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观再谈——辨破索达吉喇嘛北大演讲所鼓吹的应成派中观邪见(二)
第二节:什么是断见和常见 为什么应成派中观堕在断常两边
《杂阿含经》卷第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一o四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
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如是三说。
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再三谏彼。犹不舍恶邪见。是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恶邪见。怜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
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舍举衣钵已。往诣焰摩迦比丘所。时。焰摩迦比丘遥见尊者舍利弗来。即为敷座洗足。安停脚机奉迎。为执衣钵。请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语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语。我解知世尊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实尔。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问。云何。焰摩迦。色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云何。焰摩迦。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云何今复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焰摩迦。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来问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应如是答。所以者何。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若无常.苦者。是生灭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尊者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长者子。长者子大富多财。广求仆从。善守护财物。时。有怨家恶人。诈来亲附。为作仆从。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左右。谨敬其事。逊其言辞。令主意悦。作亲友想.子想。极信不疑。不自防护。然后手执利刀。以断其命。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恶怨家。为长者亲友。非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至其终耶。而彼长者。不能觉知。至今受害。
答言。实尔。尊者。
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长者本知彼人诈亲欲害。善自防护。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如彼长者。为诈亲怨家所害而不觉知。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尊者舍利弗为焰摩迦比丘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依以上经文,我们知道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者堕在断见,是断灭空恶见、邪见!
《杂阿含经》卷第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一o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时。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其诸弟子有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所往生处。如是先阇那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绕。亦如前者。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得如此法。
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是名第一师出于世间。复次。仙尼。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如所知说。复次。先尼。有一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
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
佛告仙尼。正应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凡众生类。未能辩知。所以者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
仙尼白佛言。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净信。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
佛告仙尼。今当为汝随所乐说。
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问。云何。仙尼。色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仙尼。非色。非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佛说此法时。仙尼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仙尼出家见法.得法。断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于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仙尼。汝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
尔时。仙尼得出家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住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行梵行。见法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从 佛所说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
离于不生不灭,本来,自在,清净之涅槃本际而将现在世的五蕴我(尤指意识心我)建立为真实我, 不见来世五蕴我,堕在断见!
离于不生不灭,本来,自在,清净之涅槃本际而将现在世的五蕴我(尤指意识心我)以及后世之五蕴我建立为同一个真实我,堕在常见!
不在现在世以及未来世的五蕴我(尤指意识心我)中建立真实我——本来,自在,清净之涅槃本际,而现在世以及未来世的五蕴我和真实我——本来,自在,清净之涅槃本际不一不异,不相在。这是佛所说正见!离于断常,即是中道,正观于中道即是中观!
应成派中观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古天印度论师佛护,月称,西藏喇嘛宗喀巴,历代达赖喇嘛,现代的印顺法师等。涉及本辨正的主要观点:
只有六识,六识之外没有阿赖耶识
不立自宗,辨破一切
灭业能生自果
自续派中观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古印度论师清辨,西藏红、花、白教喇嘛。涉及本辨正的主要观点:
同样是六识论
允许名言中诸法有自相存在(应成派不许)
允许六识中有阿赖耶识名言自相存在
兹恭录《杂阿含经》卷第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二三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眼识生。何因何缘耳.鼻.舌.身.意识生。
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经中「意法因缘意识生」一句中,意法因缘意识生的意即是指意根,法即是指法尘。由此可知,意识是生灭法,不能持种。无论是所谓意识细心、还是所谓意识极细心,佛言「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经中已明言,前五识以及意识这六个识都是生灭法。依以上佛言圣教,所以我门可以知道,本质上同为六识论者,无论是应成派中观见还是自续派中观见都堕在断常,不是佛法中观正见!
现代医学常识证明,人因意外或疾病丧失意识则是昏迷。昏迷后醒来,则是恢复意识。从理证上来看,意识也是生灭法。
由此无论是从教证,还是理证,都证明意识是生灭法,不是不生不灭的本心。由此可知,同为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见和自续派中观见违教背理,是堕在断常两边的邪见,不是佛法中观正见!
