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佛法门系列的节目。按照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著的内涵,我们现在的课程进度正进行到前资粮的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在说明求生诸佛净土的三种资粮,也就是信、愿、行的部分。
前面的节目已经透过正礼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信与愿的部分;至于第三个资粮--行的部分,当中有两个细项,也就是“事行”的资粮以及“理行”的资粮。这两个部分,也由正礼老师与正纬老师,为大家概略介绍事行的部分,并且也介绍了理行当中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这个理行中的第一个资粮所说的法义内涵,经由正纬老师的说明以后,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地了解。今天由我来为各位菩萨介绍“理行”所需建立的第二个以及第三个资粮,也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
在这里,我们了解说,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到体究念佛之前,除了需要去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之外,还要在今生此世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定慧知见。这两个部分的知见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你有了前面所说的种种资粮之后,再加上这两个知见正确具足的建立,未来你在体究念佛的时候,就能够顺利进行而减少障难的出生,因此这些资粮的建立是非常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一切的修行结果都可以摄归于净土的成就,所以念佛法门所函盖的层次,乃是非常的广泛。也就是说念佛法门乃是三根普被,不管根器是上根、中根、下根,上品、中品、下品,都可以透过念佛法门来让自己的道业增上。因此说念佛法门乃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法门。
可是一般人,有的人把念佛法门局限化了,以为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念佛法门,就把念佛法门局限在持名念佛的这个部分。其实 佛在经典当中,还有介绍非常非常多种的念佛法门,除了持名念佛之外,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种种不同的念佛三昧的境界;而这些的念佛三昧,都是摄属于念佛法门的函盖范围之内。
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将由其他不同的老师,为各位概略地介绍一下这些念佛法门。对于这些不同的念佛法门,让大家了解。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乃是一般人--念佛人--在他功夫深入以后,他要进入到体究念佛之前,他所应具备的资粮,也就是定慧的资粮是什么。而念佛人在他精进用功了一段时间以后,当他已经要进入到体究念佛之前,除了前面提到要有信、愿的资粮之外,在行的资粮的部分,他在事行上面也累积了三福净业的资粮,并且他在功夫上面有用心的精进。也就是说他要有应该有的定力,而且这个定力已经达到某一个阶段,他就需要转折,但是他想要进一步来体究念佛的时候,他需要有更深入的定力,那就是要有其他的资粮,尤其在定的知见这个部分。除了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之外,还要对于自己在定力以及第一义的实证的知见,要建立正确的知见,而且要具足圆满。
我们先谈一下定的知见,我们知道每个人因为过去世对于佛法的修学有所差异,所以每个人所拥有的定根与慧根是略有不同的,也就是每个人的根器是有差别的。因为这是各人过去世无量劫来所修行累积而来的,但是在这一世却需要透过善知识的帮忙以及自己的努力熏习,把定的知见与慧的知见(也就是第一义的知见),在此世能够建立完成。所以在体究念佛之前,要先把这两个知见能够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必须要由自己今世熏习修学而建立正确的知见,所以此世是否有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那就是你修行得力或不得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以及观念要领。
这个部分,我们先来介绍定的部分。如果修行人他在体究念佛的时候,而他对于定的知见如果是缺乏的话,那他在定力的功夫上面就遇到障难而不知道转折,遇到某一个境界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转折。因为他不知道转折,那是因为他定力的知见要转折他不知道,那他的定力就无法提升,就会在原地踏步乃至退步,甚至有的时候有错误的知见会走入歧途。所以我们举持名念佛为例来说,当一个人持名念佛,非常精进的念佛以后,他会发觉他进入到心念心听的状况下--因为他很用功,他进入到心念心听的状况下;然后进一步,他又很努力的用功念佛,他就会慢慢发觉他到了心念心忆的境界;最后你会发觉那个忆佛的念,其实是比较微细,同时你也会觉得心中的佛号非常的粗糙。这个时候,你如果对于定的知见不够的话,你会在心中产生疑惑,你会想“奇怪!没有佛号怎么叫作念佛呢?没有观想 佛的形象,怎么叫作念佛呢?”他就会想:“一定要有佛号才是念佛啊”!