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经过「谭崔第十根本堕戒」喊杀喊打的一番腥风血雨,到了本条「第十一根本堕戒」,谭崔堕戒的论述突然转变,呈现一片风停雨歇,开始讨论起般若的「无名相法」,俨然像一个杀戮狂徒,突然敛收刀棍,开始坐讲不可杀生、礼义廉耻,令人错愕而后不禁抿笑。然而,续读宗喀巴及谭崔诸祖师之「论义」,便知其错误及落处,果然是:「外行一出手,便知其没有。」请看原文:
原文:
第十一条根本堕戒
第十一根本堕戒,谓对无名相诸法起错误妄想
凡蕴处界诸法,莫不有名有相,如此才能与众生的见闻觉知心相对应,成为吾人能感知、思惟、议论乃至起惑造业的依凭,都属三界中法。能称为「无名相法」的,只有诸法实相的本来真心,是世出世间法;祂既在三界中普遍存在,又不属于三界法,所以既是世间可以验证的,同时也是出世间的。《佛藏经》卷1〈1诸法实相品〉有云:「舍利弗!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所以者何?无名相法,无念无得,亦无有修,不可思议,非心所依;无有戏论,非是戏论所可依止,无觉无观无有所摄。(註一)」从世尊的此段开示,可知这「无名相法」,即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并使得「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也是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身理体。
註一:《佛藏经》卷1〈1诸法实相品〉」(CBETA, T15, no. 653, p. 783, a3-12)
「无念无得」,是说祂不落入五阴、六识境界,从不在六尘万法中起心动念。
「亦无有修」,是说祂本来自在不假修持,恆常显示「真实」与「如如」的体性。
「不可思议」,是说祂不落「相」,故不与意识相应;不称「名」,不与语言相应。
「非心所依」,是说祂「心行处灭」,不与前七识心的有漏造作相应。
「无有戏论」,是说祂是佛法三乘菩提四种涅槃之所依,不堕三界戏论境界,是法界实相。
「无觉无观,无有所摄」,是说祂远离觉观,灭诸妄想执着,不与见闻觉知相应。
由以上体性的分析,可进一步得知这「法身理体」,就是众生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心。
这个「如来藏心」,蕴处界一切诸法都由祂所生而摄归于祂,显示其真实性与如如性。因此,这个「无名相法」即是无对无待,非如其所生之一切法有种种相对相待;故不得如宗喀巴等人一般谬称为「无名相『诸』法」。因为「诸」法即种种法,乃是被生之法,是果非因,是妄非实;若将诸法视为实有,不但落于名数,而且将使一切法生因混乱成为多元,反而成为「戏论之所可依止」,悖 佛开示,也违反法界实相。所以,仅从谭崔外道所说「无名相诸法」一词,便可知谭崔诸祖师,及宗喀巴等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释戒诸师,都不识知佛法正义,而于「对无名相法」「起错误妄想」。又从宗喀巴二部《广论》中都否定第八识如来藏,都主张识阴六识为常住的实相心,可见宗喀巴等谭崔祖师对如来藏这个无相名法全然不懂;这样的门外汉而援引《佛藏经》中说的无名相法如来藏,来证明及解释识阴境界的十四根本堕戒,令一切实证的菩萨们觉得唐突滑稽、啼笑皆非。
前引 世尊告诉舍利弗,对这个「无名相法」加以演说「令人信解倍为希有」。后面又接着开示:「不在于心……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如是无名相法以名相说。」因此,纵使 世尊种种方便,以无量名相来宣说这个「无名相法」,一切世间与外道凡夫,乃至二乘不迴心之愚人,还是难信难解「无名相法」,并且必定生起种种「错误妄想」。既是「一切世间所不能信」,能信解者「倍为希有」,则众生于此「起错误妄想」悉属正常,又怎会因此而违犯「堕戒」?可知谭崔制戒者及宣说、授戒的喇嘛教诸上师,是以自己都不能生起信解之法来吓唬其学人、,却要求他们授戒不违,岂不是荒唐吗?
