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义
佛教空性观再谈——辨破索达吉喇嘛北大演讲所鼓吹的应成派中观邪见(一)
作者:未名湖畔辨真伪

藏密喇嘛教索达吉喇嘛在其新浪网的官方博客中,发表其在北大演讲全文,鼓吹应成派中观邪见。下面分段落,依 佛菩萨经论辨破此索达吉喇嘛在此演讲中所宣扬的藏密喇嘛教应成派中观空性观邪见:
 
【开篇偈】
三乘唯一乘,皆依真心说;
真心之功德,此即是佛性。
佛性之所行,自然在中道;
龙树说中观,自不外于此。
 
【前言】
佛所说声闻、缘觉和佛(菩萨)三乘法,同是依于众生的真心而说,两千五百多年前,尼连河畔,佛在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等正觉时,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一切众生都各自具有真心。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然而,此真心行相难说难知,佛于成等正觉时所说诸众生与 佛同具的“如来智慧”当然不是说众生(因地佛)的意识等六识智慧和果地佛一样了,这里的“如来智慧”是指在众生真心中有着成佛、成就果地佛智慧的功能(种子),恰恰由于我们众生意识的愚痴迷惑、妄想执着,而不能将这个功能显发出来。
由于此真心行相难说难知,本师 释迦牟尼佛出于度众的方便善巧,将依于真心而说,本来一乘佛乘的佛法分成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而说。声闻乘和缘觉乘依于真心(涅槃、本际)着重方便说蕴处界无我(空),依 佛真实语修行可证真心本际无余依涅槃,这就是 佛在初转四阿含中所说; 佛乘着重讲如何证取此真心,证得法无我(空),这就是二转般若部佛经的重点,在佛乘中还对已证取真心的菩萨讲真心的种种功能,怎样修进道种智,行六度万行、十度万行进而成就成佛所需要的智慧和福德,最终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由此可知,声闻和缘觉二乘摄在佛乘之内,三乘佛法终究一乘。都是依真心而说。
此真心之功德、作用,就是佛性。佛性所行即是中道。依于真心,用前六识心如法观于佛性所行之中道,即是中观。佛法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中观。 龙树菩萨所说之中观自不外于此,是名佛教中之中观,否则,不名佛教之中观。龙树菩萨为 佛所授记佛教中初地菩萨,所说中观怎会自外于此。

此众生皆有之真心、第八识依所说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染净位等不同,而有诸多不同的名字。兹恭录圣 玄奘菩萨译著《成唯识论》卷第三 两段论文如下,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  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谓大众部阿笈摩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譬如树根是茎等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上坐部经分别论者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离第八识无别蕴法穷生死际无间断时。谓无色界诸色间断。无想天等余心等灭。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已极成故。唯此识名穷生死蕴。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谓阿赖耶识是贪总别三世境故立此四名。

譬如我们大家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功能、角色不同,同样一个人,被称为儿子、爸爸、工程师、部下、上司、朋友、同学,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亦或我们自己在从小到大的成长、成熟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被别人包括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称呼不同的名字,从幼儿时爷爷奶奶、父母所称乳名譬如“小宝”到少年时同学朋友所称外号譬如“铁头”等等如此这类都不难理解。若有人因为自己不同的称呼而迷失,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智障人士了。
然而,恰恰是佛法中同样的直接而明确的道理,却有很多人迷失于众生真心第八识的不同的名称之中了,进而否定可离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真心的实有堕于自己意识的胡思乱想之中而不能自拔。否定真心实有,堕在断灭见后又妄自以自己能断的有生有灭意识心建立为体—不生不灭、用—离六尘而鉴照万千、无所不用的客观实在的真心,堕在常见!
这种俱足堕在断常两边的邪见是怎样造成的呢,盖不离于四魔——自身五蕴魔、烦恼魔、生死魔和天魔所障。这种俱足堕在断常两边的邪见在佛法知见和辩论中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将龙树菩萨本来依于真心,如法观于佛性所行之中道而说之中观,依断常两边而作意识妄想的猜测和理解, 然后依妄解而妄说。藏密喇嘛教所崇之应成派中观见者,始从古印度月称论师、至藏密喇嘛教之宗喀巴、再到今天的能说一些现代科学名词的应成派中观见者,无不若此!

