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义
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商榷:关于答济群法师男女双修的论据问题
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商榷:关于答济群法师男女双修的论据问题

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商榷:关于答济群法师男女双修的论据问题
文/惭愧居士


我以前,一直没有认真看过,或者没有因缘看,也不太关注。但是这两天我开始关注关于双修的问题,无意中又看到了索达吉堪布关于双修的开示。
但是,当看到索达吉堪布所引用的经典中乃至律藏中关于佛陀开许淫欲的论据时,我觉得这些论据都是值得商榷的。

1、关于那个比丘尼阿罗汉,她是因为过去世恶业,而被未生怨王的,而且并不是双修行为,而且这位阿罗汉比丘尼被的时候,因为已经断除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生出快感,所以没有犯戒。但是这与依赖男女的快感来达到精神的极度集中而导致的所谓的禅定而言,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将这个例子作为佛陀开许淫欲乃至双修的论据是错误的。

在戒律中,小乘戒律是根本戒,而杀盗淫妄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戒,在戒律中规定,如果比丘比丘尼被(或),如果产生快感则犯重戒。如果没有产生快感则不犯戒。因此即使是小乘的戒律也不以事相所谓的行为有无之行为判断,而是以是否受乐为标准。受乐则犯戒,不受乐则不犯戒。因此,即使是被如果受乐都是犯重戒的行为,更何况伺求异性,在欲乐的快感中追求所谓的证悟,与比丘尼被而世尊并不认为犯戒不能相提并论。

而且世尊认为被的比丘尼阿罗汉没有犯戒,并不代表佛开许这种行为。何谓开许?所谓开许就是允许,不禁止甚至鼓励。在这里绝对不能认为是世尊开许这种行为,而只是这种行为在业力的牵引下不可抗拒的发生了,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适当的处理,仅此而已,决不是佛开许这种行为。不是允许甚至鼓励此种行为。

如果出家人并非被,而是主动的行淫,那么不以有无快乐为持犯之标准,只要有动机有行为,只要生殖器接触就已经犯戒。而且是波罗夷罪,不通忏悔!逐出僧团。佛制定戒律是非常的合情合理的,并不是脱离实际制定一些难以实行的教条。

2、其次,关于世尊在因地修菩萨行,投生为婆罗门子星宿时,已经坚持了四万年清凈梵行,遇到一个全身心爱慕自己的女孩,以至于如果不能结婚则必死无疑,这时候菩萨的慈悲心战胜了守持戒律的心,因此圆满了四万大劫的成佛功德资粮。其实,这怎么能成为佛陀开许淫欲乃至双修的论据呢?这是因为菩萨的纯粹利他的慈悲心战胜了自利的清凈梵行心,以牺牲自我四万年梵行的功德而拯救他人的性命,须知这在一个修行梵行的人来说,梵行对于他来说那比生命都重要的多,而现在却因为为了拯救他人一旦舍弃,这完全是忘我利他的大乘菩萨行。这和追求欲乐来达到所谓禅定进而修习成就空性成就的所谓双修完全是不是一个概念,根本没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性。

(版按:当星宿舍弃梵行时,就表示他当时放弃了婆罗门出家人的身份,也就是还俗,然后再娶这位女子摄受她,而不是保持出家人的身份来接受此女人。可是的喇嘛教尽都是一些身着沙门服,住在寺庙里杀生吃肉喝酒,竟然还藏污纳垢在晚上玩女人搞双修,淫人妻女,然后将自己这些不知羞耻的行为,比喻成是圣人的境界,还将这些污秽的外道法安立一个好听的佛法名称叫「悲智双运」。然后以此来欺骗天下人,说男女交抱在一起,男的代表慈悲,女的代表智慧,说双修不是一般人可以修的,双修不是一般人所想的男女;再恐吓天下人,未经上师灌顶不可读、不可修双修宝典,若任意诽谤双修者要下金刚地狱。

其实我们并不担心会下金刚地狱(因为三界中根本没有金刚地狱嘛)。我们担心的是这些主张双修搞双修淫人妻女的密宗喇嘛,未来要下无间地狱,还要拖着一堆人跟着他们下堕啊,今天我们以施无畏印,想要救他拉他们上岸,可是他们却不愿伸出手,还要反咬我们一口。你说如此邪见众生好不好救?)

这和用涉猎异性,积极追求男女的欲乐来达到身心专一的禅定有什么关系呢?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这个论据根本不成立。


3、至于引用《大宝积经》,《大集经》以及《大智度论》的内容来看,我不知道是索达吉堪布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曲解经义:

《大宝积经》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凈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凈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大集经》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

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

把这些当作是可以破戒的论据,或者佛开许行为不清凈的论据。这是完全错误的。此三段被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当作是不应当执着戒律,不应当执着行为的表象,持戒就是执着,就是低级的修行层次,而不持戒,或者随便做什么无所谓持戒不持戒就是不执着,就是高等的修行层次。这是完全的曲解经义,是完全错误的。

