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藏传
「菩提心」上多淆讹 宗喀巴著《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的评析?之二十九
更新日期:2015/06/08 08:00

(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宗喀巴于前文第四条「戒释」中先行提到:「如果起意:『我不堪能摄受利乐于诸有情』,此则明确违背下一第五堕戒:捨菩提心。捨意云何?谓于众生起謓,不生殷重慈爱,或更寻思:不欲有情得乐。」云云。

可见第四、第五两条「根本堕戒」似有重叠处。若粗判之,则第四条主要在于对于外在对象「诸有情」的弃捨,而本第五堕戒则针对自内心念菩提心」的弃捨,有理无理请看原文及评析:

原文:

第五条根本堕戒

第五根本堕戒,谓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

这第五条堕戒,所谓「弃捨诸法根本菩提心」,若是不追究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原本所指涉的意涵,单就字面来看,则其所说似乎有理,而且菩提心」菩萨行者至关重要。《华严经》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连「忘失」都这么严重了,何况还故意「弃捨」?像这样重要而为「诸法根本」的菩提心,「谭崔十四根本堕戒」的制戒者,竟然只把它排到第五顺位,菩提心」反而不如对其「金刚道友」所起的「嗔心」更受重视,若非假藏传佛教的法义颠倒,便是他们早已「忘失」,或者根本不知菩提心」是什么,只好张冠李戴了。

菩提心是「法界一相」

菩提是梵语,译为「觉」菩提心」根据佛法的通义,一般分为三种,即「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其中,声闻菩提心和缘觉菩提心虽然可以为大乘所统摄,但是其本身与菩萨道没有必然的联繫,只有无上菩提心才是大乘佛法不共于二乘的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之所以称为「无上菩提心」,就是因为它包括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两方面的内容(註一),因为「成佛」的意涵就包括「自觉」「觉他」和「觉行」。 圣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中说:「言觉义者,为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而我们知道,这「法界一相」,并且为「一切如来平等法身」的,就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众生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如来藏

註一:恆毓博士著《印顺法师的悲哀》P123正觉同修会印赠2005年元月初版

《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中弥勒菩萨自述:维摩诘大士曾向祂多方详细辨正菩提的体性,即是这个阿赖耶识、异熟识,将来佛地之无垢识;如来藏经》、《胜鬘经》所开示的如来藏,也是这个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解深密经》所说的胜义谛、圆成实,还是依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而说;乃至《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说的佛地真如,也是因地阿赖耶识体,净除二障之后所改名的第八识真如;《摄大乘论》中无著菩萨所言之阿陀那识,也都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註二)。这个菩提心」本来不落言诠,但在佛经中有各种不同的名相来指称祂,如阿含中称为涅槃本际、实际、我、如、真如、有分识、穷生死蕴」等,而在般若诸经中有时说为「不念心」,有时则说为「非心心」「无住心」「无心相心」等等,禅门则称之为「本地风光、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吹毛剑、石上无根树」等等诸多名相,来形容个无名无相的实相「菩提」。

註二:孙正德老师著《学佛之心态》P294正觉同修会印赠2002年初版

密宗菩提心尽是胡扯

然而密宗所谓之菩提,其实并非佛法中所说之菩提心」密宗常将佛法名相乱用、乱配置,菩提心」一词亦如是被乱栽赃,有时说「男性之」菩提心,有时说「女性之淫液」菩提心,有时说「观想所得之明点」是菩提心,有时说「身中各有上白下红」之菩提心,有时说「女性之红明点」是菩提心,有时说「一念不生之觉知心」是菩提心,有时说「明空双运之觉知心」是菩提心,有时说「乐空双运时之觉知心」是菩提心,种种说法杂乱不一、莫衷一是(註三);在平实导师所著四大册《狂密与真密》破密专书中多有举证,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註三: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1辑〉P246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原文:

亦分两点说:一于何对象违犯过失?谓当初修行所发: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殊胜誓愿菩提心。《殊胜庄严经》即说此义:「善男子!如是菩提心,是一切诸法种子。」故说,菩提心即是诸法之根与佛陀善性成就之因。

第五条堕戒亦分「违犯对象」「犯戒行为」两点来论,此亦是宗喀巴戒释」行文的常态,无甚奇特。但是从宗喀巴所谓「指当初修行所『发』」,从此一「发」字看来,此处指涉不唯论法界实相心,更进而论及「发菩提心」的问题。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要成为大乘菩萨,其基本前提即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而永远不入无余涅槃

如何是「发菩提心」?

