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张公僕表示,本则为第十二根本堕戒,内容为毁谤侮辱于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此则为两则中的第一点:于何对象违犯过失?
宗喀巴云:「第十二根本堕戒,谓毁谤侮辱于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亦分两点说:一、于何对象违犯过失?谓如同在诸多谭崔经教中所说的对象。」
此一根本堕戒施设得有点令人意外,因为宗喀巴所言「毁谤侮辱」犯戒的对象,居然是「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原因是,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诸上师对于佛教三宝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在他们的心慕中,是将「根本上师」置于三宝之上;从他们所自行施设的「四皈依」,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们只重视上师,因为他们认为唯有上师是佛的代言人,是法的传授者、是僧团的代表,背后之真正目的是要全面取代正统佛教的三宝。
「三宝」乃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之义为彻底解脱者,其觉悟之法门是三乘菩提之道,所悟的究竟境界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法宝之义为诸法轨则,乃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僧宝为和合之义,有六和敬之实质。
在佛陀的时代,佛宝乃指在人间「示现」成佛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乃指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僧宝是随著 佛陀法教而修行,依于所证而能教导佛者。佛陀入灭后的这个时代,所有的佛就将 佛菩萨圣像,供奉在寺院中,作为佛教精神与修行的指标;法宝乃指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教,经过诸阿罗汉及诸大菩萨所集结成册之三藏、十二部经;僧宝乃泛指剃了头、受了三坛大戒的所有常住出家人,称为凡夫僧,或是大乘法已有实证之出家、在家等四众菩萨,称为胜义僧,都是佛法的传承者。至于「自性三宝」,那是属于另一层次问题,在此先略过。
在佛教中将菩萨的修行分为五十二阶位,乃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觉、妙觉。十信位乃说对佛法僧三宝刚刚生起信心,乃至到最后的具足相信,信根具足而使信力初发,说之为十信位;此十信位菩萨全都在外门修菩萨行,以累积应有的福德资粮。从初信位到十信位满足,必须歷经一劫乃至一万大劫,方能满足十信位,端看个人的资质与精进度。
十信位满足之后,开始进入十住位之初住位修布施行,二住位修持戒行,三住位修忍辱行,四住位修精进行,五住位修禅定行,六住位修智慧行。在六住位中若能得到善知识的教导,观行五阴十八界空而能断三缚结,成为声闻之初果人;再透过参禅的功夫与正知正见,有朝一日因缘成熟之时,得以「一念慧相应」而悟入佛法的真实相,若能对「无生法」具足生忍,则能进入七住位,成为真实义的不退菩萨,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大乘胜义菩萨僧。若能再精进修行,继续勤修定力与累积福德资粮,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若能「眼见佛性」则位列十住位。
所以开悟「法界真实相」而不退转之「七住位」真实义菩萨,乃实证佛法的初入门,才开始转入菩萨道内门中修行,并非一悟即至佛地;也就是说,在此阶段的菩萨,才是真正懂得佛法真实义的人。换句话说,从十信位到六住位的修行者,全部都在佛法的外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简单的说,六住位以下的菩萨乃佛法真实义的门外汉,最多就是相信有「自性如来」的存在而无法实证,即是增上慧学中说的「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这是已在心中建立正知正见:每一个人身中现前就有万法唯识的真实性,即是第八识真如,又名阿赖耶识。这个「唯识性」即是真藏传佛教觉囊巴的他空见中,所弘扬的第八识真如─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的真实如如法性。
此「谭崔金刚乘」双身法所施设之第十二根本堕戒所说「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十信位菩萨,不管是初信位或是具足相信的十信位。但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乃道地的「附佛法外道」,对这句话乃意有所指。因为宗喀巴所说的「违犯过失对象」,却是指「诸多谭崔经教中所说的对象」,而「谭崔经教」所说的对象,泛指金刚乘修行者,其实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换句话说,第十二根本堕戒的条文:「毁谤侮辱于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乃有意制造烟雾弹,是企图欺骗佛教徒与普罗大众的谎言,因为在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上师的眼光中,上师远重于佛,若与上师比较起来,则可以以完全不敬「三宝」的;从「违犯过失对象」的内容:「诸多谭崔经教中所说的对象」,非指向真实「三宝」,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