原文:
亦分两点说:一、于何对象违犯过失?谓无名相诸法的究竟法相而言。《金刚戒道果》言:「将无生、住、灭的一切法,妄想认为有生、住、灭法相。」关于此堕戒的内涵,《胜乐金刚密续莲花度母论》里说:
离一切妄想得自在,谓对诸法生、住、灭法相离于妄想,知诸法皆空,无 有生、住、灭法相。
又言:
说空有种种相,此即妄想……
宗喀巴于此,首从「违犯对象」来论说,认为妄认「无名相诸法」的「究竟法相」,即犯此堕戒。前段已经评析过,「无名相诸法」是错误的叙述,不再重复;而「无名相法」本身就是「究竟法相」,因为是三界万法的生因,即是一切名相法的生因;因此宗喀巴所谓「谓无名相诸法的究竟法相而言」,是一句头上安头的废话,除了显示其错会佛法、法义不正、逻辑欠通,所说皆成戏论,并没有实质意义。他引用《金刚戒道果》中的话:「将无生、住、灭的一切法,妄想认为有生、住、灭法相。」这一句话须要从两个不同层面来理解评析。
首先,「无生、住、灭的一切法」即是前面所说的「无名相法」。《佛藏经》中所说的「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那是将万法归摄于真心如来藏,依法界实相的「无名相法」如来藏而含摄一切法,故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宗喀巴所引用《金刚戒道果》所言「妄想认为有生、住、灭法相」,这是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就如是「妄想认为」的,宗喀巴等谭崔祖师们亦皆不免,才会否定无名相法如来藏以后,又来称说这个无名相法;这就是众生轮迴的无明,包括了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其中的无始无明甚至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的烦恼,也就是《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所言:「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因为「无始无明」是指对法界实相如来藏─无名相法─的智慧一无所知,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众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与解脱生死,更不用说究竟成佛;由于众生的这个「无始无明」是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曾有一剎那离开,但都不曾相应过,而宗喀巴等谭崔信徒甚至尚未能触知自己的无始无明,因此而「将无生、住、灭的一切法,妄想认为有生、住、灭法相」,还是处于第一个层面,故属于众生「单纯的一念无明」,至于自己的无始无明则犹未梦见哩。
其次,则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师,明明只知只识「有生、住、灭法相」的五阴,而故意说五阴为「无生、住、灭的一切法」,以遂行双身淫乐之法,并指鹿为马地硬要其学人做相同的指认。明明见其「有」,却自欺欺人说见其「无」;这正如鸵鸟将头埋进沙地中,自以为可以躲过所不欲见的危险。这样的「见地」,就不只是「单纯的无明」,而是「矫情的妄想」,不再是讨论见有见无,而是自我催眠「见鬼」了。
何以见得?君不见《胜乐金刚密续莲花度母论》里说:「离一切妄想得自在,谓对诸法生、住、灭法相离于妄想,知诸法皆空,无有生、住、灭法相。」所谓「离一切妄想得自在」,是谓二乘声闻缘觉证得解脱,以及大乘法中菩萨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并因此生起般若智慧,转依「无名相法」的法界实相如来藏心,才能谓之「离一切妄想得自在」。假藏传佛教由于都主张五阴真实,由此共同主张五阴我所的乐空双运淫乐境界真实常住,妄自高推扩及全身的淫乐境界五阴我所为成佛之境界,故都否认或错解如来藏,均无法证得「离一切妄想得自在」的如来藏境界,只能在蕴处界法中现观一切法空相,谓之「诸法皆空」,其实并不能「对诸法生、住、灭法相离于妄想」,只能以「诸法空相」之后一无所有的断灭相催眠自己,误以为这就是佛法中说的「无有生、住、灭法相」;这就彷彿已故的应成派中观弘扬者印顺法师,以「灭相不灭」作为实相一样可悲可悯。然藏传佛教诸师又进而执取五阴的我所乐空双运淫乐境界为成佛境界,全部堕入五阴处于人间时的我所之中,不曾丝毫理解五阴的「生、住、灭法相」,何况能知「无名相法」的境界,而能「对诸法生、住、灭法相离于妄想」?故其所说般若者也,都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宗喀巴又举《胜乐金刚密续莲花度母论》言:「说空有种种相,此即妄想……」
为证,却正好露出其错解「无名相法」的狐狸尾巴。因为「空相」只有一种,即「虚妄相」,或说「生灭相」;但是「空性」却实有种种相,因为「空性」是法界实相,是如来藏相,能生一切法及其种种相故。所以宗喀巴所举密续言说:「说空有种种相,此即妄想……」本身才是妄想,错会「空性」故,不知不证「无名相法」故,导致建立密宗根本堕戒时一开始的命题就陷入妄想谬思之中。连根本戒的戒相命题立意都已是「错误妄想」,那么这一条「戒律」的效度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本身筑基于外道「一切法空」的错谬邪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8〈11发菩提心品〉:「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邪陀(註二)有何差别?」由此证明密宗四大派假藏传佛教的立论,全都同于路伽耶陀──顺世外道,才会口中说五阴等一切法空,又回头把五阴及五阴的我所乐空双运淫乐境界建立为成佛的常住境界,与顺世外道同流合污。
註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8(CBETA, T03, no. 159, p. 328, c1-3)
路伽邪陀:即「顺世外道」,见:
原文:
《金刚真实光明密续》里亦说:「错误妄想,是指对无变异的空起诸妄想。」此义是说对无变异空起于妄想,于无自性的诸法起诸妄想。
宗喀巴狐狸尾巴愈扬愈高犹不自知,还更引用《金刚真实光明密续》里面说的:「错误妄想,是指对无变异的空起诸妄想。」然而综观真正「对无变异的空起诸妄想」的正是天竺谭崔诸师,及继承谭崔淫行的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人。试看宗喀巴的「戒释」,他说:「对无变异空起于妄想」即是「于无自性的诸法起诸妄想」,由此可见,喇嘛教所认知的「无变异空」,是指「无自性的诸法」;而在现象界中可观察到的「无自性诸法」,正是时时刻刻在生灭变异中的蕴处界「诸法空相」啊!宗喀巴等喇嘛教诸师,竟以「变异而无自性」的蕴处界一切法,说为此即「无变异空」,这不是「鸵鸟的『见地』」又是什么?更以这样的「起诸妄想」来制订邪戒。意图摄受徒众误导众生,真可谓以盲引盲,危殆之至矣。(採访组报导)20161130
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
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