《大乘起信论》中说:「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这是在详述发菩提心的三个层次:「信成就发心」是在资粮位中从十个信位到六住位所作的发心,还要配合在行门上「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解行发心」则是从七住位明心菩萨开始,到十迴向位为止,所谓「见道位」的修行,这一阶段要配合「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最后才是「证发心」的层次,是讲这个菩萨已经得到初地入地心的道种智,发起「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的五分法身,从净心地,也就是从初地开始,乃至菩萨究竟地,也就是十地为止的发心,配合以修行各地无生法忍现观及解脱果的成就(註四)。以上三种发心,平实导师于所述著的《大乘起信论》第四册、第五册之中,有长达一百三十多页的精彩详细阐释,恳请广大学人积极请阅参考必有获益,此处不及万一,也不是宗喀巴及其以下假藏传佛教学人之所能堪信受,我们单就第一种最粗浅的发心为例,来评析「十四根本堕戒」宗喀巴「戒释」

註四:平实导师述著《起信论讲记》〈第四册〉P272~〈第五册〉P136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3月底出版

而这第一种「信成就发心」亦有细分。《大乘起信论》中说:「復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正直发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对照我们前文所评析,假藏传佛教谭崔诸上师与其学人,若不是否定真如法,就是错会如来藏,因此决计无法「正直发心」;谭崔行者所蕴集者,莫非贪嗔痴诸行,尤其是双身法之淫行,此皆不属于「善行」,因此也不可能「发深重心」宗喀巴于前第四堕戒之「戒释」中,特别引用甘露月与拉喀斯米卡拉的说法:「修行者选择不帮忙于正在受苦的有情,这并不是密续中对于弃捨众生的正确解释。」来强调「救拔众生离苦」实与谭崔行者的用心于「证得无上利乐之爱念想」无关,如此一来,「不帮忙受苦的有情」还不算是「弃捨众生」,就更坐实了宗喀巴及其以下假藏传佛教中人,绝无可能「发大悲心」。像这样「发菩提心」最初阶「信成就发心」阶段的三种心都不能如实发起,宗喀巴还有什么资格狂发谬论说言:「为诸众生成就佛道的殊胜誓愿菩提心」呢?

密宗的「菩提心」,全属意识思惟

復次,宗喀巴又引用《殊胜庄严经》说言:「善男子!如是菩提心,是一切诸法种子。」等文句。然而遍查大藏经并无所谓《殊胜庄严经》之资料,因此,我们合理怀疑这又是喇嘛教祖师编造之密续伪经;若此《 殊胜庄严经 》所指为弥勒菩萨所述之《 大庄严经 》,如是则纵使所引述抄袭自经论,虽文句近似,但宗喀巴根本不了解经中所述「大庄严」如来藏者,仍不免有法义演述不全,或是于其后文中辗转被扭曲之虞。譬如《大乘起信论》中固然说:「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是因为如来藏心体有「生灭门」「不生灭门」两个要义,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并存才使然。换句话说,阿赖耶识的体是恆、是常,本性永远不变,不生不灭;《大乘起信论》说为:「心真如者,即是依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阿赖耶识心体固然不生不灭名为无生,但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却是生灭门所摄,能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一切法,在成佛前都会因为修行而有所更易。如果只强调种子功能的一面,却不提「心真如门」的一面,则失于中道菩提心也将被误会为流转生灭,如假藏传佛教自续派中观,以意识心为如来藏即是。