应成派中观见堕在断见,又再堕回常见,堕在断常两边;自续派堕在常见,有时又堕在断见,同样堕在堕常两边。
再恭录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一段关于断常经文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了解为什么堕断者必堕常,堕常者又会堕断: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离于苦。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若言我住即是常见。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诸行常者复是常见。若言苦者即是断见。若言乐者复是常见。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复如是。要因断常。以是义故。修余法苦者皆名不善。修余法乐者则名为善。修余法无我者是诸烦恼分。修余法常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所谓涅槃无有窟宅。修余无常法者即是财物。修余常法者谓佛法僧及正解脱。当知如是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而说真法。」
为什么堕在断见的人往往必然又会堕在常见呢? 这是因为所断的是意识心,而能断的恰恰也是意识心。断来断去,本质上还是在自身第六识意识的幻城迷宫之内绕来绕去,以不离六尘能断之意识心妄想建立为所谓不生不灭的真心,堕在常见!
藏密喇嘛教所奉应成派中观见 否忍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以意识心认为“一切皆空”,破一切法,号称不立自宗,堕在断见!依意识妄想,堕在以不立自宗以为宗之中而自不能觉,为回避“本质堕在断见”之讥,即此不离六尘能断之有生有灭之意识心,妄想建立为不生不灭之真心,堕在常见!
故而,藏密喇嘛教所奉 应成派中观见 是具足堕在断常两边之邪见!这就是藏密喇嘛教所奉 应成派中观见的本质所在!
佛用步屈虫譬喻这类人,佛所说步屈虫就是尺蛾的幼虫尺蠖,其爬行方式,必须先固定头部的脚才能移动尾部的脚,固定了尾部的脚才能再移动头部的脚,必须身体弓起来一步一曲如此爬行。所以叫步屈虫。若将意识譬喻为步屈虫的身体的话,那么其头和尾之脚就是断常两见。
再让我们学习一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即《楞伽经》)中三段相关“断常”的佛口金言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忘想故不知本际。自忘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 如来不磨灭
一切佛所说 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 及无余涅槃
诱进诸下劣 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 即分别说道
诸乘非为乘 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 说是四住地
意识之所起 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 断灭说无常
或作涅槃见 而为说常住」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勋心。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由以上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应成派中观见者错解 龙树菩萨依第一义实相心所说佛法中观正见,将第一义谛无为法错解为也是蕴处界一切法中之某一法,以 龙树菩萨依第一义谛所说之蕴处界一切法空,再空掉无为法,正是「以断见坏无为法」之人!
第三节:举《瑜伽师地论》证明菩萨作论的原因和目的
兹恭录本师 释迦牟尼佛所授记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说根本论 《瑜伽师地论》一段关于菩萨造论的原因和目的的论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乃应造论。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
将造论时。要以四德先自安处乃可造论。一于昔诸师应离憍慢。二于有情类当起大悲。三于同法者深生敬爱。四不欲彰己有胜技能。云何于昔诸师应离憍慢。谓造论时无如是心。古昔诸师尚能造论。况我今者当不造耶。要离如是憍慢染心乃应造论。云何于有情类当起大悲。谓造论时作如是观。若不造论。无量有情于诸善法定当退失。又余情类堕生老病。乃至广说。是诸有情因我造论。若能解了乃至一句善说妙义。如是如是当奉行者。彼于长夜必获大义利益安乐。要发如是增上心已乃应造论。云何于同法者深生敬爱。谓造论时作如是观。若不造论为欲利他诸同法者于利他事定当退失。云何不欲彰己有胜技能。谓造论时无如是心。当令世间咸谓于我聪睿明哲能造论者开阐义者深生净信因此多获利养恭敬。但为自他善根增长。以无染心乃可造论
复次此中如实开示如来所说经义。名庄严经。譬如红莲其花未开虽生欢喜不如敷荣。又如真金未为严具虽生欢喜不如成功。又如美膳未及得食虽生欢喜不如已食。又如庆书未暇开览。虽生欢喜不如披阅。又如珍宝未得现前虽生欢喜不如已得现前受用。如是如来所说经义。若未显发虽生欢喜不如开示。故说造论名庄严经」
菩萨造论,在于如实开示 佛所说经义,令 佛说所法义广为流布,上承下化,庄严佛经,利乐有情。任何菩萨造论所宣说的法义岂可离于 佛所说经义!龙树菩萨为宣说佛所说中道而造的《中论》,其所宣说的法义自不离于以上所举佛经中 佛所说中道义也!!!
