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喇嘛教喇嘛上师在地区常常因为与女人之间的事件而上了媒体版面,达瓦才仁解释这是个案,也包括假僧人的不当行为。
达瓦才仁言:「…其实藏传佛教并没有说出家人可以结婚,但是有些仁波切没有受戒,比如说文化大时期,在境内有很多的转世仁波切,因为没有出家,即使后来宗教开放以后,因为很多原因一些人选择没有受戒,同样也有一些仁波切刚开始出家,后来还俗了…。」
「一些不服从达赖喇嘛指令的一些人到,还有一些假的僧人到的时候,他们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到处招摇撞骗,骗财骗色…另外,在来说他当然是个案,因为他已经结婚,他一方面说没有受戒,另一方面还穿着僧服,就是矛盾,…像这些是非常恶劣的欺骗行为,所以说他就是个个案,是一个欺骗行为,并不是藏传佛教允许,或可以出现的事情……」
达瓦才仁认为:诸多招摇撞骗、骗财骗色的事件,是不服从达赖喇嘛指令的人和假的僧人所为。然而,这些真假喇嘛为何可以让女信徒愿意被骗财骗色,这当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何中国佛教传了两千多年,比喇嘛教歷史还要悠久,却难得有招摇撞骗、骗财骗色的事件发生?而喇嘛教不过数十年,喇嘛们的所作为,为何却不断引起社会争议与轩然大波呢?
应如是理解:由于达赖喇嘛一直鼓吹这勇父与空行母以及双身法的喇嘛教教义,让女信徒耳濡目染之下,认为喇嘛教可行男女修行之事,所以,才会不疑有他,因而发生了假修行而作真男女之事的事件。至于事先不瞭解喇嘛教可行男女之事的女信徒也不在少数,若其姿色不差,则有心的「喇嘛」便可能在达瓦才仁说的「招摇撞骗」中,而与其行男女之事。
深入喇嘛教的修学,可以瞭解:依照喇嘛教的教义,喇嘛仁波切等上师教导女修学喇嘛教法时,是可以在进一步的发展下,传授女无上瑜伽男女双身法。原因之一,是达赖喇嘛曾明白宣示:高修行证量的男子,可以世间男女的袒裎相见之礼,也就是行男女之事,来帮助共修的女子提昇证量;这就是喇嘛教的男女双修之无上瑜伽之法。这样将修行与男女之事划上等号,再强调与一般的不同,而再说这喇嘛们有特别修练过,而可以保存精气而不会漏失…等等。然而,这些种种说法都永远无法被华人文化所接受。
华人不能理解的是:同样是出家修行人,为何佛教法师可以清净离欲修行,不行男女之事而好好修行;而喇嘛们为何就是不行。因此,达瓦才仁谴责发生的一些喇嘛事件是欺骗行为时,一样是抓不到社会的脉动,没有瞭解民众的心。华人关心的是喇嘛是否能回应华人所认为的修行标准,就是出家人不会与异性行男女之事。然而,对于这点,从达赖喇嘛开始,一切喇嘛根据所受的根本教义都无法遵从这个佛教的根本的规范。
在欧美各地,或许由于对性的观念有所不同,可以让出家上师与女行此敦伦之礼。然而,在此华夏文化古国,唯有夫妻可以行此敦伦之事。喇嘛未能理解此一华人文化,不免就会引起许多争议,也会受到华人社会的抗拒与反弹。由此可知,要避免争议,出家男性喇嘛在华人地区弘法,就要行持佛法戒律,不与女子行男女之事。
因此,被达瓦才仁称为「个案」的「竹庆本乐仁波切」结婚事件,就不是很重要了。达瓦才仁的访谈,若目的是在试图改变华人对喇嘛的印象,那显然于事无补,因为华人或许想要喇嘛的即身成佛之法,但却不愿因此去行男女之事;不过,这是喇嘛们一定作不到的事情,达赖喇嘛作不到,一切喇嘛也作不到,因为依照喇嘛教的教法,这无上瑜伽的实质灌顶就是必须行男女之事,其中并没有转圜的空间。何况,喇嘛教所谓的即身成佛之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因此,佛教清净离欲的教法,对喇嘛教是一个永远沈重的包袱,当华人永远以佛教的老实修持来检验喇嘛是否符合出家僧人的标准时,喇嘛教就永远无法通过华人的检验。ㄧ个解套的方法是喇嘛教对外宣示离开佛教。因为由于在无上瑜伽之男女双身法上的坚持,喇嘛教本来就无法被视为佛教,因此理应宣示「离开佛教」。然而,依实质而言,喇嘛教实质上早已背离佛教;更准确的说,喇嘛教从来没有真正进到佛教中来过。
眼前所有密宗诸喇嘛上师,全都是以修学无上瑜伽,来作为佛法的修行。他们认为,若瞭知所行男女事都是空幻不实,即会产生空慧,并以此作为其终生职志。达赖喇嘛如是,其余的喇嘛上师,亦復如是。故而诸喇嘛上师所传之法,完全是无上瑜伽的内涵;达赖喇嘛所属的黄教如是,其余红、白、花三教,亦復如是。
喇嘛教所承接印度密教的三昧耶戒,并非 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而诸喇嘛上师在受无上瑜伽灌顶,必须先受三昧耶戒,等到灌顶后,必须遵守教诲,在与明妃的男女之事日日精进,于男女之事中来体会空慧。由此可知,喇嘛维繫的念头和佛教真正清净离欲的修行完全不同。佛教的修行在清净离欲上老实修持;喇嘛所传承的金刚乘修行则反向而行,而与佛教背道而驰。
由此可知,华人并未误会喇嘛教,而对于转世仁波切喇嘛上师的修行,华人也会永远保持着一个问号:到底要到什么时候,这些出家喇嘛才可放弃男女之事,在任何教学上都不再与双身法有所牵连,将祖传的双身像、双身图全数改易,变成佛教清净离欲修行,融入华人社会呢? (採访组报导)20161123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