因为你心中对于修定的知见不具足,因此心中一直犹豫而怀疑,而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如果一个念佛人,他用功到了这个地步,他应该知道这个时候乃是要转进的时候,但是他对于定的知见如果不具足或者有错误的话,那就会停滞在这里,而无法增上定力了。因此他要体究念佛就无法前进,因为他对于定的知见,不管是自己因为错误的知见而变成邪见,或者别人教导的错误知见而变成邪教导,他都会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说修定的过程当中,因为念佛人不知道念佛的目的到底为什么?其实念佛的目的不是只有求生诸佛净土而已!念佛的目的除了求生诸佛净土之外,同时还是在训练自己的定力增上,让这个工具更为深细;并且念佛的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慢心;念佛的同时,也可以累积自己的无量福德。种种的功德目的,这些都是齐头并进的,因此当这个念佛人对于定的知见不具足的时候,他就会耽误自己的道业,这样努力精进一辈子,就非常可惜而没有进步。
因此持名念佛非常精进的人,当他功夫稍微有进步的时候,到了心念心忆的时候,他又有修定的正确知见,这时候他就知道要转折;最后他会发觉,得要进入无相念佛的阶段,也就是说他得要纯然地忆佛的念,在这个阶段能够安住。知道这样于动中所修的定力,才能更进一步的去作体究念佛。如果这时候他没有定的知见,他就不知道要如何转折,他就不知道转折的时候,如果有人跟他讲:“你这时候应该要纯然地忆佛,来学无相念佛。”有人推荐他来学忆佛念佛、无相念佛的时候;但是他不了解无相念佛的内容,而他去请教别的善知识。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本身,也是缺乏修定的知见,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如果他已经当了师父,或者当了佛法的老师,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正确修定的知见,听到学人问他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乃至念佛三昧,结果他就迳行否定无相念佛,就劝这个念佛人说:“你不要去学那个无相念佛,你不要学念佛三昧!”结果他这个行为,其实是障碍了这个学人,而且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修定该有的知见,障碍了很多人,那是障人的道业,是不善之法。
但是我们想,这个善知识和这个念佛人他会遇到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是出在哪里呢?其实就是缺乏修定应该有的正确的知见的认知!他们不知道念佛必须要随同定力去提升他自己的层次,这样子他因为不知道这个重要的知见,因此就耽误了他自己与他人的道业。如果他有足够而且正确修定应有的知见,他就知道在哪一个地方应该要转换成另外一个方式而排除这个障难。
要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使得自己的定力可以增上,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譬如你往前一条路走,当你遇到了墙壁的时候,一般人就知道说,遇到墙壁我就转弯而绕过去。也就是说你经过了转折,你才可以继续往前走,我们不应该愚痴地说使用蛮力,硬是将胸膛贴著墙壁,一直往前走,一直推一直推,对著墙壁一直推,而且两只脚一直用力地推,一直往前去推这个墙壁,但这样愚痴的作法,你是走不过去的!所以一定要有转折、转弯,你才能绕过去。
同样的道理,在当你持名念佛很用功的时候,你到了心念心听的这个阶段的时候,你想要再突破,让定力更深入的时候,你一定会变成心念心忆;这时候,这个次第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候,如果你有正确足够修定的知见,那就很重要了;如果没有,那就会遇到困难而停留在那里,不然的话,你就会耽误自己的定力增上。但是也有的人,在到达了心念心听的时候,因为他没有定的知见,他这样一直修下去一直修下去,结果走到另外一条歧路去了,最后他入定去了,入定到那个无觉知的状况下,结果心里面都没有在想佛、忆佛、念佛了,他入定去了,变成入到定当中毫无觉知!
那我们来研究一下,入了这样的定,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有的人会说:“我们修定力,不就是要修定力吗?那我现在能够入定不是更好吗?”其实这个知见是有错误的!因为那个定对于体究念佛来说,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你入了那个定当中,进入到毫无觉知的状况下,若在这个时候假设你舍寿,你要往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当 佛来感应加持接引你的时候,你也不知道 佛来了,这个问题就出在你对于定的知见不足所引起的。因为他不知道定力与定境的不同,错把定境当成定力,我们精进用功所要达到的,乃是定力的增上、定力的成就,而不是要入那个定境当中去当那个无事人。
其实当你有了定力的时候,你在动中照样可以维持在定的等持状况下,对于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个就叫做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在临命终时,你可以凭藉著这个定力,在 佛来加持接引你的时候,你可以清清楚楚而心不散乱、一心不乱,这时候你就可以一心念佛而可以轻轻松松的往生诸 佛净土了。