倘若有此一类,将 佛在《入楞伽经》所授记初地菩萨之龙树菩萨所造《中论》法义,高推于了义佛经或 佛所授记当来下生的等觉菩萨 弥勒菩萨所造了义之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之上者,实是用心叵测,当知此辈即是魔波旬亦或是其子孙也!
兹再恭录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几段相关经文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学习一下本师 释迦摩尼佛关于了义不了义的嘱咐。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第四节:举龙树菩萨《中论》证明中观的真实意趣
龙树菩萨在其所造《中论》中 在开篇 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 开门见山,即阐明自己所造《中论》是依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而说: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依本文第一节所引佛经,我们可以知道,这四句文字,是依可离于六尘而本来、自在、清净、涅槃的真心佛性而说的!岂可是离于真心而说之意识心的境界!意识心的境界,不离于六尘!意识心再清明的境界,无外于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紧接着四句偈句: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让我们再看一看佛在专为众生破魔而说的《楞严经》中是怎么说的。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所以这一句「不共不无因」所说不无之因,正是佛在《楞严经》中所说「因心成体」之根本因也, 此即本心、 真心也!!!
再来看看《中论》中,是如何说常乐我净的:
「若常我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我乐净 则非是颠倒
若常我乐净是四实有性者。是常我乐净则非颠倒。何以故。定有实事故。云何言颠倒。若谓常我乐净倒是四无者。无常苦无我不净。是四应实有。不名颠倒。颠倒相违故名不颠倒。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常我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若常我乐净是四实无。无故无常等四事亦不应有。何以故。无相因待故。」
再恭录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一段相关经文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学习一下本师 释迦摩尼佛关于常乐我净的开示。
「尔时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大家不妨对照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说常乐我净之偈句,和上面恭录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关于常乐我净的开示,则可清晰地看出,所说含义法同一味,无二无别也!
再让我们看一看龙树菩萨《中论》中这几句涉及“空义”的偈句:
「汝谓我著空 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 于空则无有
汝谓我著空故。为我生过。我所说性空。空亦复空。无如是过。复次。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
再对照《大般涅槃经》佛口金言:
「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尔不可破坏。不可破坏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异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观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我净。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一切外道心有三种。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远离心。乐相应心异。苦相应心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贪欲相应心异。嗔恚相应心异。愚痴相应心异。一切外道心相亦异。所谓愚痴相应心异。疑惑相应心异。邪见相应心异。进止威仪其心亦异。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读诵不应增长。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龙树菩萨《中论》所说「汝谓我著空故。为我生过。我所说性空。空亦复空。无如是过。」空亦复空,即是不空!所说之不空之空,即是不空空!如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佛口金言:「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龙树菩萨《中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的空义包含了上述不空空和空,其中空的空义即有生有灭、即是众生蕴处界我、即是我们的七转识心尤指意识心、即是一切有为法,即是无常故空,即是在表达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佛所说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是在表达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佛口金言「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异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观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我净。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
这里「诸佛心性异」者,即是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维摩诘所说经》(姚秦 鸠摩罗什译)佛口金言「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佛教诲菩萨不尽有为的原因,其实诸佛已然修行圆满,然而具智慧故、为满本愿故、随授药故、灭众生病故,何尝不是不尽有为呢!
再让我们看一看龙树菩萨《中论》中这几句有名的问难以及涉及“二谛”的偈句: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无故。则无四沙门果。四沙门果无故。则无四向四得者。若无此八贤圣。则无僧宝。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若无法宝僧宝者。云何有佛。得法名为佛。无法何有佛。汝说诸法皆空。则坏三宝。复次。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若受空法者。则破罪福及罪福果报。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诸过故。诸法不应空」
若有人行六祖所责之行:将灭止生!就是以意识心空却一切以后,以此能空之意识心空却一切之境界所得,建立为本来离六尘相,不生不灭,本来、自在、清净、涅槃之真心,则正堕在此问难之中而死在此问难之句下也!藏密喇嘛教应成派中观见以意识心破于一切,不立自宗,以此建立为不生不灭,正是死在此问难之句下之一类也!正是「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之类也!
此问难对于藏密喇嘛教应成派中观见之空观,如实成立也!应成派中观之痴迷者竟然还振振有词否定此问难,他们自己根本未能善入龙树菩萨《中论》所说空义,不解二谛,凭什么否定该质难之言?真是贼喊捉贼啊!
