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疑点二 :《大曰经》落入虚空外道见 #(注2) 之证据。
经文二 :
(卷3) 第017~018页悉地出现品第六)
『尔时世尊。复观诸大众会。为欲满足一切愿故。复说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满法句:
虚空无垢无自性 能授种种诸巧智
由本自性常空故 缘起甚深难可见
于长恒时殊胜进 随念施与无上果
譬如一切趣宫室 虽依虚空无着行
此清净法亦如是 三有无余清净生
昔胜生严修此故 得有一切如来行
非他句有难可得 作世遍明如世尊
说极清净修行法 深广无尽离分别』
说明二:
(1)此《大曰经》其以观察虚空之浩瀚能容纳一切国土山河大地,又不被这一切境界所染着,因此而妄想虚空是生出万法智能之根源;是故说:「虚空无垢无自性;能授种种诸巧智」。
(2)此《大曰经》以认虚空的本体自性是恒常而不断故,而说此虚空之缘起法相极为甚深难可见,如是建立虚空是含藏一切众生业力的种子;是故说:「由本自性常空故; 缘起甚深难可见」。
(3)所以,修行者若能长时间以观察、观想虚空之自性是恒常不灭,空无染着,就能随此观想之念,而得到虚空施给无上的证果而成究竟佛;是故说:「于长恒时殊胜进;随念施与无上果」。
(4)譬如一切的宫殿屋室,依附于虚空,而虚空与宫殿屋室却互相不被染着;观此世间于处虚空不念恩德,而求报之,而不作是念:「此虚空力故令我得如是安稳」。何以故? 不见虚空有造作之行。故不念报也。;是故说:「譬如一切趣宫室;虽依虚空无着行」。
(5)观想虚空之自性是恒常不灭,空无染着之清净法,能除三界有之障碍,令无有余,能生无漏清净之法;是故说:「此清净法亦如是;三有无余清净生」。
(6)谓过去菩萨名为胜生严,此即佛子也,即是先修行者,以如是虚空观想法门的修行,能得一切如来之行,一切诸佛亦皆得此法也;是故说:「昔胜生严修此故;得有一切如来行」。
(7)若离此更于余法句中,能成如是不思议法界之果,无有是处;即能照明世间如曰照之,亦如佛出世时,普为一切无明世间而作大明也;是故说:「非他句有难可得;作世遍明如世尊」。
(8)「佛」说此极清净无分别离分别甚深自证之法,此法深广,不可思议不可破坏,无有穷尽;故说:「说极清净修行法;深广无尽离分别」。
看来,《大曰经》除了以意识心为恒常不灭之真实心之外.又另建立以虚空能生出一切法为究竟根源,实则落入虚空外道见中 #(注2);如是前后自相矛盾,自语相违,把能生出一切法为根源的实体说成有二个,然而信受密宗的上师弟子们,为何都未能发现此一矛盾 ? 原因有四:
(1)概不知不证佛于三乘经典所说之实相真心为何意。
(2)心贪着于神通感应之世间有为境界法故。
(3)于听闻实相空无所得法,惊恐而不能安忍故。
(4)因「依人不依法」,曰久生情执,受上师笼罩故,而不能信受正法善知识所说之第一义谛法,或见善知识为其指出大曰经之错误矛盾而予以毁谤,如斯等人如同《楞严经》卷八所说:「纯情即沉入阿鼻狱」,真是令人心生怜悯。
然而,虚空是不是究竟实相 ?自华录《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2)及(卷8)两个部份来证明:
(卷2):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卷8):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其中以(卷2) 『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及(卷8)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来证明:
(1)虚空只不过是妙明真心如来藏所出生的一法而巳。
(2)虚空仅是众生觉知心中所生所施设的一个法而巳;犹如万里睛空中的一片云。
(3)因此虚空怎会是能生一切法及智能『能授种种诸巧智』呢 ?
(4)又虚空怎会是有其自体性,而能成为深细缘起万法之主体『由本自性常空故;缘起甚深难可见』呢?
因此《大曰经》建立以虚空能生出一切法为究竟根源;实则落入虚空外道见中。
#(注2)虚空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