第一节:举示佛菩萨经论证明三转佛经都涉及中道
兹恭录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三) 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大缘方便经第九 相关 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集。

这里入母胎之识就是众生的真心,即第八识,因为受精卵(羯逻蓝)住胎位时五色根尚末俱足,还没有意识等前六识。所以需等到胎位生长至四至五月时,五色根(胜义根)方能逐渐俱足,再由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才能出生,变现出来就是开始有胎动。

《成唯识论》卷三也说: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捨离。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识谓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宁说恒与名色为缘。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由此可知,初转的四阿含中的《长阿含经》已然说到众生的真心第八识。而众生的真心第八识之功德、作用,就是佛性。佛性所行即是中道。

以下再举经证证明本师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初转即说中道。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惟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佛在这段经中说“即于波罗奈国转正宣说中道”波罗奈国指的正是波罗奈国的仙人林——鹿野苑(鹿野苑圣地遗址公园现今距瓦拉纳西城10公里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二 初分善学品第五十三之二
善现。譬如壮夫善闲射术。欲现己伎仰射虚空。为令空中箭不堕地。复以后箭射前箭筈。如是展转经于多时。箭箭相承不令堕落。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时诸箭方顿堕落。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终不中道证于实际。若得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尔时菩萨方证实际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皆应如是审谛观察。如前所说诸法实相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 摩诃般若波罗蜜恒伽提婆品第十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所为甚难,最为希有。能如是学,亦不取证。”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不舍一切众生故,发如是大愿。须菩提!若菩萨生如是心:‘我不应舍一切众生,应当度之。’即入空三昧解脱门,无相、无作三昧解脱门。是时菩萨不中道证实际。何以故?是菩萨为方便所护故。

兹再恭录《合部金光明经》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第三 梁三藏真谛译 相关经文如下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何者非化身非应身。是如来法身。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显现故。何者名为二无所有。于此法身相及相处。二皆是无。非有非无。非一非二。非数非非数。非明非闇。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闇。是故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显现如来。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量故。若了义说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依于此身得发初心修行中心而得显现。不退地心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金刚之心。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实。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等。一切念处大法念等。大慈大悲。一切陀罗尼。一切六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摄受。如是佛法皆悉出现。依此大智佛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皆悉显现。譬如依如意宝珠出无量无边种种诸宝悉皆得现。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之宝。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

佛在此经中明确教导:若了义说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如是法身三昧智慧。过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世尊!若得生、住、灭,非修般若波罗蜜。若得五阴、十二入、十八界,非修般若波罗蜜。若得欲界、色界、无色界,非修般若波罗蜜。若得檀乃至般若,若得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以有得故。

“善男子、善女人,行相者,所谓信此法,受持此法。以无所得心故,行亦无所得,相亦无所得。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此无所得,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不退转地,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信一切诸法与法界等,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一切诸法,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人得信此义,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人不乐念一切诸法,当听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诸法故。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一切诸法不净不秽,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无疑,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慈悲偏覆一切众生,不住众生相,不与世间诤,当听此般若波罗蜜。”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金刚经》)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即《楞严经》)卷第八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请师兄学人们务必注意,以上所举三段经文,本师 释迦牟尼佛都是明确开示,中道胜义不在五蕴、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内!意识心摄在十八界中的意识界。
看看《楞严经》的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请注意“了义”这两个字!