在《大宝积经》中,佛之所以批评行为上持戒而在内在并未证悟空性,并未达我法二空而持戒,只是执着持戒的形象,而内心没有智慧,违背了佛陀制定戒律本怀,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是为了让佛弟子更好的修行定慧,增长智能,早证无生法忍,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持戒只是方便,目的是为了证得智慧,所以批评这种将持戒作为究竟,而不追求智慧,内心没有智慧并且以戒律盯着他人的行为测量它们所谓的比丘。因为比丘有二义,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又有上乞佛法下化众生之义。若比丘只在事相上修行,而不追求智慧解脱,所以世尊斥为第一破戒。但绝对不是鼓励破戒,甚至赞叹淫欲,鼓励双修。

决不是鼓励可以随意毁犯戒律。而是批判这种不求智慧,执着戒律事相以为是究竟,就是佛法的全部的,不知道戒律虽是无上菩提之本,但持戒并不是目的,是为了开智慧。世尊所批判的就是这种将持戒作为修行之目的的比丘比丘尼为第一破戒。

在《大集经》中,世尊之所以斥责这样的菩萨是欺诳如来,因为这样的菩萨没有断除我执,不能广利众生,而自称为菩萨,因此斥为欺诳如来。并不是说菩萨可以破戒,并不是赞叹破戒,更不是说持戒不如破戒。

《大智度论》,许多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或许以为龙树菩萨是在讲,下等的人破戒,中等的人还在执着戒律的事相,而上等的人戒不戒无所谓,持戒犯戒没有两样,无所谓戒律不戒律,这样的人才是最高的人。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下等的人连事相上的持戒都做不到常常破戒;而中等的人能够严持戒律,学习一定的戒定慧,但是并没有完全通达二种无我智慧有限,不能广利众生;而上等的人则任运的对于戒律持而不犯,正如孔子所谓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照,上等的人是根本不会去做犯戒的事情,因为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犯戒是烦恼的体现,不是智慧的体现。绝对不是无视戒律,持戒犯戒没有差别了,随意妄为之意。

以无住为本,最后归结是祖师禅。无住为本,立一切法,这里的一切法是指善法,不是指恶法。非要找一个女人来搞双修才能证悟,而且最高的修法,这是住还是不住?所谓欲贪以虚妄分别颠倒想为本,这里消灭虚妄分别和颠倒想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欲贪,并不是用欲贪的方式来消灭虚妄分别和颠倒想。那种男女双修错误的修行方式就在于,他们颠倒了因果,倒因为果,倒行逆施。

修行的次第应当是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无住。欲除虚妄分别颠倒想,毕竟无住,应当先断欲贪,而不是相反。
但是最后的结果不是善恶不分,而是善法不灭,恶法不生。否则就失去了善恶的标准,是断灭见,邪见,是拔无因果见。
虽然无住,但却恒住于善法,任运的善法不灭,恶法不生。虽恒住善法,而不生住善法之念之相。是为无住为本,从此立一切法,此当为善法,否则诸佛之凈土不能成就,诸佛之凈土不是染污法所能成就的。
法本身没有善恶,佛魔共有,但是,在最后的取舍上,一定要舍魔道入佛道。这才是佛弟子,否则即是魔种。
如果不如是次第而修行,而是先达无住为本,则已经是最高境界,无住即是诸佛之所住,更不须断虚妄分别,断妄想,更不须起欲贪之男女双修而证无上菩提。
显密二宗,显者,密之诠也;密者,显之用也。显密是相辅相成的。性相二宗,性者,相之体也;相者,性之表也。佛教总体,显密性相,如是而已。没有什么更神秘的东西。
所谓不持而持的境界。决不是把不持戒当作是持戒,持不持戒无所谓的那种所谓的错误的不着戒。
因此引用的上面三种用来破除佛陀所制定的清凈律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或者说以为持戒只是心上的事情,将理事割裂,只要心清凈则一切法都清凈,这句话在理上说非常的对,但是在事上呢?譬如说在理上,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但是在事上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绝不可能因为你在理上认识到了众生本来成佛,因此在事上也不须修行便也成佛了。持戒以行的清凈来证得理的心的清凈,反过来以心和理的清凈来庄严自身以及佛土。最后才是身心国土皆悉清凈,成就圆满无上菩提。

如果用上述的经典来说明,只是行为上的清凈并不是圆满的清凈,而且还要心的圆满的清凈,身心两者皆悉清凈方为持戒圆满。是对的,也是佛的本意。但是如果说只侧重心内清凈,而可以因此忽略行为的清凈,则不可取。不是佛的本意,是对佛经的曲解。

佛陀上述的开示,决不是鼓励破戒,或者佛认为行为的持戒不重要,如果这样理解就是错解经义。而是说持戒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仅仅在事相上持戒,而且更要增长智慧,破除我法执,达到任运持戒之解脱境地。绝不是说可以破除戒相,决不是可以破除事上的持戒。解脱决不是可以胡作非为了,所谓的解脱,用孔子的一句话叫做,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内心的烦恼止息,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去做损害众生违背戒律的事情,乃至无我利他修六度万行利乐一切有情。决不是解脱了,因此,可以做一切污秽行以显示自己的解脱境界,这是错误的。

/惭愧居士 2012229

 
2018-11-10 回复:0  浏览:533
下一篇:
索达吉PK南怀谨 依经不依论
上一篇:
索达吉、艾滋病,精神、身体功能性障碍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