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对不许阿赖耶亦立习气之所依之错误知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
酉二 明虽不许阿赖耶亦立习气之所依
问:此宗虽不许阿赖耶识,然须安立善不善业习气。及由习气成熟出生自果。入中论释云:【由无始生死传来,诸法习气成熟,贪着诸法。】又云:【如斯流类余亦甚多。】此复若无安立习气之所依,则不应理。其所依为何?
答:如许阿赖耶识者,说染污意执我之根本阿赖耶识,为习气之依处。如是此宗,亦说俱生我执之所缘,为习气熏习之依处。若尔,云何入中论释说:内心相续为习气之所依。
曰:由此我事是依内心假立之相续,故亦说名内心相续。若如说心同类名心相续者,亦是少分习气熏习之所依。无明习气之理。入中论释云:【若法于心相续,染污,熏习,随逐,是名习气。烦恼边际,串习,根本,习气,是诸异门。声闻独觉以无漏道已断烦恼,然犹不能断彼习气。如瓶衣等,己贮油花等物,后纵除去油花等物,犹有微细香气可得。】余善不善等一习气,亦有二种所依,如理应知。
------------------------------------------------------------------------------------------------------
评:宗喀巴的法义见解不通,因内心相续者乃意识心也,为何末学会说内心相续是意识心呢?如《瑜伽师地论》引解深密经所说,内心相续的意识心作意思惟能起身轻安是名奢摩他,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77:「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众所周知,意识心不能持种也,因意识心于五位时即断,体性又遍善恶无记三性,故无法持种,因为能持种之心是要不断灭,又体是无记性才能持种,又意识心是能熏之心,非是所熏,因持种心是所熏故非是能熏。依此道理内心相续非是习气之所依也!
再者,习气乃种子之异名,如:
《成唯识论述记》卷2:「此种子者。习气异名。习气之法必由熏有」
所以习气乃阿赖耶识之所藏,阿赖耶识亦是习气之缠,故名在缠如来藏。如:
《大乘密严经》卷3:「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
次则,宗喀巴云:「依内心假立之相续,故亦说名内心相续」。
此句根本就是戏论之言,习气种子如何依意识心假立而相续呢?因为意识心的体性只能缘六尘,根本无法持习气种子, 如上破斥。
复次,执六识能持习气种子的邪见,玄奘菩萨于成唯识论中亦有所破,如下:
《成唯识论》卷3:「有说六识无始时来,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虽转变,而类无别。是所熏习能持种子。由斯染净因果皆成。何要执有第八识性?
彼言无义。所以者何?
执类是实,则同外道。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应不能持内法实种。
又执识类何性所摄?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若是无记,善恶心时,无无记心,此类应断。非事善恶类可无记。别类必同别事性故。
又无心位,此类定无。既有间断,性非坚住。如何可执持种受熏?
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识类同故,应为诸染,无漏法熏。许便有失。
又眼等根,或所余法,与眼等识,根法类同,应互相熏。然汝不许。故不应执识类受熏。
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执唯六识俱时转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故彼亦无能持种义。」
因此宗喀巴对内心相续能持种的说法,玄奘菩萨在于成唯识论中以六种道理广破之,破六识之内心相续习气之所依,就是破斥宗喀巴等恶取空中观见之流类。
ZT破斥宗喀巴邪见系列之二:宗喀巴对不许阿赖耶亦立习气之所依之错误知见
2018-11-10 回复:0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