兹再恭录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般涅槃经》几段相关经文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学习一下本师 释迦摩尼佛关于中道的谆谆教导。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是常可见了因非作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烦恼亦无住处。虽无烦恼不名为常。是故名深。复有甚深。于是经中或时说我或说无我。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或时说净或说不净。或时说乐或时说苦。或时说空或说不空。或说一切有或说一切无。或说三乘或说一乘。或说五阴即是佛性。金刚三昧及以中道。首楞严三昧十二因缘。第一义空慈悲平等。于诸众生顶智信心知诸根力。一切法中无挂碍智。虽有佛性不说决定。是故名深。三者一味。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阴是佛性者。云何说言众生佛性非内非外。佛言。善男子。何因缘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说众生佛性是中道耶。迦叶言。世尊。我实不失意。直以众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故发斯问。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时有解或有不解。善男子。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

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无。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有无合故即是中道

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奉敕译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 偈颂品第十之二

有物无因生  妄谓离断常
  亦谓离有无  妄计为中道
  妄计无因论  无因是断见
  不了外物故  坏灭于中道
  恐堕于断见  不舍所执法
  以建立诽谤  妄说为中道
  以觉了惟心  舍离于外法
  亦离妄分别  此行契中道
  惟心无有境  无境心不生
  我及诸如来  说此为中道
  若生若不生  自性无自性
  有无等皆空  不应分别二
  不能起分别  愚夫谓解脱
  心无觉智生  岂能断二执
  以觉自心故  能断二所执
  了知故能断  非不能分别
  了知心所现  分别即不起
  分别不起故  真如心转依
  若见所起法  离诸外道过
  是智者所取  涅槃非灭坏

兹再恭录本师 释迦牟尼佛所授记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说根本论 《瑜伽师地论》几段相关论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中有者。谓所安
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后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

问相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为如自性差别假立故立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无。问为如分别所行境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有。如是菩萨于相有性得善巧故。于诸相中善记为有善记为无。善记为亦有亦无。善记为非有非无。彼由如是善记别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善说法界。问此相为以言说义当言是有。为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答俱由二义当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语言安立足处。如是以言说义当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别假立不成就义。如是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如相名分别亦尔。问真如正智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相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实有行中当言实有。假有行中当言假有。有相诸行亦有二种。问名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问分别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二种俱有。问真如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实有。胜义摄故。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诸心心所亦名为智。说之为假。故有二种。问相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二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问名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三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所依故。问分别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四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随眠故。四言说随觉故。问真如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胜义有。是清净所缘境性故。问正智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第二正智当言俱有

问相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相所生及先分别所生。问名当言谁所生。答当言补特伽罗欲所生。问分别当言谁所生。答当言分别所生及相所生。问真如当言谁所生。答当言无生。问正智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正智得生

复次于内法中略有二种具聪明者。若有净信或诸外道来请问时能无乱记。谓依中道于诸行中问生灭时。不增有情不减实事。唯于诸行安立生灭不乱而记。若立有情有生有灭。是名一边。谓增益边。若立生灭都无所有。是第二边。谓损减边。唯于诸行安立生灭。是名中道远离二边。是故若能如是记别。为善记别。如来所赞。或复有言。何因缘故乃于沙门乔答摩所修习梵行。若得此问应如前说。远离增益损减二边。依中道记名不乱记。若谓有情修习染净。是名一边。谓增益边。若谓一切都无修习。是第二边。谓损减边。若为诸行厌离欲灭而修习者。是名中道远离二边。是故此记名不乱记。名为善记。当知此记诸佛所赞

依如上所引 佛菩萨经论,林林总总,无不是说三乘归一,皆依真心而说;真心之功德、作用,此即是佛性,佛性之所行,自然而在中道。 这才是佛菩萨所说中道的真实义趣所在,而不是不证真心,以不离于六尘的意识心不立一法、不起心动念,而说为“中道”!
2018-11-10 回复:0  浏览:550
下一篇:
佛教空性观再谈——辨破索达吉喇嘛北大演讲所鼓吹的应成派中观邪见(二)
上一篇:
对照六祖大师偈语,发现索达吉堪布错误地认为般若菩提存在于定中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