宗喀巴引桑提巴的释义说:「具有信心的有情」,是指对上师所教导的法义生起信受的意思。从宗喀巴这句话之所说,显然已经露出了他有意藏起来的狐狸尾巴。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上师将「根本上师」置于「三宝」之上,也就是说,「根本上师」不是「佛教僧宝」,自认为是高于「三宝」的修行者,位在诸佛之上。经过抽丝剥茧的结果,显然又回归到与第一根本堕戒有关的:「不能轻蔑毁谤根本上师」;不过第一根本堕戒乃遮止说毁谤的对象为「根本上师」。在此处所言:「具有信心的有情」,乃指已经能够和「根本上师」配合修行「双身法」的金刚乘修行者。换句话说,看到金刚乘修行者与「根本上师」已经「如胶似漆」了,其他人绝不能有一点点「毁谤侮辱」,否则就是犯戒。
但这种施设的逻辑是自相悖反的,明明根本堕戒的条文内容前提是「对三宝生起信心」,结果却是暗藏机关,底牌掀开的当下,竟然是只能对「对上师所教导的法义生起信受」。对这种「根本上师」凌驾在「三宝」之上的扭曲说法,身为佛,看到如此场景,不免感触良深。末法时代的今天,有多少「信徒」乃至初入信位的佛们,怀著满腔的热忱,投入了佛法修行的行列;如果不幸碰上这种「邪门阿师」,自己又无简择能力,其下场就是「善良反被善良误」。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轻者失财失身,身染性病;重者跟随「邪门阿师」一齐毁谤、毁谤菩萨藏、毁谤贤圣僧,死后堕入无底深渊,求出无期。
此十二根本堕戒「对三宝生起信心有情」,乃说金刚乘行者,这批人已经对「根本上师」具足信心,可以被「根本上师」引发乐修双身法的「圣性」者;在「根本上师」的眼中,这批人乃是「有福众生」,能够接受上师的「慈爱」而赐食上师与「佛母」的「红白菩提」「甘露」,因此是修学「佛法」(谭崔金刚乘双身法)道器的具信有情。其他的金刚乘修行者看到「根本上师」的这种「慈爱」行径,不能够因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有「毁谤」与「侮辱」行为出现;若金刚乘修行者彼此之间,争风吃醋而有相互争吵行为乃至「毁谤」与「侮辱」,就是犯戒行为。
换一个方式来说,所谓的「对三宝生起信心」,就是「对上师所教导的法义生起信受」,也说是说,这个金刚乘修行者对上师已经具足信心了;当然,所谓的具足信心就是已经上鈎了,上鈎以后,接下来当然是任由上师「宰杀上桌了」。对上师本人来说,他是不能对一切有情「弃捨菩提心」的,他是要以双身法「慈爱」全天下的有情;当然对于已经上鈎的有情,上师不会将所有的「慈爱心」摆在这些旧货色身上;必然要重新布局,另觅「具足明点」的新货色,因为已经上鈎的鱼儿,上师已经玩厌了,「红菩提」已经採够了,根本不可能再餵其吃鱼饵,先晾在一边再说。也就因为如此,才有第十二根本堕戒:「毁谤侮辱于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有情」的施设建立。
其实「毁谤侮辱」金刚乘修行者,乃至「轻毁根本上师」者,不是别人,就是自家内部的新、旧金刚乘修行者。犹如古时候的后宫一样,一个皇帝、众多娘子,根本不够分配;「侯门深似海」,一个女人一旦入了宫,可能一辈子看不到皇帝一次面。在渴望久旱逢甘霖的情况下,争宠就在所难免;皇帝的后宫如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亦復如是,「毁谤侮辱」的祸端,就在于争宠。好在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有诸多男可以为上师「分忧解劳」,然而不伦之事也就于此生焉。
若金刚乘修行者是个女人、女上师,不管是已婚或是未婚,一旦碰触「荤腥」的野味,就有欲罢不能的趋势,参考八十四成就者的苏卡悉地空行母即可知;虽美其名为修行,然「毁谤侮辱者」绝对是见缝插针,「偷人」、「养汉子」的难听话,私底下也必然甚嚣尘上。所以「毁谤侮辱」只会在这种不正常的教派中,才有可能「经常」发生。至于「对三宝生起信心」的正统佛教徒而言,烧香、礼佛、问讯,大家和睦相处,根本不可能争风吃醋而争吵,又何来「毁谤侮辱」这种严重的事件发生。
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教派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上当,就在于所说之法似是而非,《阿含经》中 世尊预记为相似像法。如果所说完全是外道法,那当然不可能让诸多正统佛教徒乃至出家法师上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盗取佛法名相与引用佛法的法义;再从中套入「谭崔金刚乘」双身法中,让学法者昏了头、上了当而不自知,误以为那就是佛法;后来真修了双身法,即使知道了也不能说出去;这种引君入彀的手法,还真高明,让受害者误入岐途以后成为哑巴吃黄莲。此十二堕戒中的「对三宝生起信心」的字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假藏传佛教整个教派诸上师的眼中,对正统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视若无物,诸上师的心中是「唯我独尊」的;因为他们自认为当生已经「即身成佛」了,对 佛陀打心底根本就不尊敬。
「谭崔金刚乘」双身法施设第一与第十二根本堕戒,其最主要的目的,不外就是害怕内閧;一旦起了内閧,必然争吵不休,争吵的结果,双身法的丑事必定外扬;这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所不愿意乐见的,所以才有此两条戒律的施设建立。也因为是「附佛法外道」的关系,拉拢不知情的信徒,加入他们的行列,就使用了正统佛教「三宝」这种好听、好看的字眼。而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上师,全都以达赖、诸法王、诸、诸仁波切头衔,作为吸引人入教的号召;一旦入了他们喇嘛教,也被引发了双身法的「圣性」,诸上师在「饱餐」之后,必然「弃之如敝屣」,被使用过的旧明妃、旧佛母们不免要揭发出来抱怨几番。也因为这种「毁谤侮辱」同修、「轻毁上师」的事件不断上演,才会有第一、第十二根本堕戒的条文施设。(採访组报导)20150604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