施压,属于「戒禁取见」,丝毫没有一点修行与证果之间的因果效力可言;既然没有因果效力,就没有遵守的必要。

换句话说,修学「谭崔金刚乘双身法者,纵使放弃「男女行淫可以即身成佛」的这种邪见与邪行,也没有违犯根本堕戒的顾虑;因为「成佛」是一种「愚民手段」、一种欺骗的行为。只要认清「不就是违犯第五根本堕戒」是一种「戒禁取见」的事实,乃不懂佛法之愚痴者,施设此戒用来恐吓他人手法。金刚乘修行者认清这个事实之后,对于十四根本堕戒的内容,就可以不必在意了;纵使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也可以放心的睡大头觉了。(採访组报导)20141023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1「三贤位」乃指从开悟以后的七住位,到十迴向位满心为止,名之为三贤位。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

 
2018-10-05 回复:0  浏览:442
下一篇:
这就是「谭崔」 宗喀巴著<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的评析?之十五
上一篇:
怒色红黑为哪桩?宗喀巴著<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的评析?之十六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