如果你持名念佛到了心念心听的阶段,这个心念听的方向,如果一直深入下去,结果入了那个毫无觉知的定当中变成一念不生毫无觉知,这个时候 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入了定没有感觉 佛来,结果 佛看到你不想去了,而因此祂就回去,就走了。那你出定以后却就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去那里干什么呢?去那里享受天福。当你的天福享受尽了,你剩下的只剩小恶业,最后还是要下堕三涂的,那就很不值得了,就很倒霉了!所以我们要的是定力,而不是要在那个定境当中去享受那个定境的定相。尤其体究念佛的时候,所要的乃是动中的定力能够成就。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向,来作一个譬喻,譬如我们爬山要训练脚力,让脚力稳健有力量,因此我们就往山上一直爬一直爬,每天就是要往山上去爬,透过爬山这样训练来成就自己的脚力与耐力;因为有了脚力与耐力,那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透过这个脚力与耐力这个工具做更多的事。可是当你透过爬山训练脚力的时候,你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某个阶段,你看到山边风景美丽,你就不自觉的驻足在那里欣赏风景,那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在继续训练你的脚力呢?其实是没有!结果是没有再继续爬山训练脚力,你却停留在那里受用美丽的风景,这个时候,你的脚力没有继续的增进而在原地踏步,结果花了很多时间是在欣赏风景,却不是训练脚力与耐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训练定力,我们要体究念佛的时候,你得要训练动中的定力;尤其这个定力的训练,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缺乏正确修定的知见,结果你入了那个定境当中去享受那个定境当中轻安、快乐、毫无觉知的那个状况下, 所以没有再让自己的定力继续增上,却是花时间在受用那个定境中的韵味,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在那里无所觉知的受用定境,这样是浪费生命的!自己的定力却没有进步,因为你在享受定境、定相的韵味而已。这个问题就出在因为这个学人他没有正确修定的知见!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持名念佛、心念心听的功夫成就的时候,你要转为心念心忆,当你忆佛的念忆到心念很强的时候而不会忘失这个忆佛的念,这时候你的定力其实已经慢慢的升起来了。如果你有定的知见,你懂得转折!如果没有定的知见,这时候就容易起烦恼,而甚至走入歧途。因为当你忆佛的念很强的时候,你想定下来继续往这个深细的这个念一直用功下去,但是心里面同时你会发觉,佛号陪同这个忆佛念一直不断,你会觉得这个佛号非常的吵闹,非常的吵,你会很心烦讨厌;如果功夫真的很好的话,而且又有正确的知见,那佛号自然而然不起,可是心中仍然有忆佛的念维持在,而不是毫无觉知,你有继续在想佛、忆佛,却是没有佛号的同时。如果这时候你的知见不够的话,就会起烦恼,你就会想:“哎呀糟糕了!善知识曾经跟我讲过佛号不能断,我现在佛号起不来了,虽然有想 佛可是佛号起不来,怎么办?”你反而在那边起烦恼了,心中非常的犹豫而有挣扎冲突,就不知所措,结果反而越来越紧张,最后弄出毛病就不好了。这个情形就是因为定的知见不具足的问题,如果有正确修定的知见,你就知道这个时候的功夫其实是已经好了,是定力已经现前了。这个时候应该要将佛号舍去,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来说明一下:
例如我们念 阿弥陀佛四字洪名,您的心如果够细的话,您会发觉每一个字就是一个妄念,每一个声音就是一个妄念,而同时你在忆佛想佛的时候,其实这个忆佛的念是清净的。而当你进步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会发现心中出现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一直在那里轮转,你就会觉得这四个妄念一直轮转不停。当你达到心念心忆的时候你会发现,心中乃是一个忆佛的念同时伴随著四个佛号的妄念在不停的轮转,你会发现有这个现象。这时候你如果想要提升念佛的层次,而你又有正确的知见,你就应当舍掉佛号而专心在忆佛的念上面用功,这样定力功夫才能增进,所以修学功夫要有定的知见。
同样的道理,理行体究念佛的时候也要有定的知见,也就是体究念佛的时候我们要有定的知见。如果你没有定的知见,你就会在相上面去执著,而且在相上面去寻觅,你就会舍不掉一切的相,就会落到相当中执著耽著在那里。譬如来讲你对于 佛的色相、名号的声相上面去执著,在经教当中也说有种种相,譬如在家相、出家相、声闻相、菩萨相、男人相、女人相、老人相、少年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种种的相,如果对于这些相的执著不舍弃,那你的定力就不容易成就,你就无法在体究念佛上面用功。
这就表示,你在理行的资粮是不够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问题就是定的知见不足的原因,所以我们念佛要的乃是维持那个净念,如果功夫得力的话那就会净念相继!这个净念相继的功夫就是你的心必须要一念相续不断,也就是说你忆佛的净念乃是一念相续而不断的。如果你的忆佛的念断了,那你就立刻再提起这个忆佛的念,回到这个忆佛的念上面,这样断了再提起、又断了再提起,这种情形我们叫做“净念断续”,而不是一念相续的“净念相继”。因为当你有了正确的定的知见,你就知道一切的相都要去除掉,只有剩下一个忆佛念来连续不断的维持,你的心中就只有忆佛的念维持下去。这样忆佛的念,净念能够一直不断的维持下去,你的功夫就成就了,就称之为“净念相继”。
所以要体究念佛之前必须要有这些定的知见,也就是说你要不离定力去体究来寻找自性弥陀。如果没有定力而说要去寻找自性弥陀的话,那是非常的困难!你会以妄为真、认假为真,结果耗费了很多时间财力而没有达到往体究念佛的目标去。那就很可惜也没有功德受用,所以在作功夫的时候你要知道如何转折才能有进步,才能提升定的层次。也要知道你目前在什么样的境界,这个时候你的功夫就很容易成就,所以说在忆佛念佛的时候,我们要达到净念相继的时候,你就要努力的在定的知见上努力。
我们今天时间的关系到此。
阿弥陀佛!