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自1980年代传入台湾以来,虽在各地成立不少「佛学中心」,但基本上都还是由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入境的西藏流亡喇嘛主持,弘传上有其限制。然而到了1986年以后,已故的新竹凤山寺日常法师主动到达兰色拉「求法」,在得到达赖喇嘛的授意和默契之下,回台开始大肆弘传《广论》,成为近代以来,汉僧在台湾弘传《广论》之最重要者。
由于日常法师懂得由「教育」系统渗入,针对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和国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广开「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从,蔚为风气;这种现象的夸张,就连许多藏籍喇嘛来到台湾,看到那么多普通的民众参与《菩提道次第广论》研讨班,都认为相当不可思议。
《广论》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简称,此书为达赖的祖师爷宗喀巴所着,他意欲以这一本书来总摄佛经三藏十二部要义,释印顺即是将此书略抄而写作《成佛之道》。全书结构分成五个部分,除了「道前基础」之外,由浅而深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所谓「三士道」来铺陈,可是到其「上士道」的六波罗密时开始语焉不详,只说了前四波罗蜜,而迳把「禅定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抽离出来,作为「别学后二波罗密多」,草草归结于自创而非佛法的双身法「止观论」。
若以内容来看,《广论》其实是杂乱而多谬误的;因为宗喀巴不明了佛陀三转法轮的「菩提道」,于是乃以他所崇信的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作为他立论的主要依据,再大量剪贴、引用经论,尤其是引用了很多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然后用自己的误解去阐述。
宗喀巴以为:能懂得亲近善知识、念死无常、畏惧三恶途到离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勤修十善业道,灭除十不善业,这就是「下士道」。这在佛陀「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教化中,只属于人、天善法,与解脱法的「菩提」无涉,只不过是后面三乘菩提的前方便罢了;仅看宗喀巴「三士道」的划分,竟然把仍在生死沈沦的人天善法列入正修次第,就可以知道,他实在是不懂什么叫作「菩提道」的,却敢大胆写出《菩提道》来,而且还大放厥辞解说了菩提道的次第而加以广论。
宗喀巴的「中士道」呢,则是阐扬二乘(声闻、缘觉)的解脱道,思惟轮回过患而心生厌离,希望「不起种种因,断绝种种果」,而远离生死轮回而得解脱。这样子的分类看似正确,然而解脱果的证得,是要藉着观行五蕴的「无常、苦、空、无我」,或是逆、顺观十因缘、十二因缘,证知五阴六识为虚妄,断除「萨迦耶见」证得小乘初果,继而渐断我执、我所执等烦恼而次第证得解脱,而不是以「石头压草」的方式,起心断烦恼、或是坐令心不起,而自称能证得解脱,那只是一种妄想而已。而且,宗喀巴还主张意识常住,把生灭而只能存在一世的意识心,认定为常住心,与解脱道的正理违背,可见他是不懂二乘解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