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义
索达吉喇嘛又在改金刚经
作者:智如法师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里说:

“前段时间,我说有个‘不’字不要[‘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就给我写辩论书,还有些人当面指责,态度语气比较生硬。当然,我一点也不生气,你们想辩论我乐意奉陪,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证理证。假如能立还没有成立,就拿所立来辩论,在因明中是不合理的。有些人稍微有一点智慧,就认为自己的话成了金刚语,所有的道理都能遮破,这样很容易生起邪见。那天我讲的肯定没有错,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没有‘不’字。如果说‘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果位’,后面的驳斥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承认的。所以,你们应该把前前后后对照一下,对照以后才能明白。”

堪布找到了罗什大师译本中一个“不”字的问题,相当得意。我们先来看看。罗什大师译本《金刚经》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看到,第一个句子里的“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是有“不”字的,而索达吉堪布根据义净三藏和玄奘大师译文提出质疑,认为第一句应该改成“如来以具足相故”,文字上才更通顺。

其实,这是一个研读《金刚经》的学人都知道的公案。索达吉堪布的提法,唐代的窥基大师本着严格遵循玄奘大师译本的态度,早就提出过了,并不是堪布的什么新发现。既然堪布自称“阅尽汉地注疏”,这一点不该不知道啊!为什么对汉地的传统和前人的意见只字不提呢?

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不”呢?哪种理解才是正确的呢?汉传佛教历代大部分祖师解读这句,都是跟下文连着一起解释的。连起来就是: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憨山大师对此解读:“此破断灭见也。空生闻说当以离相见佛,遂起断灭见,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佛教之曰:莫作是念。若作是念,则说诸法断灭矣。然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个解释可以说代表汉地大部分祖师的解经传统。当然,也有少部分法师持窥基大师的见解。

古汉语文献的各种版本,因为流通传抄等种种原因,出现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的现象,都实在太普遍了,且一般都不会像做学问一般整理出“校记”,后人往往不好判断。一般在没有经过确证校雠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绝对地说孰对孰错,除非实在是于常识或文字各方面都讲不通了,才可以下定论。

关键是,《金刚经》中的这一例,历来两种解读都能通达,所以汉传佛教内没有形成唯一定论,只是憨山大师这样的解读(僧肇、慧能大师也一样解读)更多,更深入人心。如果堪布真要讲客观、凭理据,那么,至少依据版本校勘学的原则,首先,要对此历史因缘做客观陈述;第二,既然现在已经看不到罗什大师译文的底本,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最多是存疑,而不能武断地用另一个译经系统的本子决定去修改罗什译本。

然而,面对这个汉传佛教广为人知的历史公案,堪布喜不自禁、骄傲地宣说,却不小心暴露出他真没有“阅尽”汉地《金刚经》注释。因为他竟然把这个流传千余年、广为人知的历史公案,当作是“自智慧”发现了新。唉!他说大话阅尽汉地注疏,已然自报家短。真不知道他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好得意的!

只能说,谎言终究是谎言,一得意就穿帮。因此,说谎的人要记性特别好。因为一旦撒了一个谎,就要用无数的谎言来不断掩盖。在掩盖过程中,就会不断露出马脚。因为不管如何遮掩,它终究还是谎言。


2018-11-10 回复:0  浏览:749
下一篇:
看索达吉堪布药师七佛经疑惑!
上一篇:
喇嘛教从根上就是各种谎话
返回列表页
学密第一站  绿度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