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成派是对龙树菩萨的中观的错误发挥。
龙树菩萨从未说过“破而不立”或“什么都要破”。《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等等,难道不是立?“只破不立” “什么都要破” 难道不是立?
应成派在宣说一切法无生时不加胜义简别,在世俗谛(名言)上也宣说一切法无生,有诽谤名言、执理废事的过失,是对龙树中观的错误发挥,落入恶取空见。《中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注意,龙树菩萨在偈中第一句用了一个“生”字,所以在世俗谛(名言)上龙树菩萨已经承认了因缘所生的法有生灭去来,即在世俗谛上名言有。但在现象(世俗谛)上有并不代表其有自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曰:“性(自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 ,既然这里的生是因缘生就应该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在宣说一切法无生时加上胜义作为简别,可以没有承许名言中“自性生”的过失。
龙树菩萨《中论》: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必然有其“理论依据”。
《楞伽经》:“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应成派“只破不立”“什么都要破” ,在宣说一切法无生时不加胜义简别,主张胜义谛、世俗谛一切皆空,属于《楞伽经》所说的“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而且应成派也确实是自不立宗,所以能不归入中观宗,只能称为应成派。
应成派的思想,更早发源自佛教之前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在婆罗门教当中,它原本只是一种辩论的方法论,是说不立自宗——不立自己的主张,只去分析别人错误之处,然后破对方的法义,也就是指出“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而不说它究竟是什么,以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 在哲学上称为「遮诠」, 即遮其所非之法。这种思辨的方法原本就广泛地存在于婆罗门教的典籍当中,它用来解释无所不在却又无所形相的大梵,是印度人常使用的逻辑论证。
应成派又名随应破派,或译为归谬论证派,这种辩论技巧认为对方的主张中必有过失,即不正面立论,而是通过举出敌方论点的矛盾之处来表明自己的主张。它本来只是一种辩论的方法,在部派佛教时被引入佛教。其实严格来说,应成派只是使用了这种早在部派佛教时期流行的“随应破而成”的技巧,不能成为一宗。应成派只是随对方所说而承许,并不是真的承许,是为破而承许。所以,说它只破不立一点错都没有。
应成派作为一种遣相用功的方便也不是没有用处,但如果执为究竟,用来专破他宗则成为恶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