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的相关言论部分截取如下:
不论面对的是唯识宗,还是佛陀在第三次转法 轮时所宣说的有关如来藏的观点,都应该清楚这些说法、观点皆是世尊在不同根基众生前的随机说法。
唯识宗的见解不可能高于中观,因《成唯识论》、《唯识二十颂》等唯识宗的主要论典,在最后抉择法界本性时,都承认心性的明清实有。这种成实的心性本体若以胜义谛抉择,肯定不符合佛陀密意。
不承认如来藏的实有,认为它应该远离一切戏论,这样即能轻松通达中观的真正含义;如果一定要认准如来藏的成实性,则解释何法最终都不可能让人彻底洞彻万法之究竟。
---------------------
索达吉的后台就是宗喀巴!
以下内容出自宗喀巴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括号中蓝字部分是我的点评。
酉二 离意识外说不说有异体阿赖耶之理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能是对的。因为阿赖耶识和意识不一不异,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可以说离意识外有“异体”阿赖耶识。但是,宗喀巴是不是这样理解的呢?)
如般若十万颂等无量经典说识数时,只说六识身,不曾多说。故佛经藏有建立不建立阿赖耶识之二类。(这上来第一句是很明显的看出,宗说的不是阿赖耶识和意识不一不异的问题,而是在讨论阿赖耶识是不是实有的问题,所以他一上来就明确说有建立和不建立阿赖耶识的两种观点。)如是慈尊(弥勒菩萨)解经意时,于辨中边论与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中,建立阿赖耶识破除外境。于现观庄严论与宝性论中,则不建立阿赖耶识不破外境。无著菩萨解实性论,亦不作唯识宗释,而作中观宗释。摄大乘论,为成立阿赖耶识时引之阿毗达摩经,于实性论释中,则引证一切有情皆有法性种性。(宗举出弥勒菩萨等菩萨有时候为了破除外境而说阿赖耶识,有时候不破外境就不说阿赖耶识,借此证明他前面所说的佛菩萨经论中有建立和不建立阿赖耶识的两类)如云:“虽诸有情皆有如来界藏,然彼有情自不能知。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一段非常重要,说明宗喀巴并不是在纠结于阿赖耶识是不是如来藏,而是不但认为阿赖耶识有建立和不建立两类,还认为如来藏有建立不建立两类。)与月称论师说阿赖耶识意趣,是依空性而说,极相符合。故彼亦许,离六识身说有异体阿赖耶识,是为度一类所化增上而说。
问:释菩提心论云:‘如由近磁石,其铁速动转,彼铁实无心,似有心显现,如是阿赖耶,非实似有实,若时去来动,尔时取后有。如木在大海,无心亦动荡,如是阿赖耶,依身而动转。’此说阿赖耶识能取后有,当如何释。
答:彼论说:唯破离心外境,不破内心有自性,说唯心者,是为遣愚夫于一切空起恐怖故,非真了义。(宗说唯心无外境是不了义,是一种方便说法。而且说内心有自性!请问如果第八识是不了义、是方便假立的,这个内心就只能是意识心了,意识心有自性?!这和龙树菩萨的一切法无自性完全对立)
诸瑜伽师许转依心,清净,有自性,唯是各别内证之境。破彼执时,彼便难云:若心不实,则从前世来生现世,及从现世趣于后世,动转作用皆不应理。为答此难,说如铁与木,虽实心,而似有心亦能转动。如是阿赖耶虽非实有,亦现有去来动作,似有实体。故非许有如馀论所说有自相之阿赖耶识。 (再次强调阿赖耶识不是实有,只是看上去“好像有”)
若谓,虽不许有自相之阿赖耶识,可许离六识身,别有如幻为一切染净法之种子识。
曰:若许有如是阿赖耶识,则亦应许唯由阿赖耶识习气成熟,现似色声等境,别无外境。然彼论云:‘由知知所知,离所知无知,如是何不许,无能知所知。’(宗竟然把说六识的能知和所知相互依存的论文引用过来破斥“唯心无境”的观点)此说外境内心,有无相等,若无一此,馀一亦无。当知与本论所说:心境二法,胜义俱无,名言俱有,无二谛中,俱不可分有无之别。义理相同。故无外境唯有内识,非是龙猛菩萨所许。(宗再次强调不可以说唯心无境!因为他否定了第八识的存在,只能把唯心的心理解为六识心,然后见菩萨论中说六识心和所识境相互依存,就得出“世俗谛有心有境,胜义缔心境全无”的错误观点!)
即离意识不许异体阿赖耶识,则所言阿赖耶者,是总于内心明了分,特于意识立为阿赖耶。(宗明确说明什么是他说的“离意识不许异体阿赖耶识”,那就是阿赖耶就是在意识上假立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就属于意识,并非有实体的阿赖耶识存在)以是破心有自性,答他难时,说心虽非实,能作所作皆应理故。许能取后有之心是意识故。复许意识,是一切染净法之所缘故。
中观心论亦破阿赖耶为如实言。智藏论师许有外境,故亦个许阿赖耶识。即破外境之唯识师,亦有许不许阿赖耶识之两派。不许外境之莲华戒论师亦云:‘唯此意识,有与馀生结生相续之功能,如云:断善根与续,离染退死生,许唯意识中。’此引俱舍为证。故静命论师,亦必不许阿赖耶识。无畏论师意亦相同。虽云:馀大乘经说有阿赖耶识。亦唯举其名,未释其义。审其文义,亦不许彼离六识身别有异体。且彼宗亦是许外境者,故是于意识上假立彼名也。 (再次总结什么是他说的“离意识不许异体阿赖耶识”,那就是阿赖耶就是在意识上假立的一个名词)
酉二 离意识外说不说有异体阿赖耶之理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能是对的。因为阿赖耶识和意识不一不异,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可以说离意识外有“异体”阿赖耶识。但是,宗喀巴是不是这样理解的呢?)
