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说假我为修所断随眠之所依的邪见
《入中论善颢密意疏》云:『若尔!见道无间道时,虽无见所断烦恼,应有修所断随眠。尔时意识已成无漏,全无错乱习气所染。若谓随眠寄彼体中不应道理,前五根识及色法,亦非彼随眠之所依,复不许有阿赖耶识,故彼随眠应无所依。
答曰:无过,尔时假我为修所断随眠之所依故。余能治所治时,应知亦尔。若知此宗安立补特伽罗之不共道理。
或问生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之圣者,现远出世无漏心时,由无其余世间心故,彼等之趣生体应亦随灭。
或问生有顶天之圣者,现起无所有地所摄之无漏心时,有顶与无所有二地所摄之趣生体,皆应随灭。以说彼无漏心之依处。是彼二趣体及涅盘趣体,不应理故,此等正理皆不成难。虽有漏心及无漏心,皆不安立为彼等趣生体之所相,然可安立彼趣生体故。此就敌宗,说未入道者及有学圣人之趣生体是无覆无记法而答。
愚钝如我,岂能自力答彼诸难。然依如实安立龙猛菩萨意趣之诸大车宗,故作是说。由此可知,成立阿赖耶识之诸余道理,对于此宗皆不成难。诸具大慧细慧明利慧者当善思择。』
---------------------------------------------------------------------
评:问的人法义肤浅,答的人更是不知所云。所以者何?见道时无间道虽能断惑,但所断的惑只是分别起之见道所断之二障分别随眠而巳,仍有意识所相应的俱生惑未断,而此时的意识心怎会巳成无漏呢?还说此时「全无错乱习气之所染」,但是前句还说「应有修所断随眠」,可见问的人前后文法义互相矛盾。
再者宗喀巴回答说有个假我为修所断随眠之所依,而此假我宗喀巴说为补特伽罗,但此补特伽罗有情即是五蕴之身,然而五蕴身的种子仍然要含藏于第八识中,无论是习所成种或是本性住种。又五蕴身本来就是本性住种之现行,如
《成唯识论》卷2:「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名故。又契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界是因义。瑜伽亦说:诸种子体,无始时来,性虽本有。」
又修所断的随眠虽是习所成种,但也不是依于五蕴身,因五蕴身本身就是种子的起现行,怎会有种子现行能含藏种子的道理呢?因此修所断的随眠实是依于能生出五蕴身之第八识中,非如宗喀巴所说的依于补特伽罗之五蕴身。又补特伽罗之五蕴身仍是生灭无常之法,怎会有无常之法能含藏种子的道理呢?是故宗喀巴所安立的补特伽罗能为修所断随眠之依的不共道理,乃是邪见的道理。
再者宗喀巴的假问也有问题的,何以故呢?其说生四空天的天人没有前五识的世间心,所以其生趣之体应灭,其无漏心即无所依之处。这也是宗咯巴的不如理妄想之邪见。因为四空处之天人虽无色身于十八界中只剩意根、法尘、意识等三界,然而这三界的种子仍要由涅盘本际的第八识所含藏,才能起现行,并不是像宗喀巴所说的没有其余的世间心的原故,四空天人之趣生体应亦随灭。可见宗喀巴的法义是如何的肤浅了!
复次,愚钝的宗喀巴无法回答修所断随眠所依之无覆无记性之体的问题,干脆就搬出了龙猛菩萨来当挡箭牌,以为这样就可以回避了此甚深之问难了。然而龙猛菩萨亦名龙树菩萨,非不说此无覆无记性之阿赖耶识,而是以无为法、空、涅盘、、等等名来诠释此第八识名而说中观,如:
《大智度论》卷12:「佛说六识。眼识及眼识相应法共缘色。不缘屋舍城郭种种诸名。耳鼻舌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知眼知色知眼识。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识。是识所缘法皆空无我生灭故。不自在故。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
在此段文中就显示了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法,又龙树菩萨说:「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此中即隐含着有个无为的本体法,而这个无为的本体法就是唯识所说的第八识体。因为有为的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法是第八识所直接、间接、辗转而变现,而无为法是第八识的本体,如:
《成唯识论述记》卷7:「有为识所变。无为识之体。」
再者龙树菩萨于菩提心离相论中亦明白的说阿赖耶识是无我相之识,是无分别之心,是菩提心,如下:
《菩提心离相论》卷1:「应知识者是无我相。彼识亦非为所依故。若于诸法如是见已。犹如赤云速疾散灭。是故当知。若法有者,从思所现。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诸有情类若来若去。法尔如是。譬如大海众流所归。阿赖耶识所依亦然。若有如是观彼识者。即不可有分别心生。」
《菩提心离相论》卷1:「又菩提心者。离诸见相。无分别智真实而转。诸有智者发菩提心。彼获福聚无量无边。
又复若人于一剎那间。观想菩提心。彼获福聚不可称量。以菩提心非称量故。
又菩提心宝清净无染。最大最胜最上第一。不能坏非所坏,真实坚固。能破烦恼等一切魔。满诸菩萨普贤行愿。
又菩提心者。是一切法之所归趣。所说真实离诸戏论。是即清净普贤行门。离一切相。此如是说。」
由是可知,龙树菩萨亦有说阿赖耶识,是无我相之识,是无分别之心,是菩提心。并不是宗喀巴所说的龙树菩萨立阿赖耶识。
因此有为的十八界法断灭后,并非是真正的断灭,仍有个无为的本体法存在,所以无余涅盘非是断灭,是第八识的独自存在之境界。
如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所说:「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
窥基大师亦说唯有第八识无覆无记入无余依涅盘,如: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6:「又真实理门。末后一剎那。亦唯第八识无覆无记。入无余依。」
因此窥基大师说入无余依涅盘是断了有为法之蕴处界的五阴,唯剩无为法的第八识入无余依,与龙树菩萨所说的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二者的见解是一致的,因法义正确无误,所以无论从中观的角度或是唯识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样,毫无差别。如同当年玄奘菩萨造《会宗论》破斥师子光论师时所说的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如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4:「时戒贤论师遣法师为众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时大德师子光先为众讲《中》、《百论》,述其旨破《瑜伽义。法师妙闲《中》、《百》,又善《瑜伽》,以为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卷1:「法师在彼之日。覩那烂陀寺大德师子等光。立中百论宗。破瑜伽等义。法语之圣人作论。终不相违。但学者之不通耳。因造会宗论三千颂。戒贤师已下。见咸称善。」
以是之故,宗喀巴的应成派中观见,并不是龙树菩萨所传的中观见,因为龙树菩萨是以无为法之空性心与蕴处界的非一非异、不即不离的关系以成立中观见的,亦于《菩提心离相论》中明说有阿赖耶识是菩提心,不是像宗喀巴不许有阿赖耶识而说恶取空之邪见中观。因此宗喀巴等后世的应成派中观见者是在攀缘龙树菩萨之盛名,以沾其光,但其法义内容却异于龙树菩萨之义理。又宗喀巴以不立阿赖识所以才会错说修假我为修所断随眠之所依,但是随眠种子实际上是伏藏于阿赖耶识中,但宗喀巴因不承认有阿赖耶识故,所以当说随眠种之所依处时便处处谬误了。
ZT破斥宗喀巴邪见系列之三:宗喀巴说假我为修所断随眠之所依的邪见
2018-11-10 回复:0 浏览: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