宗喀巴又谓:菩提心即是诸法之根与佛陀善性成就之因。」其中「佛陀善性」此语费解,令人不知所指。一般而言「善性」,常与「恶性」「无记性」并举对照,此三者都是有为有漏的法,不足以仅此就与菩提心」「佛陀成就」相提并论。宗喀巴此语除了令人不知所云之外,更暴露彼不懂佛法,其实是附佛法外道的本质。总而言之,宗喀巴等人对于菩提「发心」的解释,都完全背离《大乘起信论》作者 马鸣菩萨正教,显然不懂 马鸣菩萨所住持、所弘传之大乘别教菩提;又 马鸣菩萨以第八识离见闻觉知、本来不生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所证,喇嘛教却是以马鸣菩萨所指称的生灭门识阴境界作为修证之标的,是与 马鸣菩萨唱反调,则喇嘛教栽赃 马鸣菩萨「谭崔十四根本堕戒」制戒者,全成无根之毁谤,除了将自担恶业、自食恶果,全无佛法中意义矣。

原文:

桑提巴说:菩提心乃是希冀有情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亦是慈悲心出生之因。前文所说为救护有情离苦得乐而发殊胜成佛誓愿,是菩提心的含意,今桑提巴从另一方面指出亦具有:修行人所发殊胜成佛誓愿的生起慈悲心含意。因此,就像那巴波所说那样,修行人应将慈悲心视为是菩提心,这就是成佛殊胜誓愿的意义所在。至于说菩提心与慈悲爱念的区别之处,那波巴说:「爱念先行,菩提心为根本,故以菩提心引导爱念。」

密宗慈悲的「另一方面」

此段宗喀巴先引用桑提巴对「菩提」乃「慈悲心」与其生因的说法,再与前文中所言「慈悲心」是「菩提」,比较两者之后,宗喀巴说为:「今桑提巴从『另一方面』指出亦具有:修行人所发殊胜成佛誓愿的生起慈悲心含意。」老实说宗喀巴此处除了咬文嚼字、搬来弄去之外,这「另一方面」并没有弄出什么新『』向。硬要说前后二者有所不同,只是菩提心」「慈悲心」在文句中摆放的前后顺序不同罢了。当然,除非是他们所谓的「慈悲心」另有寓意,也就是说可以再度理解为,如第四条堕戒「戒释」中所说的,「慈悲」的意义是谭崔法门「证得无上利乐之爱念想」的双身淫修,是想要令女性获得乐空双运时的快乐,与「为救护有情离苦得乐」无关,如此一来,宗喀巴赞扬桑提巴,强调其「另一方面」的说法就其来有自、能自圆其说了。

宗喀巴又举那波巴所说:「修行人应将慈悲心视为是菩提心。」说为「这就是成佛殊胜誓愿的意义所在」。既然前文已经讨论过,真「菩提」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也就是如如不动、本来无生的法界实相,那就不宜以意识生起的「慈悲心」来「视为是菩提」,宗喀巴这样作是戏论佛法。固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 观世音菩萨开示:「大慈悲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将大慈悲心和无上菩提心并列等同,但观世音所说的正是转依真如实相的真心如来藏,而不是宗喀巴、那波巴等人以意识发起「证得无上利乐之爱念想」,来「视为是菩提」的识阴妄心。何况《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与《维摩诘经》〈菩萨品〉中都有:「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的说法。此与那波巴所谓「爱念先行,菩提心为根本,故以菩提心引导爱念。」相形之下,假藏传佛教这些有为有作的搬弄指划,更显然是无知与戏论矣。(採访组报导)20150608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

 
2018-10-05 回复:0  浏览:351
下一篇:
掀开谭崔十四根本堕戒的神秘面纱 第三十一则:鳄鱼的眼泪
上一篇:
密宗四加行辨析 第七则-密宗四共加行的法义内容是佛法吗? (上)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