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去蒙古下乡插队的知青的回忆录,文章里有这么一段描写:
我们到达白音宝力格时,他们那里的知青好高兴。招待我们吃喝不说,还住了一个晚上。只是刚到达那里时,我的腿疼得打不过弯来,连马都下不来,是被别人从马上抱下来的。第二天离开,不知怎么,没顺车道走,结果找不到路了。在草原上,不管往哪走,一出门就是几十里。好在呼和浩特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也跑到我们这里插队,他们都是蒙族,都会说蒙语,只好让他们和老乡打听。路上我们看到一个蒙古包,出来一个妇女,脸部完全变了型,好像是被烧的,要不就是梅毒?这里的梅毒很严重。解放后曾经是政府消灭梅毒的重点地区。梅毒即可通过性生活传染,也会通过生育遗传。我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觉得这里的生活方式虽然保留了一夫一妻制,但是仍然保持着原始群婚的某些特点,因此家庭是开放型的。丈夫妻子互相容忍对方的婚外性行为,尤其是婚前性行为。婴儿往往一出生就患‘二期梅毒’,更不要说年轻人的性觉醒带来的无克制行为。这个脸部严重变形的妇女想用当地待客的方式招待我们吃喝,可大家都紧张,谁也不敢用她的碗,结果我们出来了,极不好意思,但也害怕。她的脸要是烧得还好说;要是疾病造成的,可怎么办呢?她大概早瞧出来了,可是仍然热情地为我们指点道路。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太年轻了,心里装的未知数太多了,一遇到事情,就不知道怎么处理。谁让我们是“知识”青年呢?
卫生部关于我国皮肤病性病防治的历史与现状,里面是这么描写内蒙古的
解放前,内蒙牧区是以蒙医药防病治病为主,城市医院很少,无皮肤科设置及专业医生。解放初期,牧区性病严重流行,人民政府采取重要防治措施,于1950年成立性病防治所,人员50人。1956年各盟成立性病防治站,人员增至530人。但专业医师很少,靠短期培训的初级医技人员来担负性病防治工作。1960年各盟站并入防疫站,在性防所基础上成立内蒙皮肤性病研究所,设临床、检验等科,有12人,负责全区皮肤性病防研指导工作。自1950~1965年的15年中全区累计检查性病患者130万人次,治疗病人18.7万人次,性病患病率由最初的59%至1965年已降到0.5~2.4%。1977年性病复查时未再发现新患及先天梅毒儿,基本完成了内蒙古消灭性病的历史任务。1978年该所人员合并于内蒙医院皮肤科。多文瑞、刘景祺、邓奎、云沛林、刘义华、赵洪斌、包德必里格、乌如希业勒图、白仁昌等为内蒙消灭性病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内蒙草原消灭了性病(1950~1977)科研总结”获1977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奖。1978年获中央卫生部科技奖,包德必里格等调查内蒙地区(1952~1988)麻风病累计各型71例,多系山东等省人,经治疗多数痊愈,至今未再发现新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