如般若十万颂等无量经典说识数时,只说六识身,不曾多说。故佛经藏有建立不建立阿赖耶识之二类。(这上来第一句是很明显的看出,宗说的不是阿赖耶识和意识不一不异的问题,而是在讨论阿赖耶识是不是实有的问题,所以他一上来就明确说有建立和不建立阿赖耶识的两种观点。)如是慈尊(弥勒菩萨)解经意时,于辨中边论与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中,建立阿赖耶识破除外境。于现观庄严论与宝性论中,则不建立阿赖耶识不破外境。无著菩萨解实性论,亦不作唯识宗释,而作中观宗释。摄大乘论,为成立阿赖耶识时引之阿毗达摩经,于实性论释中,则引证一切有情皆有法性种性。(宗举出弥勒菩萨等菩萨有时候为了破除外境而说阿赖耶识,有时候不破外境就不说阿赖耶识,借此证明他前面所说的佛菩萨经论中有建立和不建立阿赖耶识的两类)如云:“虽诸有情皆有如来界藏,然彼有情自不能知。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一段非常重要,说明宗喀巴并不是在纠结于阿赖耶识是不是如来藏,而是不但认为阿赖耶识有建立和不建立两类,还认为如来藏有建立不建立两类。)与月称论师说阿赖耶识意趣,是依空性而说,极相符合。故彼亦许,离六识身说有异体阿赖耶识,是为度一类所化增上而说。
问:释菩提心论云:‘如由近磁石,其铁速动转,彼铁实无心,似有心显现,如是阿赖耶,非实似有实,若时去来动,尔时取后有。如木在大海,无心亦动荡,如是阿赖耶,依身而动转。’此说阿赖耶识能取后有,当如何释。
答:彼论说:唯破离心外境,不破内心有自性,说唯心者,是为遣愚夫于一切空起恐怖故,非真了义。(宗说唯心无外境是不了义,是一种方便说法。而且说内心有自性!请问如果第八识是不了义、是方便假立的,这个内心就只能是意识心了,意识心有自性?!这和龙树菩萨的一切法无自性完全对立)
诸瑜伽师许转依心,清净,有自性,唯是各别内证之境。破彼执时,彼便难云:若心不实,则从前世来生现世,及从现世趣于后世,动转作用皆不应理。为答此难,说如铁与木,虽实心,而似有心亦能转动。如是阿赖耶虽非实有,亦现有去来动作,似有实体。故非许有如馀论所说有自相之阿赖耶识。 (再次强调阿赖耶识不是实有,只是看上去“好像有”)
若谓,虽不许有自相之阿赖耶识,可许离六识身,别有如幻为一切染净法之种子识。
曰:若许有如是阿赖耶识,则亦应许唯由阿赖耶识习气成熟,现似色声等境,别无外境。然彼论云:‘由知知所知,离所知无知,如是何不许,无能知所知。’(宗竟然把说六识的能知和所知相互依存的论文引用过来破斥“唯心无境”的观点)此说外境内心,有无相等,若无一此,馀一亦无。当知与本论所说:心境二法,胜义俱无,名言俱有,无二谛中,俱不可分有无之别。义理相同。故无外境唯有内识,非是龙猛菩萨所许。(宗再次强调不可以说唯心无境!因为他否定了第八识的存在,只能把唯心的心理解为六识心,然后见菩萨论中说六识心和所识境相互依存,就得出“世俗谛有心有境,胜义缔心境全无”的错误观点!)
即离意识不许异体阿赖耶识,则所言阿赖耶者,是总于内心明了分,特于意识立为阿赖耶。(宗明确说明什么是他说的“离意识不许异体阿赖耶识”,那就是阿赖耶就是在意识上假立的一个名词,实际上就属于意识,并非有实体的阿赖耶识存在)以是破心有自性,答他难时,说心虽非实,能作所作皆应理故。许能取后有之心是意识故。复许意识,是一切染净法之所缘故。
中观心论亦破阿赖耶为如实言。智藏论师许有外境,故亦个许阿赖耶识。即破外境之唯识师,亦有许不许阿赖耶识之两派。不许外境之莲华戒论师亦云:‘唯此意识,有与馀生结生相续之功能,如云:断善根与续,离染退死生,许唯意识中。’此引俱舍为证。故静命论师,亦必不许阿赖耶识。无畏论师意亦相同。虽云:馀大乘经说有阿赖耶识。亦唯举其名,未释其义。审其文义,亦不许彼离六识身别有异体。且彼宗亦是许外境者,故是于意识上假立彼名也。 (再次总结什么是他说的“离意识不许异体阿赖耶识”,那就是阿赖耶就是在意识上假立的一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