正是如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譬喻为步屈虫之一类,「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复如是。」以自己的应成派中观见意识妄想能断之常见,再去反驳自身同样以应成派中观一切皆空、不立自宗之意识妄想之断见(所断)罢了。真是所谓是不可笑,孰可笑也!
如此说让我们来看一看在《中论》中,龙树菩萨是凭什么、怎样辨破此问难之言的。
「答曰。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缘说空。亦不解空义。不能如实知故。生如是疑难。复次。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如实理解《中论》这一段含义,有必要先依佛菩萨经论,了解什么是二谛。
兹恭录《大般涅槃经》佛口金言,了解一下什么是二谛:
「善男子。迦叶佛法实亦不灭。何以故。常不变故。善男子。若有众生我见无我无我见我。常见无常无常见常。乐见无乐无乐见乐。净见不净不净见净。灭见不灭不灭见灭。罪见非罪非罪见罪。轻罪见重重罪见轻。乘见非乘非乘见乘。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实是菩提见非菩提。实非菩提谬见菩提。苦见非苦集见非集。灭见非灭实见非实。实是世谛见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见是世谛。归见非归非归见归。以真佛语名为魔语。实是魔语以为佛语。如是之时诸佛乃说大涅槃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或复有法有名有实。或复有法有名无实。善男子。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善男子。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种。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缚世。四者法世。五者执著世。善男子。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名为句世。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是名缚世。云何法世。如鸣捶集僧严鼓戒兵吹贝知时。是名法世。云何执著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著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是名执著世。善男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善男子。若有众生于如是等五种世法。心无颠倒如实而知。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名世谛。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为世谛。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复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或收刈时复名刈者。或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为世谛。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
再恭录《大宝积经》相关第一义谛之经文两段,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尔时,无垢施女谓舍利弗言:“大德,我欲少有所问,愿为解脱,以怜愍故。世尊记仁者,智慧中最为第一。此慧是有为耶?是无为耶?若是有为,虚诳非实法。若是无为,无为法者则无有生,无生之法则无有起;以无起故,大德智慧则无所有。”舍利弗即便默然。
大德目揵连谓舍利弗言:“大德,何为不答无垢施女所问?”
舍利弗答目揵连言:“此女不问有为之法,乃问第一义谛。第一义中则无言说,是故不可以言而答。” 」
「是性无别,一切诸法等一味故;是性远离,离身心相故;是性离一切法,随顺涅槃故;是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垢故;是性无我,离我我所故;是性无高下,从平等生故;是性真谛,第一义谛故;是性无尽,毕竟不生故;是性常住,诸法常如故;是性安乐,涅槃为第一故;是性清净,离一切相故;是性无我,求我不可得故;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
再恭录《佛说不增不减经》关于什么是第一义谛的佛口金言: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兹再恭录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 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二,整篇《大般涅槃经》收尾一段 佛口金言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佛言。善男子。若观实相是人能断一切诸有。须跋陀言。世尊。云何名为实相。善男子。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闇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万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二万五千菩萨得毕竟智。三万五千菩萨悟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首楞严三昧。」
由此可知,龙树菩萨反驳上述质难之言,是依凭二谛即世俗谛和第一义谛而说空义。
「诸阴界入是名世谛。」,这里的诸阴就是指五阴(即五蕴),当然包括意识,五蕴有生有灭所以无真实自在,常乐我净之我,故空! 这说的是蕴处界空。蕴处界万法皆空。这就是人无我故空!实证者即是断我见。
「无求不得无五盛阴。是名第一义谛。」「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无相之相名为实相。」「若观实相是人能断一切诸有。」这里所说“诸有”是指蕴处界有,蕴即是五蕴。当然包括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义中则无言说」。而「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而依前言第一节《合部金光明经》佛口金言「如是法身三昧智慧。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再依前言第一节《大般涅槃经》佛口金言「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如此,依于真心如来藏及其功德——佛性而说之第一义空才是中道!而佛法中之中观正见是依中道、是依于第一义空这个第一义谛而说的!
