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所谓的一直观想“人身难得”而不是尽可能的少打妄想是错误的。有兴趣的师兄们可以看看人天都分为哪些天就明白了。
第二:“就像恩扎布德国王,一边享受世间的欲妙,一边真正获得圣者的果位。”这样的说法是不可能,因为如果已经断除烦恼就不会享受什么世间的欲妙,享受世界的欲妙连根本的淫根都没有去除,这是违背《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的。
请一些崇拜索达吉堪布的师兄们不要再追求什么“淫欲证果方便法门”了。
藏密喇嘛教传承于佛灭后一千二百多年, 处于末法时期的印度, 从六至七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佔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毘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 八至九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 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性力派等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 前一个时期的显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逐渐融合起来作为密教的世界观而继续存在。 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 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爷为其特徵。 仪轨极为複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 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八至九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 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最后在消亡之前传入了西藏, 成为如今贪著五欲道德极其败坏的喇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