再次恭引前言第一节《大般涅槃经》佛口金言:
「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无。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有无合故即是中道。」
真心如来藏自体不生不灭,而其功德作用即是佛性。此佛性功德包含了不生不灭和有生有灭。佛说佛性不是兔子之角这类意识想象之假相,虽然离六尘相,而是离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真实有,有真实作用,能生起蕴处界万法,蕴处界万法当然包括意识。从这个角度,在此意义上, 我们就理解《佛说不增不减经》中佛说:「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这也就是前文所引《大般涅槃经》中佛言「世谛者即第一义谛。」的道理所在了。
然而,要真正了知第一义谛的实相内涵,而不仅仅是随顺 佛菩萨经论而说, 能够避免颠倒而说,则是明心实证真心后方能为之了。明心证真之后,依于所证之第一义谛实相,而现观此实相中空无蕴处界人我,现前再次印证前所述之人无我空——五蕴有生有灭所以无真实自在,常乐我净之我,蕴处界万法无不如是,是为实证法无我故空。实证法无我非明心而不能成办也!
兹再恭录 佛所授记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说根本论 《瑜伽师地论》一段关于人无我,法无我的论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复次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彼处说此名为大空。」
这里的不可得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不可以蕴处界之五蕴我而得!所以蕴处界无“我”者,是以离于六尘而常乐我净之我而说的,没有此常乐我净之我,何来汉语“我”前面加一个“无”字之“无我”之说!
“假必依实” 此理颠扑不破!兹恭录圣 玄奘菩萨 编译 《成唯识论》一段述说“三性”的论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遍计所执都非智所行。以无自体非所缘缘故。愚夫执有圣者达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圆成实性唯圣智境。此三性中几假几实。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
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此三为异为不异耶。应说俱非无别体故妄执缘起真义别故。如是三性义类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
再让我们依下面《大般涅槃经》中佛口金言,来看一看什么是佛法中的“大空”。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于大空。善男子。言大空者。谓般若波罗蜜是名大空。」
再让我们学习一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即《楞伽经》)中相关“大空”的佛口金言: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再让我们通过下面两段《大般涅槃经》中佛口金言,学习和理解一下什么是“毕竟空”。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又复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咒者名为解脱。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名为大般涅槃。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又复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明者名为三明。一菩萨明。二诸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行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
“无明明”即是破无明。破无明,现证第一义谛即是毕竟空,意为菩萨毕竟了于佛法之空义。然后行六度万行,十度万行,累劫如是修行积累智慧和福德,向佛地迈进。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虽知凡夫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数相。不作众生及以物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何以故。一切菩萨常善修习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皆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菩萨能知。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修第一义毕竟空相,第一义才是毕竟空,真心自住境界才是毕竟空。 菩萨明心实证法无我,毕竟了于空相才是毕竟空。
有此辈一类应成派中观见执迷者,将佛法中所说“毕竟空”依想当然而理解为毕竟空无, 一切皆空无所有。将此妄解强安在龙树菩萨头上,进而大胆恶心诽谤汉地经藏中龙树菩萨所造《十八空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是伪论。观龙树菩萨在《十八空论》中所说“毕竟空”义理和以上佛经中佛口金言一致而无悖谬。当知此类诽谤者之愚痴、大胆、邪谬也!不知改悔,将来难逃三途之苦!这恰恰也是此辈一类应成派中观见执迷者谈佛法口中必言《中论》而本质上根本不懂《中论》的证据所在也!
回头再看看《中论》开篇偈后所述龙树菩萨造《中论》的原因:
「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正是因为有人心外求法,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之中执谬于自己蕴处界我与我所,不知正法,佛为开示声闻法,说十二因缘法,再为大心堪受深法修佛菩萨道的学人,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第一义实相中毕竟空无蕴处界之所有。佛示现涅槃后五百年像法时代,人们根性转钝,深深执迷于蕴处界诸法, 在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求绝对无待观之第一义实相,对佛经依文解义而不能善会佛意,听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为什么说毕竟空和毕竟空的真实意趣所在,所以产生疑问,假若一切都毕竟空无所有,怎么会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罪福报应等等,如此也没有世谛和第一义谛。取著于此自己意识妄想断灭恶空见而不肯舍离,对于 佛依第一义实谛所说毕竟空产生种种错误的理解,龙树菩萨因为这种现象和出于悲愿要挽救他们这些人,所以造了这个中论。
所以,依 佛所说世俗谛和第一义谛而说的空义才是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说的空义,才是佛法中空之真实义所在!这才是依中道而说,这才是离于断常两边的真正的中观!
2018-11-10 回复:2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